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域文书所见晋唐时期的棉花与棉布——以叠茸、叠布、緤花、緤布、疊毛布为中心
1
作者 黄楼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9,171,172,共21页
棉花种植与棉织品的使用在西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晋唐时期便有大量文书予以记载。作为外来物品,棉布最初音译为“叠”,不同时期所用汉字和称谓则略有不同。十六国时期,桑蚕业繁荣,地方官府计口税丝,计户纳献丝,棉花种植即便存在,也微... 棉花种植与棉织品的使用在西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晋唐时期便有大量文书予以记载。作为外来物品,棉布最初音译为“叠”,不同时期所用汉字和称谓则略有不同。十六国时期,桑蚕业繁荣,地方官府计口税丝,计户纳献丝,棉花种植即便存在,也微不足道。一百余年后的高昌王国时期,棉花在吐鲁番盆地普遍种植。棉布在寺院文书及民间契约中已较为常见。这一时期棉花称为“叠茸”,棉布则称作“叠”,其下有细叠、中行叠、行叠等种类。唐王朝平定高昌后,棉花种植取代传统的桑蚕业,居于主导地位。唐前期棉布被视为一种丝织品,借音字“叠”写法变为形声结构的“緤”,棉花的称谓也由“叠茸”变为“緤花”。棉布是唐代西州的正税,庸调在官文书中径称庸緤。当时緤布主要有细緤、次緤、粗緤三种。细緤、次緤价格昂贵,价格与绫罗等高档丝绸相当,粗緤则数量充裕,价格低廉,与练、绢等一般等价物相当。晚唐五代时期,棉布东传至敦煌一带。棉布不再被视同“丝”类,而是视为“毛”类,“緤”的写法也随之改变,多作“■”字。宋代传世文献及佛经中“■”字已占主流地位,唐代文书中常见的“緤”字则渐至绝迹。归义军时期敦煌的棉布有立机緤、官布等种类。西域所种棉花属非洲棉,受气候、水土、技术等局限,东传较为缓慢,直至元代仅推广至甘肃一带,与宋元以后遍布内地的亚洲棉别是一途,但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 吐鲁番文书 叠茸 緤花 棉花
原文传递
铮铮铁骨话沈鹏——以翁同龢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
2
作者 孔祥吉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共7页
本文以翁同龢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厘清了该函作者沈鹏由常熟到京城在翰林院苦读细节,以及翰林院诸生的构成及苦读状况;并阐述沈鹏成为编修后仗义执言,不顾生死的壮举。在慈禧等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后,他大胆上书,为光绪皇帝鸣不... 本文以翁同龢家藏《致太世叔函》为线索,厘清了该函作者沈鹏由常熟到京城在翰林院苦读细节,以及翰林院诸生的构成及苦读状况;并阐述沈鹏成为编修后仗义执言,不顾生死的壮举。在慈禧等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后,他大胆上书,为光绪皇帝鸣不平,要求朝廷改弦更张,严厉惩处军机首辅荣禄、军机大臣刚毅以及太监李莲英等"三凶",因而遭到清廷及两江总督鹿传霖等人的残酷迫害,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最后,由于外人干涉,清廷虽然被迫提前释放沈鹏,但由于他长期饱受折磨,出狱不久便与世长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院 杀身成仁 沈鹏 翁同鯨 荣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