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离散批评、“第三空间”理论与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的解读 |
沈燕清
朱雨茵
|
《八桂侨刊》
|
2024 |
0 |
|
2
|
“Diaspora”的汉译问题及流散诗学话语建构 |
杨中举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3
|
第三空间化的离散翻译空间——兼谈刘宇昆译《三体》 |
袁翔华
|
《宜春学院学报》
|
2023 |
0 |
|
4
|
《橘子回归线》中流散共同体的困境书写 |
蔡奂
余璐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5
|
交叠的流散空间与流动、混杂的移民身份——读《出走西方》 |
赵建红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6
|
回家:心灵的归宿——《砖巷》的“第三空间”解读 |
艾庆华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7
|
异族婚恋: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方式——裘帕·拉希莉小说《同名人》解读 |
张玮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8
|
“第三空间”中的重生--《无声告白》中离散华人的身份探讨 |
籍晓红
陈红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1
|
|
9
|
流散文学的空间话语——以加勒比女性文学的“房屋”为例 |
程梅
薛红珠
|
《语言教育》
|
2017 |
0 |
|
10
|
殖民统治的自我消解者:《达洛维夫人》阈限空间中的英印人 |
刘海霞
|
《语文学刊》
|
2022 |
0 |
|
11
|
《耶稣的童年》中的身份认同与家园空间 |
张立友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2
|
流散文学中的空间文化现象 |
周黎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3
|
人类学与散居人口研究:侨乡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
柯群英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14
|
流散下的身份构建——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小说《中性》研究 |
高瑞芳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5
|
主体政治与空间形式——一个汉人离散聚居区的开放空间演变 |
罗晶
|
《住区》
|
2016 |
0 |
|
16
|
离散与混杂:马华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之维 |
王勃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7
|
空间理论视域下《橘子回归线》中的流散共同体构建研究 |
余璐
蔡奂
|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
|
18
|
《热气球上的漂泊》中的空间书写与离散身份 |
黄芙蓉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9
|
地形、身体-性、文本——短篇小说集《凤眼》的空间解读 |
郭海霞
|
《外国语言文学》
|
2017 |
0 |
|
20
|
第三空间视角下《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的族裔生存之道 |
曾玉玲
|
《郑州师范教育》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