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Main Plant Communities in Minqin Desert Area
1
作者 Chang Zhaofeng Duan Xiaofeng +3 位作者 Han Fugui Zhong Shengnian Wang Qiangqiang Zhang Jianhui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5年第3期191-196,共6页
[ Objective ] To elucidate the change trend in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esert along with global wanning. [ Method ] The data of site-specific observation on five main plant communities... [ Objective ] To elucidate the change trend in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esert along with global wanning. [ Method ] The data of site-specific observation on five main plant communities at ten plots in Minqin desert are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effects of desert plant communities by using two indicators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projective cover degree. [ Results ]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Artemisia arenaria and Ephedra przewalskii, and the projective cover degree of A. arenaria and man-made Haloxylon ammodendron forest decreased remarkably;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Ni- traria tangutorum was also decreased to some extent. [ Conduslon] (1) The plant communities with poor vegetation coverage gives a relatively strong stability, while that with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has a relatively poor stability; (2) the yearly precipitation is the determinant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projective cover deglee; (3)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is found to be most remarkable in per unit area N. tangutorum, followed by E. przewalskii and N. tangutorum +H. ammodendron, and least in per unit area A. Arenaria. The vegetation is sparse in desert and plant branches does not distribute regularly, thus the crown-based vegetation coverage can not reflect the actual surface co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nt communities STABILITY ecological effects Minqin desert area
下载PD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ern Ecologically Fragile Desert Oasis——A case study of Guazhou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怀山 乔国华 +1 位作者 王春梅 张茜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6期175-178,共4页
Guazhou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s a typical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lying in the transition area of desert and oasis.The development of its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Guazhou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s a typical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lying in the transition area of desert and oasis.The development of its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ontradiction of resources 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nd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barriers to log the impact of local agricultur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iming at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aliz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en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oasis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azhou County
下载PDF
Integrated controlling techniqu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endong Mining Area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东升 刘玉德 +1 位作者 王安 王义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4期471-475,共5页
To enclos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with suitable protection for sur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surface preven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dapting to mining disturbing was resea... To enclos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with suitable protection for sur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surface preven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dapting to mining disturbing was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core of this techniqu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controll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to dispose and renew before exploitation, to protect sur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the exploitative process and to repair and build up after exploitation. Based on the moving law of overburden strata in shallow seam, the surface subsidence law and the growth law of vegetation in subsidence mine area, the integrated controlling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synthetically by methods of theoretic analysis, laboratory simulation, numerical calculation, commercial test etc.. It includes the key techniques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filtering and purging of mine water through goaf, preventing and extinguishing fire in shallow seam no-rock roadway layout and waste disposal in underground, frame-building ecological functional sphere before exploitation, frame-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ycle using system after mining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sert area large-scale exploitation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ecological functional sphere
下载PDF
Temperature Regulation Effect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Minqin Desert Area
4
作者 Chang Zhaofeng Zhang Xiaojuan +3 位作者 Wang Qi Zhang Dekui Duan Xiaofeng Shi Xuegang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6年第6期364-368,共5页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sert vegetation o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in desert area. [ Method] The survey data of quadrats in five kind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Minqin deser...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sert vegetation o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in desert area. [ Method] The survey data of quadrats in five kind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Minqin desert area were preliminarily estimated. [Result] Desert vegetation ha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regulating desert temperature and stabilizing sharp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especially the irreplaceabl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slowing down sandstorm each spring in northwest China compared to physical sand-fixatian measures. The air humidity in forest region wa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climate was more stable. The climate in desert area was dry, with intense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Although the solar radiation utilization rate of desert vegetation per unit area in Minqin oasis fringe was 5.8% of that of 100% coverage vegetation, it had non-ignorable significance in regulating temperature of local desert. Regulating temperature was on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desert vegetation. Previous studies only considered wind proof and sand-fixation functions of desert vegetation, but ignored its temperature regulation effect, and this wa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vegetation sand control different from physical sand-fixation measures such as sand barrier. [ Conclusion]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use valu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by studying ecological function of desert plants/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fixatian forest Regulating air temperature ecological function SANDSTORM Minqin desert area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汤萃文 王瑛瑛 +3 位作者 李春霖 张玉霞 郑传贺 苏艳斌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荒漠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为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土壤MBC、MBN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的最大值出现在红砂群落(282.90 mg/kg),土壤MBN最大值出现在膜果麻黄群落(28.27 mg/kg)。(2)不同植物群落间,白刺群落的微生物量熵(qMB)最大,最小值出现在人工梭梭群落,5种植物群落间土壤qMB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的最大值出现在白刺群落,显著高于膜果麻黄群落和人工梭梭群落。(3)土壤MBC、MBN与生态化学计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MBC与土壤全氮(TN)和有效磷(E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硝态氮(NO_(3)^(-)-N)和含水率(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与土壤WC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EP和速效钾(A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N、NO_(3)^(-)-N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冗余分析进一步显示,NO_(3)^(-)-N和TN是影响土壤MBC、MBN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MBC、MBN不同,以红砂群落和膜果麻黄群落最为显著;土壤TN、EP、土壤NO_(3)^(-)-N和WC是影响土壤MBC的主要因子,土壤WC、土壤EP、AK、土壤TN和NO_(3)^(-)-N是影响土壤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荒漠植被群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及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华栋 刘研 +2 位作者 毕银丽 车旭曦 拜梦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1-431,共11页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 探明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性状、真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变化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土壤真菌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针对性生态损伤修复策略制定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比了干旱砾漠区4种微地貌单元(风蚀残丘、砾漠戈壁、河谷和风沙地)土壤理化性质、真菌α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再结合不同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性和微气象因子测定,探究了各微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土壤均为砂质土壤,其中风沙地砂粒含量最大且黏粒含量最小,而河谷土壤粒径组成则相反;河谷和砾漠戈壁之间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微地貌单元;河谷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微地貌单元21.4%,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出39.3%;速效养分中除砾漠戈壁的速效氮与速效钾、风蚀残丘的速效磷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他微地貌单元速效养分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土壤真菌α多样性中,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e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在风沙地显著降低而其他微地貌单元差异不明显,但Chao1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真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不同微地貌单元都以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菌门,其中子囊菌门在砾漠戈壁和风蚀残丘优势度最大,担子菌门在河谷占比最大;在属水平上,风蚀残丘的新凸轮孢菌属、暗茎草属,砾漠戈壁的新凸轮孢菌属、光黑壳,河谷的曲霉属、链格孢属,风沙地的金银花属、新凸轮孢菌属分别为各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属。(3)土壤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可溶性盐是影响干旱砾漠区不同微地貌单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共同关键因子,风沙地的土壤机械组成、风蚀残丘的地表温度、光辐射强度、砾漠戈壁的地表风速和河谷的地表植被生物量分别为各自地貌单元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差异化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真菌群落 生态因子
下载PDF
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
作者 杜华栋 范鹏辉 +3 位作者 毕银丽 谢姗姗 刘研 刘云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9-469,共11页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 探究干旱砾漠区不同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力,对干旱区不同地貌单元针对性的自然植物群落保护措施制定与合理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析了干旱砾漠区砾漠戈壁、风蚀残丘、风沙地和河谷地4种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并基于土壤和微气象因子监测探究了不同地貌单元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干旱砾漠区植物群落呈斑块状分布,垂直结构1~2层,生活型主要以1年生植物和小灌木为主;不同地貌单元中砾漠戈壁灌木约占45%,风蚀残丘和风沙地1年生植物约占50%,河谷地植物群落包含所有统计的5种生活型,其中包括少量乔木和藤本植物。(2)干旱砾漠区河谷地的植物群落覆盖度、植株密度、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高,风蚀残丘次之,在植物分布稀疏的砾漠戈壁和群落结构最简单的风沙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最低。(3)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可溶性盐和地表温度是影响干旱砾漠区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除此之外,风蚀残丘的土壤容重、砾漠戈壁和风沙地的地表风速也是影响各自微地貌单元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干旱砾漠区生态受损后应依据不同微地貌单元中影响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因子制定相对应的植被恢复措施,如砾漠戈壁地貌减小地表温度、通过土壤质量改善在风蚀残丘和风沙地恢复建群种、河谷地生态用水的维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砾漠区 微地貌单元 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多枝柽柳主要传粉昆虫及其传粉生物学特征
8
作者 孙瑶 钟问 李一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7-1504,共8页
【目的】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多枝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及其传粉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研究区域的多枝柽柳开花后第1~3 d,每天09:00~19:00连续观察其上访花昆虫,研究访花昆虫类群,甄别并确定传粉昆... 【目的】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多枝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及其传粉生物学特征,为该类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研究区域的多枝柽柳开花后第1~3 d,每天09:00~19:00连续观察其上访花昆虫,研究访花昆虫类群,甄别并确定传粉昆虫种类,分析其传粉生物学特征;通过传粉昆虫单次访花后柱头花粉沉降数量及移出花粉数量的比值计量传粉昆虫的传粉效率。【结果】研究区域多枝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包括粗腿毛带蜂Pseudapis femoralis、大分舌蜂Colletes gigas、艳叶舌蜂Hylaeus variegatus、艳小彩带蜂Ceylalictus variegatus、淡翅红腹蜂Sphecodes grahami和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其中粗腿毛带蜂(0.62)和大分舌蜂(0.60)的传粉效率高于其它传粉昆虫(P<0.05);6种传粉昆虫的访花活动在12:00~13:00时达到高峰,该高峰与多枝柽柳的花粉活力高峰重叠,随时间推移,观察到的访花昆虫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塔里木盆地荒漠、半荒漠生态区多枝柽柳的主要传粉昆虫包括粗腿毛带蜂、大分舌蜂、艳叶舌蜂、艳小彩带蜂、淡翅红腹蜂和丝光绿蝇;粗腿毛带蜂与大分舌蜂为高效的传粉者;传粉昆虫的访花活动高峰与柽柳的花粉活力高峰重合,两者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荒漠生态区 传粉昆虫 传粉效率 访花行为 访花频率 单花停留时间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理念与模式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亚宁 陈亚鹏 +1 位作者 朱成刚 李卫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410-7417,共8页
结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突出、气候变暖可能加剧干旱区荒漠化以及生态水权与长效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的分析诊断,探讨了荒漠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分析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植被保育的生... 结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与经济矛盾突出、气候变暖可能加剧干旱区荒漠化以及生态水权与长效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的分析诊断,探讨了荒漠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分析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植被保育的生态水位与生态阈值,阐述了荒漠 绿洲过渡带生态融合以及绿洲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防护梯度等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结合干旱区极端环境自然条件,在多年现场试验基础上,研发集成了退化群落改造与生态多样性构建技术、植物群落结构优化配置、组装与生态融合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水分利用与生态自维持技术以及胡杨萌蘖更新技术等多种适宜荒漠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模式,并进行了成功实践和试验示范,为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荒漠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可持续管理
下载PDF
民勤荒漠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5
10
作者 常兆丰 段小峰 +3 位作者 韩福贵 仲生年 王强强 张剑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62-2568,共7页
以民勤荒漠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10个样方12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植被盖度和投影盖度2个指标对荒漠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以期阐释随着全球变暖荒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效应的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沙蒿(Art... 以民勤荒漠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10个样方12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运用植被盖度和投影盖度2个指标对荒漠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以期阐释随着全球变暖荒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效应的变化规律。观测结果表明,沙蒿(Artemisia arenaria)的植被盖度和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的植被盖度以及沙蒿的投影盖度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林的投影盖度显著下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植被盖度亦下降。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相对较低的群落的稳定性较强,而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群落的稳定性相对较差。(2)当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盖度及其投影盖度的关键因子。(3)单位面积的白刺的生态功能最大,其次是麻黄,再次是白刺+梭梭,单位面积的沙蒿的生态功能最低。荒漠区植被稀疏,植株枝条分布极不规则,以冠幅计算所得的植被盖度不能反映植被实际覆盖地表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稳定性 生态效应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彭飞 何新林 +2 位作者 刘兵 张少博 张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0-93,共4页
潜水蒸发法和面积定额法是计算植被生态需水量的常用方法,而目前研究中,仅运用一种方法进行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为了解决其计算方法单一、研究结果合理性存在争议,并确定干旱区荒漠植被合理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的问题,研究以2013年... 潜水蒸发法和面积定额法是计算植被生态需水量的常用方法,而目前研究中,仅运用一种方法进行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为了解决其计算方法单一、研究结果合理性存在争议,并确定干旱区荒漠植被合理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的问题,研究以2013年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区为参考区域,通过遥感技术解译该地区各荒漠植被的面积,运用潜水蒸发法和面积定额法计算该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并计算其相对差值百分比,且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54.33%、41.39%、52.78%,其值皆为50%左右,相差较小,表明了潜水蒸发法及面积定额法计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的合理性,并通过均值计算确定干旱区荒漠植被合理的生态需水量,即2.65亿m3,可应用于其他干旱地区荒漠植被合理生态需水量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水蒸发法 面积定额法 荒漠植被 生态需水 干旱区
下载PDF
光合有效辐射与地下水位变化对柽柳属荒漠灌木群落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许皓 李彦 +3 位作者 谢静霞 程磊 赵彦 刘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6,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正导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旱生荒漠地区的地下水位发生显著改变。大气污染导致该地区太阳辐射减少。以盐生荒漠建群种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选择地下水位在2.9?4.5m波动的...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正导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旱生荒漠地区的地下水位发生显著改变。大气污染导致该地区太阳辐射减少。以盐生荒漠建群种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选择地下水位在2.9?4.5m波动的典型原始生境,观测了生长期内光合有效辐射和地下水位变化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叶水势等生理活动的季节变化,调查了根系分布特征;并利用涡度相关系统测定了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估算群落碳同化能力、蒸腾耗水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旨在揭示光合有效辐射和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对柽柳属(Tamarix)荒漠灌木群落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造成的潜土层水分状况变化对多枝柽柳的碳平衡没有显著影响。深根系与气孔调节是多枝柽柳碳平衡适应荒漠环境水分状况的两个关键机制。特殊的气孔行为体现了多枝柽柳以高水分消耗为代价将其碳获取最大化的适应对策;多枝柽柳生理与群落尺度的水分平衡和碳获取均依赖于深根系获取的稳定地下水源,缓和的地下水位波动将不会扰动其现有的碳/水平衡,地下水位剧烈下降将危及多枝柽柳的生存。此外,光合有效辐射是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与群落碳获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群落碳同化能力的季节变化是光合有效辐射和地下水位共同影响下光合作用物候学特征的体现。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直接破坏原生植被的行为,将会严重地干扰多枝柽柳群落的生存,进而破坏该区域现有的生态水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碳水通量 荒漠生态学 生理生态响应 叶面积指数 深根植物 植物用水策略
下载PDF
干旱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水资源条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8
13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68,共6页
以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景观生态的基本特点和景观嵌块体类型 ,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与景观生态功效的评价 ,利用 80年代和 90年代两期有关景观生态的资料 ,论述了水资源条件变化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 以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景观生态的基本特点和景观嵌块体类型 ,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与景观生态功效的评价 ,利用 80年代和 90年代两期有关景观生态的资料 ,论述了水资源条件变化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指出河流廊道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主要生态流 ,河流廊道的变化是导致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荒漠绿洲 水资源 景观空间格局 河流廓道
下载PDF
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问题的研究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邓铭江 蔡建元 +2 位作者 董新光 姜卉芳 王志杰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4,共7页
过去,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主要偏重于山区水文,注重山区来水及径流分析,而很少涉及灌区问题和生态问题,对绿洲水文和荒漠水文的研究十分缺乏。以新疆为例,通过对干旱地区河流的基本特征和水文机理的分析研究,从径流形成、水资源... 过去,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主要偏重于山区水文,注重山区来水及径流分析,而很少涉及灌区问题和生态问题,对绿洲水文和荒漠水文的研究十分缺乏。以新疆为例,通过对干旱地区河流的基本特征和水文机理的分析研究,从径流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即从全流域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山区水文、绿洲水文、荒漠生态水文为三大构成要素的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系统的新概念,并基于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问题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一步拓宽了水文问题的研究领域,对水文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内陆河流域 山区水文 绿洲水文 荒漠生态水文 新疆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分及其建设策略 被引量:7
15
作者 董智 郝玉光 +2 位作者 凌霞 丁国栋 王越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8-23,共6页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荒漠综合体划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论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今后的建设方向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绿洲 生态功能区 建设对策
下载PDF
西北荒漠绿洲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怀山 乔国华 +1 位作者 王春梅 张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247-18248,18254,共3页
甘肃省瓜州县属典型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其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较高,资源型农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是影响当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实... 甘肃省瓜州县属典型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其农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较高,资源型农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是影响当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生态脆弱区 农业可持续发展 瓜州县
下载PDF
基于分层投影盖度的荒漠植被相对生态功能测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常兆丰 张大彪 +4 位作者 段小峰 韩福贵 仲生年 王强强 张剑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7-784,共8页
以往有关荒漠植被的生态功能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盖度为主要指标的,而荒漠植物枝条极不规则,盖度不能反映植物覆盖地表的真实状况,且盖度与投影盖度一般不存在对应关系,加之荒漠植被稀疏,用盖度不仅不能表征植物的生态功能和地位,而且往往... 以往有关荒漠植被的生态功能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盖度为主要指标的,而荒漠植物枝条极不规则,盖度不能反映植物覆盖地表的真实状况,且盖度与投影盖度一般不存在对应关系,加之荒漠植被稀疏,用盖度不仅不能表征植物的生态功能和地位,而且往往忽视了植物高度的生态功能。以2002-2013年民勤荒漠区定位样方观测资料为例,运用分层投影盖度分析了5种主要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结论表明:2002-2013年这5种植物群落的盖度大小的排序是:白刺>梭梭+白刺>沙蒿>麻黄>梭梭,投影盖度大小的排序是:梭梭+白刺>白刺>麻黄>沙蒿>梭梭,生态功能排序是:白刺>麻黄>梭梭+白刺>梭梭>沙蒿,即植被盖度、投影盖度和生态功能并不对应。研究结论认为:今后在做荒漠植物功能分析亦即用到植物的盖度时,应以投影盖度为主,而冠幅盖度只应作为一个对照参考指标;在研究荒漠植物的生态功能时,植株高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分层投影盖度 测定 生态功能 民勤荒漠区
下载PDF
沙区生态系统恢复演变过程中固沙植物种间生态位关系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2,共6页
以演变时间为生态位维 ,通过分析物种的生态位体积和生态位重叠 ,研究了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演变过程中固沙植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的变化 ,同时也探讨了物种更替的生态学机制。
关键词 沙区 生态恢复 固沙植物种 生态位关系 生态位体积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农户和社区参与土地退化防治项目的自愿行动机制,为条件不利地区运用综合系统管理理念防治土地退化、消除贫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区 生态移民 土地退化防治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机制构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马康 杨帆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2-449,共8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煤炭地下开采诱发地质结构破坏和地表形变,导致土体沉降和地裂缝的产生,进一步造成土壤砂粒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微生物种群受扰动,土壤酶活性受影响,最终导致土壤...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煤炭地下开采诱发地质结构破坏和地表形变,导致土体沉降和地裂缝的产生,进一步造成土壤砂粒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微生物种群受扰动,土壤酶活性受影响,最终导致土壤肥力质量降低。以采煤沉陷的机理及土壤结构变化规律为切入点,综述煤炭开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对于加快矿区沉陷土壤质量的恢复、土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生态脆弱区 采煤沉陷 土壤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