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散批评、“第三空间”理论与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的解读
1
作者 沈燕清 朱雨茵 《八桂侨刊》 2024年第1期13-21,94,共10页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人民间文献,集中反映了荷治时期印尼华人的族群认同与信俗迁移,展现出华族母体文化、西方异域文化、印尼土著文化在华人婚丧文化中杂糅共生、包容互渗的奇特现象。在离散批评的基础上,利用“第三空间”理论对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进行全面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是利用民间文献对华人婚丧文化史展开的深入研究,为华人社会的真实存在提供有力证据并对族群多元文化主义给予直接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批评 第三空间 吧城公堂 婚丧档案
下载PDF
“Diaspora”的汉译问题及流散诗学话语建构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中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34-45,共12页
流散文学及相关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显学。"diaspora"一词的汉译,在汉语传播语境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流散、飞散、散居、离散"四种译法的使用居多、影响较大。比较而言,"流散"... 流散文学及相关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显学。"diaspora"一词的汉译,在汉语传播语境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流散、飞散、散居、离散"四种译法的使用居多、影响较大。比较而言,"流散"之译最妥:它继承了"Diaspora"的大写之译"大流散"、"流散社群",也符合希伯莱文、希腊文词源之意,具有历史继承性;"流/散"二字组合巧妙,体现了人类流散文化在历史时间上的延续性、地理文化空间上的延展性,也体现了流散研究学理、学缘上的传承性、逻辑性;在汉语文化传播语境中,"流散"之译使流散诗学理论话语建构获得了灵活性与学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历史继承性 空间延展性 流散文学 流散诗学话语建构
下载PDF
第三空间化的离散翻译空间——兼谈刘宇昆译《三体》
3
作者 袁翔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0-95,共6页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借助精彩的译文蜚声国际,与此同时离散译者的翻译研究也受到关注,地理、文化、身份等因素均不具有非此即彼理解的二元特征,这些元素交相辉映,建构了一种杂糅性、多元的翻译空间。离散翻译提供了各种...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借助精彩的译文蜚声国际,与此同时离散译者的翻译研究也受到关注,地理、文化、身份等因素均不具有非此即彼理解的二元特征,这些元素交相辉映,建构了一种杂糅性、多元的翻译空间。离散翻译提供了各种文化混杂协商的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本文以空间理论视域的“第三空间”为视角,以刘宇昆译《三体》为例探讨离散译者创造译本构成的杂合翻译空间及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离散翻译空间 刘宇昆 杂糅 《三体》
下载PDF
《橘子回归线》中流散共同体的困境书写
4
作者 蔡奂 余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山下凯伦的《橘子回归线》以洛杉矶为背景,刻画了七位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以及阶层的美国少数族裔,这些少数族裔构成了杰拉德·德莱蒂所说的流散共同体。文章采用列斐伏尔所提出的三重空间理论解读洛杉矶的城市空间,挖掘少数族裔在... 山下凯伦的《橘子回归线》以洛杉矶为背景,刻画了七位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以及阶层的美国少数族裔,这些少数族裔构成了杰拉德·德莱蒂所说的流散共同体。文章采用列斐伏尔所提出的三重空间理论解读洛杉矶的城市空间,挖掘少数族裔在物质空间、心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中的边缘位置,从而揭示流散共同体的困境,以期建构一个真正和谐、包容、多元与开放的流散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下凯伦 《橘子回归线》 城市空间 流散共同体
下载PDF
交叠的流散空间与流动、混杂的移民身份——读《出走西方》
5
作者 赵建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5-82,共8页
莫欣·哈米德是具有英国和巴基斯坦双重国籍的当代著名英语流散作家,其第四部小说《出走西方》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萨义德和纳迪娅,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份,因所出生的南亚一无名穆斯林国家的一无名城市遭遇战事而出... 莫欣·哈米德是具有英国和巴基斯坦双重国籍的当代著名英语流散作家,其第四部小说《出走西方》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萨义德和纳迪娅,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份,因所出生的南亚一无名穆斯林国家的一无名城市遭遇战事而出走西方的故事。通过重新阐发英国学者阿维塔·布拉提出的“流散空间”这一概念,可以看到哈米德在小说中对现实与虚拟交叠的跨国流散空间的建构,以及在这一特殊的空间中对南亚穆斯林移民流动、混杂的文化身份之形塑,这可以为人们了解当代巴基斯坦、南亚社会以及21世纪全球移民危机之现状提供新颖的视角,从而唤醒人们对家园的重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欣·哈米德 《出走西方》 流散空间 移民身份
下载PDF
回家:心灵的归宿——《砖巷》的“第三空间”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艾庆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0-93,98,共5页
《砖巷》是英国孟加拉裔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该作品使阿里一炮走红而且为她赢得了多个奖项。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来解读该作品中查努、卡里姆和纳兹尼恩对"回家"的不同理解,认为,"第三空间"... 《砖巷》是英国孟加拉裔女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该作品使阿里一炮走红而且为她赢得了多个奖项。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来解读该作品中查努、卡里姆和纳兹尼恩对"回家"的不同理解,认为,"第三空间"理论为少数族裔找寻并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指出了该理论在少数族裔找寻并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妮卡·阿里 《砖巷》 “第三空间” 流散 杂糅 身份建构
下载PDF
异族婚恋: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方式——裘帕·拉希莉小说《同名人》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玮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1-53,共3页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 流散文学很重要的表现内容是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中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在"第三空间"的视角下,文章分析该小说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家庭内家国文化与家庭外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通过与异族青年婚恋这种方式,在多种文化间进行自身身份的探索,从而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文学 同名人 文化身份 “第三空间”
下载PDF
“第三空间”中的重生--《无声告白》中离散华人的身份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籍晓红 陈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之处。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恰契合此主题,通过刻画离散华人如何在异国他乡被边缘化,并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如何在“第三空间”中得以重生,给予离散华人以深切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身份建构 离散 伍绮诗 《无声告白》
下载PDF
流散文学的空间话语——以加勒比女性文学的“房屋”为例
9
作者 程梅 薛红珠 《语言教育》 2017年第3期81-84,F0003,共5页
流散人群在全球范围的迁移、漂泊令空间话语构建成为文学关注的焦点。空间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具有强大的话语功能,讲述着空间框架下发生的故事。加勒比女性文学中常见的"房屋"比喻构成了流散文学重要的空间话语形式。"房屋... 流散人群在全球范围的迁移、漂泊令空间话语构建成为文学关注的焦点。空间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具有强大的话语功能,讲述着空间框架下发生的故事。加勒比女性文学中常见的"房屋"比喻构成了流散文学重要的空间话语形式。"房屋"既可以庇护人,也可以禁锢人,表现出加勒比女性一方面寻求保护,另一方面希望突破传统束缚的矛盾身份特点。处于"房屋"空间的人物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构建空间话语,反映出当事人的流散生活状态,进而指向流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空间 房屋 加勒比女性文学
下载PDF
殖民统治的自我消解者:《达洛维夫人》阈限空间中的英印人
10
作者 刘海霞 《语文学刊》 202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混杂性是如何消解殖民统治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重要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殖民长官英印人彼得的心理与身份嬗变过程是个很好的演绎例证:居间在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阈限空间,...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文化混杂性是如何消解殖民统治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重要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殖民长官英印人彼得的心理与身份嬗变过程是个很好的演绎例证:居间在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阈限空间,受本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共同影响,彼得成为文化混杂体、双重他者;同时,阈限空间的视角不断重塑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使他能够洞察到英国等级制度的腐朽与被殖民主体的人性价值,并以与被殖民地人通婚的反叛行为从内部消解了殖民关系中英帝国的文化霸权、种族优越的意识形态和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殖民 消解 阈限空间 流散侨民 英印人
下载PDF
《耶稣的童年》中的身份认同与家园空间
11
作者 张立友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2-54,共3页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对移民生活的深刻反思之作。作家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移民漂泊者对新生活的追寻,揭示了流散者的身份认同困境、对家园空间建构的想象与尝试。流散的本真状态表明,在多元共生的移民文化语境下,流散者只有建构起多维...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对移民生活的深刻反思之作。作家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移民漂泊者对新生活的追寻,揭示了流散者的身份认同困境、对家园空间建构的想象与尝试。流散的本真状态表明,在多元共生的移民文化语境下,流散者只有建构起多维度、普适性的身份认同,才能构建稳定与和谐的理想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的童年》 家园空间 流散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流散文学中的空间文化现象
12
作者 周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9-71,共3页
全球化语境下,流散现象及其文学写作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流散文学不仅反映地理空间上的位移,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文化空间碰撞后的混杂状态,进而构筑文化之间和之外的,容纳种族、性别、阶级等差异的第三空间,为对立、异质、边缘提供... 全球化语境下,流散现象及其文学写作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流散文学不仅反映地理空间上的位移,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文化空间碰撞后的混杂状态,进而构筑文化之间和之外的,容纳种族、性别、阶级等差异的第三空间,为对立、异质、边缘提供容纳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文学 地理空间 文化空间 第三空间
下载PDF
人类学与散居人口研究:侨乡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被引量:9
13
作者 柯群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2,共8页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 探讨如何在侨乡研究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在研究位于大陆的侨乡村庄和他们散居在海外的亲属之间关系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这些华人群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问题。因此,对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的超越要求一种结合人类学和散居人口研究的方法,以便理解侨乡研究中不断遇到的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和兴起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散居人口研究 侨乡研究 跨国关系 地理空间和历史时间 华人宗族
下载PDF
流散下的身份构建——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小说《中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瑞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2-74,共3页
随着殖民统治、移民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族裔散居现象日渐凸显,关于流散者身份的话题迅速演变为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身份构建也成为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族裔和流散文学的重要主题。小说《中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思... 随着殖民统治、移民潮、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族裔散居现象日渐凸显,关于流散者身份的话题迅速演变为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身份构建也成为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族裔和流散文学的重要主题。小说《中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下诞生的。作者将《中性》置于流散视野中,结合叙事话语及身份的相关理论,以主人公卡尔为研究对象,探索流散者于构建妥协身份方面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身份构建 叙事话语 第三空间
下载PDF
主体政治与空间形式——一个汉人离散聚居区的开放空间演变
15
作者 罗晶 《住区》 2016年第3期53-61,共9页
本文将城市开放空间作为考察主体性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范例,以台北艋舺龙山寺前开放空间为原型,研究不同时期政治关系下主体建构在空间形式上的平行映射与推动。在汉人离散与族群他者的社会边界上,现代性、殖民性裹挟其中,一方面,... 本文将城市开放空间作为考察主体性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范例,以台北艋舺龙山寺前开放空间为原型,研究不同时期政治关系下主体建构在空间形式上的平行映射与推动。在汉人离散与族群他者的社会边界上,现代性、殖民性裹挟其中,一方面,他者透过空间形式建立边界,塑造汉人离散主体;另一方面,汉人离散主体不断通过空间形塑自身。汉人离散与他者之间强弱势关系不同,其空间形式结果亦有着显著的变化。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本文也探索一种挖掘形式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形式 公共空间 汉人离散 台湾地区
下载PDF
离散与混杂:马华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之维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勃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6-91,共6页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本土之外的华语文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两条主要的海外华语文学支流:北美华语文学和东南亚华语文学。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是东南亚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华语语系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既有海外...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本土之外的华语文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两条主要的海外华语文学支流:北美华语文学和东南亚华语文学。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是东南亚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华语语系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马来西亚华语文学既有海外中国文化离散文学的特质,也有马来西亚文化混杂的元素,但同时又独立于两者之外,居于典型的第三空间。当代世界文学的跨界研究与第三空间理论密切结合,可以为马华文学研究开拓富于意义的新空间,进而强化华语语系文学的当代文化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离散与混杂 第三空间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空间理论视域下《橘子回归线》中的流散共同体构建研究
17
作者 余璐 蔡奂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76,84,共7页
《橘子回归线》是日裔美籍作家山下凯伦第一部聚焦美国本土的小说。小说以洛杉矶及美、墨边界为背景,用超文本目录串联起多国别、多声音、多事件的网格空间,使七个本不相关的少数族裔紧密联系成一个共同体。弗莱克·莫莱蒂的“二元... 《橘子回归线》是日裔美籍作家山下凯伦第一部聚焦美国本土的小说。小说以洛杉矶及美、墨边界为背景,用超文本目录串联起多国别、多声音、多事件的网格空间,使七个本不相关的少数族裔紧密联系成一个共同体。弗莱克·莫莱蒂的“二元对立”“第三元”“文学地图”等空间思想与小说中美国少数族裔所代表的边缘空间、边界空间与叙事空间十分契合。在全球化、多元化以及后现代社会语境下,七个少数族裔个体对流散共同体不懈追求,使“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得以消弭,进而获得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归属感。在小说中,由少数族裔构成的流散共同体得以构建,作者藉此表达了对构建和谐包容命运共同体的想象和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山下凯伦 《橘子回归线》 流散共同体
下载PDF
《热气球上的漂泊》中的空间书写与离散身份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芙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加拿大女作家梅维斯·加兰特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离散人群在欧洲的漂泊生活。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与个体社会实践的概念出发,分析短篇小说《热气球上的漂泊》中巴黎流动空间书写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具有离散个体身份的沃尔... 加拿大女作家梅维斯·加兰特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离散人群在欧洲的漂泊生活。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与个体社会实践的概念出发,分析短篇小说《热气球上的漂泊》中巴黎流动空间书写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具有离散个体身份的沃尔特与巴黎本地人空间上的争夺,两者生活习性中体现的空间认同感的对比,以及巴黎的文化与经济特征的落差造成的个体异化,揭示了大都市中沃尔特代表的离散人群的心理特征、生存状态和自我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维斯·加兰特 空间 离散人群 身份
原文传递
地形、身体-性、文本——短篇小说集《凤眼》的空间解读
19
作者 郭海霞 《外国语言文学》 2017年第2期132-140,共9页
梁志英是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其短篇小说集《凤眼》自出版以来在美颇受好评,但中国大陆对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也多从酷儿理论入手。本人发现在叙事进程中,《凤眼》中的时间得到了淡化处理,而其空间概念得到强化。本文以空间... 梁志英是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其短篇小说集《凤眼》自出版以来在美颇受好评,但中国大陆对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也多从酷儿理论入手。本人发现在叙事进程中,《凤眼》中的时间得到了淡化处理,而其空间概念得到强化。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出发点对《凤眼》进行解读,并结合其短篇小说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别从地形空间、身体-性空间和文本空间三方面展开,尝试为《凤眼》以及新生华裔作家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 空间 离散 轮回
原文传递
第三空间视角下《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的族裔生存之道
20
作者 曾玉玲 《郑州师范教育》 2021年第3期72-75,共4页
裘帕·拉希莉在其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集《疾病解说者》(1999)中的最后一篇《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讲述了主人公离开印度先后前往英国和美国,最终定居美国的经历。对其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而本文... 裘帕·拉希莉在其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集《疾病解说者》(1999)中的最后一篇《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讲述了主人公离开印度先后前往英国和美国,最终定居美国的经历。对其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而本文经过研究发现,小说中的第三块大陆正是霍米·巴巴所提出的第三空间。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是一种居间空间,强调文化的杂糅性和文化协商。鉴于主人公的经历可以为广大族裔群体提供一条生存之道的启发,本文从霍米·巴巴第三空间视角对小说中第三块大陆所代表的文化空间进行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在第三块大陆的异质文化里求同存异,构建起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杂糅 族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