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2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burial process on diagenesis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of deep-ultra-deep clastic rocks:A case study of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NW China
1
作者 CHEN Sirui XIAN Benzhong +4 位作者 JI Youliang LI Jiaqi TIAN Rongheng WANG Pengyu TANG He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364-379,共16页
Taking the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influences of the burial process in a foreland basin on the dia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 Taking the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influences of the burial process in a foreland basin on the diagen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f deep and ultra-deep clastic rock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in se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lectron probe,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fluid inclusion data.The Qingshuihe Formation went through four burial stages of slow shallow burial,tectonic uplift,progressive deep burial and rapid deep burial successively.The stages of slow shallow burial and tectonic uplift not only can alleviate the mechanical compaction of grains,but also can maintain an open diagenetic system in the reservoirs for a long time,which promotes the dissolution of soluble components by meteoric freshwater and inhibits the precipitation of dissolution products in the reservoirs.The late rapid deep burial proces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luid overpressure,which effectively inhibits the destruction of primary pores by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The fluid overpressur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ractures in the reservoir,which enhances the dissolution effect of organic acids.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porosity evolution history,it is found that the long-term slow shallow burial and tectonic uplift processes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ep-ultra-deep high-quality clastic rock reservoirs,followed by the late rapid deep burial process,and the progressive deep burial process has little con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ultra-deep layer clastic rock reservoir diagenesis burial process Lower Cretaceous Qingshuihe Formation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Impacts of Depositional Facies and Diagenesis on Reservoir Quality:A Case Study from the Rudist-bearing Sarvak Formation,Abadan Plain,SW Iran
2
作者 Ali ASSADI Javad HONARMAND +1 位作者 Seyed Ali MOALLEMI Iraj ABDOLLAHIE-FARD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90-206,共17页
An integrated geological-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rudist-bearing sequence of the Cretaceous Sarvak Formation is given one giant oilfield,and provide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main reservoir in the Abadan... An integrated geological-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rudist-bearing sequence of the Cretaceous Sarvak Formation is given one giant oilfield,and provide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main reservoir in the Abadan Plain,in the Zagros Basin,SW Iran.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reservoir potential of the Sarvak Formation,and then to utilize the calibrated well log signature to correlate reservoir potential in un-cored wells.Eight main facies are recognized and categorized in five facies groups:lagoon,shoal,rudist-biostrome,slope,and shallow open marine,deposited on a shelf carbonate platform.Given the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products and their effects on pore systems,three diagenetic facies namely,(DF-1)low dissolution and cementation;(DF-2);high dissolution;and(DF-3)high cementation are differentiated.The initi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produ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ervoir quality heterogeneity.The effect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related to disconformities mainly depends on the facies nature below these surfaces.Grain-dominated facies of shoal and rudist debris,observed below the Cenomanian–Turonian disconformity,are most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dissolution and interconnected pore systems.Finally,depositional and diagenetic facies in the studied wells are correlated by petrophysical well log data,leading to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zones.Data obtained can be utilized for efficient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arvak Formation and its equivalent units in the Arabian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tream petroleum FACIES diagenesis disconformity reservoir quality RUDISTS Sarvak Formation Zagros Basin
下载PDF
Diagenesis of the Paleogene Sandstones in the DN2 Gas Field,Kuqa Foreland Basin and its Link to Tectonics
3
作者 YU Guoding YUAN Jing +4 位作者 LIU Keyu YANG Xianzhang DONG Daotao MA Pengjie HUANG Chi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538-1554,共17页
We investigated diagenesis of the sandstones from the DN2 Gas Field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KFB),in order to infer the timing of fluid migration and discuss the linkage between fluids and tectonics.The textures and... We investigated diagenesis of the sandstones from the DN2 Gas Field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KFB),in order to infer the timing of fluid migration and discuss the linkage between fluids and tectonics.The textur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uthigenic minerals,fluid evidence from fluid inclusions and formation water measurements were all used to fulfill this aim.Eodiagenesis occurr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eteoric water and connate water.Mesodiagenesis is related to high salinity fluids,which were attributed as originating from the overlying Neogene Jidike Formation evaporite(principal minerals including halite,anhydrite,glauberite,carnallite and thenardite).The onset of high salinity fluid migration is inferred to occur during the late Miocene(12.4-9.2 Ma)through the use of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measur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K-Ar dating of authigenetic illites from previous work.This perio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rucial phase(13-10 Ma)that witnessed the rapid uplift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Mts and the stage when calcite and anhydrite veins formed in the studied strata.We thus argue that diagenesis related to high salinity fluids occurred as a response to the Tianshan Mts'rapid uplift and related tectonic processes.The flow of high salinity fluids was probably driven by a density gradient and channeled and focused by fractures formed contempor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enesis high salinity fluids meteoric waters TECTONICS Kuqa Foreland Basin Tianshan Mts
下载PDF
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缝洞充填物特征及成因——以A1井为例
4
作者 孟宪武 尤东华 +3 位作者 李蓉 宋晓波 张力钰 朱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0,共8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一段不断取得天然气发现,其泥灰岩的储集空间成因机制已成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厘米级缝洞型储集空间是茅口组一段新发现的储集空间类型之一,相关研究尚未公开报道。以四川盆地A1井为例,在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 近年来,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一段不断取得天然气发现,其泥灰岩的储集空间成因机制已成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厘米级缝洞型储集空间是茅口组一段新发现的储集空间类型之一,相关研究尚未公开报道。以四川盆地A1井为例,在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通过显微岩石学、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缝洞充填物特征及成因。茅口组一段缝洞中方解石胶结物与泥灰岩基质具有相似的碳氧同位素与锶同位素分布特征,表明方解石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溶解再沉淀;与泥灰岩相比,缝洞方解石胶结物的变价元素(V、Cr、U、Mo)、稀土元素(REE)含量降低,而微营养元素(Ni、Cu、Zn)含量升高,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迁移规律;方解石与泥灰岩基质的Mn与Sr含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揭示了成岩流体的海水亲缘属性,进一步表明其与大气淡水、深部热液流体无关。晚侏罗世以来的侧向构造推覆挤压力,形成了川东南地区滑脱断层及相关褶皱体系,在此过程中可能导致了茅口组泥灰岩变形并产生了厘米级裂缝空间。泥灰岩在后续压实—压溶作用(包括侧向压溶)等形成的成岩流体为缝洞石英和方解石胶结物提供了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黏土矿物 泥灰岩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江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46-55,共10页
为深入研究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各类分析测试,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可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强度与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 为深入研究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各类分析测试,对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可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系统分析了不同成岩作用强度与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填隙物以铁方解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对应的孔喉大小、孔喉连通性和可动流体饱和度依次变差。研究区长6段储层压实作用中等偏强,压实作用主要是减小储层的孔隙空间,但对储层渗流能力影响较小;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胶结均降低了储层物性,但绿泥石膜的存在可以有效保存储集空间;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作用较小。以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储层综合评价和开发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地区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无机碳同位素再研究:探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原始海水信号
6
作者 关成国 王伟 周传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4,共13页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以及上覆陡山沱组二段底部地层中δ^(13)C_(carb)在正负值之间频繁波动的现象。一般认为,成岩作用中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导致了这些分布不规律的δ^(13)C_(carb)波动,并对利用碳酸盐岩全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_(bulk))数据进行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恢复的可靠性造成了干扰。为了评估成岩作用对δ^(13)C_(bulk)的影响,本文利用宜昌雾河地区埃迪卡拉系的一口钻井岩芯,对陡山沱组下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下部的碳酸盐岩中存在形成于成岩过程中的方解石矿物,而碳酸盐岩中的白云石组分并未遭受严重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白云石组分的碳同位素(δ^(13)C_(dolo))组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沉积时的海水信息。为获得样品的δ^(13)C_(dolo)信息,本研究首先将全岩粉末样品与30%磷酸反应2 h,去除其中的方解石组分,然后测试残余样品的碳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岩石粉末中的方解石组分,最终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δ^(13)C_(dolo)特征。陡山沱组二段下部样品δ^(13)C_(dolo)为连续稳定的正值,且明显高于δ^(13)C_(bulk),δ^(13)C_(dolo)曲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碳同位素组成 白云石 方解石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
7
作者 刘浩杰 张昌民 +5 位作者 盖姗姗 于文政 李进 袁海涵 张莉 刘洪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地质甜点预测难度大。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如何准确识别与预测井间储层成岩相亟需深入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开...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复杂,地质甜点预测难度大。为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如何准确识别与预测井间储层成岩相亟需深入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侏罗系超深层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成岩相识别及分布预测研究,认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与交代作用,可划分为强溶蚀+绿泥石包壳、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中等钙质胶结溶蚀、强钙质胶结及压实致密等5种成岩相。基于测井资料,利用岩石物理参数、物性参数对储层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综合识别,确定其垂向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强溶蚀+绿泥石包壳和中等溶蚀+自生高岭石这两种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三角洲主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储层物性较好,是油层发育的主要部位。基于成岩相与地震纵波阻抗的对应关系分析,发现优势成岩相纵波阻抗相对较低,可通过纵波阻抗的数值分布特征预测优势成岩相分布。因此利用三维地震纵波阻抗反演成果开展了成岩相分布预测,根据纵波阻抗与不同类型成岩相对应关系落实了优势成岩相发育区。结果表明,优势成岩相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Y301—Y302井区以及西北部Y1井区,呈局部连片分布发育。储层成岩相识别可以为超深层地质甜点的分布预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相 成岩作用 永进油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齐荣 林畅松 +2 位作者 黄国家 杨香华 张曼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太原组砂岩缝合线振幅大小差异明显,可划分出波浪型、尖峰型、长方柱型、复合型及网状交织型5种类型。缝合线物质组成主要包括有机碳、石英、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金红石和锆石,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的含量远高于围岩,而高岭石含量远低于围岩。缝合线内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具有典型的沉积成因标志,它们可以作为硅质迁移与沉淀的催化剂,导致缝合线内及两侧砂岩孔隙中的硅质沉淀和碎屑石英颗粒的增生。这些缝合线构造是埋藏过程中沉积有机质压溶的产物,是沉积黏土矿物与有机质成岩作用的综合响应。缝合线相关的硅质沉淀与石英加大是研究区太原组石英砂岩致密的主要因素,但沿缝合线易发育裂缝,起到改善岩石渗透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线构造 石英砂岩 有机质成岩作用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9
作者 李楠 洪海涛 +6 位作者 赵正望 张少敏 张芮 康家豪 王兴志 曾德铭 陈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 为探究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文中以四川盆地东部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页岩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优势岩相及甜点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包括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以及黏土质页岩,其中黏土质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混合质页岩。2)页岩孔隙类型以片状黏土矿物晶间孔与有机质孔为主,裂缝以页理缝为主。3)页岩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矿物组分、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因素的共同控制。4)基于页岩生烃潜力与储集能力,认为混合质页岩为大安寨段的优势页岩岩相。大安寨段页岩甜点储层段主要分布于大二亚段a小层,主要为混合质页岩与介壳灰岩的薄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大安寨段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砂岩储层致密化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
10
作者 王小娟 张少敏 +5 位作者 庞小婷 杨曦冉 李晓芳 葛新锐 蔡来星 杨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3,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持续突破,展示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砂岩储层致密导致“甜点区”分布复杂,特别是对储层致密化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沙溪庙组致密砂岩...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持续突破,展示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砂岩储层致密导致“甜点区”分布复杂,特别是对储层致密化机理及其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为此,以四川盆地天府气田沙溪庙组一段(以下简称沙一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物性测试、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地球化学测试等多种资料,系统表征了致密砂岩储层的物质组成、储集物性、成岩作用等特征,并探讨了储层致密化机理,最后结合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沙一段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发育少量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为0.82%~17.48%,平均孔隙度为10.09%,渗透率为0.0001~632.4200 mD,平均渗透率为5.4200 mD,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局部发育长石溶孔和浊沸石胶结物溶孔;(2)沙一段压实作用以弱—中等为主,绿泥石包壳广泛发育,浊沸石呈基底式、孔隙式和颗粒交代状等多种形式胶结,方解石呈基底式和孔隙式胶结,溶蚀作用以长石溶蚀和浊沸石溶蚀为主;(3)沙一段发育3种类型的致密储层,第一种致密储层是在压实作用基础上早期强胶结作用下形成的;第二种致密储层是在压实作用基础上晚期胶结作用下形成的;第三种储层现今并未致密,但是早期的压实胶结作用导致储层曾经致密,后期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结论认为:(1)该区沙一段储层具有一期成藏特征,发生在距今88~68 Ma,第一种和第三种致密储层不能发生有效的油气充注,第二种致密储层可以发生有效的油气充注;(2)该区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控制了天府气田简阳区块的天然气相对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 储层致密化 形成机理 成岩作用 油气充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山西组致密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以彬长地区为例
11
作者 李松 马立元 +4 位作者 王濡岳 邓杰 李昱东 全晓园 蒋融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明确致密储层“甜点”的分布是致密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 明确致密储层“甜点”的分布是致密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心滩微相岩石粒度粗,孔隙结构为小孔-中细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岩石粒度细,孔喉结构为微孔-微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间歇性火山凝灰质在酸性地层蚀变为高岭石,而在碱性地层蚀变为绿泥石套膜,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和方解石胶结,保护了储集空间。石英次生加大主要为泥岩转化形成的SiO_(2)渗滤到砂岩中形成的,中晚期方解石充填长石、岩屑溶孔为方解石顶底板胶结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改造形成的微裂缝无方解石胶结,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气藏起调整作用。彬长地区在3 750 m和3 900 m埋深段附近为2个溶蚀孔发育带。最优储层为溶蚀孔发育带内火山凝灰质转化形成的富含绿泥石套膜的中-粗砂岩;次优储层主要分布在溶蚀孔发育带内单砂体厚度较大、有旋回且无泥岩隔档的砂体的中下部,主要为缺少绿泥石套膜的中-粗砂岩,方解石胶结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最低。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成因,对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成岩作用 致密储层 主控因素 储层发育模式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为例
12
作者 何江 连志华 +5 位作者 罗文军 周慧 徐会林 何溥为 杨羿 兰雪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 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滩分布及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集层发育控制因素,建立“台内滩型薄层状白云岩储集层”成储模式。研究表明:栖霞组自下而上为海退旋回,栖一段发育低能开阔海亚相,栖二段海平面下降演化为台内滩及滩间海,台内滩主要分布于栖二段两个次级变浅旋回近顶部。栖霞组主要的储集层岩性为薄层状裂缝-孔洞型白云岩,其次为孔洞型白云岩,缝洞中常见鞍状白云石半充填,晶间孔、残余溶蚀孔洞叠加裂缝形成了有效的孔渗网络。基于沉积及成岩特征耦合分析,系统建立了“沉积前微古地貌控滩、沉积期滩体控制白云岩展布、准同生白云石化有利于孔渗网格保存,晚期热液作用有效改善储集物性”的成储模式。栖霞组沉积前的“一级高带”微古地貌控制栖二段沉积期高石梯地区台内滩的大面积发育;滩相是早期云化的基础条件,台内滩与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范围的吻合程度较高;滩相颗粒灰岩受两期白云石化叠加改造,准同生期白云石化有助于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保存,埋藏期热液沿峨眉山玄武岩事件伴生的裂缝进入早期白云岩体,使其重结晶为中—粗晶白云岩,晶间孔叠加顺缝热液溶蚀的残余孔洞,形成了台内滩型薄层状优质白云岩储集层。该成储模式的建立可为四川盆地二叠系气藏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地质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栖霞组 台内滩 薄层状白云岩 古地貌 成岩作用 高石梯—磨溪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海相沉积岩中钙质结核成因综述
13
作者 刘超 梁天 +3 位作者 刘萧萧 安海花 陈浩 李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由自生碳酸盐矿物集合体构成的钙质结核是深时海相地层中较为常见的沉积构造,因其特殊的生长条件,已成为研究沉积环境、古气候和沉积物孔隙流体演化的重要载体。为深入了解不同钙质结核的成因,突出其地质意义,方法本文介绍了不同成... 目的由自生碳酸盐矿物集合体构成的钙质结核是深时海相地层中较为常见的沉积构造,因其特殊的生长条件,已成为研究沉积环境、古气候和沉积物孔隙流体演化的重要载体。为深入了解不同钙质结核的成因,突出其地质意义,方法本文介绍了不同成因类型钙质结核的宏观形态、微观组构和同位素等特征,并对其成岩时限、生长模式和涉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综述。结果钙质结核可形成于准同生沉积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和晚期成岩阶段,包括同心圈层状生长和弥漫性生长两种生长模式。钙质结核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3种:(1)在厌氧环境中,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为硫酸盐还原菌提供电子供体,发生氧化,生成碳酸氢根,导致孔隙水中碱度升高和钙质结核的形成;(2)在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氧化古菌共同作用下,冷泉流体中的甲烷发生厌氧氧化作用,孔隙水中过饱和的碳酸盐发生沉淀,形成钙质结核;(3)深埋藏环境下,孔隙水中的流体超压形成的晚期成岩构造,以发育“牛肉”和“锥中锥”为特征。结论目前对参与钙质结核形成的微生物过程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仍需更多高分辨率原位分析,以揭示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有机质矿化作用、硫酸盐还原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作用等)如何控制结核生长,并对其成因机制作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结核 同位素特征 甲烷厌氧氧化 地球生物化学过程 成岩作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14
作者 远光辉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丽丽 孙辉 陈淑慧 刘浩 赵晓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64,共21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化 差异成岩作用 深层储层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加强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
15
作者 关德范 刘倩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潜力,因此仅适用于油页岩的评价研究。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却认为油页岩和油源岩都是能生成石油的岩石,如果埋藏较浅时就称为油页岩,如果埋藏较深时就是油源岩,因此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同样适用于油源岩。这种观点并没有被美欧等国家所认可,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甚了解国外同行对该学说如何评价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不仅全盘接受了该学说,而且推广应用了40多年。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油问题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岩 油页岩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沉积成岩成油 模拟实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太原组低品质气藏储层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16
作者 张涛 巩肖可 +5 位作者 黄朝 曹青赟 孟凤鸣 董占民 陈朝兵 王恒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5,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具有“富石英、贫长石、岩屑含量较高”的特征,发育小孔—细喉型孔喉组合,孔喉连通性较差,储渗能力较弱,为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太原组低品质储层的形成受杂基、喷发岩岩屑含量及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内蒙古古隆起火山活动的影响明显,砂岩内喷发岩岩屑和杂基含量普遍较高,喷发岩岩屑为次生孔隙的发育提供了主要物质基础,杂基在堵塞孔隙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数量杂基溶孔,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成岩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对于太原组储层的形成至关重要,增孔效应占现今孔隙度的64.3%。晚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末幕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气水重新调整,盆地东部天然气沿断裂部分逸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神木气田太原组的低品质气藏。神木气田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摸清成岩作用宏观展布规律及有利岩性圈闭的基础上,寻找高含量喷发岩岩屑和低含量杂基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喉结构 凝灰质杂基 构造反转 太原组 神木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贵州瓮福磷矿英坪-穿岩洞矿段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及意义
17
作者 杨涛 张银峰 +2 位作者 黄波 朱和书 杨梅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基于瓮福矿区的重要矿段英坪-穿岩洞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和成岩成矿背景的研究,发现该矿区具有高磷矿档案价值,对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瓮福矿区含磷岩系主要集中在下震旦统陡山陀组第四段(Pt 33d 4)的b矿层与下部的a矿层,其... 基于瓮福矿区的重要矿段英坪-穿岩洞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和成岩成矿背景的研究,发现该矿区具有高磷矿档案价值,对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瓮福矿区含磷岩系主要集中在下震旦统陡山陀组第四段(Pt 33d 4)的b矿层与下部的a矿层,其从下伏到上覆地层的明显岩性变化反映出以下成岩成矿背景:①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Rodidia超大陆演化过程促进了生物富磷的发展,在约580 Ma的陡山沱中晚期触发了瓮安大生物爆发,比澄江生物爆发提前约50 Ma;②陡山沱期的磷矿主要分布在瓮福-开阳一带的台地边缘浅滩,这表明了陡山陀组地层中可能还存在此类矿床的找矿前景.③随着灯影期的西迁,从织金到云南昆阳的约400 km区域内可能还有大规模灯影期磷矿的找矿前景.④织金新华磷矿中的重稀土富集以及瓮福磷矿中幔源铅的存在,都指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沿织金-瓮福一带地层中可能还存在的大型-超大型喷流沉积及新矿种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福磷矿 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成岩成矿背景 找矿前景 贵州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隐爆角砾岩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轲 宋扬 +3 位作者 刘治博 杨欢欢 林彬 李发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398,共14页
【研究目的】拿若矿床是多龙矿集区4个超大型矿床之一,由斑岩型和角砾岩型矿体组成。斑岩型矿体研究资料丰富,角砾岩矿体研究程度较浅,隐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时代关系还缺乏详细的研究。隐爆角砾岩整体呈筒状产出,角砾成分为长石石英砂... 【研究目的】拿若矿床是多龙矿集区4个超大型矿床之一,由斑岩型和角砾岩型矿体组成。斑岩型矿体研究资料丰富,角砾岩矿体研究程度较浅,隐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时代关系还缺乏详细的研究。隐爆角砾岩整体呈筒状产出,角砾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岩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年代学证据探讨隐爆角砾岩形成与成矿的时代关系。【研究结果】锆石矿物学显示花岗闪长斑岩(NR1)锆石边部发生溶蚀边,震荡环带减弱,未彻底重结晶;胶结物(NR2)锆石结晶较好,震荡环带清晰。两种样品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期岩浆源区均为陆壳环境;稀土配分曲线均较陡,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具有显著的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7.3~125.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0.8±1.4)Ma,成岩时间在120.8 Ma左右;胶结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3.5~119.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6.4±1.2)Ma,隐爆时代在116.4 Ma左右。【结论】拿若矿床共发生两期成岩作用,分别为~120 Ma和~117Ma。拿若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16~117 Ma,而非~120 Ma。根据年代学证据认为,成矿作用和隐爆作用受同期岩浆作用控制,隐爆作用在前而成矿作用在后,岩浆演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隐爆时代 成岩成矿时代 隐爆角砾岩 拿若 西藏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牧 季长军 +5 位作者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结果】通过对索瓦组野外沉积学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岩石以鲕粒—球粒支撑灰岩为主,富含头足、双壳、苔藓虫、腹足及其他底栖生物碎屑,鲕核以生物碎屑和陆源石英碎屑为主,呈现高能滩相沉积特征;光谱学研究和扫描电镜显示,致红色原因主要为亚微米级—微米级半自形—他形晶的赤铁矿,致色矿物集中在鲕粒圈层结构中,胶结物基本不含致色矿物,说明同沉积过程与早期成岩时期,尤其是鲕粒和球粒形成时期表面微需氧嗜铁微生物,对致色铁的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碳酸盐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的红色度与陆源碎屑输入的通量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正Ce/Ce^(*)异常、富中稀土式配分曲线的特征,代表了铁氧化物经历了还原性溶解后的重结晶作用。【结论】据此,研究重建了索瓦组红层致色过程:陆源含铁矿物输入为致红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动荡水体的同沉积过程中,鲕粒表层开始以胶体形式附着Fe(Ⅲ)。随后在早成岩过程中,还原性流体促使含铁矿物溶解,为嗜铁微生物提供游离状态的铁离子,使其重结晶,通过化学成因或生物成因最终形成羟基铁并致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红层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碳酸盐岩 赤铁矿 稀土元素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钙同位素在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20
作者 陈西源 周锡强 +3 位作者 孙剑 高炳宇 李润 汤冬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意义】钙(Ca)是重要的造岩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广泛参与地球表层物质循环过程,并记录着海洋环境及其演化。钙同位素在地球表层无机和有机作用过程中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分馏,对于研究海洋钙循环和地球表层圈层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伴... 【意义】钙(Ca)是重要的造岩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广泛参与地球表层物质循环过程,并记录着海洋环境及其演化。钙同位素在地球表层无机和有机作用过程中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分馏,对于研究海洋钙循环和地球表层圈层相互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伴随着相关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钙同位素日益成为重要的地球化学研究手段。鉴于钙同位素近年来在古海洋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必要对其进行综述。【方法】以前人文献资料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钙同位素的基本原理、分馏机理、海洋钙循环及其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其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评估、深时海水钙同位素组成厘定、海洋钙循环重建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并对钙同位素在古海洋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深时钙循环研究。【结论和展望】钙同位素作为研究海洋钙循环的一把钥匙,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目前,对钙同位素在不同矿物体系中的分馏机理已建立基础的认识,海洋钙源—汇通量及其钙同位素组成也得到初步的厘定。未来可进一步优化钙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完善钙同位素分馏理论与深时海水钙同位素演化曲线,加强对古今海洋钙循环源—汇通量、钙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指标和定量化研究,提升对钙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同位素 古海洋 钙循环 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