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纪林芹 张文娟 张文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04-109,118,共7页
欺负是发生于同伴群体中的现象,同伴构成了欺负发生的背景。传统的欺负与同伴间关系研究关注欺负/受欺负与个体的同伴地位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同伴群体的角度来揭示欺负与同伴间联系的机制,有关不良同伴联系对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影... 欺负是发生于同伴群体中的现象,同伴构成了欺负发生的背景。传统的欺负与同伴间关系研究关注欺负/受欺负与个体的同伴地位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同伴群体的角度来揭示欺负与同伴间联系的机制,有关不良同伴联系对攻击与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则从异常同伴联系的角度为这一机制做出了解释。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评介,并阐述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对欺负干预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负 同伴 同伴地位 同伴群体 不良同伴联系
下载PDF
农村异常宗教团体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2
作者 曹月如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81-85,共5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变迁时期,一些异常宗教团体开始出现。异常宗教信徒分为两类:祈求消灾者与规避风险者,但后者居多。前者皈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脱离匮乏状态,后者是为了应对社会变迁的冲击,用灵性的方法构筑一个"规避...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变迁时期,一些异常宗教团体开始出现。异常宗教信徒分为两类:祈求消灾者与规避风险者,但后者居多。前者皈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脱离匮乏状态,后者是为了应对社会变迁的冲击,用灵性的方法构筑一个"规避风险"的堡垒。如果能降低农民的匮乏程度及随社会变迁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就能很好地减弱皈信异常宗教团体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宗教团体 皈信 匮乏 风险
下载PDF
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臧刚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2-560,共9页
同伴交往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与越轨同伴交往会促进青少年犯罪的观点。这种促进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犯罪路径的青少年犯罪,... 同伴交往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与越轨同伴交往会促进青少年犯罪的观点。这种促进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犯罪路径的青少年犯罪,也适用于众多类型的青少年犯罪团体干预项目中的同伴交往。为深化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未来研究需更多采用纵向研究、对比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以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为对象,深入考察这种影响的群体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交往越轨同伴 社会化 团体干预项目
下载PDF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巧玲 段思岚 +1 位作者 向伟 董彦皓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6-60,共5页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效果,采用张婷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和自编问卷测试加面试,随机分配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网络交往偏差、网络言语偏差、网络色情偏差和网络...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效果,采用张婷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和自编问卷测试加面试,随机分配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网络交往偏差、网络言语偏差、网络色情偏差和网络使用偏差四个维度以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网络偏差行为四维度的得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72,-2.12,-3.59,-1.83,-4.49;P<0.01);参加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自我报告在多方面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偏差行为 团体辅导 干预效果 大学生
下载PDF
中国大型体育赛事球迷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洪欣 王庆军 杨肇昱 《辽宁体育科技》 2022年第3期57-61,共5页
球迷越轨行为是当今社会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学现象,是球迷们基于球类比赛产生的不合法的、破坏性的行为,尤以足球比赛中最为常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引起球迷越轨行为的动态过程进行社会学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球迷越轨行为的... 球迷越轨行为是当今社会中极其复杂的社会学现象,是球迷们基于球类比赛产生的不合法的、破坏性的行为,尤以足球比赛中最为常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引起球迷越轨行为的动态过程进行社会学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球迷越轨行为的动态过程包括潜伏期、波动期和爆发期,这三个时期分别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球迷越轨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观原因即“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心理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不满裁判的不合理判罚,运动员、教练员失误和不当行为所致;并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球迷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 文化认同 群体心理
下载PDF
浅议企业非正式群体对职场越轨行为的积极干预 被引量:1
6
作者 黄雅菁 《价值工程》 2017年第6期4-6,共3页
职场中越轨行为很普遍且隐蔽性较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组织的良性发展,企业需主动干预职场越轨行为。同样地,非正式群体也广泛存在与各类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群体具备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本文着重探讨企业非正式群体的正... 职场中越轨行为很普遍且隐蔽性较高,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组织的良性发展,企业需主动干预职场越轨行为。同样地,非正式群体也广泛存在与各类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群体具备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本文着重探讨企业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即分析它通过"情感认同"、"‘规范’属性"、"对核心人物的信任"三类媒介,促进员工良性互动,满足员工情感需求以及促进个体对组织的价值认同,从而对职场的越轨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群体 越轨行为 职场
下载PDF
中学生亚文化群体相关概念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星晨 《科教导刊》 2016年第6X期155-156,共2页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和副文化,是一类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中学生亚文化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当中,通常难被主流学生群体、教师、家长和社会所接受。类似的概念有:友伴群体、灰色群体、反文化群体、学生不良团伙等。这些概念...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和副文化,是一类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中学生亚文化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当中,通常难被主流学生群体、教师、家长和社会所接受。类似的概念有:友伴群体、灰色群体、反文化群体、学生不良团伙等。这些概念既有交叉性又有相斥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概念上的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亚文化群 反文化群 越轨行为 不良团伙
下载PDF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偏差行为及其教育干预 被引量:2
8
作者 饶生来 《龙岩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11-113,125,共4页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具有社会理性和制度理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生成是学生个体理性选择的产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偏差行为有三类表现形式,呈现出边界的模糊性、模仿性与易变性、二元性及其寻求朋辈与朋辈文化认同、网络偏差行...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具有社会理性和制度理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生成是学生个体理性选择的产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偏差行为有三类表现形式,呈现出边界的模糊性、模仿性与易变性、二元性及其寻求朋辈与朋辈文化认同、网络偏差行为的相互渗透等四个特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干预应坚持传统教育范式与建构范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固有权能,发挥支持网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偏差行为 教育干预
下载PDF
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易发偏差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扬帆 黄永龙 +1 位作者 王云生 玉炳图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0-122,共3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基于民族因素,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表现出不良的饮酒行为、不恰当的婚恋行为以及基于民族自卑心理的其它行为。对这些偏差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 偏差行为 民族因素 少数民族中学生
下载PDF
群体性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犯罪诱导及预防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文杰 杨春磊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70-78,共9页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特殊表现形式。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的刺激和校园欺凌中越轨性亚文化的诱导是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的原因。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会对欺凌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刺激,促使欺凌者产生犯罪倾向;另一方... 群体性校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特殊表现形式。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的刺激和校园欺凌中越轨性亚文化的诱导是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的原因。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情境会对欺凌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刺激,促使欺凌者产生犯罪倾向;另一方面,群体性校园欺凌形成的越轨性亚文化促使欺凌者形成稳定的犯罪人格和反社会心理,为有组织犯罪提供心理支持。为此,应该通过瓦解校园欺凌群体、粉碎越轨性亚文化、引入恢复性司法、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机制,进而科学高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校园欺凌 犯罪诱导 越轨性亚文化 综合防治
下载PDF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中自我报告法应用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燕 陈维政 《科研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6-83,共8页
许多学者对自我报告法在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中的使用提出了质疑。本研究从研究方法角度,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SEM多组分析法对传统自我报告法和"投射式"自我报告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投射... 许多学者对自我报告法在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中的使用提出了质疑。本研究从研究方法角度,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SEM多组分析法对传统自我报告法和"投射式"自我报告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投射式"自我报告法可以改善自我报告法低报告问题,但两种方法在模型验证时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不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是传统自我报告法和"投射式"自我报告法都是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的有效方法。同时,本研究也验证了招聘和甑选、薪酬策略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 自我报告法 SEM多组分析
原文传递
群体越轨行为释因理路——基于“问题村”形成机制之实证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佘杰新 《刑法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554-573,共20页
以广东省博社村、江西省团林村等"问题村"为实证分析对象,发现其形成路径为越轨肇始者的首次涉足→早期越轨追随者的零星出现→后期越轨追随者的大量涌入三个阶段。越轨肇始者的前期铺路为早期越轨追随者的越轨行为提供了便利。而特... 以广东省博社村、江西省团林村等"问题村"为实证分析对象,发现其形成路径为越轨肇始者的首次涉足→早期越轨追随者的零星出现→后期越轨追随者的大量涌入三个阶段。越轨肇始者的前期铺路为早期越轨追随者的越轨行为提供了便利。而特殊的宗族文化关系网,村干部和公务人员无法守住一方净土,亚文化挤压主流文化的"发言权",以及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是村民犹如被"魔力"拉进越轨泥潭的多元因素。越轨原因静态解释进路忽视了"问题村"等群体越轨行为形成机制的渐进性、阶段性、交互性和复杂性,原因剖析缺乏全面性和具体性,防控措施缺乏预防性和针对性,职是之故,有必要构建越轨原因动态解释进路,通过对越轨过程划分阶段,寻找各阶段的个性和联系。越轨原因动态解释进路实际上是对唯物辩证思维的贯彻,因此,唯物辩证法可以为分析群体越轨行为提供思维指导: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划分越轨现象的阶段;运用普遍联系观寻找前后阶段间的关系;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各阶段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越轨 问题村 形成机制 动态解释进路 静态解释进路
原文传递
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社会行为--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13
作者 谢永祥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7-238,共22页
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考察学校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一2015学年数据,探讨了班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班级同辈群体对父母管教程... 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考察学校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一2015学年数据,探讨了班级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分析了班级同辈群体对父母管教程度不同的子女的异质效应。研究发现,班级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学校归属感是其重要传导机制。班级偏差行为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具有正向影响,但学校疏离感的中介作用较小。此外,班级亲社会行为对父母疏于管教的子女具有补偿效应,对其亲社会行为影响更大,而班级偏差行为对父母疏于管教的子女具有增强效应,对其偏差行为影响更大。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培养班级亲社会行为、逼制班级偏差行为,并重点关注班级同辈群体对父母疏于管教的学生的负面影响,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辈群体 亲社会行为 偏差行为 学校归属感 父母管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