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rse-grained Subaqueous Fans along Steep Slopes in a Lacustrine Rift Basin:A Case Study from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China
1
作者 YANG Baoliang QIU Longwei +3 位作者 YANG Yongqiang Kouassi Louis KRA DONG Daotao Danish KH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26-547,共22页
Coarse-grained subaqueous fans are vit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Bohai Bay basin,China.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edimentary processes,depositional patterns,and controlling factors restric... Coarse-grained subaqueous fans are vit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Bohai Bay basin,China.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edimentary processes,depositional patterns,and controlling factors restricts effici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oarse-grained subaqueous fans in the Yong′an area,Dongying Depression,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These fans includ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and sublacustrine fans,and their sedimentary processes,deposition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activity and paleogeomorphology.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developed near the boundary fault during the early–middle deposition stage due to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 and large topographic subsidence.Early sublacustrine fans developed at the front of the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s in the area where the topography changed from gentle to steep along the source direction.While the topography was gentle,sublacustrine fans did not develop.During the late weak tectonic activity stage,late sublacustrine fans developed with multiple stages superimposed.Frequent fault activity and related earthquakes steepened the basin margin,and the boundary fault slopes were 25.9°–34°.During the early–middle deposition stage,hyperpycnal flows triggered by outburst floods developed.During the late deposition stage,with weak tectonic activity,seasonal floods triggered hyperpycnal flows,and hybrid event beds developed dist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processes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paleogeomorphology coarse-grained subaqueous fan lacustrine rift basin dongying depression
下载PDF
Depositional Patterns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Features of Sha-3 Member Turbidite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11
2
作者 BaiGuoping ZhangShanw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Recent explor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potential remain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are largely reservoired in subtle traps including... Recent explor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ignificant exploration potential remain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undiscovered oil and gas are largely reservoired in subtle traps including turbidite litholigcal traps of the Sha-3 Member.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exploration program targeting turbidites,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depositional models of the Sha-3 Member turbidites and oil/ga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se turbidites. Two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One is that the East African Rift Valley provides a modern analog for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The other is that the depositional models of line-sourced slope aprons, single point-source submarine fan and multiple source ramp turbidite, established for deep-sea turbidites, can be applied to interpret the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the turbidite fans of three different origins: slope turbidite aprons, lake floor turbidite fans and delta-fed turbidite fans in the Sha-3 Member. Updip sealing integrity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whether oil/gas accumulates or not in the slope aprons and lake floor fans.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delta-fed turbidite fans are not very clear. Multiple factors rather than a single factor probably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s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ying depression Sha-3 Member TURBIDITE depositional mode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eatures
下载PD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ltaic sand bodies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in a rift lacustrine basin 被引量:1
3
作者 DOU Luxing HOU Jiagen +4 位作者 ZHANG Li LIU Yuming WANG Xixin WANG Jian WU G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72-584,共13页
Take the lacustrine delta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block Wang43,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deposition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deltaic sa... Take the lacustrine delta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block Wang43,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deposition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deltaic sand bodies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in complex fault blocks of rift basin are examin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tectonic-deposition response, using cores, well logs and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The small-scal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in complex fault blocks are dense and different in dip, the activity along the strike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varie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all these control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of deltaic sand bodies. Influenc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the deltaic distributary channel is more likely to pass through the position with weak fault activity, and be deflected or limited at the position with strong fault activity. In downthrown side of a single syn-depositional fault or micro-graben areas, sand bodies increase in thickness and planar scale, and sand bodies of multiple stages are likely to stack over each other vertically. In micro-horst areas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s, the sand bodies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ppear in intermittent superimposed pattern verticall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new research idea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complex fault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dongying depression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complex fault block small-scale fault syn-depositional fault delta
下载PDF
Syndepositional Fault Control on Sandbody Distribution at Two Eocene Confluence Delta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
4
作者 Renchao Yang Yang Li +3 位作者 Aiping Fan Nils Lenhardt Shuvabrata De Jie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095-1111,共17页
The prediction of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s the main target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especially in a rift basin 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etting.During the Middle Eocene,the Don... The prediction of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s the main target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especially in a rift basin 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etting.During the Middle Eocene,the Dongying and Yong’an deltas converged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eastern China.So far,studies on the control of the existing syndepositional faults on the deltaic sandbodies of the two confluence deltas have been largely neglected.In this contribution,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deltas,converging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were determined.In addition,the morphodynamic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deposits of the two delta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core examination,log analysis,and seismic data analysis.During delta progradation,the sandbodies of the initially separated deltas wer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yndepositional tensional faults,which eventually also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be applied to petroleum reservoir engineering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ies on delta sandbody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basin syndepositional fault delta deposits tectonic-depositional model dongying depression Shahejie Formation tectonics.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被引量:1
5
作者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②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③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恢复 古亚洲洋闭合 克拉通内坳陷盆地 盆地演化 构造-沉积环境 三角洲沉积 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中—晚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与构造古地貌的控制作用
6
作者 谢日欣 张曼莉 +3 位作者 王冰洁 林畅松 王鑫 李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5,I0005,I0006,共16页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 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可识别6种地震相与9种岩相组合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以及碎屑湖泊等沉积,北部由辫状河三角洲演变为双向供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中南部早期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并逐渐消亡,南部小型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北推进;东营组中下段沉积期研究区整体南高北低,可划分辽东凸起和辽中凹陷2个隆坳单元,进一步识别断裂陡坡带、缓坡断阶带、缓坡带、古沟谷等构造古地貌单元;研究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与古坡折坡度、凹陷沉降中心位置、古沟谷规模密切相关,沉积体系的分布演化是盆地隆坳格局、坡折地貌形态、古沟谷发育位置与物源供给方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有利砂体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沉积体系 构造古地貌 控制因素 东营组中下段 辽中凹陷北部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部始新世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鲜本忠 王璐 +5 位作者 刘建平 路智勇 李宇志 牛栓文 朱永飞 洪方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21,共12页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 基于岩相分析、流体成因解释、平面沉积相和同生断层编图,对渤海湾盆地东辛地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类9种深水异地沉积过程;三角洲前缘斜坡脚和同生断层下降盘控制了滑动、滑塌体,而断层活动微弱的深水低洼区控制了碎屑流沉积;由于深水沉积区规模小,以及同生断层对局部地貌的控制,深水搬运距离短,导致从滑动、滑塌到浊流的流体转换过程发育不完整,形成以碎屑流或滑塌为主的深水沉积体系;碎屑流主控下的重力流水道可能因为滑水搬运机制而缺乏连续性砂岩沉积;研究有助于深化陆相三角洲供给型重力流沉积的理解,也能为该类砂岩储层的有效预测提供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碎屑流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三角洲供给型浊积体系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沙三段中亚段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军锷 简晓玲 +2 位作者 康波 苏明 杜学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112,共4页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 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亚段发育9期特征明显的三角洲进积单元,古地貌对三角洲进积单元的控制作用明显。利用东营凹陷丰富的钻井和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用适用于该区的定量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滨线轨迹法,来重建研究区9期三角洲进积单元的古地貌特征,并揭示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营三角洲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古地貌整体呈现南缓北陡、斜坡向西迁移的特征。沉积体的分布范围和沉积样式与古地貌特征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三角洲沉积主要沿着东部和东南部凸起逐渐向湖盆推进,受物源供给能力和古地貌特征的影响,三角洲朵体沿斜坡向西延伸;深洼区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坡度较大的斜坡前端沉积物易发生失稳而形成浊积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特征 三角洲进积单元 沙三段中亚段 东营三角洲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三角洲的古流向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范代读 邱桂强 +2 位作者 李从先 丛友滋 杨积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沉积组构分析表明,沙三中期研究区块以正常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利用旋转钻岩心样,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通过磁极性定向最终恢复出古流向,直观地显示了东营盆地X、Y、Z区块的沙三中亚段沉积直接受控于东营三角洲,即流向主... 沉积组构分析表明,沙三中期研究区块以正常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利用旋转钻岩心样,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通过磁极性定向最终恢复出古流向,直观地显示了东营盆地X、Y、Z区块的沙三中亚段沉积直接受控于东营三角洲,即流向主体与三角洲自东南而西北的进积方向相一致。综合分析研究区的物源和沉积特征,认为东营三角洲的范围应扩大,这预示着东营凹陷沙三中岩性油藏勘探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和良好的前景;沉积物磁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本身也为古湖泊三角洲流向分析提供了新手段,为油气勘探的深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盆地 岩性油藏 古流向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东部沙三段滑塌浊积砂体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饶孟余 钟建华 +2 位作者 王夕宾 王勇 王海侨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17,共3页
通过地质、测井、地震及室内综合分析 ,总结了东营凹陷东部沙河街组三段滑塌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 ,认为滑塌浊积砂体的发育与古代三角洲的进积作用密切相关 ,可进一步划分为 5种沉积微相 ;同时建立了该区滑塌浊积砂体的垂向序列和演化模... 通过地质、测井、地震及室内综合分析 ,总结了东营凹陷东部沙河街组三段滑塌浊积砂体的沉积特征 ,认为滑塌浊积砂体的发育与古代三角洲的进积作用密切相关 ,可进一步划分为 5种沉积微相 ;同时建立了该区滑塌浊积砂体的垂向序列和演化模式 ,分析了滑塌浊积砂体的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段 三角洲 滑塌浊积砂体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山东东营凹陷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蛟 姜在兴 +3 位作者 操应长 邢焕清 王艳忠 罗文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5-731,共7页
扇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最发育的沉积相,也是最有利的砂砾岩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并结合各类分析资料,认为该地区扇三角洲是受后退型盆地边界条件控制的退积型沉积层序。将沉积体内发... 扇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921地区沙四上亚段最发育的沉积相,也是最有利的砂砾岩储层。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镜下鉴定、粒度分析,并结合各类分析资料,认为该地区扇三角洲是受后退型盆地边界条件控制的退积型沉积层序。将沉积体内发育的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不同沉积微相内水动力条件、砂体类型不同,其岩性、粒度、分选、填隙物特征以及砂体的岩相组合、时空展布特征均不相同,结果导致不同微相内的砂体物性特征各不相同。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各类因素以及生、储、盖成藏条件,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砂砾岩体储层物性最好,在空间上分布稳定,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扇三角洲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储层物性 油气藏
下载PDF
济阳坳陷民丰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伟 邱隆伟 +3 位作者 姜在兴 陈妍 刘军锷 杨勇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67,共13页
在地震、测井、录井及岩芯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划分了民丰洼陷沙三段中亚段各个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范围并分析了各沉积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沉积体系类型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近... 在地震、测井、录井及岩芯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划分了民丰洼陷沙三段中亚段各个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范围并分析了各沉积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沉积体系类型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沉积的主体,包括永安镇三角洲和东营三角洲的一个分支,纵向上可以分为6个期次,从早期到晚期自东向西推进,同时两者之间由于物源供应强度的变化发生侧向的迁移,并最终交汇在一起。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仅在洼陷北部靠近陈家庄凸起的地区发育,且主要发育在沙三段中亚段的早期。在洼陷的沉积体系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容空间转换现象,并对其成因模式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丰洼陷 永安镇三角洲 东营三角洲 沉积体系 可容空间转换
下载PDF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与储集层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30
13
作者 潘荣 朱筱敏 +4 位作者 刘芬 李勇 马玉杰 邸宏利 张荣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7-716,共10页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一、二段是一套由细砂岩、中粗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碎屑岩组合。通过30余口钻井(包括6口新取心井)的岩心、测井、录井、薄片及粒度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认克拉... 新疆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一、二段是一套由细砂岩、中粗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的碎屑岩组合。通过30余口钻井(包括6口新取心井)的岩心、测井、录井、薄片及粒度等资料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认克拉苏冲断带巴什基奇克组一、二段发育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岩性以岩屑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特征;砂体中发育楔状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及间断正韵律;砂体延伸远、面积大展布稳定,砂地比值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据三角洲砂体的岩性、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特征,建立了三角洲沉积模式。稳定的构造背景、开阔的盆地、丰富的物源供给使得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非常发育,其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物性好,砂体延伸远,可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35~60km,砂体纵横叠置,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巴什基奇克组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储集层
下载PDF
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发育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70
14
作者 朱筱敏 潘荣 +4 位作者 赵东娜 刘芬 吴冬 李洋 王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4,共8页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结合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特征及其分类方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供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 通过总结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结合库车坳陷克拉苏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浅水三角洲的研究,对浅水三角洲特征及其分类方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供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发育需要稳定的构造背景、盆广坡缓、古水体浅、湖平面升降旋回变化、气候适宜、砂质底载荷河流供源充足等有利地质条件;浅水三角洲具有粒度粗、沉积水动力强的沉积特点,单砂体薄、复合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发育分流河道、河口坝难以保留,垂向上相序不连续、缺乏传统三角洲三层式结构等特征。实例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发育交错层理等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和间断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改道频繁、砂体纵横叠置、厚度大、延伸远,有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形成条件 库车坳陷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T-R层序的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1 位作者 夏斌 杨伟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 ,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 ,仅可分出上升阶段 (T)和下降阶段 (R) ,缺失稳定阶段 ,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 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 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 ,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 ,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 ,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 ;晚期阶段 ,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 ,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 ,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 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湖侵域烃源岩发育 ,湖退域储层发育 ,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层序 平面变化轨迹 幕式构造运动 控制因素 断陷湖盆
下载PDF
同沉积断裂带砂砾岩隐蔽油藏研究——以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宗国洪 冯有良 +4 位作者 刘承华 李传华 郝雪峰 郭玉新 王伟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4-279,284,共7页
以构造层序、层序地层分析和基准面分析原理为手段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相等资料 ,重点研究了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深断陷型湖盆层序中的低位体系域砂体沉积特征、发育规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 ,沙三期胜北断裂带的活... 以构造层序、层序地层分析和基准面分析原理为手段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相等资料 ,重点研究了东营凹陷胜北断裂带深断陷型湖盆层序中的低位体系域砂体沉积特征、发育规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 ,沙三期胜北断裂带的活动形成了断裂坡折带 ,该坡折带控制沙三段层序低位体系域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扇和小型三角洲等砂体的发育及时空展布。断裂坡折带控制的低位体系域砂体位于层序底部、最大湖泛面之下 ,成藏条件优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隐蔽油藏 同沉积断裂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体系新认识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向立宏 赵铭海 +3 位作者 郝雪峰 尚冰 尹丽娟 刘瑞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3,66,共7页
东营组作为济阳坳陷断陷末期沉积的重要层系,对其沉积体系认识不清导致对其储层分布、油藏类型、成藏规律不明确,从而制约了东营组的勘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依据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断陷末期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相古... 东营组作为济阳坳陷断陷末期沉积的重要层系,对其沉积体系认识不清导致对其储层分布、油藏类型、成藏规律不明确,从而制约了东营组的勘探。综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依据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断陷末期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相古地理多因素分析表明,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时期在单斜式构造背景控制下形成了东部跨凹陷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三段沉积时期是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期,东二段湖盆收缩、沉积范围缩小,西部以滨浅湖沉积为主,伴有小型的近源扇三角洲及近岸水下扇沉积,东部演化为以河流相为主。东一段沉积时期湖盆萎缩,广泛发育河流相及滨浅湖沉积。平面上充填样式表现为由南部的东营凹陷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向北部沾化—滩海地区的前三角洲亚相过渡,前三角洲发育一定规模的滑塌浊积扇。东营组沉积模式的建立不仅完善了济阳坳陷新生代沉积演化序列,对东营组储层预测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而且也为今后东营组成藏条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末期 东营组 单斜式构造 辫状河三角洲 油藏序列济阳坳陷
下载PDF
辽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伟 林畅松 +3 位作者 周心怀 董伟 李全 郑敬贵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0,共8页
以地震资料、测井、录井资料为主,结合孢粉化石等地质资料,将辽中凹陷东营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划分了沉积体系域,根据易于识别和追踪的水退浊积扇底界面划分四级层序,将东营组划分为7个四级层序。通过岩心观察及对测井、地震特... 以地震资料、测井、录井资料为主,结合孢粉化石等地质资料,将辽中凹陷东营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并划分了沉积体系域,根据易于识别和追踪的水退浊积扇底界面划分四级层序,将东营组划分为7个四级层序。通过岩心观察及对测井、地震特征的对比,在层序内部识别出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等多种沉积体系,分析认为地层层序、物源供给、断裂坡折、湖平面变化、构造活动等因素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域 东营组 辽中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风暴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魏小洁 姜在兴 +3 位作者 李一凡 张元福 赵伯宇 王俊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7-384,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上亚段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冲刷面、渠模、截切面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撕裂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递变、块状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交...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上亚段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冲刷面、渠模、截切面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撕裂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递变、块状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风暴后能量衰减阶段形成的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通过岩心观察统计,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风暴岩的理想垂向沉积序列,包括10个岩相单元,对应着3个主要的风暴作用阶段:风暴涡流作用阶段、风暴浪作用阶段和风暴作用衰减阶段。结合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动力学机制,将研究区风暴岩归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之上,为原地侵蚀型风暴岩,Ⅱ型、Ⅲ型、Ⅳ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根据以上4种风暴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研究区风暴岩形成的主控因素,认为风暴岩的形成主要受风暴作用、物源、古地形以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出4种类型风暴岩发育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风暴岩 沉积构造 沉积序列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被引量:9
20
作者 廖远涛 王华 +4 位作者 王家豪 肖敦清 黄传炎 夏存银 刘彦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72,共12页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等。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层序结构样式的差异,表现为东三段层序(SQEd3)以低位域三角洲和范围扩大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二段层序(SQEd2)、东一下段层序(SQEd1x)以板桥次凹等局部地区发育的低位域三角洲和普遍发育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一上段层序(SQEd1s)低位域三角洲和高位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歧南次凹和歧北次凹,总体形成了缓坡背景、断控斜坡背景和多级断阶背景下的3类沉积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5类有利圈闭区:坡折带附近的隐蔽圈闭区、越过凹陷中心的上超尖灭圈闭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区、低位域和高位域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区、下切谷充填岩性圈闭区,构成了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这对于指导研究区东营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东营组 沉积体系 有利区带 黄骅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