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酸川芎嗪肺靶向微球的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曾凡彬 陆彬 +1 位作者 杨红 邓希贤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用乳化法制备盐酸川芎嗪明肢微球,优化了工艺。对微球的外观、粒径与其分布、含量、体外释药、稳定性及体内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2.65μm,粒径范围5.0~24.9μm占总数的87.5%,球内含药量平均为1... 用乳化法制备盐酸川芎嗪明肢微球,优化了工艺。对微球的外观、粒径与其分布、含量、体外释药、稳定性及体内分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2.65μm,粒径范围5.0~24.9μm占总数的87.5%,球内含药量平均为16.49%±0.49%(n=3),冰箱或室温放置稳定,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释药t_(1/2)比原药延长约5倍。小鼠静注微球后20min,在肺内的相对分布百分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血液,与溶液对照组相比,提高近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川芎嗪 明胶微球 肺靶向给药 制备 乳化法
下载PDF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晓虹 赵建华 +3 位作者 王建 高成杰 李金宝 邓小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 目的: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4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指数20~30kg/m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1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μg/L TCI瑞芬太尼,10min后TCI异丙酚,初始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mg/L,每4min增加0.5mg/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到患者对刺激出现有意识的反应消失为止。记录患者的CSI和BIS,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mg/L时的数值和时间。计算CSI和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4组患者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4组患者CSI及BIS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85)。4组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消失时的CSI50小于BIS50。结论:CSI与BIS一样能够较好地反映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描记术 二异丙酚 哌啶类 清醒镇静 药物释放系统 麻醉
下载PDF
聚(乳酸-酪氨酸)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7
3
作者 白晓丹 樊国栋 李甜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1-683,687,共4页
以乳酸(D,L-LA)和L-酪氨酸(Tyr)为原料[n(D,L-LA)/n(Tyr)=95/5],采用梯度升温法,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了系列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0.095MPa,催化剂Sn(Cl)2用量为0.4%(质量分数),聚合温度170℃,反应10... 以乳酸(D,L-LA)和L-酪氨酸(Tyr)为原料[n(D,L-LA)/n(Tyr)=95/5],采用梯度升温法,通过直接熔融缩聚合成了系列聚(乳酸-酪氨酸)共聚物(PLA-co-Tyr)。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0.095MPa,催化剂Sn(Cl)2用量为0.4%(质量分数),聚合温度170℃,反应10h。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1 H-NMR、GPC、XRD、DSC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此方法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系列共聚物与PLA相比,分子链中引入了活性基团,具有较小的Tg,结晶度有所降低,并且通过控制酪氨酸的加入量可以调节聚合物的结晶度。该聚合物分子量能满足用作药物缓释试剂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D L-酪氨酸 直接熔融缩聚 梯度升温法 药物缓释体系
下载PDF
Capsule endoscopy:the road ahead 被引量:9
4
作者 Ana-Maria Singeap Carol Stanciu Anca Trif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1期369-378,共10页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linical practice 15 years ago,capsule endoscopy(CE)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in some small bowel pathologies,and more recently,dedicated esophageal and colon CE hav...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linical practice 15 years ago,capsule endoscopy(CE)has become the first-line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in some small bowel pathologies,and more recently,dedicated esophageal and colon CE have expanded the fields of application to include the upper and lowe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During this time,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gastroenterologists,with more than 2 million capsule examinations performed worldwide,and nearly 3000Pub Med-listed studies on its different aspects published.This huge interest in CE may be explained by its noninvasive nature,patient comfort,safety,and access to anatomical regions unattainable via conventional endoscopy.However,CE has several limitations which impede its wider clinical applications,including the lack of therapeutic capabilities,inability to obtain biopsies and control its locomotion.Several research groups are currently working to overcome these limitations,while novel devices able to control capsule movement,obtain high quality images,insufflate the gut lumen,perform chromoendoscopy,biopsy of suspect lesions,or even deliver targeted drugs directly to specific sites are under development.Overlooking current limitations,especially as some of them have already been successfully surmounted,and based on the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echnology,it is expected that,by the end of next 15years,CE able to perform both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will remain the major form of digestive endoscopy.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that prognosticate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of 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SULE ENDOSCOPY BIOPSY Drug deliverysystems CAPSULE ENDOSCOPE locomotion Capsulelocaliza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preS domain in bio-and nanotechnology 被引量:2
5
作者 Riki Toita Takahito Kawano +1 位作者 Jeong-Hun Kang Masaharu Mura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4期7400-7411,共12页
Human hepatitis B virus(HBV) i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Hepadnaviridae, and causes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s of the liver.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 contains the large(L), middle(M), and small(S) surfa... Human hepatitis B virus(HBV) i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Hepadnaviridae, and causes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s of the liver.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 contains the large(L), middle(M), and small(S) surface proteins. The L protein consists of the S protein, pre S1, and pre S2. In HBs Ag, the pre S domain(pre S1 + pre S2)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infection of hepatocytic cells by HBV and has several immunogenic epitopes. Based 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pre S, several pre S-base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aterials and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Pre S1-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e.g., MA18/7 and KR127) can be used to inhibit HBV infection. A myristoylated pre S1 peptide(amino acids 2-48) also inhibits the attachment of HBV to Hepa RG cells,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and primary tupaia hepatocytes. Antibodies and antigens related to the components of HBs Ag, pre S(pre S1 + pre S2), or pre S1 can be available as diagnostic markers of acute and chronic HBV infections. Hepatocyte-targeting delivery systems for therapeutic molecules(drugs, genes, or protein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se molecules and in reducing their adverse effects on other organs. The selective delivery of diagnosticmolecules to target hepatocytic cells can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agnosis. In addition to the full-length HBV vector, pre S(pre S1 + pre S2), pre S1, and pre S1-derived fragments can be useful in hepatocyte-specific targeting.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HBV pre S domain in bio- and nano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HEPATOCYTE deliverysystem VACCIN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Diagnosis
下载PDF
基于β-聚苹果酸衍生物的两种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6
作者 李伟 段晓 +2 位作者 范黎 乔友备 吴红 《纳米科技》 2014年第4期24-32,共9页
合成聚苹果酸苄基酯(PMLABz)和聚苹果酸(PMLA),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胶柬,通过合成PMLABz、PMLA、聚乙二醇-聚苹果酸-喜树碱-I(P1)和聚乙二醇-聚苹果酸-喜树碱-II(P2),利用动态透析法制备P1、P2胶柬,并进行... 合成聚苹果酸苄基酯(PMLABz)和聚苹果酸(PMLA),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胶柬,通过合成PMLABz、PMLA、聚乙二醇-聚苹果酸-喜树碱-I(P1)和聚乙二醇-聚苹果酸-喜树碱-II(P2),利用动态透析法制备P1、P2胶柬,并进行表征、筛选。为了进一步增强胶束细胞的内摄作用和特定肿瘤细胞的靶向性,用靶向分子叶酸修饰胶柬,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成功制备药物载体PMLABz、PMLA及共聚物P1、P2,其中,P1是接枝共聚物,能够自组装成平均直径100nm星型胶束(载药量:11.2%,粒径:97.2±4.6nm,zeta电位:-18.5mV);P2是嵌段共聚物,能够自组装成平均直径75nm的平头型胶束(载药量:20.5%,粒径:76.4±3.8nm,zeta电位:-16.4mv);P1、P2胶柬形态圆整,粒径均匀,因此,P1、P2胶柬是一种潜在的自组装给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苹果酸 喜树碱 聚合物胶束 自组装给药系统
下载PDF
刺五加总苷自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海燕 刘建平 +1 位作者 唐蓉蓉 潘博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1-524,共4页
目的研究刺五加总苷自微乳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方法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含药自微乳释药系统自微乳化效率和稳定性考察,确定最佳处方;以刺五加中异嗪皮啶为指标,采用HPL... 目的研究刺五加总苷自微乳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方法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含药自微乳释药系统自微乳化效率和稳定性考察,确定最佳处方;以刺五加中异嗪皮啶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在微乳中的量。结果自微乳最佳处方:C af-丙二醇-亚油酸乙酯的比例为16∶4∶5;微乳的平均粒径为40 nm,异嗪皮啶的平均质量浓度为92.6μg/mL。结论刺五加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以异嗪皮啶为质量控制指标,方法准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总苷 自微乳给药系统 伪三元相图 异嗪皮啶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罗库溴铵靶控输注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系统性能评价
8
作者 张凯 岳修勤 《医学信息(医药版)》 2009年第9期1-3,共3页
目的:评估内嵌Szenohradszkay参数的罗库溴铵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系统性能。方法:选择ASAI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各20例,靶控输注罗库溴铵,间断采集动脉血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采用... 目的:评估内嵌Szenohradszkay参数的罗库溴铵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不同年龄患者的系统性能。方法:选择ASAI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各20例,靶控输注罗库溴铵,间断采集动脉血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采用偏离度、精确度、摆动度评价TCI系统性能。结果:两组患者罗库溴铵TCI期间,各时点实测浓度均高于靶浓度(P〈0.05)。老年组TCI系统偏离度为14.55%、精确度为28.86%、摆动度为14.82%;中青年组TCI系统偏离度为31.45%、精确度为35.86%、摆动度为20.52%。结论:Szenohradszkay参数用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偏离度、精确度符合系统性能要求,用于中青年组,偏离度和精确度均大于TCI系统性能要求的范围,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甾烷醇类 药物投子系统 药代动力学 年龄
下载PDF
RBX-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的研制及体外释放实验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梁 胡蕴玉 +3 位作者 桑宏勋 孙磊 李丹 徐修礼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 :研制复合bBMP的异种骨庆大霉素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简便有效方法。材料和方法 :以复合bBMP的异种骨为核心载体 ,采用明胶包裹法和聚已内酯 (Poly ε caprolacton ,PCL)多重包裹法制成复合庆大霉素的植骨材料 ... 目的 :研制复合bBMP的异种骨庆大霉素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简便有效方法。材料和方法 :以复合bBMP的异种骨为核心载体 ,采用明胶包裹法和聚已内酯 (Poly ε caprolacton ,PCL)多重包裹法制成复合庆大霉素的植骨材料 ,对其进行表面结构和体外释放实验研究。结果 :2种方法制成的植骨材料均在 2 4h内有一爆发释放 ,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缓慢释放。其中PCL多重包裹法制成的RBX -G -LDDS在 2 5d时仍能达到 4.38ug/ml的释放浓度 ,高于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2ug/ml)。结论 :RBX -G -DDS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特性 ,结合RBX的诱导成骨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X 庆大霉素 局部药物 释放系统
下载PDF
单宁酸包裹的阿维菌素/介孔SiO_(2)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与性能
10
作者 徐鹏 戴伟 +7 位作者 曹蓉 石伟山 邢刚 王钊贵 王莎莎 李群 游朝群 郝德君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0-1479,共10页
增加农药在靶标作物叶面的滞留时间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维菌素(Aba)为模型药物,以单宁酸(TA)包裹的介孔SiO_(2)纳米颗粒为载体材料构建纳米农药载药系统,在对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结构和形貌进行... 增加农药在靶标作物叶面的滞留时间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维菌素(Aba)为模型药物,以单宁酸(TA)包裹的介孔SiO_(2)纳米颗粒为载体材料构建纳米农药载药系统,在对纳米农药载药系统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的基础上,通过模拟释放实验、植物叶面接触角和滞留量的比较及抗紫外光解实验深入研究纳米载药系统的释放性能和叶面粘附性能。研究发现,单宁酸包覆的阿维菌素/介孔SiO_(2)纳米载药系统(Aba/MSNs@TA)的载药量达到23.50%,单宁酸的包覆明显提高了载药系统在绿萝、玉米和马尾松叶面上的润湿性,叶面滞留量相较于Aba/MSNs提高了23.4%。Aba/MSNs@TA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释放性能,较低的pH值环境加速了Aba的释放速度。此外,单宁酸的包覆进一步提高了载药系统中药物的抗紫外光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粘附性 介孔SiO_(2) 刺激响应 抗光降解 单宁酸 农药载药系统
原文传递
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芳 徐春蕾 邱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342-348,共7页
阐述了肿瘤多药耐药(MDR)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己成为恶性肿瘤化疗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有毒性小、安全有效、多靶点等优势,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药通过作用于介导MDR形成的膜转运系统、药物... 阐述了肿瘤多药耐药(MDR)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己成为恶性肿瘤化疗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有毒性小、安全有效、多靶点等优势,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药通过作用于介导MDR形成的膜转运系统、药物代谢系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对多种肿瘤的MDR具有逆转作用。如何有效地从浩淼庞大的中药资源库中快速筛选并定位到具有逆转MDR活性的分子仍是目前中药研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和高效可靠的方法和系统,能够满足现代医学的科学阐述要求,又能兼顾中医药本身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还需要大量艰苦的科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 药物转运 药物代谢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现状与前沿方向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志荣 董尔丹 +7 位作者 吴镭 张强 陆伟跃 姜威 孟庆峰 孙逊 何勤 李曼 《中国基础科学》 2014年第5期3-8,共6页
生物大分子药物已成为21世纪药物研发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体内递送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障碍。近年来,通过研制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新剂型,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 生物大分子药物已成为21世纪药物研发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体内递送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障碍。近年来,通过研制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新剂型,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临床使用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鉴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重要性及对国家整体医药发展的带动性,生物大分子药物体内高效传递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生物大分子药物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多功能性与协同作用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送系统将是今后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 体内递送系统 高效化
原文传递
经埋置式给药装置动态监测门静脉压力的护理
13
作者 黄惠敏 萧月玲 +3 位作者 熊兰芳 吴清时 黄秀云 陈艳兴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8期1306-1307,共2页
目的探讨经IDDS(全埋植式给药装置)动态监测患者门静脉压力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术中放置IDDS的患者进行术后经其进行门静脉压力的动态监测,并给予相关的专业护理措施,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顺利完成了112次经IDDS门静... 目的探讨经IDDS(全埋植式给药装置)动态监测患者门静脉压力的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术中放置IDDS的患者进行术后经其进行门静脉压力的动态监测,并给予相关的专业护理措施,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28例患者顺利完成了112次经IDDS门静脉压力的测量,其中2例患者有局部异物感,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2例都能减轻局部异物感,并且顺利完成测压,其他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DDS直接动态监测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易被患者接受,对于术后复发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护理,都具有极为实用的临床意义。护士应规范和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技术,学习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才能顺利准确测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DS 全埋植式给药装置 门静脉压力 护理
原文传递
肽修饰的甲氨蝶呤体外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雅梅 吴学萍 +3 位作者 曾理 张雅溶 潘黎军 王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2-458,共7页
本文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作为受试细胞,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RT-PCR技术检测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肽修饰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odified by 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peptide,LH-RH-MTX... 本文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作为受试细胞,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RT-PCR技术检测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肽修饰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odified by 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peptide,LH-RH-MTX)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LHRHR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LH-RH-MTX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K562细胞;相同浓度的LH-RH-MTX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游离MTX,对鼠骨髓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小于游离MTX;经LH-RH-MTX作用后,S期细胞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LHRH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LH-RH可作为导向分子将药物靶向递送到LHRH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MTX 靶向药物传递系统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聚晶制粒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申瑞芳 单利 高春生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481-1485,共5页
目的介绍聚晶制粒技术制备药物微粒的研究进展。方法以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聚晶制粒技术的原理、制备过程、影响因素、质量评价、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与球晶技术相比,聚晶制粒技术在制备药物微粒上... 目的介绍聚晶制粒技术制备药物微粒的研究进展。方法以近年来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聚晶制粒技术的原理、制备过程、影响因素、质量评价、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与球晶技术相比,聚晶制粒技术在制备药物微粒上有自身的特色,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晶制粒 球晶 直接压片 多元微粒药物传输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