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孔膜对O/W型乳液破乳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骆广生 邹财松 +1 位作者 孙永 戴猷元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采用以正丁醇 水为实验体系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的乳液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考察了透过压、乳液中油含量以及膜孔径等因素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膜破乳技术是一种很有效的破乳技术。乳液通... 采用以正丁醇 水为实验体系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的乳液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考察了透过压、乳液中油含量以及膜孔径等因素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膜破乳技术是一种很有效的破乳技术。乳液通量的稳定在本实验条件下需要 4h以上。增加透过压有利于乳液通量的增加 ,但透过油中油含量会随之增加。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增加乳液油含量不利于通量增加和透过液中油含量的减少。微孔膜的孔径对膜通量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孔径增大 ,膜通量迅速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 微孔膜 正丁醇-水
下载PDF
微相分离结构聚氨酯膜的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 被引量:2
2
作者 葛玲玲 吴礼光 +2 位作者 白云翔 张林 陈欢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9-163,共5页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 制备了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HTPB-PU)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聚氨酯(HTPB-VTES-PU)两种聚氨酯膜。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征了两种膜的结构,结果发现,HTPB-PU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其膜具有一定程度的微相分离结构;HTPB-VTES-PU有三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于HTPB-PU膜,HTPB-VTES-PU膜的微相分离程度更高。两种膜对1%丁醇/水体系渗透汽化分离结果表明,随HTPB-PU膜内异氰酸酯基/羟基(-NCO/-OH)的增加,膜的分离因子增加,丁醇通量略有增加,而总通量下降;对于HTPB-VTES-PU膜,随VTES添加量的增大,膜的丁醇通量略有增加,水通量增加显著,而膜分离因子下降;与HTPB-PU膜相比,HTPB-VTES-PU膜的丁醇通量增加,但分离因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HTPB-PU膜 HTPB-VTES-PU膜 微相分离结构 丁醇/水体系
下载PDF
三层结构PDMS/POS/PAN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
3
作者 檀胜 苏仪 +5 位作者 冯世超 周慧 陈向荣 沈飞 罗建泉 万印华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2-699,共8页
分别将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DVTMS)和2,4,6,8-四甲基-2,4,6,8-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TMTV)与交联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B组分(B)聚合形成两种聚硅氧烷DB和TB,涂覆于聚丙烯腈(PAN)表面形成过渡层DB(TB)/PAN,涂覆PDMS分离层得3层结构... 分别将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DVTMS)和2,4,6,8-四甲基-2,4,6,8-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TMTV)与交联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B组分(B)聚合形成两种聚硅氧烷DB和TB,涂覆于聚丙烯腈(PAN)表面形成过渡层DB(TB)/PAN,涂覆PDMS分离层得3层结构的PDMS/DB(TB)/PAN渗透汽化复合膜,用于1%正丁醇水溶液的分离,表征了过渡层的结构,研究了硅氧烷/交联剂比和膜液中固形物含量对复合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离层和过渡层总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涂覆DB和TB有效提高了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最佳膜配方DVTMS:B=3:1(ω)及DB含量5%(ω)时,PDMS/DB/PAN膜的分离因子为40.96,渗透通量为628.40 g/(m2?h);TMTV:B=1:1(ω)及TB含量为3%(ω)时,PDMS/TB/PAN膜的分离因子为41.58,渗透通量为540.00 g/(m2?h).PDMS/DB/PAN膜和PDMS/TB/PAN膜的分离因子分别比相同分离层厚度的PDMS/PAN膜的分离因子提高8.5%和10.2%,渗透通量提高29.5%和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聚丙烯腈 聚二甲基硅氧烷 复合膜 过渡层 正丁醇-水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