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ubricant sulfur on the morphology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被引量:3
1
作者 Piqiang Tan Yuan Li Hanyan S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54-362,共9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lubricant sulfur contents on the morphology,nanostructure,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 on a light-duty diesel engine. Three kinds of lubr...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lubricant sulfur contents on the morphology,nanostructure,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 on a light-duty diesel engine. Three kinds of lubricant(LS-oil,MS-oil and HS-oil,all of which have different sulfur contents:0.182%,0.583% and 1.06%,respectively)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morphologies and nanostructures of exhaust particles were analyzed using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Size distributions of primary particles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advanced image-processing software.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exhaust particl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X-ra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Results show that as lubricant sulfur contents increase,the macroscopic structure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turn from chain-like to a more complex agglomerate. The inner cores of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belonging to these primary particles change little; the shell thickness decreases,and the spacing of carbon layer gradually descends,and amorphous materials that attached onto outer carbon layer of primary particles increase. Size distributions of primary particles present a unimodal and normal distribution,and higher sulfur contents lead to larger size primary particles. The sulfur content in lubrica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the particles. The content of C(carbon)decreases as sulfur increases in the lubricants,while the contents of O(oxygen),S(sulfur)and trace elements(including S,Si(silicon),Fe(ferrum),P(phosphorus),Ca(calcium),Zn(zinc),Mg(magnesium),Cl(chlorine)and Ni(nickel))all increase in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sel exhaust particle Lubricant sulfur Morphology Nanostructure Primary particle size Elemental composition
原文传递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对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2
作者 张玲 王亚 +10 位作者 徐飞 杨亦舒 韩克阳 王韶澜 刘源 杨林 安珍 李娟 吴辉 宋杰 吴卫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柴油机排放颗粒物(DEP)对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取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采用不同浓度的DEP(0.0、12.5、25.0、50.0 mg·L^(-1))分别处理2种细胞,... 目的探讨柴油机排放颗粒物(DEP)对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取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采用不同浓度的DEP(0.0、12.5、25.0、50.0 mg·L^(-1))分别处理2种细胞,分别作为对照组(0.0 mg·L^(-1)DEP)、12.5 mg·L^(-1)染毒组、25.0 mg·L^(-1)染毒组和50.0 mg·L^(-1)染毒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2种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2种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V2细胞中离子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BV2细胞中TNF-α、IL-1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液上清中TNF-α蛋白表达。取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分别分为对照组、DEP染毒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组、NAC+DEP组;对照组和DEP染毒组细胞用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培养,NAC处理组和NAC+DEP组细胞给予5 mmol·L^(-1)NAC预处理2~4 h;然后对照组和NAC处理组加入DMEM继续培养,DEP染毒组和NAC+DEP组加入DEP悬液(DEP终浓度为50 mg·L^(-1))进行染毒。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和BV2细胞中ROS水平,qRT-PCR法检测4组BV2细胞中TNF-α、IL-10 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4组大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2.5、25.0、50.0 mg·L^(-1)染毒组原代小胶质细胞的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0 mg·L^(-1)染毒组BV2细胞的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2.5、25.0 mg·L^(-1)染毒组BV2细胞的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25.0、50.0 mg·L^(-1)染毒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0、50.0 mg·L^(-1)染毒组BV2细胞中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5 mg·L^(-1)染毒组与对照组BV2细胞中R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25.0、50.0 mg·L^(-1)染毒组BV2细胞中Iba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5、25.0、50.0 mg·L^(-1)染毒组BV2细胞中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0 mg·L^(-1)染毒组BV2细胞中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5、25.0 mg·L^(-1)染毒组BV2细胞中IL^(-1)0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25.0、50.0 mg·L^(-1)染毒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α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EP染毒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BV2细胞中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AC处理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R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AC处理组与对照组BV2细胞中R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DEP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BV2细胞中ROS水平显著低于DEP染毒组(P<0.05)。DEP染毒组BV2细胞中TNF-α、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AC处理组与对照组BV2细胞中TNF-α、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DEP组BV2细胞中TNF-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DEP染毒组(P<0.05),NAC+DEP组与DEP染毒组BV2细胞中IL-10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P染毒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AC处理组与对照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DEP组原代小胶质细胞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DEP染毒组(P<0.05)。结论DEP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并促进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氧化应激抑制剂NAC可以抑制DEP诱导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 小胶质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介孔片状NiO/Co_(3)O_(4)催化剂催化碳烟燃烧性能研究
3
作者 孙红华 孙彪 +4 位作者 李鹏 邱健强 张念陈 王金果 王秀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0-127,共8页
采用水热结合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一系列NiO/Co_(3)O_(4)介孔纳米片催化剂,并以柴油机碳烟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研究表明,当Ni/Co物质的量比为12%时,所制备的催化剂12NiCo具有最佳碳烟颗粒催化燃烧活性,其Tm为347℃,CO_(2)选... 采用水热结合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一系列NiO/Co_(3)O_(4)介孔纳米片催化剂,并以柴油机碳烟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研究表明,当Ni/Co物质的量比为12%时,所制备的催化剂12NiCo具有最佳碳烟颗粒催化燃烧活性,其Tm为347℃,CO_(2)选择性为100%,主要归因于以下原因:1)二维片状结构及其较高的比表面积有效增大了催化剂与碳烟颗粒的接触界面;2)纳米片具有丰富的介孔孔道,有利于降低传质阻力,进而促进气体反应物的吸附与扩散;3)NiO的引入增强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促进了氧物种的吸附与活化生成活性氧物种,同时也促进了NO氧化形成氧化能力更强的NO2参与反应,进一步提升催化活性.此外,该催化剂12NiCo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显示了一定的潜在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尾气 碳烟颗粒 NiO/Co_(3)O_(4) 介孔纳米片 催化燃烧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xidation reactivity,morphology and graphitization of soot particles from diesel/n-octanol mixtures 被引量:1
4
作者 Qiongyang Zhou Ying Wang +1 位作者 Xiaochen Wang Yuanqi B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Aiming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n-octanol addition on the oxidation reactivity,morphology and graphitization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soo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four-cylinder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Aiming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n-octanol addition on the oxidation reactivity,morphology and graphitization of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soo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four-cylinder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fueled with D100(neat diesel fuel),DO15(85%diesel and 15%n-octanol,V/V)and DO30(70%diesel and 30%n-octanol,V/V).All tests were conducted at two engine speeds of 1370 and 2150 r/min under a fixed torque of 125 N·m.The soot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TGA),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and Raman spectroscopy(RS).The higher volatile organic fraction content,lower soot oxidation temperatures and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from TG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increasing n-octanol concentration and engine speed enhanced the soot oxidation reactivity.Additionally,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soot derived from DO30 had the smallest primary particle diameters and fractal dimension,followed by those of soot produced by DO15 and D100.The R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octanol addition and higher engine speed led to a larger D1-FWHM(D1-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A_(D1)/A_(T)(area ratio of D1 band and the total spectral)and A_(D3)/A_(T)(area ratio of D3 band and the total spectral)as well as a smaller L_(a)(crystallite width),revealing a lower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Furthermore,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 of soot properties and reactivity were nonlin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on reactivity MORPHOLOGY GRAPHITIZATION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N-OCTANOL
原文传递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柴油车排放颗粒物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磊 谭国斌 +5 位作者 张莉 傅忠 粘慧青 黄正旭 周振 李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31-1836,共6页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能够实时快速分析单个颗粒物的大小及化学组成,不需要对样品进行任何的前处理,避免了样品组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自制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的单颗粒特征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分析了柴油车直接排放的新...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能够实时快速分析单个颗粒物的大小及化学组成,不需要对样品进行任何的前处理,避免了样品组分的变化。本研究利用自制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的单颗粒特征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分析了柴油车直接排放的新鲜颗粒物的特征,另一方面将新鲜排放的颗粒收集在抽滤瓶中,让其在大气中经历15 h老化之后再次进行检测。实验表明,新鲜排放的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300 nm以下,主要为元素碳(EC)、有机碳(OC)、钙磷酸盐(Ca-Phosphate)、钠钾及元素碳混合(NaK-EC)、钾二次离子混合(K-Secondary)以及多环芳烃颗粒(PAH)。老化之后的颗粒粒径分布较新排放的颗粒粒径明显增加,主要为有机碳元素碳二次种类的混合(OCEC-Secondary)、仅含有正离子的元素碳、K-Secondary、OC、NaK-EC、含金属离子(Metal)。老化之后颗粒物结合了大量有机物及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二次离子。这一研究结果对国内的发动机制造、油品加工、催化剂性能研究以及环境颗粒物源解析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 柴油车排放 单颗粒 粒径与成分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微粒冷却演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双喜 宁智 +1 位作者 付娟 姜大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93-1197,共5页
对柴油机排气微粒在冷却条件下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排气的冷却作用对微粒的质量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微粒质量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排气中气态碳氢的冷凝,从而增加了微粒的质量浓度.排气的冷却促使柴油机微粒增大,分... 对柴油机排气微粒在冷却条件下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排气的冷却作用对微粒的质量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微粒质量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排气中气态碳氢的冷凝,从而增加了微粒的质量浓度.排气的冷却促使柴油机微粒增大,分布在0.01-1.0μm粒径范围内的微粒数量有所减少,特别是小于0.1μm以下的小微粒,微粒数量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并且冷却温度越低,变化越明显.排气冷却后,0.1-1.0μm粒径范围内的微粒体积浓度呈减少的趋势.此外,流速对排气冷却条件下的微粒演变特性亦有一定的影响,随排气流速的降低,0.01-1.0μm粒径范围内的微粒数量浓度和体积浓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 微粒 冷却 演变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新令 黄震 +1 位作者 王嘉松 吴君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研究了6114柴油机不同工况下排气颗粒的数浓度、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测试工况下柴油机排气颗粒数浓度均呈包括核模态(峰值粒径为10 nm^20 nm)和积聚模态(峰值粒径为50 nm^80 nm)的双峰对数正态分布。高转速下排气颗粒数浓度和体积... 研究了6114柴油机不同工况下排气颗粒的数浓度、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测试工况下柴油机排气颗粒数浓度均呈包括核模态(峰值粒径为10 nm^20 nm)和积聚模态(峰值粒径为50 nm^80 nm)的双峰对数正态分布。高转速下排气颗粒数浓度和体积浓度大于中间转速时的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相同转速下,颗粒体积浓度随负荷增加而增大,而数浓度高转速下随负荷增大而增加,中间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没有规律性变化。相同转速下,积聚模态数浓度随负荷增加而增大,核模态数浓度高转速下随负荷增大而增加,但在中间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无规律性变化。相同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核模态峰值粒径有减小趋势。中间转速下积聚模态峰值粒径随负荷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高转速下积聚模态峰值随负荷变化无明显变化。中间转速下排气颗粒的核模态峰值粒径小于高转速下核模态的峰值粒径,积聚模态峰值粒径大于高转速下积聚模态的峰值粒径。排气颗粒中核模态粒子占有较大的数量百分比,积聚模态粒子占有较大的体积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负荷 排气颗粒 数浓度 粒径分布
下载PDF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忠 孙波 +3 位作者 赵洋 瞿磊 赵怀北 李铭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1-46,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柴油机颗粒在排气管内的变化过程,分析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和氧化特性的变化趋势,采用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engine exhaust particle Sizer,EEPS),测量了柴油机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不同位置的颗粒粒径,研究了不同位置颗... 为了深入了解柴油机颗粒在排气管内的变化过程,分析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和氧化特性的变化趋势,采用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engine exhaust particle Sizer,EEPS),测量了柴油机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不同位置的颗粒粒径,研究了不同位置颗粒粒径的分布规律;应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分析了沿排气气流方向不同位置颗粒的表观活化能、着火温度、燃尽特性指数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柴油机排气气流方向,核态颗粒数量减小,聚集态颗粒数量增加;聚集态颗粒的粒径增大。热重试验结果表明:沿柴油机排气气流方向,在SOF挥发阶段和soot氧化过程中,颗粒失质量速率增加,失质量峰值对应温度降低;颗粒中H2O质量由1.3%增加到2.46%,SOF质量由38.21%增加到42.05%,soot质量由57.84%减少到52.24%,灰分质量由3.01%增加到3.25%;颗粒的指前因子由7.93×1012减小到4.67×1012,反应活化能由157.3降低到127.9,着火温度由546℃降低到501℃,降低了约8.2%,燃烧特性指数由8.16×10-9增加到1.62×10-8,燃尽特性指数上升了14.5%。该研究是对颗粒衍化机理的完善,可为颗粒捕集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 排放控制 排气管 粒径 氧化特性
下载PDF
直喷式柴油机排放微粒尺寸分布特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成晓北 黄荣华 陈德良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39,共5页
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用SMPS微粒测量装置测量了不同运转条件(如转速、负荷变动、怠速运行、燃油喷射定时等)下柴油机排放微粒尺寸与浓度分布,分析了柴油机微粒排放尺寸分布和数量浓度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动机负荷变化对... 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用SMPS微粒测量装置测量了不同运转条件(如转速、负荷变动、怠速运行、燃油喷射定时等)下柴油机排放微粒尺寸与浓度分布,分析了柴油机微粒排放尺寸分布和数量浓度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动机负荷变化对微粒排放的影响较大,在各种负荷下大部分排放微粒都是碳核模式的超细或纳米尺寸微粒,而质量上以累积模式颗粒占主要部分,发动机冷机起动和怠速运行时产生的大部分排放微粒是碳核模式粒子,喷油提前角对排放微粒浓度和尺寸分布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式柴油机 微粒排放 尺寸分布
下载PDF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及废气再循环系统改善柴油机排放性能 被引量:17
10
作者 倪计民 刘越 +3 位作者 石秀勇 陈泓 李佳琪 白炳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82-88,共7页
针对一台废气旁通阀式(wastegate,WG)增压柴油机,提出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variable nozzle turbine,VNT)+文丘里管废气再循环系统(venturi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v EGR)的VNT-v EGR系统设计,并进行匹配优化。搭建了发动机... 针对一台废气旁通阀式(wastegate,WG)增压柴油机,提出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variable nozzle turbine,VNT)+文丘里管废气再循环系统(venturi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v EGR)的VNT-v EGR系统设计,并进行匹配优化。搭建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在保证原机经济性与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氮氧化物(NOx)排放进行重点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VNT+v EGR柴油机的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uropean steady state cycle,ESC)试验加权的有效燃油消耗率、NOx排放和PM排放分别为229.4、3.53和0.055 g/(k W·h),相比于原WG柴油机的变化率分别为0.04%、-48.2%和14.6%,油耗和PM排放略有升高,而NOx排放大幅降低,且动力性整体提高约5%~10%。匹配新系统的柴油机能够满足现行的排放法规并具有满足未来排放法规的潜力。该研究为改善柴油机的排放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颗粒 排放性能 废气再循环 文丘里管 涡轮增压器 可变喷嘴涡轮
下载PDF
汽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新令 黄震 +1 位作者 王嘉松 周校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对汽油机排气中颗粒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测试工况下,汽油机排气中的颗粒呈包含核模态粒子(10 nm<Dp<50 nm)和积聚模态粒子(50 nm<Dp<487 nm)的双峰分布,排气颗粒的总数和总质量浓度分别为4.2×105—7.9... 对汽油机排气中颗粒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测试工况下,汽油机排气中的颗粒呈包含核模态粒子(10 nm<Dp<50 nm)和积聚模态粒子(50 nm<Dp<487 nm)的双峰分布,排气颗粒的总数和总质量浓度分别为4.2×105—7.9×106个.cm-3和0.02—0.27 mg.m-3.汽油机在开环控制状态下(车速不低于90 km.h-1时)的颗粒数量排放明显高于闭环控制状态(车速不高于70 km.h-1),总颗粒质量浓度随车速的增大显著增加.随车速增大,积聚模态粒子的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核模态粒子的几何平均粒径先增大后减小,低车速时,有大量10—20 nm的核模态粒子生成.柴油机和汽油机排气颗粒中核模态粒子通常占有大的数量百分比,为75%—95%,而其质量百分比仅为5%—25%.汽油机的总颗粒、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模态粒子的数量和质量排放均远低于柴油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排气颗粒 数浓度 粒径分布 柴油机
下载PDF
声波团聚脱除柴油机尾气中超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厚涛 章汝心 +1 位作者 曹金祥 沈湘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65,共6页
利用低频率高强度声场试验装置,进行了脱除柴油机尾气中超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由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实时在线测量烟气中颗粒浓度在声波作用前后的变化,系统研究了声场强度、停留时间和颗粒数目浓度对细颗粒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低频率高强度声场试验装置,进行了脱除柴油机尾气中超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由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实时在线测量烟气中颗粒浓度在声波作用前后的变化,系统研究了声场强度、停留时间和颗粒数目浓度对细颗粒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高强声场对柴油机尾气中的超细颗粒具有较高的团聚清除效果,提高声场强度、适当延长停留时间和增大初始颗粒数目浓度均有利于颗粒物的声波团聚脱除。当声波频率为1kHz、团聚室内声场强度达到161.5dB时,0.023—10μm粒径的颗粒数目浓度可减少55.7%。试验结果表明低频高强声波场是一种控制柴油机尾气中超细颗粒排放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超细颗粒 柴油机尾气 低频高强声场
下载PDF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的力学特征与空间结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怀北 王忠 +2 位作者 刘帅 李瑞娜 冯渊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与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了单缸柴油机排气颗粒的结构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管温度为514、310和105,℃测点时,颗粒的黏附力分别为3.75、4.11和4.38,n N,黏附能为1.63×10-16、1.68×10-16和1.79×10-1...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与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了单缸柴油机排气颗粒的结构和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管温度为514、310和105,℃测点时,颗粒的黏附力分别为3.75、4.11和4.38,n N,黏附能为1.63×10-16、1.68×10-16和1.79×10-16,J.排气颗粒的力学特征差异明显,颗粒间吸引、黏连作用增强,颗粒的黏附力Fad与黏附能Wad增大,能量势垒升高.颗粒的散射强度减弱,散射曲线凸起区域特征矢量值qT与qmin减小,团聚体尺寸增大,截面平均孔径、轴向长度、回转半径和分布分维数减小,孔隙数量浓度和孔径减小.可以看出,排气颗粒当量粒径的增大导致颗粒间吸引作用增强;随着排气管温度的降低,有机物与水分不断吸附,颗粒团聚体的孔隙数量浓度、散射特征矢量和孔隙半径等空间结构参数减小,颗粒紧密团聚,致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颗粒 力学特征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柴油车尾气冷凝物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智鸣 杨科峰 +3 位作者 张辉 戴秋萍 张俊勇 程吉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1-363,共3页
目的了解柴油机尾气碳烟颗粒冷凝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_质谱联机分析及选择离子检测技术 ,结合超声波溶剂提取和柱层析分离方法。结果检出144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同分异构体 ,BaP含量为11~27μg/g。结论应... 目的了解柴油机尾气碳烟颗粒冷凝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_质谱联机分析及选择离子检测技术 ,结合超声波溶剂提取和柱层析分离方法。结果检出144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同分异构体 ,BaP含量为11~27μg/g。结论应尽快改进柴油发动机性能 ,严格控制和降低尾气有害物及碳烟颗粒物排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 尾气 碳烟颗粒冷凝物 有机污染物 苯并芘 选择离子检测 废气检测 色谱-质谱联机分析
下载PDF
EGR组分对煤液化柴油颗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忠 杨家翚 +3 位作者 李瑞娜 刘帅 赵怀北 陈培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50-4055,共6页
为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煤液化柴油颗粒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组成元素以及氧化特性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热重试验的方法,通过改变EGR率(0%EGR,15%EGR)和废气组分(15%N2,15%CO_2和30%CO_2)采集了柴油机燃用煤液化柴... 为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煤液化柴油颗粒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组成元素以及氧化特性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热重试验的方法,通过改变EGR率(0%EGR,15%EGR)和废气组分(15%N2,15%CO_2和30%CO_2)采集了柴油机燃用煤液化柴油的颗粒,分析了颗粒微观结构和氧化特性.结果表明,EGR率小于15%时,颗粒粒径呈单峰正态分布.在0%EGR,15%EGR,15%N2,15%CO_2氛围下,颗粒粒径分布的峰值粒径分别为60.4,60.4,69.8,52.3nm.引入30%CO_2时,颗粒粒径呈双峰正态分布,粒径分别在14.3nm和52.3nm.引入EGR和N2后,颗粒群变得紧凑,不易氧化.引入CO_2后,颗粒群变得疏松,易于氧化.不采用EGR,颗粒结构主要呈链状,引入15%EGR和15%N_2,颗粒结构主要呈团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煤液化柴油 废气再循环 气体成分 颗粒
下载PDF
EGR与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颗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鹿盈盈 于文斌 +1 位作者 裴毅强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199,共7页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小负荷单次早喷射模式下EGR率和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过程和颗粒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油定时处于45°~35°,CA BTDC、EGR率不超过60%,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受EGR影响而增加的趋势较为缓慢,此时平均...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小负荷单次早喷射模式下EGR率和喷油定时对柴油机预混燃烧过程和颗粒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喷油定时处于45°~35°,CA BTDC、EGR率不超过60%,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受EGR影响而增加的趋势较为缓慢,此时平均粒径大小在50~60,nm;当EGR率超过60%,达到70%,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急剧增加,此时数浓度的最大值所对应的平均粒径却减小到30~40,nm.当喷油定时处于30°~26°,CA BTDC时,积聚态颗粒物数浓度受EGR影响并不明显.随着喷油定时的推迟,核态颗粒物数浓度逐渐升高.当ηEGR≤60%,,总颗粒物数浓度受EGR率变化影响不大,但随喷油定时的推迟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核态颗粒物变化趋势一致;当ηEGR>60%,,总颗粒物数浓度随EGR率升高急剧增加,这是积聚态和核态颗粒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预混燃烧 喷油定时 废气再循环 颗粒排放 颗粒物数浓度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帅石金 刘世宇 +5 位作者 马骁 张俊 王国仰 果泽先 蔡开源 肖建华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上述法规可定义为近零排放法规。为达到这些近零排放法规的要求,介绍了部分缸内清洁燃烧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据此总结出两条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路线:废气再循环(EGR)和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为满足美国加州超低氮氧化物(NO_x)排放法规,对比了NO_x被动吸附器(PNA)路线和紧耦合SCR路线。结果表明:EGR路线对低温NO_x排放控制效果好;纯SCR技术路线的燃油经济性好;PNA路线的NO_x排放更低,系统结构简单;紧耦合SCR技术路线成本低,耐久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近零排放法规 氮氧化物(NOx) 颗粒物(PM) 减排技术 缸内净化 后处理
下载PDF
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排气颗粒挥发与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洋 王忠 +2 位作者 许广举 李铭迪 刘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5-940,共6页
应用热重分析仪,在N2和O2氛围下,分别对不同EGR率(0,10%和30%)下采集的柴油机排气颗粒进行热重试验。结果表明,在N2氛围下,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样品的失重质量逐渐减小,质量变化率峰值逐渐降低,对应温度有所升高;颗粒中含水百分率和soo... 应用热重分析仪,在N2和O2氛围下,分别对不同EGR率(0,10%和30%)下采集的柴油机排气颗粒进行热重试验。结果表明,在N2氛围下,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样品的失重质量逐渐减小,质量变化率峰值逐渐降低,对应温度有所升高;颗粒中含水百分率和soot含量升高;而SOF组分含量降低。在O2氛围下,SOF的变化规律与N2氛围下基本相同,但质量变化率峰值有所增加,对应温度有所降低;在soot氧化阶段,soot分解开始时刻温度降低,失重质量和质量变化率峰值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中soot的质量变化率峰值逐渐增加,但对应的温度较高,且颗粒活化能增加,说明随着EGR率增加,颗粒的表面官能团和表面活性减小,达到质量变化率峰值所需的能量较大,颗粒不易被氧化分解;同时,颗粒的燃烧特性指数和燃尽特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导致颗粒不易被完全燃烧,燃烧性能变差,燃烧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颗粒 氧化 挥发
下载PDF
柴油机排出颗粒提取物对细胞间隙通讯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宋健 叶舜华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5-147,共3页
利用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将荧光染料引入细胞内,观察细胞间荧光染料的扩散以判断经缝隙连结的细胞间通讯的方法,分析了柴油机排出颗粒物(DEP)的提取物对细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表明:DEP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Balb... 利用划痕染料示踪技术(SLDT)将荧光染料引入细胞内,观察细胞间荧光染料的扩散以判断经缝隙连结的细胞间通讯的方法,分析了柴油机排出颗粒物(DEP)的提取物对细胞间通讯的影响。结果表明:DEP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Balb/c3T3细胞间隙通讯,提示DEP对细胞间隙通讯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细胞恶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出颗粒物 细胞间隙通讯 致癌性
下载PDF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有机组份诱发细胞中p53及p21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元明 丁训诚 叶舜华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4-226,共3页
采用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对国产跃进中型柴油机排放颗粒提取物不同有机组份诱导体外培养的V79恶性转化细胞进行p53及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结果表明:各组份均能引起体外培养转化的V7... 采用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对国产跃进中型柴油机排放颗粒提取物不同有机组份诱导体外培养的V79恶性转化细胞进行p53及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结果表明:各组份均能引起体外培养转化的V79细胞中p53蛋白水平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 排放 有机组份 P53 P2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