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Changes of Ginkgo Biloba L. Culture
1
作者 CHEN Feng-jie FAN Bao-mi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Ginkgo Biloba L.is a rar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Ginkgo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us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Ginkgo and... Ginkgo Biloba L.is a rar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Ginkgo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co-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use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Ginkgo and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inkgo culture,th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is named theological era),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early Qing Dynasty(which is named the literature era),and the modern China which is named the scientific era.The history of Ginkgo culture is a history of Ginkgo being gradually recognized,and the Ginkgo culture'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re gradually deepened and developed.The construction of Ginkgo today's culture should be in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and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times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take the science and huma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KGO Biloba L.cultur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N
下载PDF
商周时期图腾崇拜文化变迁与鸟禽类意象群的演化
2
作者 邵炳军 谷文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151,共8页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 商周时期的诗人们将远古时代神鸟图腾物中的祖先神之象、物候之象、司马之象、礼仪之象、凶猛之象、阳刚之象、慈祥之象、怪鸟之象、益鸟之象等意象原型,逐渐转换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婚恋之象、贤者之象、政治生态环境之象、社会生活现象之象;同时,他们以“鸒”自由求食之象来象征太子宜臼被废嫡而失位,以捕“雉”之象来象征小人得志而君子罹祸。这些鸟禽类意象以图腾崇拜为前提,原始象征意义变得隐蔽,习惯性联想形式成为显性因素,从而显示出由图腾对象到占卜形式,再到民俗物候乃至审美意义动态变化的发展链条。由于鸟禽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观察的感受,展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与政治生态环境,使原始兴象所体现的习惯性联想与象征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点。诗人们以此来建立意义与兴象之间的多种关联,自然表现出多种象征意蕴,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官愉悦之美、心灵愉悦之美与时空意识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图腾崇拜 文化变迁 鸟禽类 意象群演化
下载PDF
陕西西安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3
作者 闫永强(绘图) 夏培朝 +2 位作者 陈钢 梁璟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共13页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 东甘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街道东甘河村。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仰韶晚期及商代时期遗址。其中商代遗迹25处,以灰坑、水井、陶窑为主,出土遗物丰富。东甘河遗址商代遗存既具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又带有较多先周及关中地方文化因素,总体上与关中西部商文化及老牛坡商文化联系紧密,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体的遗存。该遗址是西安南部秦岭北麓区域新发现的一处商代遗址,为了解和探讨该区域商代聚落分布、文化面貌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东甘河遗址 商代 先周文化
下载PDF
商周铜器蛇噬蛙纹研究
4
作者 张德良 刘晋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5-21,共7页
搜集饰有蛇噬蛙纹的商周青铜器,计有9件;根据发现地点和纹饰风格,对这些器物做了分区研究,计有东北、北方、西南和南方四个文化区。根据器物所属考古学文化区,发现东北区与北方区为蛇噬蛙纹主要分布区,二区内的蛇噬蛙纹在表现风格上既... 搜集饰有蛇噬蛙纹的商周青铜器,计有9件;根据发现地点和纹饰风格,对这些器物做了分区研究,计有东北、北方、西南和南方四个文化区。根据器物所属考古学文化区,发现东北区与北方区为蛇噬蛙纹主要分布区,二区内的蛇噬蛙纹在表现风格上既有联系亦有区别;西南区与南方区的蛇噬蛙纹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追溯这一纹饰母题,据目前所知,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斜腹罐所饰的蛇噬蛙纹当为其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衔蛙纹 青铜器 商周 文化区
下载PDF
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富祥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海岱文化(亦称东夷文化)在考古文化特征上与中原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在古史传说中,传说所称出自东夷的顼──帝喾──帝舜一系实代表了中原农耕文化的主体,海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基层文化。夏商周时期,... 海岱文化(亦称东夷文化)在考古文化特征上与中原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在古史传说中,传说所称出自东夷的顼──帝喾──帝舜一系实代表了中原农耕文化的主体,海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基层文化。夏商周时期,东夷文化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区的大范畴中,并丰富和充实了中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文化 五帝 夏商周 中原文化
下载PDF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学勤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22-27,共6页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问题是整个的科学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不仅是独立起源的文明 ,而且是唯一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 ,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运用现代前沿的... 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问题是整个的科学领域里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不仅是独立起源的文明 ,而且是唯一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明 ,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运用现代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明 夏商周 年代
下载PDF
夏年新证 被引量:3
7
作者 果美侠 李维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有关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记载及相关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将所得结果与夏文化分期相参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概率统计 二里头文化分期 碳十四测年 夏年 夏讫年 夏起年 中国 历史研究
下载PDF
“商—周考古界标”平议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4,共10页
考古学上的先周期和西周初期这两个陶器群所代表的年代,在武王克商前后是交错 重叠的。徐良高说武王克商后丰镐地区商文化因素突增不符合实际。因此,把97SCMT1西周初 期地层叠压先周期灰坑的地层关系称为“商—周考古界标”是不... 考古学上的先周期和西周初期这两个陶器群所代表的年代,在武王克商前后是交错 重叠的。徐良高说武王克商后丰镐地区商文化因素突增不符合实际。因此,把97SCMT1西周初 期地层叠压先周期灰坑的地层关系称为“商—周考古界标”是不科学的。碳十四测年方面的专 家,听信“商—周考古界标”的错误主张而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可信度受到影响。夏商周断代 工程把由此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作为推定武王克商年的出发点,是很大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考古界标 武王克商年 先周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下载PDF
论中国城墙的起源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正林 《人文地理》 CSSCI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 中国的城墙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即龙山文化时代。它是由壕沟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并逐渐代替壕沟而成为城市防御的主要手段。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时代已普遍筑城,城和国已成为同义词。而且筑城技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今天的筑城方法十分相似。城和市都兴起很早,二者之间也没有关系。由于西周时代城内设市,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城市。“城市”一词起源于战国,即设市之城邑谓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城市 龙山文化 夏商周 战国时代
下载PDF
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概说 被引量:3
10
作者 向桃初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42-47,共6页
以最新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为依据,对湘江流域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结构体系、发展过程和特征、演变模式及其原因等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是湘江流域商周时期地方史框架创构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 湘江流域 商周时期 青铜文化
下载PDF
从牙璋看我国商周时期东西部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心希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8-26,共9页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蜀文化 主星堆 闽越文化 牙璋 闽越族 商周时期
下载PDF
试论遗民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宝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691-695,共5页
古代文化发展史表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兴废、政权的更迭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兴灭决不会是同步的。周武王灭商后,大量的商遗民依然沿袭着商文化传统。在洛阳和曲阜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殷遗民墓,说明了这一点。在湖北江陵纪南城所发现的... 古代文化发展史表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兴废、政权的更迭与一个民族文化的兴灭决不会是同步的。周武王灭商后,大量的商遗民依然沿袭着商文化传统。在洛阳和曲阜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殷遗民墓,说明了这一点。在湖北江陵纪南城所发现的战国晚期后段的楚遗民墓,说明秦将白起占领楚都以后,大量楚人依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遗民文化保留在历代王朝的更替过程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考古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墓葬 遗民文化
下载PDF
无路难,开路更难──记邹衡先生商文化编年体系的创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维明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29-34,共6页
继1928年殷墟的发掘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史确证为信史之后,1952年郑州“亳墟”的发掘又为增补盘庚迁殷以前的商史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学邹衡教授适时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不畏困阻,几经反复,历数十年终于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成功地创... 继1928年殷墟的发掘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史确证为信史之后,1952年郑州“亳墟”的发掘又为增补盘庚迁殷以前的商史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学邹衡教授适时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不畏困阻,几经反复,历数十年终于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成功地创建了一套商文化编年体系,为夏商周年代学取得进展铺平了学术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衡 商文化编年体系 夏商周年代学
下载PDF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孟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2-48,108,共8页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仅从相似形制器物比较的角度开展研究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更为深入的探讨应将从中原至成都平原这一广大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纳入考察范畴,将具体器物的研究与整体文化背景研究紧密结合,这无疑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研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中原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 文化交流 考古研究
下载PDF
中国商周时期饮食与青铜温鼎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志和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5期6-9,共4页
商、周时,青铜工具被应用于农业,饮食原料逐渐丰富,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祭祀活动也变得频繁,由于祭祀活动需要时间等待,在祭祀的过程中热食慢慢变成凉食,特别是寒冷季节羹食易冷,美味不存。所以在祭祀后的饮食中,贵族们希望吃到热... 商、周时,青铜工具被应用于农业,饮食原料逐渐丰富,使人类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祭祀活动也变得频繁,由于祭祀活动需要时间等待,在祭祀的过程中热食慢慢变成凉食,特别是寒冷季节羹食易冷,美味不存。所以在祭祀后的饮食中,贵族们希望吃到热食,这就需要一种饮食器加热,温鼎在这种需求中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饮食 祭祀 温鼎
下载PDF
商周服饰初探
16
作者 冀艳波 徐军 张华君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22-27,共6页
通过古籍记载和出土实物材料 ,初步探讨了商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社会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商周服饰特点的形成原因 ,并研究了商周服饰的款式。
关键词 商代 周代 服饰文化 服饰特点 形成原因 服饰款式 纹式 材质特征
下载PDF
长江流域出土商周乐器分区研究
17
作者 方建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8-36,共9页
长江流域出土的商周乐器,分属于西南、南方和东南三个音乐文化区。西南音乐文化区出土乐器属于古蜀音乐文化,南方和东南音乐文化区出土乐器主要属于古越族和楚这两个民族集团的音乐文化。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三个音乐文化区的乐器不... 长江流域出土的商周乐器,分属于西南、南方和东南三个音乐文化区。西南音乐文化区出土乐器属于古蜀音乐文化,南方和东南音乐文化区出土乐器主要属于古越族和楚这两个民族集团的音乐文化。考古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三个音乐文化区的乐器不但在区内和区间相互交流、影响和渗透,而且与中原音乐文化发生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商周 出土乐器 音乐文化
下载PDF
先民理想国:商、西周治国理政思想借鉴研究
18
作者 王聚芹 饶一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9-32,共4页
商、西周的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有文字可考以来的治国理政历史源头,对我国当代进行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天命、祭祀与礼仪、少数统治及其维护三方面尝试进行比较,并基于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经验的历史源流分析和文本阐释。
关键词 治国理政 传统文化 西周
下载PDF
论周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
19
作者 周书灿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12,共8页
西周王朝建立后,建立起分封制、宗法制和同姓不婚等一系列崭新制度,殷周之际思想观念和礼的精神随之发生一系列明显深刻的变化。商人天帝崇拜观念逐渐淡去,重人轻天思想日臻突显,"亲亲"、"尊尊"的原则渗透周礼的方... 西周王朝建立后,建立起分封制、宗法制和同姓不婚等一系列崭新制度,殷周之际思想观念和礼的精神随之发生一系列明显深刻的变化。商人天帝崇拜观念逐渐淡去,重人轻天思想日臻突显,"亲亲"、"尊尊"的原则渗透周礼的方方面面。殷周文化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往学者所论殷周文化"一脉相承"说、"大同小异"说与"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的深刻"剧变"说,多疏于对殷、周之际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作系统缜密考察,各执一端,顾此失彼,证据偏颇,结论武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之际 制度 文化 继承 变迁
下载PDF
“前孔子时代”的中心文化——论洛阳学的最重要文化价值
20
作者 王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9,共5页
“轴心时代”这一名词的引入,固然对中国学术史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也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理解,因而可用中性的、事实性描述的“孔子时代”来代替。洛阳学的最大学术意义就在于其在“前孔子时代”中的中心地位,因为,洛阳不仅是... “轴心时代”这一名词的引入,固然对中国学术史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也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错误理解,因而可用中性的、事实性描述的“孔子时代”来代替。洛阳学的最大学术意义就在于其在“前孔子时代”中的中心地位,因为,洛阳不仅是三代的文化核心区域,更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地,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文化基本的性质和面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创立儒学以及儒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与洛阳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紧密相关。当然,在孔子之后的时代里,洛阳学也长时期保持着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学 前孔子时代 轴心时代 三代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