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合金表面DCPD涂层的制备及其界面结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沛 李志 +1 位作者 杨建成 袁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199,210,共8页
目的研究CaHPO_(4)·2H_(2)O(DCPD)与Mg的界面结合机制,以提高DCPD在镁合金表面的界面结合强度。方法利用电镀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DCPD涂层,采用SEM、XRD、XPS等对涂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对DCPD在M... 目的研究CaHPO_(4)·2H_(2)O(DCPD)与Mg的界面结合机制,以提高DCPD在镁合金表面的界面结合强度。方法利用电镀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DCPD涂层,采用SEM、XRD、XPS等对涂层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对DCPD在Mg表面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统计界面层中不同组分的径向分布函数、密度分布、均力势、总能量等的变化,揭示DCPD/Mg的界面结合能、结合位点及结合方式。结果通过电镀法形成的DCPD涂层形貌为致密的荷花瓣状晶体,主要成分为CaHPO_(4)·2H_(2)O。模拟结果表明,CaHPO_(4)·2H_(2)O的4个晶面(010)、(-120)、(11-1)、(111)、(-120)与Mg的结合能最强(163.63 kJ/mol)。其中起“铆钉”作用的基团是HPO_(4)^(2-)和H_(2)O,结合位点主要为O与Mg,即HPO_(4)^(2-)和H_(2)O通过静电作用及范德华力与Mg形成Mg-HPO_(4)^(2-)和Mg-H_(2)O偶极对。研究发现,形成的偶极对中HPO_(4)^(2-)及H_(2)O的配位数分别为0.75和1.16,Mg-H_(2)O的解离能更大,结构更稳定。结论提出改善DCPD/Mg结合强度的方法,电镀前可将镁合金置于NH4H_(2)PO_(4)溶液中浸泡片刻,促进CaHPO_(4)·2H_(2)O(-120)晶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dcpd涂层 界面结合能 界面结合位点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二水磷酸氢钙(DCPD)涂层对纯镁在模拟体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勇 高家诚 +2 位作者 张艳 周祥发 伍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84-1886,共3页
使用液相化学沉积技术在纯镁表面制备了二水磷酸氢钙(DCPD)涂层,并通过在SBF中的浸入腐蚀实验研究了涂层对镁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提高了镁在仿生环境中的耐腐蚀能力,这种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涂层抑制了Mg(OH)2腐蚀产物层的... 使用液相化学沉积技术在纯镁表面制备了二水磷酸氢钙(DCPD)涂层,并通过在SBF中的浸入腐蚀实验研究了涂层对镁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提高了镁在仿生环境中的耐腐蚀能力,这种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涂层抑制了Mg(OH)2腐蚀产物层的形成;DCPD在SBF中逐步溶解,但是在浸泡21d以后,试样表面仍然残留着DCPD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镁 dcpd涂层 SBF 降解 腐蚀
下载PDF
DCPD和PET合成不饱和聚酯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正平 张伟民 董炳祥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12,共3页
探讨了用双环戊二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废料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方法 :PET用二元醇醇解后 ,加入顺丁烯二酸酐和DCPD ,在 80~ 12 0℃条件下滴加与DCPD等量的水进行反应 ,反应大约 2 .5h ;加入其它成分 ,升温酯化直至反应完全。PET... 探讨了用双环戊二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废料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方法 :PET用二元醇醇解后 ,加入顺丁烯二酸酐和DCPD ,在 80~ 12 0℃条件下滴加与DCPD等量的水进行反应 ,反应大约 2 .5h ;加入其它成分 ,升温酯化直至反应完全。PET一定时 ,DCPD的含量影响不饱和聚酯同苯乙烯的互溶性和固化过程。DCPD和PET合成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与标准树脂相比较 :机械性能好 ,空干性好 ,解决了环境污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pd PET 合成 不饱和聚酯 研究 双环戊二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机械性能
下载PDF
DCPD/苯乙烯共聚树脂的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爱元 张慧波 +1 位作者 张永春 孙向东 《中国胶粘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4,共5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热重(TG)分析法考察了双环戊二烯(DCPD)/苯乙烯(St)共聚树脂在N2中的热分解过程,并根据Friedman法(多加热速率法)和Kissinger法(代替高解析法)计算出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在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DCPD/St...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热重(TG)分析法考察了双环戊二烯(DCPD)/苯乙烯(St)共聚树脂在N2中的热分解过程,并根据Friedman法(多加热速率法)和Kissinger法(代替高解析法)计算出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在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DCPD/St共聚树脂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DCPD/St共聚树脂的热分解反应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失重率≤20%)、中期(失重率为30%~80%)和后期(失重率≥90%)3个阶段,前期和中期反应可以认为是1级反应,中期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150.43 kJ/mol;热分解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提高,热分解反应活化能随着失重率的增加而增大;当温度低于200℃时,DCPD/St共聚树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苯乙烯 共聚 热重分析 动力学 参数 寿命 预测
下载PDF
连续反应-精馏法制备DCPD 被引量:4
5
作者 欧阳杰 王亚红 +2 位作者 陈晓坤 盛长文 丁钦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6-13,共8页
研究了采用连续反应-精馏装置,以汽油裂解C5镏分为原料制备DCPD的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设计及极差分析法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产品收率达80%以上,纯度可达94%。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dcpd 连续反应 精馏
下载PDF
DCPD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原子灰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尚东 杨志强 《辽宁化工》 CAS 2016年第1期15-18,21,共5页
介绍以双环戊二烯(DCPD)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并利用合成得到的DCPD-UPR为基料,制备出具有附着力强、易打磨、常温快速固化、气干性好等力学性能,化学性能优良的汽车修补用原子灰,以及设计出研制DCPD-UPR合成原料的路线,确立了原子... 介绍以双环戊二烯(DCPD)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并利用合成得到的DCPD-UPR为基料,制备出具有附着力强、易打磨、常温快速固化、气干性好等力学性能,化学性能优良的汽车修补用原子灰,以及设计出研制DCPD-UPR合成原料的路线,确立了原子灰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讨论了填料、交联剂、促进剂、固化剂的选择及对原子灰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dcpd-UPR 气干性 原子灰
下载PDF
桐油基DCPD不饱和树脂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崔竞方 谭卫红 +1 位作者 刘承果 周永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0,共4页
利用桐油与双环戊二烯不饱和聚酯(DCPD-UPR)主链上不饱和双键的Diels-Alder(D-A)反应合成了不同桐油含量的桐油基DCPD-UPR。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及热重分析仪(TG)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利用桐油与双环戊二烯不饱和聚酯(DCPD-UPR)主链上不饱和双键的Diels-Alder(D-A)反应合成了不同桐油含量的桐油基DCPD-UPR。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及热重分析仪(TG)对产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桐油含量对桐油基DCPD-UPR浇注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其冲击断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未改性的DCPD-UPR,桐油基DCPD-UPR的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变宽,耐热性和柔韧性更好;桐油基DCPD-UPR浇注体的断裂延伸率及冲击强度随桐油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当桐油含量为10%时,桐油基DCPD-UPR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基dcpd-UPR 耐热性能 力学性能 增韧
下载PDF
乙烯装置副产C_5合成DCPD石油树脂的试验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淑杰 祁世斌 张全国 《黑龙江石油化工》 1998年第4期16-18,共3页
以乙烯装置副产C5为原料,采用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热聚合方法在实验室合成DCPD石油树脂。结果表明,DCPD浓度在45%~50%时,可得到软化点≥120℃,色相(Fe-Co比色)≤5#,收率≥15%(以原料C5为基础... 以乙烯装置副产C5为原料,采用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的热聚合方法在实验室合成DCPD石油树脂。结果表明,DCPD浓度在45%~50%时,可得到软化点≥120℃,色相(Fe-Co比色)≤5#,收率≥15%(以原料C5为基础)的DCPD石油树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装置 热聚合 dcpd 石油树脂 副产物 碳5
下载PDF
DCPD改性UPR的合成新工艺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晓辉 叶芳胜 +1 位作者 李树岗 张龙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17,25,共4页
采用催化水解加成法研究了“工业级”双环戊二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新工艺及性能。双环戊二烯的含量低于80%,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得出主要工艺条件:加成温度为120~140℃,酯化温度为170~180℃,n(顺丁烯二酸酐):n... 采用催化水解加成法研究了“工业级”双环戊二烯为主要原料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新工艺及性能。双环戊二烯的含量低于80%,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得出主要工艺条件:加成温度为120~140℃,酯化温度为170~180℃,n(顺丁烯二酸酐):n(邻苯二甲酸酐)=(5~6):1,n(DCPD):n(顺丁烯二酸酐)=(0.5~0.8):1,催化剂用量为0.1%~0.2%,树脂收率达93.5%~9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不饱和聚酯树脂 水解加成法
下载PDF
DCPD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在IC封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明山 何杰 肖葭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5,共4页
制备了DCPD苯酚树脂,利用该树脂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出了DCPD环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对所生成的DCPD环氧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DCPD环氧树脂的羟基值、环氧值、相对分子质量和氯含量。同时采用自制的DCPD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 制备了DCPD苯酚树脂,利用该树脂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备出了DCPD环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对所生成的DCPD环氧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DCPD环氧树脂的羟基值、环氧值、相对分子质量和氯含量。同时采用自制的DCPD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制备了集成电路(IC)封装用DCPD环氧树脂模塑料。结果表明,制得的DCPD环氧模塑料的吸水率低(0.22%),玻璃化温度高(175℃),热变形温度高(282℃),可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IC的无铅封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苯酚 环氧树脂 合成 电子封装 模塑料
下载PDF
中国DCPD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世明 秦技强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18年第2期58-62,共5页
简要介绍了双环戊二烯的国内生产技术与产能情况。对双环戊二烯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双环戊二烯主要下游产品,尤其是其高端产品如加氢树脂、乙叉降冰片烯及聚双环戊二烯等的生产现状、应用特性和发展前景... 简要介绍了双环戊二烯的国内生产技术与产能情况。对双环戊二烯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双环戊二烯主要下游产品,尤其是其高端产品如加氢树脂、乙叉降冰片烯及聚双环戊二烯等的生产现状、应用特性和发展前景作出总结论述,最后就双环戊二烯及其下游产品的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几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高端产品 发展前景 应用特性
下载PDF
从轻闪油中除去DCPD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公召 臧淑艳 杨卫东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66-268,共3页
采用气相裂解 精馏工艺 ,从C9石油树脂副产物轻闪油中分离除去双环戊二烯 (DCPD) .制得的轻闪油产品符合溶剂使用要求 ,裂解产物环戊二烯 (CPD)纯度可以达到 98%以上 .研究工艺条件对CPD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温度 3 4 0℃ ,反应空... 采用气相裂解 精馏工艺 ,从C9石油树脂副产物轻闪油中分离除去双环戊二烯 (DCPD) .制得的轻闪油产品符合溶剂使用要求 ,裂解产物环戊二烯 (CPD)纯度可以达到 98%以上 .研究工艺条件对CPD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温度 3 4 0℃ ,反应空时 2h ,轻闪油中DCPD裂解生成CPD的反应能达到化学平衡 ,CPD的产率可以达到 2 3 %以上 ,为其理论产率的 9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闪油 裂解精馏 二聚环戊二烯 环戊二烯 分离
下载PDF
从C_5和C_9中分离CPD、DCPD以及二者聚合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爱元 张永春 +1 位作者 彭振博 孙向东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16期99-99,101,共2页
介绍了从C5和C9馏分中分离CPD、DCPD以及二者聚合时,动力学和热力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CPD dcpd 分离 聚合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DCPD法在蠕变局部损伤测量中的应用
14
作者 周斌生 王正东 吴东棣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1999年第11期493-496,共4页
论述了一种测量材料蠕变变形和损伤的方法,即直流电位法(DCPD),该法设备简单且精度高,克服了传统弹性模量法的不足,能有效测量整体及V型缺口根部的局部损伤.同时给出了代表应力式,用来描述多轴应力下的局部损伤.最后估算了10CrMo910钢... 论述了一种测量材料蠕变变形和损伤的方法,即直流电位法(DCPD),该法设备简单且精度高,克服了传统弹性模量法的不足,能有效测量整体及V型缺口根部的局部损伤.同时给出了代表应力式,用来描述多轴应力下的局部损伤.最后估算了10CrMo910钢的蠕变损伤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位法 缺口试样 局部损伤 蠕变变形 测量
下载PDF
DCPDE/PUR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禹欣涛 王欢欢 +3 位作者 李新法 陈金周 牛明军 郭凯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6,共3页
以聚氨酯(PUR)预聚体、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为基体,分别以顺丁烯二酸酐(MA)和甘油为固化剂和促进剂,制备了新型DCPDE/PUR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对该IPNs材料的... 以聚氨酯(PUR)预聚体、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DCPDE)为基体,分别以顺丁烯二酸酐(MA)和甘油为固化剂和促进剂,制备了新型DCPDE/PUR互穿聚合物网络(IPNs)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手段对该IPNs材料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UR加入DCPDE固化体系,形成了IPNs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韧性,降低了刚性。PUR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相对稳定,冲击强度提高了16.4 kJ/m2,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4%,弯曲强度略微降低;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在360℃以上,热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 聚氨酯 互穿网络
下载PDF
Diels-Alder Addi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with Cyclopentadiene in Polar Solvents 被引量:9
16
作者 ZHANG Xiang-wen JIANG Qiang XIONG Zhong-qiang ZOU Ji-jun WANG Li MI Zhen-tao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75-179,共5页
Diels-Alder addi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and cyclopentadiene in polar solvents has been studied to produce tricyclopentadiene(TCPD) that is a potential high-density fuel precursor. GC and M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els-Alder addi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and cyclopentadiene in polar solvents has been studied to produce tricyclopentadiene(TCPD) that is a potential high-density fuel precursor. GC and MS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dducts contain two isomers, namely exo- and endo-TCPD. Theoret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transition state of endo-TCPD has a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exo-TCPD is thermodynamically preferred. Polar solvents can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rate and improve the exo/endo ratio of TCPD because the transition state of exo-TCPD has a higher polarity than that of endo-TCPD. The solvent effect follows the order of polarity: benzyl methanol〉cyclohexanone〉toluene. The conversion rises when th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20 to 150 ℃, but the selectivity of TCPD slightly decreases.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can improve the conversion but the exo/endo ratio of TCPD is unchanged. The apparent kinetics in different solvents was determined via nonlinear regression.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are 99.47, 101.15, and 107.32 kJ/mol for benzyl methanol, cyclohexanone, and toluene, 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benzyl methanol as solvent, temperature 150 ℃, and pressure 900 kPa. After an 11-hour reaction, a conversion of 58.0%, a TCPD selectivity of 95.7%, and an exo/endo ratio of 1/5.3 has been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density fuel dicyclopentadiene CYCLOPENTADIENE Diels-Alder addition Solvent effect
下载PDF
用于油墨的DCPD石油树脂 被引量:8
17
作者 傅建松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17,共5页
综述了 DCPD石油树脂在油墨中的应用情况 ,从油墨对树脂的要求、DCPD聚合反应改进和 DCPD树脂的改性几方面说明了油墨用 DCPD树脂的研究动态 ,并介绍了国内外 DCPD树脂的发展概况 ,提出了对我国油墨用
关键词 双环戊二烯 石油树脂 油墨 聚合反应 改性
下载PDF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Dicyclopentadiene Using a Constrained Geometry Cyclopentadienyl-phenoxytitanium Catalyst 被引量:3
18
作者 LUE Chun-sheng ZHANG Yue-tao MU Yi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1-34,共4页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dieyclopentadiene (DCP) in the presence of a constrained geometry tetramethylcyclopentadi-enyl-phenoxytitanium catalyst [ 2,4-' Bu2-6-( 2,3,4,5-Me4 -Cp ) -PhO ] TICl2, combin...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dieyclopentadiene (DCP) in the presence of a constrained geometry tetramethylcyclopentadi-enyl-phenoxytitanium catalyst [ 2,4-' Bu2-6-( 2,3,4,5-Me4 -Cp ) -PhO ] TICl2, combined with AI( iBu)3/Ph3C^+ B( CsF5 )4^- cocatalyst system was studied. The copolymers that were form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 H and ,3 C NMR,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 DSC),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The re- suit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copolymers of ethylene with dicyclopentadiene are amorphous and display two or more melting temperatures in their DSC diagrams. Moreover, the morphologies of the copolymer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olyethyl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dicyclopentadiene COPOLYMERS Metalloeene Polyethylene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uring Properties of a Novel Novolac Curing Agent Containing Naphthyl and Dicyclopentadiene Moieties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华 孙建中 +1 位作者 吴斌杰 周其云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A novel novolac curing agent containing both naphthalene and dicyclopentadiene (DCPD) moieties was prepared to produce a highly heat-resistant cured polymer network. The chemical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Four... A novel novolac curing agent containing both naphthalene and dicyclopentadiene (DCPD) moieties was prepared to produce a highly heat-resistant cured polymer network. The chemical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and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analyses.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polymer from diglycidyl ether of bisphenol A epoxy resin cured with the novel curing agent were evaluated using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ring agent, the resulting polymer cured with naphtha-lene/DCPD navolac shows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in heat resistant properties such as higher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and thermal stability. The result also shows better moisture resistance because of the hydrophobic nature of naphthalene/DCPD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oxy curing agent heat resistance NAPHTHOL dicyclopentadiene
下载PDF
Highly efficient Rh(Ⅰ)/tris-H_8-binaphthyl monophosphite catalysts for hydroformyl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to dialdehydes 被引量:4
20
作者 Mi Tian Haifeng Li Laila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46-1652,共7页
Novel catalytic systems for the Rh‐catalyzed hydroformyl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have been developed using tris‐H8‐binaphthyl monophosphite as ligands containing different ester substituents at the 2’‐binaphthy... Novel catalytic systems for the Rh‐catalyzed hydroformylation of dicyclopentadiene have been developed using tris‐H8‐binaphthyl monophosphite as ligands containing different ester substituents at the 2’‐binaphthyl position(OCOMe,OCOPh,OCOAdamantyl and OCOPhCl).The catalysts exhibited high activity(S/C=4000,TON=3286)with good to excellent selectivity towards dialdehydes.Remarkably,the Rh(I)complex bearing the ligands with chlorophenyl ester substituents led to 99.9%conversion and 98.7%selectivity for dialdehydes under relatively mild conditions(6 MPa,120°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FORMYLATION dicyclopentadiene Monophosphite DIALDEHYDE Homogeneous cat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