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Kinematic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Main Tianshan Shear Zone in the Borohoro Ranges,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Tianlun CHEN Siyu +5 位作者 ZHANG Bo CAI Keda HAN Baofu QU Junfeng GUO Lei WANG M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31-1455,共25页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Main Tianshan shear zone(MTSZ)branches into three major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in the Borohoro Ranges,northwestern China.Mylonitic rocks within these zones exhibit vertical foliatio...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Main Tianshan shear zone(MTSZ)branches into three major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in the Borohoro Ranges,northwestern China.Mylonitic rocks within these zones exhibit vertical foliations,subhorizontal lineations,and dextral kinematics.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PO patterns of calcite and quartz in the tectonites suggest shearing at temperatures of 200℃ to 500℃ or above.The amount of dext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zones is less than 100 km.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some pre-kinematic granites gave ages of 364-325 Ma and 316 Ma,and zircons from a syn-kinematic leucogranite gave an age of 291 Ma.We propose that dextral shearing along the MTSZ started in the earliest Permian.Our data indicate that collision between the Yili and Junggar plates might have finished before 325 Ma or 316 Ma,with a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325 Ma to 300 Ma,resulting in intracontinental transpression from 300 Ma or 291 Ma.We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Kazakhstan orocline(KO)took place in two stages,with the early stage of bending driven by convergence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and the late stage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lateral disarticul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geology geochronology dextral shearing CPO pattern Late Paleozoic Main Tianshan shear Zone Yili-North Tianshan
下载PDF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南端构造转换及其新生代区域构造响应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江海 蔡振忠 +1 位作者 罗春树 耿玉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1,共9页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F)为中亚最大规模的断裂,其向南是否贯穿塔里木盆地西部研究较少,带来对其新生代运动性质的争论。研究表明,TF断裂在喀什凹陷以小规模的右旋走滑断裂逐渐消失,断层东盘以逆冲断层系的水平缩短变形,调节新生代右旋...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F)为中亚最大规模的断裂,其向南是否贯穿塔里木盆地西部研究较少,带来对其新生代运动性质的争论。研究表明,TF断裂在喀什凹陷以小规模的右旋走滑断裂逐渐消失,断层东盘以逆冲断层系的水平缩短变形,调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与巴楚隆起的阻挡作用相关。区域构造分析表明,随着帕米尔北缘逆冲断层系向北扩展,喀什凹陷中新生代沉积形成密集分布的线性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帕米尔高原向北仰冲触发TF不同区段在新生代差异性构造复活,发生大规模右旋位移及其南端构造转换(逆冲带隆升和前陆盆地发育)。新生代大断裂差异性复活及其构造调节,造成帕米尔构造节东西两侧不对称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右旋位移 前陆盆地 逆冲断层系 帕米尔 中亚
下载PDF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郝雪峰 宗国洪 +1 位作者 李传华 伍松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 ,认为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末沿北西西向断层多处发生过正反转活动 ;渐新世末由郯庐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的右旋压扭应力场控制了反转构造的形成 ;断层后期正反转特征与其前期拉张特征间存在有机的联系。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正反转构造 郯庐断裂 右旋剪切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2
4
作者 王瑜 李锦轶 李文铅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5-319,共5页
对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克孜尔塔格岩体(舌状岩体)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及热年代学研究,为确定该区右行走滑作用及NS向挤压作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天山造山带,NS向挤压作用结束于27... 对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克孜尔塔格岩体(舌状岩体)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及热年代学研究,为确定该区右行走滑作用及NS向挤压作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天山造山带,NS向挤压作用结束于276Ma,右行走滑发生于276Ma至240~239Ma间,主要集中于276~253.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40AR/^39AR年代学 挤压作用 氩同位素 剪切作用 变形机制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信阳—周党地区龟梅断裂带的右行剪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湛胜 徐备 黄少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417,共5页
通过对龟梅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现,龟梅断裂带在三叠纪的陆-陆碰撞后叠加了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估算剪切带古差异应力为48.58MPa。剪切作用开始时间为约220Ma。松潘—甘孜板块的构造介入,可能是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龟梅断裂带 右行剪切 信阳—周党
下载PDF
胶莱盆地的盆地样式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廖远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5-347,共3页
胶莱盆地为右行非对称性菱形拉分盆地,其西部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和东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Y主剪切断裂,南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北部北东东-东西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其次级盆地具有与之相似的几何学特征。胶莱盆地构造演化... 胶莱盆地为右行非对称性菱形拉分盆地,其西部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和东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Y主剪切断裂,南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北部北东东-东西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其次级盆地具有与之相似的几何学特征。胶莱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特征是:莱阳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是主要的生油岩形成期;莱阳组沉积期末-青山组沉积期初为脉动式左行转换挤压阶段;青山组沉积期为后裂谷阶段,构造裂缝为青山组主要油气储渗空间。青山组沉积期末-王氏组沉积期初为脉动式左行转换挤压阶段;王氏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为早期的莱阳组生油岩主要生烃期;新生代为盆地消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拉分盆地 右行剪切 构造演化 中生代 油气地质 莱阳组 生烃期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飞 王镇远 +3 位作者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245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左行走滑 右行走滑 额尔齐斯断裂带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
下载PDF
柴北缘锡铁山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被引量:11
8
作者 付建刚 梁新权 +6 位作者 王策 蒋英 周云 潘传楚 杨永强 王泽利 钟永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8,共15页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观构造(云母鱼构造、压力影构造、动态重结晶、雪球状旋转构造、波状消光和云母扭折)特征作了详细的研究。对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进行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398±4 Ma,等时线年龄为399±4 Ma,二者基本一致,代表了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综合上述特征判断,锡铁山韧性剪切带是一条由元古宇达肯大坂群向SW斜向逆冲所形成的右行逆冲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与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向NE斜向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并可能导致了超高压变质体折返到浅部地壳层次。同样,该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也对锡铁山铅锌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后期构造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白云母 Ar-Ar测年 右行逆冲 构造意义 锡铁山 柴北缘
下载PDF
桐柏老湾金矿带成矿构造体系演化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建立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6-46,共11页
通过对老湾成矿带各期构造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矿化富集作用研究,将老湾成矿带成矿构造体系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加里东-华力西期深层次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NNW向构造控矿因素深远,起初始富集作用;从印支晚期(236~214 Ma)开始... 通过对老湾成矿带各期构造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矿化富集作用研究,将老湾成矿带成矿构造体系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加里东-华力西期深层次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NNW向构造控矿因素深远,起初始富集作用;从印支晚期(236~214 Ma)开始,在燕山期或期前(132.5Ma)为脆-韧性剪切-右行走滑体系,矿液再次充填控矿形成现在的富矿体;燕山末期后发生了浅层次脆、韧性构造和构造推覆。并建立了老湾金矿带"早期老湾韧性剪切成矿构造系统"与"中期高角度右型走滑脆韧性断裂构造系统叠加"和"晚期构造掩盖或破坏"三期成矿构造演化体系。三期成矿构造演化体系的建立和"晚期老湾岩体推覆于龟山岩组上"的认识,极大地拓展了赋矿地层空间,为取得找矿突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湾金矿带 韧性剪切带 右行走滑 叠加富集 成矿构造体系 演化模式 河南省
下载PDF
中天山北缘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研究 被引量:50
10
作者 舒良树 夏飞雅克 马瑞士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6-336,共11页
中天山北缘是一个近 EW向的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宏、微观构造尺度的运动学研究表明 ,该带经历过至少二期韧性变形作用。第一期为从南向北的逆冲推覆韧剪变形 ,时代为中—晚志留世 ,以米什沟剖面为代表 ,对应于早古生代洋壳从北向南俯... 中天山北缘是一个近 EW向的大型右旋走滑韧剪带。宏、微观构造尺度的运动学研究表明 ,该带经历过至少二期韧性变形作用。第一期为从南向北的逆冲推覆韧剪变形 ,时代为中—晚志留世 ,以米什沟剖面为代表 ,对应于早古生代洋壳从北向南俯冲及稍后吐哈陆块朝中天山岛弧的碰撞事件。第二期为沿 EW方向的右旋走滑韧性变形 ,其构造形迹广泛分布于中天山北缘带各个地段 ;北天山石炭纪火山岩已卷入该期构造活动 ,走滑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对应于晚石炭世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碰撞造山诱发的陆内变形、走滑剪切。走滑带中新生白云母 4 0 Ar/39Ar年龄为 ( 2 69± 5) Ma。剪切面理、拉伸线理、矿物韧剪构造、石英 C轴组构提供了构造运动学证据 ;地层不整合及同位素测年值提供了变形时间证据。二叠纪以后的构造事件也影响到中天山北缘带 ,但只有脆性变形形迹 ,无韧性剪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缘 韧性剪切带 朝北逆冲 右旋走滑 运动学分析
下载PDF
广东河台右旋韧性剪切带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蔡建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 广东河台金矿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杂岩体之中,为典型的韧性剪切类型矿床。几何学、运动学分析表明,河台韧性剪切带具有右旋性质,陡倾(>60°),走向N60°~80°E,与含金矿脉产状近于一致,与区域性N45°E走向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为两个N45°E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间派生的右旋伸展走滑构造带。糜棱岩中石英包裹体和多硅白云母温度压力分析表明,韧性变形发生于中等温度压力(300~500℃、0.3~0.6GPa)的绿片岩相条件下,适宜金矿成矿。糜棱岩中提取的多硅白云母获得了187~192Ma的40Ar/39Ar坪年龄,表明韧性剪切导致的糜棱岩化及金矿化可能发生于早侏罗世。区域构造对比分析显示,河台金矿右旋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太平洋构造域早侏罗世开始阶段诱导的远程斜向应力场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河台金矿 韧性剪切带 早侏罗世 糜棱岩化 右旋走滑
下载PDF
一种走滑剪切—逆冲推覆相互转换的变形体系——以桂东南那卜地区NE向和NW向两组韧性剪切带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小锋 《广西地质》 2002年第2期7-11,25,共6页
桂东南那卜地区宁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 ,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 2类 :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 ;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 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及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 ,... 桂东南那卜地区宁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 ,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 2类 :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 ;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 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及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 ,它们形成的构造应力是NE -SW向的 ,在这一应力的作用下 ,使早期NE向和NW向构造重新活动 ,从而构成了一种NE向走滑—NW向逆冲的相互转换程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卜地区 韧性剪切带 右行走滑 逆冲推覆 相互转换 广西 构造带 变形机制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鹏举 卢华复 施央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 讨论了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及其对渤海湾地区的影响、作用;提出渤海湾盆地是在中国东部陆壳伸展、拉张作用的构造背景上,叠加右行走滑拉分作用形成的“拉分──伸展型”复合盆地.东濮凹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渤海湾盆地相同的基底构造和相似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基底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沿兰聊断裂两侧众多探井岩芯破裂构造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证实了兰聊断裂在东濮凹陷形成过程中的右行平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右行平移 位分盆地 凹陷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地震剖面中走滑断层旋向判断模型——以塔东阿拉干北断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8,共3页
地震剖面解释中尚无走滑断层旋向的直接判别标志,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判断走滑断层旋向的模型。该模型假定断层作用前既存的某个地层厚度有变化,则垂直或斜交地层厚度变化方向的走滑断层必定在穿过断层的地震剖面中两盘... 地震剖面解释中尚无走滑断层旋向的直接判别标志,本文提出了一个在地震剖面解释中直接判断走滑断层旋向的模型。该模型假定断层作用前既存的某个地层厚度有变化,则垂直或斜交地层厚度变化方向的走滑断层必定在穿过断层的地震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不等。确定了地层厚度变化方向,又测定了剖面中两盘地层厚度,则走滑断层的旋向就可以唯一地确定下来。穿过塔里木盆地东部阿拉干北右行走滑断层的地震剖面资料证实了这一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走滑断层旋向 阿拉干北右行走滑断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察汗河右行转换挤压剪切带的变形样式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武亚威 张建新 +4 位作者 路增龙 周桂生 毛小红 滕霞 郭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7-1956,共20页
转换挤压剪切带普遍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碰撞造山带中,对调节造山过程中的增生、碰撞及物质侧向挤出等起重要作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闭合、大陆深俯冲、陆-陆碰撞和... 转换挤压剪切带普遍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碰撞造山带中,对调节造山过程中的增生、碰撞及物质侧向挤出等起重要作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闭合、大陆深俯冲、陆-陆碰撞和造山后伸展垮塌作用的产物。最近,在柴北缘构造带东段乌兰北部察汗河地区,笔者新厘定出NWW—SEE向展布的右行转换挤压韧性剪切带。本文通过对该剪切带内宏微观构造特征、石英c轴组构、运动学涡度等研究,结合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来探该讨剪切带的转换挤压样式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启示意义。察汗河韧性剪切带内X-Z面上发育的宏微观构造以及石英c轴组构共同指示了右行走滑剪切指向,结合糜棱岩的轻微压扁—压扁的应变椭球体形态,共同指示了其具有转换挤压的构造性质;估算的平均运动学涡度限定了其转换挤压变形样式。根据石英颗粒的重结晶机制、c轴组构滑移系以及其开角温度计,确定其变形温度为500~553℃,指示了中地壳变形层次,并结合剪切带内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大小,估算其差异应力为28.5~30.0 MPa,古应变速率为10^(-12)/s。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卷入韧性剪切变形的闪长岩时代为432±3 Ma,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已有区域地质资料,推断韧性剪切作用的活动时代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432~396 Ma)。以上资料显示,察汗河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垂直于造山带的水平收缩和平行于造山带的侧向挤出的构造变形样式,伴随着部分由北向南的逆冲分量,形成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晚期的碰撞造山阶段,并指示了其造山作用具有斜向汇聚及碰撞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构造带 右行转换挤压 韧性剪切带 运动学涡度 流变学 斜向汇聚
下载PDF
阿尔金中段塔什达坂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鹏霄 范天甲 +4 位作者 郭晓南 孙中原 赵玉龙 王启 王延明 《西部资源》 2019年第6期50-52,共3页
阿尔金中段塔什达坂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发现,下盘贝壳滩组至少经历三期面理置换。且在韧性剪切带主期面理(Sn+2)形成之前已在阿尔金弧盆系结晶基底发生一期区域性的右旋剪切运动(Sn+1置换Sn+0)。对塔什达坂西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 阿尔金中段塔什达坂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发现,下盘贝壳滩组至少经历三期面理置换。且在韧性剪切带主期面理(Sn+2)形成之前已在阿尔金弧盆系结晶基底发生一期区域性的右旋剪切运动(Sn+1置换Sn+0)。对塔什达坂西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66.5±3.0Ma(MSWD=3.2),代表塔什达坂韧性剪切带形成下限。通过区域对比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性剪切带形成时代在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变形 右旋剪切 锆石U-PB测年 塔什达坂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文灿 马文璞 王果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群 剪切带 右旋剪切 大别山 变形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河—箐河断裂带右旋走滑变形的证据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启航 李海龙 +2 位作者 王强茂 张岳桥 范艳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演化是认识高原向东扩展的关键。位于该区的金河—箐河断裂带总体呈NE向展布,现今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最新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金河—箐河断裂带的北段发育一套具有典型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的糜棱岩,其原岩为泥盆纪的火山凝灰岩和中—上元古界的流纹质火山岩。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岩层的变形特征指示断裂带发生了右旋剪切变形。对剪切带内特征矿物显微构造分析,结合EBSD测试限定整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目前对这期右行走滑的时代缺乏研究,结合区域相关资料,推断其可能发生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这对于完善和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金河—箐河断裂 右旋走滑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晚三叠世右旋走滑:对中亚造山带西南缘造山复活的响应
19
作者 刘博 陈正乐 +10 位作者 袁峰 张青 韩凤彬 张文高 霍海龙 李季霖 赵同阳 韩琼 李平 夏冬 屈梦梦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2年第1期85-91,共7页
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位于东天山地区,是重塑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演化过程的关键断裂之一。在雅满苏南,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韧性变形强烈。野外观测和镜下观察表明,剪切带具有典型的右旋走滑特征。糜棱岩化片岩的绢云母^(40)Ar/^(39)Ar坪... 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位于东天山地区,是重塑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演化过程的关键断裂之一。在雅满苏南,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韧性变形强烈。野外观测和镜下观察表明,剪切带具有典型的右旋走滑特征。糜棱岩化片岩的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11.5±1.3)Ma,说明该变形事件发生在晚三叠世。进一步综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中天山北缘剪切带东段晚三叠世的韧性走滑是对中亚造山带西南缘聚合后再次复活造山的响应;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晚三叠世复活造山时限为230~210 Ma,其动力主要来自于NWW方向的波罗的海克拉通的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缘剪切带 中亚造山带西南缘 ^(40)Ar/^(39)Ar定年 晚三叠世 右旋走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