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变化与应对
1
作者 王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33,141,共8页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蕴含着“技术规制”与“价值引领”双重逻辑。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蕴含着“技术规制”与“价值引领”双重逻辑。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义世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界域深刻变革,应科学认识二者“智治互构”的耦合关系,深刻把握建设主体“人机共融”的发展趋向,理性审视“技术利维坦”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强化系统规划,风险防控,综合应对,科学保障,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变化
下载PDF
态度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化教育机制与策略
2
作者 胡迎春 陈光宇 +2 位作者 和震 乔丽君 陈荣仕 《职业技术》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内化教育的过程,是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过程。通过介绍态度理论在课程思政内化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课程思政内化与受教育者态度转变二者... 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是对受教育者内化教育的过程,是让他们感同身受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教育效果的过程。通过介绍态度理论在课程思政内化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课程思政内化与受教育者态度转变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社会心理学中霍夫兰德和韦斯的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型,从“说服—态度改变模型”的影响因素(即说服者、说服内容、说服方式、信息接受者)入手,将它应用到课程思政内化场域;探究态度理论视域下课程思政内化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对受教育者开展课程思政内化教育的过程,从而提出课程思政内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态度改变 内化策略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困局及其纾解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数字智能化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深度学习正在学习的主体、内容、过程及其样态等维度遭遇系统性困局。研究认为,应重审学科深度学习的本质属性,重塑教... 数字智能化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深度学习正在学习的主体、内容、过程及其样态等维度遭遇系统性困局。研究认为,应重审学科深度学习的本质属性,重塑教师深度学习的教育能力,重构学生深度学习的生活向度和重建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深度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数智时代 深度学习 教学变革
下载PDF
新时代传播媒介变革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芸婷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新时代的十余年,是传播媒介急剧变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推进自身创新发展的十余年。融合化显著提升、智能化加速推进、互联化持续增强、沉浸感更趋强化的传播媒介变革新态势,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 新时代的十余年,是传播媒介急剧变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推进自身创新发展的十余年。融合化显著提升、智能化加速推进、互联化持续增强、沉浸感更趋强化的传播媒介变革新态势,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因应传播媒介变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高度自觉,在建设新兴平台、强化主体协同、挖掘各类资源、拓展研究视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与此同时,也面临思维误区、平台掣肘、人才稀缺、内容乏力等亟待走出的困境。面对传播媒介变革及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继续优化思维方式、运用传播科技、培养多元主体、提升内容质量,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传播媒介变革 新时代
下载PDF
变局与回应: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论析
5
作者 李辽宁 张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更加有力。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就是:坚持举旗铸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人民至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敢于斗争,勇于向错误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亮剑”;坚持制度落实,夯实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局 新时代 意识形态建设
下载PDF
技术变革中的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及治理进路
6
作者 李思雨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0-130,共11页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廓清技术变革对意识形态发展形成的认识迷雾。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随着技术变革呈现出的日趋复杂的态势,分析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议程设置隐蔽化、流量化、圈层化特征,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手段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理念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以战略思维统揽意识形态治理全局、以生态思维营造意识形态治理环境、以创新思维优化意识形态治理要素,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应以思想“举旗”,讲好中国故事;舆论“导流”,培养意见领袖;导向“破圈”,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治理。还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及多元共治的网络平台治理体系、健全网络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压实细化各类型平台的主体责任等手段,以及从技术层面解决信息茧房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极化倾向的问题,优化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变革 网络意识形态 治理 算法推荐
下载PDF
《论语》“巧笑倩兮”章的思想论争与文本风景
7
作者 曹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以及《论语》“巧笑倩兮”章表述的逻辑层次,“素以为绚兮”极有可能不是诗句,而是诗文评。“巧笑倩兮”章的文本在后世不断变化,涉及文本改善、文本趋同等诸多文本现象,也涉及不同文本间的关联性变异。任何一种文本变异现象的背后都有思想性因素起作用,反映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素以为绚兮” 思想论争 文本风景
下载PDF
“变”与“不变”: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8
作者 陈宗霞 任文慧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1-118,共8页
元宇宙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一个模拟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空间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并指导和规范个人行动。元宇宙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 元宇宙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了一个模拟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空间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并指导和规范个人行动。元宇宙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播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属性出现了新的变化;也更加笃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向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方位不能发生变化。通过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立足点、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点、找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切入点、抓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落脚点,开启重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序章,以锤炼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思想政治教育 辩证统一 “变”与“不变”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改革取向与实践逻辑
9
作者 张茂伟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从课程思政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互关联、相互赋能的视角,探究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取向和逻辑框架,契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需求。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取向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 从课程思政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互关联、相互赋能的视角,探究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取向和逻辑框架,契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需求。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取向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增值增智、数字化转型赋能精准思政等。基于这些改革取向,数字化转型视域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逻辑包括系统逻辑、协同逻辑和多元个性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课程思政 价值引领 技术赋能 系统变革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10
作者 朱一君 李桂红 《理论观察》 2024年第2期34-37,共4页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科技的更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构建了新方式,并创设了新场域。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调技术赋能、实现联通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催生多样性形态、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科技的更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理念、构建了新方式,并创设了新场域。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调技术赋能、实现联通融合、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催生多样性形态、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特征。在现实层面,基于“互联网+”,我们需要通过共建共享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互联互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同向同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进而形成“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变革 创新路径
下载PDF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11
作者 金星霖 雷晓燕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政治、外交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被概括为一个包含“势”“力”“道”“文”四维度的概念框架。基于这四个维度,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历史大势的责任担当,劳动价值的实践转化,制度优势... 通过分析政治、外交和经济学等领域学者的论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被概括为一个包含“势”“力”“道”“文”四维度的概念框架。基于这四个维度,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历史大势的责任担当,劳动价值的实践转化,制度优势的话语表达,多元文化的利弊权衡。针对这四大挑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院校需要从四方面进行应对:一核多元优化课程管理、三方合作延伸思政课堂、资源整合增强话语活力、社会协同讲好大思政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思政课 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下载PDF
高校辅导员在GPT时代的角色转变与思政教育新策略
12
作者 马兰兰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95-98,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并逐渐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执行者,面临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并创新思政教育策略的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GPT时代高校...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普及并逐渐改变高等教育的面貌。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执行者,面临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适应技术变革并创新思政教育策略的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GPT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变,指出其应从传统管理者向智慧引导者、互动合作者和信息素养培育者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新策略,包括利用GPT技术提升个性化教育水平、打造互动性强的教育平台以及培养学生AI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旨在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和思政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GPT 思政教育 角色转变
下载PDF
从历史视角审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解放
13
作者 黄雅琪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经济了一系列深刻且动荡的变化。社会背景和思想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国家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并且随着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社会和思想方面都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若能够在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经济了一系列深刻且动荡的变化。社会背景和思想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国家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并且随着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社会和思想方面都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若能够在如此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中,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就有利于我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本文基于这一研究背景,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解放方面进行审视,从而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情况具有更加深刻和明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角 中国近现代 社会变迁 思想解放
下载PDF
大变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教育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凡婷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9-113,共5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践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的最好机遇,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两个大局”意识,充分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践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的最好机遇,只有坚定不移地树立“两个大局”意识,充分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下载PDF
告别晚明:清初京城文人的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 被引量:1
15
作者 诸雨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84,共11页
从遗民的视角透视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转型,呈现出的往往是停滞、消歇或终结的消极一面。而关注那些进入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京城文人群体,则能看到易代之际思想文化带有延续性、创造性的特点。清初京城文人是重要却易被忽视的文人群体,他... 从遗民的视角透视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转型,呈现出的往往是停滞、消歇或终结的消极一面。而关注那些进入政治与文化中心的京城文人群体,则能看到易代之际思想文化带有延续性、创造性的特点。清初京城文人是重要却易被忽视的文人群体,他们有着以苦为荣、以雅为高、以群为乐的价值追求,其文化思想转型呈现出既变异又承续的复杂理路。这些身居京城的文人因自感失节而萌生愧悔意识,又因易代而形成惶惑情感,由此产生了从压抑严苛到温柔敦厚的士风转型,以及由抽象思辨到传承文明的价值转向,整体上呈现出与晚明思潮相异的特色。他们在历史叙述、经典解读以及审美评鉴中深化了对主体意志与自由选择的思考,又接续了晚明思潮对自我意识的探寻,从另一角度体现出中华文明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京城 文人心态 文化转型 思想变革
下载PDF
课程思政发展的政策变迁:主题趋势、嬗变特征与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鹏 李心怡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22-28,共7页
课程思政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支持,量化分析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的政策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1978-2022年50份促进课程思政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后发现: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化阶段... 课程思政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支持,量化分析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的政策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1978-2022年50份促进课程思政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后发现: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化阶段,不同阶段的主题趋势各不相同;课程思政发展呈现出政策目标一致性、政策内容全面性、政策措施多样性、政策对象突出性等嬗变特征;持续实现政策的动态调整、合理设计政策的文本内容、有效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完善我国课程思政政策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政策变迁 政策文本 Nvivo分析
下载PDF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向红 田嘉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6,共10页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其重要保障。而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有所失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尤其是美...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其重要保障。而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有所失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尤其是美国纠集其盟友试图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围堵的态势,对我们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如意识形态斗争局势愈发严峻、斗争领域逐渐扩散、斗争方式更加复杂。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从增强制度自信,坚定灵活地应对来自部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竞争;把握意识形态斗争原则,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凝聚政—学—媒多方力量,合力应对来自西方全政府—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竞争;创新对外话语传播内容与方式,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话语权 大国博弈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同向同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变之法
18
作者 贾劲松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0期93-95,共3页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现代学徒制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队伍带来了种种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同向同行,以变制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要求,做到...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现代学徒制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队伍带来了种种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同向同行,以变制变,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和要求,做到思政课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考评体系的同向同行,不断在改进中加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思政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思政课 同向同行 以变制变
下载PDF
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斯琴格日乐 刘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智能时代的新范式,借助智能识别、数据采集、算法分析、信息推送、模拟仿真等技术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载体、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智能化转型,能够形... 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智能时代的新范式,借助智能识别、数据采集、算法分析、信息推送、模拟仿真等技术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载体、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智能化转型,能够形成科学、精准、个性、灵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要求的教育手段与形式。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主体数据化、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过程精准化等特点。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数据、计算、模型、仿真等科学手段使经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实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上可以精准施教并有效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尝试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范式变革
下载PDF
守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玉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80-84,共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基本要素及其辩证关系。在遵循教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基本要素及其辩证关系。在遵循教学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实现各种基本要素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做到以变应变、主动求变、守正创新,对于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变”与“不变” 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