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ality Testing for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s to Polygon Unit Scales with DNDC Modeling of Regional SOC Pools 被引量:2
1
作者 YU Dongsheng PAN Yue +4 位作者 ZHANG Haidong WANG Xiyang NI Yunlong ZHANG Liming SHI Xue-z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552-568,共17页
Matching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s with polygon unit map scales is important to minimize the uncertainty of regional soil organic carbon(SOC) pool simulation due to their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modeling.A series of... Matching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s with polygon unit map scales is important to minimize the uncertainty of regional soil organic carbon(SOC) pool simulation due to their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modeling.A series of soil grid units at varying cell sizes was derived from soil polygon units at six map scales,namely,1:50 000(C5),1:200 000(D2),1:500 000(P5),1:1 000 000(N1),1:4 000 000(N4) and 1:14 000 000(N14),in the Taihu Region of China.Both soil unit formats were used for regional SOC pool simulation with a De Nitrification-DeC omposition(DNDC) process-based model,which spans the time period from 1982 to 2000 at the six map scales.Four indices,namely,soil type number(STN),area(AREA),average SOC density(ASOCD) and total SOC stocks(SOCS) of surface paddy soils that were simulated by the DNDC,were distinguished from all these soil polygon and grid units.Subjecting to the four index values(IV) from the parent polygon units,the variations in an index value(VIV,%) from the grid units were used to assess its dataset accuracy and redundancy,which reflects the uncertainty in the simulation of SOC pools.Optimal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s were generated and suggested for the DNDC simulation of regional SOC pools,matching their respective soil polygon unit map scales.With these optimal raster resolutions,the soil grid units datasets can have the same accuracy as their parent polygon units datasets without any redundancy,when VIV < 1% was assumed to be a criterion for all four indices.A quadratic curve regression model,namely,y = – 0.80 × 10^(–6)x^2 + 0.0228 x + 0.0211(R^2 = 0.9994,P < 0.05),and a power function model R? = 10.394?^(0.2153)(R^2 = 0.9759,P < 0.05) were revealed,which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timal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y,km) and soil polygon unit map scale(1:10 000x),the ratio(R?,%) of the optimal soil grid size to average polygon patch size(?,km^2) and the ?,with the highest R^2 among different mathematical regressions,respectively.This knowledge may facilitate the grid partitioning of region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simulation of SOC pool dynamics at a certain map scale,and be referenced to other landscape polygon patches' mesh part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SOC) soil grid unit resolutions soil polygon unit map scales 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dndc model SOC pools
下载PDF
DNDC模型耦合遥感技术的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泓君 许昭辉 +3 位作者 周永馨 孙君龄 万炜 刘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8,共11页
不同耕作措施会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揭示自实行保护性耕作以来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响应规律,对增加土壤碳库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反演技术耦合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从县域和栅格尺... 不同耕作措施会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揭示自实行保护性耕作以来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响应规律,对增加土壤碳库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反演技术耦合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从县域和栅格尺度,精细刻画保护性耕作下2000-2020年吉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模拟不同秸秆还田情景下SOCD增长潜力。结果表明:1)20 a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由6.08×10^(8)t增加到1.22×10^(9)t,增量主要与耕地面积扩大相关。县域尺度SOCD在4.46~98.09 t/hm^(2),栅格尺度SOCD在3.34~139.2 t/hm^(2),呈现中高北低的格局。2)保护性耕作对表层土的影响更大,0~10 cm土层的SOCD增长率最高达4.4%,>10~20 cm土层增长率最高为0.09%。3)吉林西南及中部具有巨大的SOCD增长潜力,达0.24~0.57 t/hm^(2)。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性耕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遥感 dndc模型 情景模拟 有机碳密度 吉林省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
3
作者 李元航 李广 +2 位作者 王钧 刘强 朱家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2,共8页
【目的】探讨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及气候条件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方法】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张掖市设置的定位施肥试验数据,选取不施氮肥(CK)、低量氮肥(N_(1))、中量氮肥(N_(2))、高量氮肥(N_(3))4个处... 【目的】探讨旱地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及气候条件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方法】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张掖市设置的定位施肥试验数据,选取不施氮肥(CK)、低量氮肥(N_(1))、中量氮肥(N_(2))、高量氮肥(N_(3))4个处理,验证DNDC模型在甘肃河西干旱地区的适用性,研究春玉米产量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并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春玉米实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DNDC模型对4种施氮水平下的春玉米产量模拟较好,各处理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R^(2))均在0.98以上(P<0.01),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5%以下;敏感性分析显示,年降水量不变时,春玉米产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后减;年均温度不变时,春玉米产量随年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关系,但无显著差异。【结论】中氮处理(N_(2))300 kg/hm^(2)时,玉米产量可达16 373 kg/hm^(2),增幅较对照组(CK)增加35.9%,合理施肥可以促进玉米对氮肥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春玉米 施氮量 作物产量
下载PDF
DNDC模型研究进展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4
作者 项正宇 吴梦洋 操信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93,109,共10页
为研究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的演进路径和应用现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6-2022年间关于“DNDC模型”的研究文献,从发文量分布、关键词、研究热点演进、科研力量等方面进行阐释... 为研究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的演进路径和应用现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6-2022年间关于“DNDC模型”的研究文献,从发文量分布、关键词、研究热点演进、科研力量等方面进行阐释,并绘制相关图谱。结果表明:DNDC模型研究与应用呈现热度稳步上升、研究主题波浪式减少等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找出了management、rainfall events、soil organic carbon、denitrification、greenhouse gas、process oriented model等核心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分析识别出Crop model、Soil organic carbon、Denitrification、Life cycle assessment、Ipcc、Agricultural soils、Carbon dynamic、Blue carbon、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Nitrous oxide等11个聚类;研究力量以中国、美国、加拿大为主,分别占总发文量的41.68%、41.20%和16.16%,中国科研力量在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当前DNDC模型研究聚焦于作物产量预测、节水农业、土壤碳固存、氮浸出和温室气体等方面。未来DNDC模型可以向提升参数输入精度、减少区域尺度模拟的不确定性、扩大模型适用区域等方面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热点演化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分析氮添加对内蒙古草甸和荒漠草地碳动态的影响
5
作者 张新宇 方昭 焦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2,101,共10页
[目的]确定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在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探究DNDC模型对该区域草地碳动态模拟的适用度,对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调查内蒙古草甸和荒漠草地对氮沉降的响应,并利用... [目的]确定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在氮沉降背景下植物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探究DNDC模型对该区域草地碳动态模拟的适用度,对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调查内蒙古草甸和荒漠草地对氮沉降的响应,并利用DNDC模型进行模拟验证。设置不同氮添加梯度[0,5,10,15,20,25,30 gN/(m^(2)·a)],分析了氮添加对不同草地碳库的影响,评估了DNDC模型对其模拟的差异。[结果](1)与空白对照相比,氮添加对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碳具有促进作用,平均分别增加了72.68%和66.52%,草甸草地在N_(5)处理下地下生物量碳达到最大值(240.93 gC/kg),荒漠草地则在N_(4)处理下增幅最大(129.67 gC/kg);(2)相对于对照组,氮添加对两种草地地下生物量碳没有显著影响,与地上生物量碳的响应不同,但整体而言,地下碳量表现为草甸草原>荒漠草原;(3)氮添加对两种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不同氮添加处理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草甸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荒漠草地;(4) 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426,0.756 8,0.825 7,0.523 8,0.909 9,0.955 2,0.861 0,0.732 4,模型效率系数E分别为0.834 5,0.674 8,0.799 4,0.428 8,0.873 1,0.926 5,0.716 8,0.538 1,点位模拟效果整体良好,但对于生物量碳的模拟吻合程度更好,且对荒漠草原的模拟优于草甸草地。[结论]氮添加促进了不同干旱类型草地的固碳能力,DNDC模型能较好反映氮沉降对内蒙古两种类型草地的影响,因此模型可用于模拟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地 碳动态 dndc模型 氮添加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青海西宁地区春小麦施氮量研究
6
作者 肖玉涛 李正鹏 +1 位作者 宋明丹 韩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5,共9页
为缓解农田盈余氮肥淋溶对地下水污染,保证小麦高产和氮肥农学效率条件下寻求适宜的施氮量。结合青海省西宁地区2年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校准与验证,用2020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2021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先评估小麦产量和硝酸盐淋... 为缓解农田盈余氮肥淋溶对地下水污染,保证小麦高产和氮肥农学效率条件下寻求适宜的施氮量。结合青海省西宁地区2年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校准与验证,用2020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2021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先评估小麦产量和硝酸盐淋溶量对灌水量、灌水次数、耕作深度、施氮量、施肥次数的敏感性,探索不同施氮量下小麦产量、农田硝酸盐淋溶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6~0.28和0.18~0.26,均方根误差的标准偏差比分别为0.55~0.68和0.48~0.57,决定系数均大于0.80;(2)小麦产量和硝态氮的淋溶对施氮量最为敏感,敏感性指数(SI)分别为0.753和1.946,硝态氮淋溶对施肥次数与灌溉次数的敏感性较小,SI分别为-0.360和0.152。灌溉量(SI=-0.007,SI=0.085)和耕作深度(SI=0.013,SI=0.078)对小麦产量和硝态氮淋溶量几乎没有影响;(3)基于春小麦高产,氮肥农学效率以及地下水安全考虑,青海省西宁地区小麦最佳施氮量范围为160.73~176.83 kg/hm^(2)。以上结果为青海省高原农区绿色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春小麦 硝态氮 施氮量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模拟研究
7
作者 赵黎雯 左继超 +3 位作者 聂小飞 刘士余 肖国滨 郑海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0-311,共12页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特征及DNDC模型模拟效果。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不同耕作处理下0~10 cm土壤温度(相关系数r为0.86~0.87)和作物产量(r为0.90)的模拟效果较好。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花生季因施肥和降雨引起的N_(2)O排放波动变化,也能较好地模拟常规耕作下土壤N_(2)O排放峰,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轻简化免耕的N_(2)O排放峰和排放总量,且模型对16 mm以下的降雨响应较小。土壤pH值、施肥量对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的影响最大,降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粘粒含量也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模型模拟2019年不同施肥量下N_(2)O排放总量与花生产量发现,氮肥施用量不能低于76.54 kg/hm^(2),也不宜超过106.78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作物种植优化、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坡花生地 N_(2)O 常规耕作 轻简化免耕 dndc模型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立刚 邱建军 +1 位作者 马永良 王迎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19,共5页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期 (10 0a)的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氮磷化肥配施试验 ,对照、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的处理SO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 ,每年施用氮肥(纯N) 2 70kg·hm-2 配合施用磷肥 (P2 O5) 135kg·hm-2 的处理SOC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增加了 31%。对于翻免耕试验 ,免耕并施用 112 5kg·hm-2 氮肥 (纯N)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比初始值增加了 6 2 % ,翻耕并施用 187 5kg·hm-2 氮肥、15 0kg·hm-2 磷肥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SOC含量比初始值增加了 5 6 %。从DNDC模型模拟得出 ,实行秸秆还田或增加作物生物产量还田及免耕等耕作措施将有效持续的增加SOC含量 ,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土壤有机碳 施肥 翻耕方式
下载PDF
应用Manure-DNDC模型模拟畜禽养殖氮素污染 被引量:33
9
作者 高懋芳 邱建军 +3 位作者 李长生 王立刚 李虎 高春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3-189,F0004,共8页
畜禽养殖是重要的农业面源氮素污染源头,大量的畜禽粪便施入农田后,会加大农田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强度。畜禽养殖废弃物氮素污染过程复杂,涉及到动物自身营养循环以及废弃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环境的过程,目前大多通过排放系数法估算畜禽... 畜禽养殖是重要的农业面源氮素污染源头,大量的畜禽粪便施入农田后,会加大农田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强度。畜禽养殖废弃物氮素污染过程复杂,涉及到动物自身营养循环以及废弃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环境的过程,目前大多通过排放系数法估算畜禽养殖过程产生的氮素污染负荷。该文选用最新版Manure-DNDC模型,以山东小清河流域为例,模拟畜禽养殖及废弃物处理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分析氮素在动物、畜禽粪便、农田之间的迁移转化,探讨该过程中氮素的主要损失途径以及污染物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2008年畜禽养殖及粪便处理场所氮素径流损失4.66万t,粪便施入农田后的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分别为0.1、0.51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 模型 Manure-dndc 农业面源污染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东北黑土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协同关系 被引量:29
10
作者 贺美 王迎春 +2 位作者 王立刚 朱平 李长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东北地区黑土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公主岭监测基地的23年长期定位试验数... 【目的】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东北地区黑土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黑土区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公主岭监测基地的23年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1.5倍的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5(NPK)M1]、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M2)和无机肥配施秸秆(NPKS)6个处理进行土壤有机碳和产量的分析,将数据用于DNDC模型验证,并对6种施肥处理在未来气候下(40 a)黑土有机碳的演变进行模拟。【结果】试验监测结果表明:从1990~2012年的土壤有机碳数据分析得出,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碳从12.49 g/kg以年均0.69%的速率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DNDC验证结果如下:DNDC验证土壤有机碳时各处理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为14.98%~37.91%,验证作物产量时各处理的RMSE为8.28%~11.19%,说明模型能够基本反映长期不同施肥下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未来气候下的模拟结果表明:CK和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在未来40年里分别下降16.67%和11.21%。而3个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在未来40年呈稳定增长态势,NPKM1、1.5(NPK)M1和NPKM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将分别增加13.65%、15.74%和15.84%,以1.5(NPK)M1增势最为显著。NPKS处理的有机碳相对初始略有增加。当施氮量从160 kg/hm^2增至320 kg/hm^2时,土壤有机碳每增加1.00 g/kg,作物产量的增加量从44.48kg/hm^2下降至15.95 kg/hm^2。【结论】从长期实测数据的分析和DNDC模型模拟得出,实施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能有效持续增加SOC含量,并能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在施氮量160~320 kg/hm^2水平下,作物产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产量的提升幅度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 农田生产力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和翻耕方式变化对旱田土壤N_2O释放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徐文彬 刘维屏 刘广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917-922,共6页
以贵州省玉米 油菜轮作田和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为N2 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 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 以贵州省玉米 油菜轮作田和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为N2 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 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肥类型和施肥深度、翻耕深度和翻耕日期等变化对亚热带旱田生态系统N2 O释放的潜在影响 .为今后通过改变施肥和耕作方式来控制农业土壤N2 O释放量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释放 施肥 翻耕 旱田土壤 dndc模型 温室气体
下载PDF
DNDC模型对川中丘陵区稻田CH_4、N_2O排放的模拟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园园 孙永健 +4 位作者 王锐婷 冯建东 李春露 马均 李首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3-1010,共8页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进行典型抽样和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综合信息提取的方法,选定了代表川中丘陵区类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域中不同固定耕作制度下代表性田块的选取,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进行典型抽样和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综合信息提取的方法,选定了代表川中丘陵区类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域中不同固定耕作制度下代表性田块的选取,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田块管理者进行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调查和分析,进行土壤理化性状、水样的测定,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田(PF)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2.24 kg.hm-2.d-1,占年排放量的80.73%;水稻生长期和冬闲期N2O通量分别为0.033和0.003 6 kg.hm-2.d-1,水稻生长期排放量为4.28 kg.hm-2,占年总排放量的83.59%。CH4和N2O排放量在水稻整个生季节存在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油菜-小麦田(RR)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16 kg.hm-2.d-1,是休闲期的20.71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90.48%;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70和0.027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8.0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4.19%。小麦-水稻田(RW)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24 kg.hm-2.d-1,是休闲期的21.02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89.75%;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89和0.030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9.6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5.23%。PF年CH4排放量是RR和RW的近3倍,且少一季作物产量,应尽量将冬水田改为两季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稻田 CH4排放 N2O排放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稻田氮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峥 吴淑杭 +2 位作者 周德平 褚长彬 曹林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405-2412,共8页
稻田氮素流失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测坑定位实验获得的野外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模拟稻田氮素流失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同时重点采用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功能对影响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 稻田氮素流失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测坑定位实验获得的野外观测数据对DNDC模型模拟稻田氮素流失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同时重点采用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功能对影响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的氮素流失和水稻产量,施肥和降雨是影响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与稻田氮素流失呈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施肥水平下有机肥的施用对稻田氮素的渗漏流失无明显贡献。此外,稻田氮素的渗漏流失还与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呈正比,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黏土比例呈反比。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可知,在我国稻田目前的施肥水平下,降低施肥量、采用节水灌溉以及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均是减少稻田氮素流失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氮素流失 dndc模型 敏感性分析 径流 渗漏
下载PDF
黑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拟预测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德营 姚艳敏 +1 位作者 司海青 唐鹏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3,共7页
为探讨黑土有机碳的长期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在土壤有机碳预测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黑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配施有机肥(NPKM)和增施有机肥(M2+NPK)4个处理进行土壤有机... 为探讨黑土有机碳的长期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在土壤有机碳预测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利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黑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配施有机肥(NPKM)和增施有机肥(M2+NPK)4个处理进行土壤有机碳分析,并将数据用作DNDC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各处理DNDC验证中RMSE值均小于10%(分别为5.09%、6.11%、9.38%、8.36%),说明模拟值与观测值一致性良好,模型可用于该地区土壤有机碳模拟。选取了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比率、温度及降水5个因子进行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显著,且这种影响具有持久性。最后模拟了4种施肥情境下未来(至2100年)的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不施肥处理(CK)土壤有机碳含量略有下降,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1.55 g·kg-1,较试验前土壤初始有机碳(13.2 g·kg-1)下降约12.5%。单施化肥处理(NPK)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为稳定,并未出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配施有机肥(NPKM)和增施有机肥(M2+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明显,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4.4 g·kg-1和27.6 g·kg-1,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84.8%和1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黑土 有机肥 公主岭
下载PDF
稻麦轮作农田氮素循环的DNDC模型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夏文建 周卫 +4 位作者 梁国庆 王秀斌 孙静文 李双来 刘光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8,共12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DNDC模型模拟的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2O排放通量与田间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氨挥发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88,N2O排放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52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NDC模型预测农田土壤氮素具有较高可信度。模拟结果显示,气温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吸氮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氨挥发主要受氮肥品种影响,并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N2O排放主要受温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使DNDC能更有效地估算氨挥发和N2O排放,有必要获取更翔实的资料以减少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氮循环 dndc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_2排放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园园 孙永健 +4 位作者 王锐婷 冯建东 李春露 马均 李首成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4期530-537,共8页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选定代表川中丘陵区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冬水田-水稻田(PF)、油菜-水稻田(RR)和小麦-水稻田(RW)3种主要轮作制度下353块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选定代表川中丘陵区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冬水田-水稻田(PF)、油菜-水稻田(RR)和小麦-水稻田(RW)3种主要轮作制度下353块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土壤理化性状及施肥情况,以及水质与气象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PF、RR和RW 3种轮作制度下CO2年总排放量分别为:4102、7512和8111kg.hm-2,且RW和RR均显著高于PF,但3种轮作制度下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差异不大,RR处理的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最小,其年总作物产量居中,RW处理产量最高。PF水稻生长期和休闲期CO2排放通量分别为25.48和3.36kg.hm-2.d-1,水稻生长期是休闲期的7.58倍;RR和RW在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平均为23.32和25.21kg.hm-2.d-1,低于PF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RR和RW非水稻生长期的CO2排放通量分别为19.34和20.96kg.hm-2.d-1,分别为PF休闲期的5.76和6.24倍。根际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部分,整个生长期PF、RR、RW的根呼吸贡献率平均为59.14%~6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轮作制度 稻田 CO2排放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估算区域农业土壤N_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文彬 163.net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位作者 贵阳550002 洪业汤 陈旭晖 林庆华 王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5,共5页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变化模式,采用DNDC模型估算了以县为空间分辨尺度的贵州省农业土壤1995 年N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定...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变化模式,采用DNDC模型估算了以县为空间分辨尺度的贵州省农业土壤1995 年N2O释放通量和释放量;定量评估了施肥和耕作农业活动对该地区N2O释放量的贡献. 本工作将为准确估算我国农业土壤的N2O释放量和提出科学的减排措施提供研究基础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农业土壤 一氧化二氮 释放量 土壤污染
下载PDF
DNDC模型对北京旱地农田N_2O排放的模拟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谢军飞 李玉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1-695,共5页
通过DNDC(Version77)模型和田间原位观测,对北京地区大豆农田的N2O排放特征进行了模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田间实测到的大豆生长期内N2O排放通量、气温和土壤地表温度的变化和N2O排放对每日降水的响应。但模型还... 通过DNDC(Version77)模型和田间原位观测,对北京地区大豆农田的N2O排放特征进行了模拟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田间实测到的大豆生长期内N2O排放通量、气温和土壤地表温度的变化和N2O排放对每日降水的响应。但模型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干旱期和非农业活动期农田的N2O排放反应灵敏度不够,模型低估了干旱期和非农业活动期农田的N2O排放通量。总的来说,在以生长期为时间尺度的计算上,模拟和实测值总量相差不大,在将来北京地区旱地农田N2O排放量估算上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确定影响大豆生长期内N2O排放的主要因子,本文还进行了敏感性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N2O-N排放模拟值对土壤初始表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较为敏感,随着土壤初始表面有机碳含量的增加,N2O-N排放模拟值也随着线性增加;另外,N2O-N排放模拟值对降雨中N素的含量变化也较为敏感,随着降雨中N素的含量的升高,N2O-N排放模拟值也随着非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旱地农田 N2O排放 北京地区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石灰性潮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型预测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陈长青 胡清宇 +1 位作者 孙波 张佳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0-1417,共8页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的应用,利用封丘石灰性潮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CK、NPK、1/2NPK+1/2OM、OM4个处理,分析了15年来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特征,并用DNDC模型预测...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及DNDC模型的应用,利用封丘石灰性潮土不同施肥措施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选取CK、NPK、1/2NPK+1/2OM、OM4个处理,分析了15年来作物产量及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特征,并用DNDC模型预测了试验地近100年(2000~2099)的SOC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的多年产量平均值和对照处理差异显著;施用化肥(NPK和1/2NPK+1/2OM)处理和有机肥(OM)处理间也有显著差异;产量最高为NPK处理,达10811 kg/ha,CK处理最低,但1/2NPK+1/2OM处理产量与NPK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5年来土壤耕层(0—20cm)有机碳平均值,以OM处理最高,达到7.90 g/kg,显著高于1/2NPK+1/2OM、NPK处理;而CK处理仅为4.15 g/kg。从15年来有机碳的变化看出,CK处理略有下降,NPK处理较为平稳,而1/2NPK+1/2OM和OM处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OM处理上升幅度较1/2NPK+1/2OM处理大。对试验地SOC变化趋势长期(100a)的模拟结果显示,与初始土壤SOC含量相比,100a后不施肥处理(CK)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52%,化肥(NPK)处理土壤SOC含量较为稳定,而1/2NPK+1/2OM处理和OM处理土壤有机碳增加明显,大约25a后基本上稳定,100a后分别较2000年增加了24%和25%。从实测数据的分析和DNDC模型模拟分析可以看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获得较高作物产量,并能有效地增加土壤SOC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dndc模型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黎 王立刚 +2 位作者 李虎 邱建军 刘慧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6,共12页
春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连年耕作和氮肥的高投入,春玉米农田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固碳减排,对于春玉米种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程模... 春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连年耕作和氮肥的高投入,春玉米农田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固碳减排,对于春玉米种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程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DNDC)是评估固碳减排措施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在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应用模型研究不同施氮和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地区春玉米农田固碳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长期综合影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DNDC模拟的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季节总量、 N2O排放季节总量和春玉米产量与田间观测结果较一致;同时模型也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和N2O排放季节变化动态。这表明DNDC模型能较理想地模拟不同施氮和秸秆还田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 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模型综合分析不同管理情景对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 1)与当地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氮措施不会明显影响作物产量,能减少N2O排放,且对土壤固碳影响很小,因而能降低温室气体净排放,但净排放降低幅度有限(8%~13%); 2)在优化施氮措施的同时秸秆还田能在保障供试农田春玉米产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春玉米种植系统温室气体净排放,甚至可能将供试农田由温室气体排放源转变为温室气体吸收汇。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管理措施实现春玉米种植系统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 氧化亚氮排放 春玉米 温室气体减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