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guage and Practice From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s
1
作者 Chi-Lin Liu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1年第9期432-442,共11页
Having traveled through four gates of the palace,Śākyamuni became aśramaṇa to seek the solution for mankind’s“birth,aging,sickness,and death”.Finally,he found the truth-the ineffable reality of the world.To expoun... Having traveled through four gates of the palace,Śākyamuni became aśramaṇa to seek the solution for mankind’s“birth,aging,sickness,and death”.Finally,he found the truth-the ineffable reality of the world.To expound the truth to people,he had to use the linguistic convention to express the inexpressible state.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based on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s,to compare the daily language in the world-especially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academia;hence point out their limitations,defect,or pitfalls,to see the crux of the language problem,and turn to the path of Buddhist practicing as well as“bringing wisdom from knowledge”.I will elaborate on six points in full text:I.Introduction,including the five key concepts.II.The comparison of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with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III.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nguage in the 4th,7th&16th assemblies.IV.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we have to cultivate the“hearing,contemplating,and practicing”based on Buddha’s words.V.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in this era.VI.Con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harma(the related factors) prajñāpāramitā(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prajñapti(the conventional facility)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ineffability or inexpressibility
下载PDF
《六祖坛经》成“经”与禅宗经典观念的创新
2
作者 圣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1,177,178,共11页
《坛经》的形成是不断增补的过程,其编辑体例存在模仿翻译佛经的现象。但是,称为“坛经”之初,慧能的本意或许是借鉴唐代佛教、道教的仪轨文本称呼。授无相戒与说法是两种不同的宗教行事,前者具有内部传承的特征,后者则是公开的。因此,... 《坛经》的形成是不断增补的过程,其编辑体例存在模仿翻译佛经的现象。但是,称为“坛经”之初,慧能的本意或许是借鉴唐代佛教、道教的仪轨文本称呼。授无相戒与说法是两种不同的宗教行事,前者具有内部传承的特征,后者则是公开的。因此,《坛经》才会有《施法坛经》和《六祖法宝记》两种不同的称呼。《坛经》成“经”后,慧能、神会等用《坛经》统摄教法传播、正法亲证、师资相传。神会门人采取“秘本”式登记管理维持《坛经》的内部传承,遭到佛教界批判。可以说,《坛经》成为“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之南方转向和唐宋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惠能 正法 师资相传
下载PDF
高平开化寺大殿东壁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的来源及意涵
3
作者 李雅君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64-72,共9页
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大殿四壁绘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的佛教壁画。其中,东壁所绘华严经变之南端,有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一铺。从该图像入手,通过将其与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可以获知其来源为流行华严与密教的辽国。辽代佛教的盛行... 山西高平开化寺的大殿四壁绘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的佛教壁画。其中,东壁所绘华严经变之南端,有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一铺。从该图像入手,通过将其与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可以获知其来源为流行华严与密教的辽国。辽代佛教的盛行,极大刺激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并带动了跨地域的图像传播。开化寺卢舍那法界人中图像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10至11世纪弥漫于辽宋社会的末法观念,另一方面也意在强调华严的救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化寺 华严经变 卢舍那法界人中像 佛教壁画
下载PDF
“正法”与“异言”之博弈: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正名”问题讨论
4
作者 方仪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0,216,共10页
“正名”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佛经翻译中的“正名”,以出世救赎为主旨,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译人所悟之法、... “正名”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内部的重要问题,也是汉传佛教译经史上的重大问题。佛经翻译中的“正名”,以出世救赎为主旨,主要包括经目名称的翻译以及经文名义的统一两方面,涉及如何理解佛典之正法、佛弟子声闻所听闻之法、译人所悟之法、译主个人语言习惯以及译场众僧文义之勘定等诸多问题,大致可从经名译名、翻译名义及其所涉佛法智慧和名相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经名译名的确立,旨在明确新出经文在内容上的完备性,以儒家思想中的“名实相当”为原则去强调“正法”是有本可依的佛祖圣言。翻译名义的斟酌包括创造新的指称或故意隐去译经僧不想彰显的内容,旨在消除“异言”,在汉地重新建构佛典原文的“正法”。佛经翻译中的“正名”问题,表面上是因梵、胡、汉不同语言差异引起的翻译策略论争,实则是译经僧在译经过程中寻求和建构“正法”的历史。在佛经汉译过程中,“正法”和“异言”之间存在博弈,这一方面昭示了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仰和知识体系在汉地发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揭示了儒、释、道等不同思想在汉地经由语言转换实现的会通和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名 译名 佛经汉译 正法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以吐火罗佛法和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往来为视角探析青藏高原与古代中亚地区的关系
5
作者 加央平措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3期45-64,190,共21页
藏文历史文献所载佛法最初七代付法藏师之圣者提多迦(dhitika)时期,吐火罗地区由国王“mi nar”统治,佛教此时传入吐火罗地区。这一记述与南传佛教巴利语《弥兰陀王所问经》,以及汉文大藏经《那先比丘经》所述的基本历史事实相符。另外... 藏文历史文献所载佛法最初七代付法藏师之圣者提多迦(dhitika)时期,吐火罗地区由国王“mi nar”统治,佛教此时传入吐火罗地区。这一记述与南传佛教巴利语《弥兰陀王所问经》,以及汉文大藏经《那先比丘经》所述的基本历史事实相符。另外,在藏文教法史料中,对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传入藏地都有着“从天而降”的叙事方式,还有佛教经吐火罗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初传藏地的历史记载,以及吐火罗故地与吐蕃存在长期佛教文化往来的史料等诸多内容。然而,目前国际吐火罗学界基本认为吐火罗地区佛教为小乘部派佛教。众所周知,吐蕃佛教为晚期大乘佛教与金刚乘佛教,也就鲜有专门讨论两者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章根据藏文文献记载内容,认为吐火罗地区不仅盛行小乘佛教,还有大乘佛教,甚至在特定时空内可能存在密宗金刚乘。这些文献资料与研究内容说明我国青藏高原上藏族文化与周边中亚古国以及各民族间存在历史久远的多元文化、多种语言的交互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 藏传佛教 青藏高原 前弘期
下载PDF
三星堆出土文物蕴意解读——以唐卡画中的护法神鹰狼合体形象与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神坛的神兽底座为例
6
作者 益卓 同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0,共10页
近年来,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同时,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西南多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民间手抄文献。文章以上述相关文物与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唐卡画中的护法神鹰狼合体形象与三星堆青铜神坛... 近年来,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同时,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西南多民族交接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民间手抄文献。文章以上述相关文物与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唐卡画中的护法神鹰狼合体形象与三星堆青铜神坛神兽底座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对相关文物、文献、民俗资料进行互识、互证、互补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各兄弟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3000多年以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史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护法神鹰狼合体 青铜神坛神兽底座 交往交流交融 学理支撑
下载PDF
佛、佛法并非佛教专有名词
7
作者 苏崇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8期148-151,共4页
佛、佛法的概念出现于古印度。佛的最初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佛法的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所用的使自己以及他人觉悟的方法。这两个概念最初产生于婆罗门教,到了后来被新兴的沙门思潮所广泛采用。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自己的著述中也表... 佛、佛法的概念出现于古印度。佛的最初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佛法的含义指的是觉悟了的人所用的使自己以及他人觉悟的方法。这两个概念最初产生于婆罗门教,到了后来被新兴的沙门思潮所广泛采用。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自己的著述中也表达了这种观点,只要不违背释迦牟尼的教义,能让人脱离轮回的思想或宗教都可以称之为佛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均深入探求彼岸世界,形成了自己信仰中的佛、佛法的概念。因此,佛、佛法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佛、佛法的外延和内涵远远大于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法 佛教
下载PDF
从诃梨勒到诃子:中印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本草“中国化”
8
作者 陈宪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共13页
诃梨勒作为一味产自印度、伊朗等地的果药,经由丝绸之路上的胡商、胡僧从海陆两种途径进入中国。经过中医吸收与创新,来自域外的诃梨勒不仅化身为中医治病救人的常用方剂药诃子,而且还融进先民的宗教、饮食、染色等日常生活,丰富了中原... 诃梨勒作为一味产自印度、伊朗等地的果药,经由丝绸之路上的胡商、胡僧从海陆两种途径进入中国。经过中医吸收与创新,来自域外的诃梨勒不仅化身为中医治病救人的常用方剂药诃子,而且还融进先民的宗教、饮食、染色等日常生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就物质文化内涵而言,因为诃梨勒融入了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元素,所以其早已超越药材本身的价值,成为丝绸之路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物质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事物强大的吸纳与创新能力,是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梨勒 中医医药 丝绸之路 敦煌写卷 佛教医学 弘法僧医
下载PDF
法文化视域下海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9
作者 赫然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4-140,共7页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民族地区法文化活态和社会治理机制的探讨将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重要的法律资源和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乐东、陵水、昌江、保亭、琼中、白沙6个民族自治县...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民族地区法文化活态和社会治理机制的探讨将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重要的法律资源和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乐东、陵水、昌江、保亭、琼中、白沙6个民族自治县,这6个县拥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区;此外五指山市、东方市、三亚市均有比较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黎族、苗族、回族为代表的族群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这些民族地区还存在着隐形的家族组织和一系列的法文化活态,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民族地区法文化活态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善治”具有重要作用。探究民族地区治理模式、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族群自治功能等路径可以为海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自由贸易港 海南民族地区 社会治理 法文化活态
下载PDF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上作人頭”考
10
作者 譚代龍 郝靜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90-95,233,共7页
唐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中,提到“上作人頭”一語,一直未得到確解。論文考察相關材料,提出“人頭”應爲“平頭”的觀點。“平頭”指齊平的屋頂。論文分析了“平頭”誤寫爲“人頭”的原因。
关键词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人頭 平頭
下载PDF
新疆和田达玛沟遗址出土壁画修复试验报告 被引量:5
11
作者 樊再轩 薛止昆 +2 位作者 唐伟 艾力.阿不都拉 殷煊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126,共5页
达玛沟遗址的壁画由于长期处于高湿和可溶盐含量较高的埋藏环境,加上出土后存放条件所限,壁画的颜料层和地仗层已产生了多种病害。为了长期保存这批珍贵遗产,选择有典型病害的三块壁画进行修复试验并重新制作轻质可移动的支撑体,为后续... 达玛沟遗址的壁画由于长期处于高湿和可溶盐含量较高的埋藏环境,加上出土后存放条件所限,壁画的颜料层和地仗层已产生了多种病害。为了长期保存这批珍贵遗产,选择有典型病害的三块壁画进行修复试验并重新制作轻质可移动的支撑体,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经修复后的壁画安全稳定,便于陈列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玛沟 出土壁画 修复试验
下载PDF
旅游展演·行为实践·社会交流——以丽江玉水寨“东巴法会”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光映炯 黄静华 光映霞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8-165,共8页
以"祭丁巴什罗"仪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法会"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交流与旅游展演活动,并主要通过旅游舞台的建构、音声的展演、体化及行动实践三个层面来表达与展现东巴文化的认同与现代身份的转换、东道主与游客... 以"祭丁巴什罗"仪式等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法会"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交流与旅游展演活动,并主要通过旅游舞台的建构、音声的展演、体化及行动实践三个层面来表达与展现东巴文化的认同与现代身份的转换、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社会交往,同时在增进社会交流中获得所需资本和利益转换并稳固特定的社会秩序。而"旅游展演"则在旅游场景中建构起一套"音声—行为—交流"舞台化呈现的活态机制,不仅透视出旅游社会生活的结构,也凸显出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法会 仪式 旅游展演 行为实践 社会交流
下载PDF
教师幸福: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又红 黎钰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66-69,120,共5页
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的能力,是以德性能力为灵魂的主体心性能力。师德不只是外在规范,更是教师师性与德性的契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性。作为一种品性,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幸福能力强的教师具有以教育为乐... 教师幸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首先是一种价值生活的能力,是以德性能力为灵魂的主体心性能力。师德不只是外在规范,更是教师师性与德性的契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性。作为一种品性,师德是教师幸福的心性基础。幸福能力强的教师具有以教育为乐的职业境界,具有健全的主体意识和合理的内在尺度,具有创造的激情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幸福 师德 师性 德性 心性
下载PDF
法灭思想及法灭尽经类佛经在中国流行的时代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屹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7,共9页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灭 末法 《法灭尽经》 法灭尽经类佛经
下载PDF
《达摩流浪者》——杰克·凯鲁亚克的一本献给美国寒山的小说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登 谭琼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从变异学角度论述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虚构小说《达摩流浪者》是如何将中国唐朝诗僧寒山的神秘东方形象、《寒山诗》译者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主人公贾菲·赖德合为一体的。通过文化... 在基于史料的基础上,从变异学角度论述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虚构小说《达摩流浪者》是如何将中国唐朝诗僧寒山的神秘东方形象、《寒山诗》译者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与主人公贾菲·赖德合为一体的。通过文化迁移的作用,作者成功地将主人公赖德变异,塑造为小说中的美国垮掉派反主流文化的英雄偶像,从而使得现实中的斯奈德成为美国寒山的杰出代表,也使得这本小说不仅是作者献给中国寒山的书,也是一本献给美国寒山的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凯鲁亚克 《达摩流浪者》 加里·斯奈德 寒山 美国寒山 变异
下载PDF
德性·功利·理性——从“义利之辨”看孟子幸福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林 张方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幸福观 义利之辨 德性原则 功利原则 理性原则
下载PDF
古代佛教法供养与敦煌莫高窟藏经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先堂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共11页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闭都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 法供养 佛经崇拜 莫高窟藏经
下载PDF
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义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政治大一统、德性至上的泛伦理主义,正在实现向现代文明的全面转型。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中国人终于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的转型路径,正在成功地解决着外铄与内生、大一统与人的普遍自主化... 中华文明从传统的农耕文明、政治大一统、德性至上的泛伦理主义,正在实现向现代文明的全面转型。经由一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中国人终于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的转型路径,正在成功地解决着外铄与内生、大一统与人的普遍自主化、人的德性知性与诗性全面发展诸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两翼 大一统 德性 知性
下载PDF
中国与印度人口控制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伟 李宝玉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117-122,共6页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形成都经历了曲折历程。两国人口控制都以国家调控为主,家庭计划为辅;都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杠杆来控制人口,充分发挥传媒作用;都加强宣传教育,将人口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决策。不同的政...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形成都经历了曲折历程。两国人口控制都以国家调控为主,家庭计划为辅;都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杠杆来控制人口,充分发挥传媒作用;都加强宣传教育,将人口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决策。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对两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效果影响不同。中国的人口控制基本成功,而印度则不太成功。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解决人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人口控制 国家调控 政策法律 宣传教育
下载PDF
重庆龙多山田湾3号龛的造像题材与年代 被引量:5
20
作者 符永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3,共9页
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龙多山石窟,在田湾3号龛出现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像题材以及组合关系,一直未引起调查者的重视,其神格与年代亦未判明。现于实际调查基础上,经排比分析确定,主尊应为跏趺坐达摩像,右侧为倚坐慧可像,左侧为宝志化现十一面观... 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龙多山石窟,在田湾3号龛出现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像题材以及组合关系,一直未引起调查者的重视,其神格与年代亦未判明。现于实际调查基础上,经排比分析确定,主尊应为跏趺坐达摩像,右侧为倚坐慧可像,左侧为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年代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在石窟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其与达摩、慧可的组合也是新发现的实物例证,这为石窟造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多山石窟 达摩 慧可 宝志 十一面观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