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使西日记想象西方的方式论
1
作者 张慧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19世纪60年代始,清政府多次派遣使团前往西方考察,欲以此举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居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晚清使臣将自己在异域的所见、所思记录在随行日记中,并依据相似律、接近律和相反律的联想逻辑对西方进行了集客观呈报与主... 19世纪60年代始,清政府多次派遣使团前往西方考察,欲以此举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居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晚清使臣将自己在异域的所见、所思记录在随行日记中,并依据相似律、接近律和相反律的联想逻辑对西方进行了集客观呈报与主观评判于一体的想象与书写。想象与书写西方的过程,既展现了斌椿、志刚、张德彝等使臣遭遇“错位”之后的心理调适与维护华夏中心观念的文化固守,又为郭嵩焘、薛福成等使臣反思自我提供了契机。可以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西方”想象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走向世界过程中对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与反思,亦显示出中国社会近代转型过程的艰难与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使西日记 西方想象 相似性想象 接近性想象 相反性想象
下载PDF
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黄金刚 杨桂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7,共4页
本文从旅游的视角,认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论文选取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我国的晚清时期作为研究时段,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晚清西方... 本文从旅游的视角,认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论文选取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我国的晚清时期作为研究时段,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西方传教士旅游客源地的文化和经济因素;其二是中国作为西方传教士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开放、宗教政策以及安全保障因素;其三是西方传教士从其客源地到中国旅游目的地之间及其内部的交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宗教旅游 西方来华传教士 晚清
下载PDF
清末民初士人的一种生存模式——以《癸卯汴试日记》作者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贾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清末民初正值中国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身处其间而行将消亡的士人群体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习和传播旧学新知的使命,一方面还要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中觅得谋生之所,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历代士人不曾有过的多重裂变。... 清末民初正值中国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身处其间而行将消亡的士人群体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习和传播旧学新知的使命,一方面还要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中觅得谋生之所,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历代士人不曾有过的多重裂变。如果要深入了解此一时期士人经受着怎样的社会认知、行为应对与心理调适,就有必要以个案的形式对这一过程进行细致完整的考察。以《癸卯汴试日记》作者澹庵为研究个案,通过引入乡会试同年齿录可以考证出原本履历不详的澹庵为籍贯江苏吴县的癸卯科进士孔昭晋。孔昭晋从应考入京出仕,到还乡参与地方自治,再到隐居整理地方文献,这一从"国政治"到"乡政治"再到"乡文化"的退避嬗变,勾勒出近代士人在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一种伴随着焦灼与泪痕的生命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卯汴试日记》 士人 孔昭晋 清末民初 国政治 乡政治 乡文化
下载PDF
论晚清地方外交礼仪及地方官的态度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宏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将其作为处理地方交涉的重要辅助手段,如借助外交礼仪抵制列强索取约定之外的外交特权,借助外交礼仪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等,都是他们重视和运用礼仪的表现。地方官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运用体现了他们对新的外交关系模式的应对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礼仪 地方外交 中外条约 中外关系
下载PDF
在西医与中医之间:晚清出洋外交官的中西医观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永林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期72-76,共5页
晚清时期,政府陆续派遣众多使臣或使团出洋考察、访问,其中西方近代医学受到这些出洋外交官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的出洋外交官大多能认识到西医的先进之处,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中西医观:一部分人崇尚西医、摈斥中医;另一部分人认为中西... 晚清时期,政府陆续派遣众多使臣或使团出洋考察、访问,其中西方近代医学受到这些出洋外交官的普遍关注。这一时期的出洋外交官大多能认识到西医的先进之处,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中西医观:一部分人崇尚西医、摈斥中医;另一部分人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并行不悖。中西医观的形成与这些出洋外交官的个人经历及时代环境都大有关联,他们对中西医的体察与认知,更是引发了对中国与西方巨大现实差异的思考。实质上,中西医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技法各有所侧重,应当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审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官 中西医观
下载PDF
晚清传教士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静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2-67,共6页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晚清
下载PDF
晚清使西日记之为自传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尹德翔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7-11,共5页
晚清使西日记是包含自传成分的私人文献。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身份是使西日记的基本叙述支点,但不同作者由于个性不同,其自我塑造与一般观点在日记中亦颇不一致。使西日记作为自传文献,其不足主要在于自叙性较差,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记... 晚清使西日记是包含自传成分的私人文献。中国人的民族和文化身份是使西日记的基本叙述支点,但不同作者由于个性不同,其自我塑造与一般观点在日记中亦颇不一致。使西日记作为自传文献,其不足主要在于自叙性较差,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些记述比之于同时代西方人对自己中国经历的叙述,更为客观,亦更多善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使西日记 自传 文化身份 形象
下载PDF
论曾纪泽的国家主权观念
8
作者 蒋跃波 宋俐频 《丽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31-37,共7页
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曾纪泽通过学习与外交实践,形成了国家主权观念,主要内容涉及:主张修约、废约,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通过外交谈判,维护国家权益;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权益;坚持外交平等... 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曾纪泽通过学习与外交实践,形成了国家主权观念,主要内容涉及:主张修约、废约,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通过外交谈判,维护国家权益;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权益;坚持外交平等原则,加强中西交往。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曾纪泽尽管对国家主权观念的认识与运用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所具有的国家主权观念丰富了中国外交理论,对中国外交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纪泽 国家主权观念 晚清王朝 西方国家
下载PDF
晚清中国人眼中的异域教育——初出国门的外交官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
9
作者 周谷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23-30,共8页
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晚清时期初出国门的外交官以“百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目睹”的切身感受 ,记录了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 ,这些认识尽管不免肤浅 ,甚或谬误 ,但为后人留下了研究异域教育的最初文本 。
关键词 晚清中国 外交官 西方教育
下载PDF
晚清外交使臣刘瑞芬出使西洋纪实——对出使日志《西轺纪略》的解读
10
作者 戴国芳 杨锦銮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0-36,共7页
刘瑞芬的出使日志《西轺纪略》所记录的内容一部分为出使国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社会政治文明,一部分为刘瑞芬的洋务帮办举措、外交外事活动及所见所思所想,所记载的内容很有文献价值。《西轺纪略》对西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 刘瑞芬的出使日志《西轺纪略》所记录的内容一部分为出使国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社会政治文明,一部分为刘瑞芬的洋务帮办举措、外交外事活动及所见所思所想,所记载的内容很有文献价值。《西轺纪略》对西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考察的记述,是研究十九世纪泰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历史资料,是研究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文献,也反映了晚清驻外使臣刘瑞芬对当时西方文明的认知程度。文章从西洋的国风民俗、科技文教、经济活动、政治文明等方面解读了《西轺纪略》,阐述刘瑞芬时代的世界情势和他在西洋各国的外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刘瑞芬 出使西洋 西轺纪略
下载PDF
试论晚清政府对西方近代报业的认知与调适
11
作者 裴晓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晚清政府对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认知和接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复杂的原因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作为前者,是因为千年帝国正遭遇千年困局,官方试图以发展新式报业作为走出困局的手段之一;作为后者,则是面对新式报刊的... 晚清政府对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认知和接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复杂的原因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作为前者,是因为千年帝国正遭遇千年困局,官方试图以发展新式报业作为走出困局的手段之一;作为后者,则是面对新式报刊的既成事实,无力抗拒历史潮流,只好被动接受。处于转型期的晚清政府,正是在这种两难之中确立了西方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府 西方近代报业 中国新式报刊
下载PDF
对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活动的教育学解读
12
作者 范小梅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43-45,共3页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 传教活动 教育解读
下载PDF
晚清使官的西方戏剧观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德翔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5-155,共11页
晚清使官在西方的观剧活动,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学的起点,值得注意。历来评价认为,使官主要关注了戏剧的“附加因素”,而忽视了戏剧本身。本文从晚清使西载记文献出发,证明晚清使官对舞台上之西方戏剧本身确有关注,并从艺术和思想... 晚清使官在西方的观剧活动,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学的起点,值得注意。历来评价认为,使官主要关注了戏剧的“附加因素”,而忽视了戏剧本身。本文从晚清使西载记文献出发,证明晚清使官对舞台上之西方戏剧本身确有关注,并从艺术和思想方面,对他们关于西方戏剧的观点,予以分析。西方戏剧精神与晚清使官的信仰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使他们对西方戏剧的见解,不可能没有误差;但晚清使官观看西方戏剧的中国眼光,仍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使官 使西载记 西方戏剧
原文传递
晚清西方各国使节进驻北京历程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建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9期44-50,共7页
在近现代的国家关系中,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首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是一种非常平常的外交活动。但在晚清时期,西方各国向北京派遣常驻使节的历程却是非常艰难,这当中既有晚清统治者虚骄心理的原因,也有他们在西方各国推行"炮舰政... 在近现代的国家关系中,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首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是一种非常平常的外交活动。但在晚清时期,西方各国向北京派遣常驻使节的历程却是非常艰难,这当中既有晚清统治者虚骄心理的原因,也有他们在西方各国推行"炮舰政策"情况下担心政权不稳的因素。最终,在"炮舰"的支持下,西方各国的外交使节被送进了北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各国 使节 进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