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钴基胎体材料对金刚石具有高把持力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凤荣 张晋远 +1 位作者 朱瑞珍 彭先奇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1998年第4期2-6,共5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纯钻基金刚石刀头进行了形貌、结构观察和物相分析,发现金刚石和胎体间没有裂纹,断裂总是发生在基体上,而不是金刚石一钴界面上,并且金刚石表面覆有一层灰色薄膜物质。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界面处灰色...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纯钻基金刚石刀头进行了形貌、结构观察和物相分析,发现金刚石和胎体间没有裂纹,断裂总是发生在基体上,而不是金刚石一钴界面上,并且金刚石表面覆有一层灰色薄膜物质。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界面处灰色薄膜物质为Co3C相和Co-C固溶体,它们的形成引起强烈的界面键合作用。另外,β-Co→αCo相变导致的附加体积收缩伴随着相交点附近钻的延伸率的导常增高,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胎体对金刚石的机械镶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粘结强度 机械镶嵌强度 切石机 刀具
下载PDF
钴基金刚石工具胎体材料中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月清 孙毓超 +1 位作者 殷声 赖和怡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73-78,共6页
研究了碳化物形成元素 Ti 和 Cr 对胎体和金刚石间粘结性能的影响。Ti 和 Cr 可以改善胎体材料对金刚石的润湿和粘结。相分析和波谱分析表明,这种作用是由于 Ti 和 Cr 在金刚石表面富集并形成相应的碳化物所致,能谱分析证实,金刚石表面... 研究了碳化物形成元素 Ti 和 Cr 对胎体和金刚石间粘结性能的影响。Ti 和 Cr 可以改善胎体材料对金刚石的润湿和粘结。相分析和波谱分析表明,这种作用是由于 Ti 和 Cr 在金刚石表面富集并形成相应的碳化物所致,能谱分析证实,金刚石表面粘附着一薄层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 胎体材料 金刚石
下载PDF
金刚石工具中金刚石与胎体结合力的提高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志伟 卢汇洋 +1 位作者 李立波 李云东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7,共3页
由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性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被广泛地用来制备金刚石工具。但金刚石工具中存在的把持力不足、颗粒脱落、氧化、石墨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具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文章介绍了提高金刚石工具中金刚... 由于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性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被广泛地用来制备金刚石工具。但金刚石工具中存在的把持力不足、颗粒脱落、氧化、石墨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具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文章介绍了提高金刚石工具中金刚石与胎体结合力的两大类方法:用表面金属化、表面粗化方法提高金刚石与胎体机械镶嵌力;用气相沉积法、化学镀而后热处理法、盐浴法使金刚石与金属形成化学键结合。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金刚石工具中颗粒的结合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工具 颗粒结合力 机械镶嵌 化学键
下载PDF
DLC涂层的制备及内应力、热稳定性改善措施研究现状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琼 黄彪 +1 位作者 张而耕 张致富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5-564,共10页
类金刚石(DLC)涂层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低以及良好的化学惰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采用不同碳源类型、不同技术获得的DLC涂层性能差异较大。本文综述了含氢碳源、无氢碳源... 类金刚石(DLC)涂层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低以及良好的化学惰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采用不同碳源类型、不同技术获得的DLC涂层性能差异较大。本文综述了含氢碳源、无氢碳源为原料制备DLC涂层的机理以及造成含氢和无氢DLC涂层性能差异的原因,阐述了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以及液相法制备DLC涂层的原理差异,总结了造成DLC涂层内应力高、结合强度不足以及热稳定性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采用强碳元素(Ti)、弱碳元素(Al)以及不成键元素(Cu)掺杂降低DLC涂层内应力、多层梯度膜系设计提高膜基结合力以及元素掺杂提高涂层热稳定性机理做出分析,提出未来可以从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两方面对DLC薄膜的机械性能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 制备机理 内应力 结合强度 热稳定性
下载PDF
钎焊式空冷系统用嵌入式冷轧铝-钢复合带材的开发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龙 张小军 +3 位作者 曾祥勇 陈鑫 高闯 周德敬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通过"表面处理+冷轧复合+退火处理"三步法,即先采用钢丝刷对4 mm 08Al钢(/%:0.01C,0.018Al)和0.23 mm 4A60铝带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在前张力30 kN下利用高精度Φ420 mm四辊轧机对铝-钢进行60%的单道次冷轧复合,并于罩式退火炉进行... 通过"表面处理+冷轧复合+退火处理"三步法,即先采用钢丝刷对4 mm 08Al钢(/%:0.01C,0.018Al)和0.23 mm 4A60铝带表面进行处理,然后在前张力30 kN下利用高精度Φ420 mm四辊轧机对铝-钢进行60%的单道次冷轧复合,并于罩式退火炉进行520℃24 h的退火处理,开发出了极薄复层(80~90μm)冷轧4A60铝/08Al钢1.7 mm复合带材。复合带材中08Al钢的组织为平均晶粒尺寸15μm的等轴铁素体,抗拉强度≥320MPa,伸长率≥28%,弯曲性能也符合指标要求。复合带材在(600±10)℃钎焊后铝钢界面未发现金属间化合物,铝钢界面未发现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钢复合带材 冷轧复合 嵌入式 力学性能 结合性能
下载PDF
Shear strength model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embedded through-section strengthening bars
6
作者 Linh Van Hong BUI Phuoc Trong NGUYE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2年第7期843-857,共15页
In this study,finite element(FE)analysis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shear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strengthened with embedded through-section(ETS)bars.Effects of critical variables on the beam shea... In this study,finite element(FE)analysis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shear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strengthened with embedded through-section(ETS)bars.Effects of critical variables on the beam shear strength,including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stiffness ratio between ETS bars and steel stirrups,and use of ETS strengthening system alone,are parametrically investigated.A promising method based on the bond mechanism between ETS strengthening and concrete is then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the shear resistance forces of the strengthened beams.An expression for the maximum bond stress of the ETS bars to concrete is developed.This new expression eliminates the difficulty in the search an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bond parameters from adhesion tests.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FE models and analytical models are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those measured from the experiments.Consequently,th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better performance and more accuracy for prediction of the beam shear-carrying capacity than those of existing models.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can also serve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in selection of the proper shear strength models for design of ETS-strengthened RC b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edded through-section strengthening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finite element shear strength model bond mechanism
原文传递
钯银合金与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及金瓷结合强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伊哲 郝玉全 +1 位作者 吴琳 伊萍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对比钯银(Pd-Ag)合金和钴铬(Co-Cr)合金的机械性能及金瓷结合强度,为临床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分析测试部完成。常规方法制作Pd-Ag合金和Co-Cr合金试件,首先对二者进行硬度测试... 目的对比钯银(Pd-Ag)合金和钴铬(Co-Cr)合金的机械性能及金瓷结合强度,为临床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分析测试部完成。常规方法制作Pd-Ag合金和Co-Cr合金试件,首先对二者进行硬度测试和拉伸测试,然后分别行常规烤瓷并利用水平剪切法进行界面结合强度测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技术对金瓷界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结果硬度:Pd-Ag合金为(187.44±3.64)HV,低于Co-Cr合金(361.53±10.15)HV(P<0.05)。拉伸测试:Pd-Ag合金的屈服强度为(467.50±14.40)MPa,小于Co-Cr合金(568.10±30.94)MPa(P<0.05);Pd-Ag合金的抗拉强度为(631.83±15.51)MPa,小于Co-Cr合金(758.73±25.85)MPa(P<0.05)。剪切强度:Pd-Ag合金为(57.67±5.44)MPa,Co-Cr合金为(26.80±4.95)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显示:2种合金与瓷之间均存在过渡层,合金与瓷层间存在元素的相互渗透。结论 Pd-Ag合金的机械性能低于Co-Cr合金,但可满足临床需要;而Pd-Ag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高于Co-Cr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银合金 钴铬合金 机械性能 金瓷结合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