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Feminist Comparative Study of Views on Marriage Betwee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nd Modern Times—Taking Pride and Prejudice for Example
1
作者 张平 《海外英语》 2016年第9期176-178,共3页
Marriage is a theme influenced by cultural progress. Economic factor is one of the main elements that peopl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onsidered when deciding a marriage.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 result... Marriage is a theme influenced by cultural progress. Economic factor is one of the main elements that peopl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onsidered when deciding a marriage.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 results in the advent of some tragic marriages while now it is a side reason. However, women today have made great advancement in education backgrou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social status. Women gradually have their economic ability, autonomy and social status. Hence, they began to lay emphasis on the equality and sense of happiness. This is why the views on marriage vary in different er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view of marriage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Pride and Pejudice, is dedicated to elucidating the changes and improvements of view on marriage from feminist perspective via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people's view on marriage between the early 1800 s and modern times, and then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women's degree of receptive education can influence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view on marriage. In modern times the view on marriage based on equality attribute to the sense of happiness of a family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marri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ARLY 1800s modern times view on MARRIAGE FEMINIST perspectiv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degree o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古今医家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及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莫海燕 平欣悦 +2 位作者 黄佳榕 林曼迪 黄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目的探讨古今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差异。方法古方以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中医药基本古籍数据库(博古通儒)、古今医案云平台为检索来源;今方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为检索来源,筛... 目的探讨古今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差异。方法古方以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中医药基本古籍数据库(博古通儒)、古今医案云平台为检索来源;今方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为检索来源,筛选建库至2022年9月发表文章中涉及的治疗乳腺癌方剂。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纳入方剂包含的中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古今医家治疗乳腺癌使用频次靠前的中药均有当归、甘草、白芍、茯苓、白术,均为温、平、寒性,甘、苦、辛味药物应用较多,归经以脾、肝、肺经较多。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的高频药对为白芍—当归,现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的高频药对为白术—茯苓。复杂网络分析显示,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的核心处方为“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熟地黄、甘草”,现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的核心处方为“白术、黄芪、茯苓、当归、白芍、柴胡、党参”。聚类分析显示,古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相关高频药物共得到5个新方,现代医家治疗乳腺癌相关高频药物得到3个新方。结论古今医家治疗乳腺癌均遵循“扶正固本”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古代医家侧重健脾益气,现代医家侧重疏肝健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古代医家 现代医家 中医药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差异 扶正固本
下载PDF
从刘渡舟“古今接轨论”谈小柴胡汤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邢洪霞 董利洋 +2 位作者 李长香 孔慧 赵琰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17-22,共6页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调和枢机、祛邪透热的功效,仲景用其治疗少阳发热、三阳合病发热、妇人经期发热等多种外感热病。经过后代医家的临床拓展,该方也可以治疗当今常见的发热疾病,如癌性发热、术后发热、不明原因高热等。“...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调和枢机、祛邪透热的功效,仲景用其治疗少阳发热、三阳合病发热、妇人经期发热等多种外感热病。经过后代医家的临床拓展,该方也可以治疗当今常见的发热疾病,如癌性发热、术后发热、不明原因高热等。“古今接轨论”是经方大家刘渡舟首先提出的,是将经方与时方合用的一种理论,文章以小柴胡汤为桥梁,对古今发热疾病进行联系接轨,这不仅丰富了“古今接轨论”的内涵,也拓宽了经方的现代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发热疾病 古今接轨 机制研究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4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浅析现代标识设计与古文字艺术的深度融合
5
作者 任瑞芊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52-55,共4页
古文字融合于现代标识设计艺术,让现代标识设计呈现古文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审美效果,将朴素、率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加以融合,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群、企业的标识诉求,同时可提升现代标识的独特性与时代感,留下深刻印象,并对组织竞争... 古文字融合于现代标识设计艺术,让现代标识设计呈现古文字特有的文化内涵、审美效果,将朴素、率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加以融合,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群、企业的标识诉求,同时可提升现代标识的独特性与时代感,留下深刻印象,并对组织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现代标识设计 情感传达 时代美感
下载PDF
黄侃先生古本音说中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兼论古今音变的“条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宁 黄易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7,共9页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古音学 音变 “相挟而变”理论 声母 韵母
下载PDF
中国体育文化生态的历史演变论绎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洪珅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qu...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阐明中国体育文化生态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进行阶段式总结与阐释。认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保持稳定,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总体呈"自然而然"的基本样貌;近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因中西文化对抗和社会大变革而失衡,且在"龙虎交争"的现实境况中发生变化;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生态面临"西化"挑战,且处于彻底失衡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文化生态 古代 近代 现代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译名研究回顾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英姿 许宏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4,共6页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 自佛经翻译到民国时期的译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目的明确,注重实践应用,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自当时遇到的译名问题,以期达到译名统一的最终目的;二是理论意识逐步增强,各期的研究者都从译名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规则,特别是民国时期有关音译、义译的讨论和有关翻译名实、名义的讨论为后来的译名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近现代 译名研究
下载PDF
舆情概念辨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冯希莹 王来华 《社会工作》 2011年第10期83-87,共5页
"舆情"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但又缺乏普遍共识的本土概念。本文对中国历史上舆情一词的缘起、运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舆情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舆情"与西方"public opinion"... "舆情"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但又缺乏普遍共识的本土概念。本文对中国历史上舆情一词的缘起、运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舆情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舆情"与西方"public opinion"概念的关系及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舆情 现代舆情 概念差异
下载PDF
从古今医案看失眠病因病机和用药规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鹏举 王亚珍 +5 位作者 李静文 武秋秋 赵云霞 李丹 苗润培 李易真 《河南中医》 2017年第9期1672-1674,共3页
无论是病因病机还是用药特点方面,古今对失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但现代医家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各医家都以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为前提,并结合当下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发展自己对失眠认识的理论,从而做出相应的治... 无论是病因病机还是用药特点方面,古今对失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但现代医家在古人认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各医家都以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为前提,并结合当下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发展自己对失眠认识的理论,从而做出相应的治疗。由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现代人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导致的失眠越来越多,随之引发了更多的疾病。现代医家针对以上病因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多从肝、脾胃等脏腑定病位,从痰、郁、瘀等淫邪辨证定病性,但不离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并发展了"脑为神明之腑"的理论,并提出从肺论治失眠的观点。治疗方面,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多从情志方面着手,解郁化痰、安神定志,且各医家也总结出自己善用的对药以治疗失眠,为后学者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古今 病因病机 用药特点
下载PDF
“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被引量:19
11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是"古已有之"还是"现代"文学的学术讨论,是事关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出来的一个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对"儿童文学"这一观念进行知识考古,就会发现,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是在从古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有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观念 建构主义 古代 现代
下载PDF
2000年间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分布区逆向分离的过程及动力 Ⅰ.古今野生稻和栽培稻(O.sativa.L)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璜 廖晓兰 +1 位作者 王思明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 2000a间,中国境内野生稻分布区域由2495575km2缩减至1371094km2,减少了45.06%;分布纬度北界由38°3′N南移至28°14′N,南移9°49′、1140km;中国境内栽培稻分布区域由4081860km2增加至9600000km2,增加了135.00%;分布北界由38°N北移至53°29′N,北移15°29′、1700km。人口分布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该区域野生稻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而促进栽培稻的发展,必须建立野生稻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区 野生稻 人口 栽培稻 逆向分离
下载PDF
古代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源”差异之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戚海燕 吴长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0-185,共6页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人才需求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西方 文化教育 “源”差异 比较
下载PDF
时间:意识时态和历史性时态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汀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分析了时间概念,讨论了物理时间、形而上时间和人文时间各自的有效性。着重研究了人文时间的多种时态,特别是意识时态和历史性时态,论述了"古今"概念与"作"(创制)概念何以化时间为历史以及在定义历史性上的决... 本文分析了时间概念,讨论了物理时间、形而上时间和人文时间各自的有效性。着重研究了人文时间的多种时态,特别是意识时态和历史性时态,论述了"古今"概念与"作"(创制)概念何以化时间为历史以及在定义历史性上的决定性意义,并且说明了中国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哲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历史 古今 “作”
下载PDF
不同时期古耀州瓷的无损鉴别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大伟 冀勇 +7 位作者 李融武 李国霞 赵维娟 郭敏 谢建忠 高正耀 承焕生 禚振西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4,共5页
耀州瓷是我国古代名瓷。为了无损鉴别不同时期的古耀州瓷,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技术无损测定古耀州瓷胎、釉样品中化学组成的含量,对这些化学组成进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时期耀州瓷胎的化学组成较为接近,宋、金... 耀州瓷是我国古代名瓷。为了无损鉴别不同时期的古耀州瓷,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技术无损测定古耀州瓷胎、釉样品中化学组成的含量,对这些化学组成进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时期耀州瓷胎的化学组成较为接近,宋、金时期耀州瓷胎的化学组成比较接近且有别于唐代。宋、金时期耀州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和配方较为接近,唐、五代时期的较为接近。唐、五代、宋代时期黑釉、酱釉瓷的分类关系较为密切,其化学组成和配方比较接近。耀州窑青瓷釉与黑瓷釉的配方明显不同。茶叶末釉的配方与其他耀州瓷釉的配方也有所不同。PIXE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为无损和科学鉴别不同时期的古耀州瓷,提供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耀州瓷 X射线 化学组成 鉴别
下载PDF
“动宾动词+宾语”结构及现象探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兴才 王艳芳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动宾动词+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 “动宾动词+宾语”结构,是汉语里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由汉语动词的“原型结构”通过句法成分的“移位”所造成。句法成分的“移位”带来动宾动词语法上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其可以再跟上一个受事宾语。这种结构本身的诸多特点以及深厚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根基,是“动宾动词+宾语”得以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宾动词+宾语 原型结构 移位 语法变化 古今源流
下载PDF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采煤方法与技术的演进 被引量:22
17
作者 薛毅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15,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约占70%;煤炭工业在中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采煤方法和技术是煤矿生产能力的中心环节和决定...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约占70%;煤炭工业在中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采煤方法和技术是煤矿生产能力的中心环节和决定性因素。在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中,采煤技术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矿井的生产技术面貌,堪称"煤矿生产的心脏"。从传统时代到现代,中国的采煤方法和技术大体经历了手工开采、放炮开采、机器开采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不同地质条件的煤矿又因地制宜采用各具特色的采煤技术与方法。采煤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演进及采煤设备的不断更新,推动了整个煤炭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促进了煤炭产量的不断增长,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近现代 采煤方法 采煤技术 演进
下载PDF
启蒙的自我澄清: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 被引量:8
18
作者 任剑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6,245-249,共17页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 启蒙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启蒙与启蒙运动不能混为一谈。启蒙不是先知先觉者对后知后觉者的开启鸿蒙,而是人们对运用理性的共同提示。启蒙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划分出了界限,但并不是将相关的两者切割开来而已。启蒙筹划的是在"人为自己立法"的总体处境下,人类如何面对启蒙的生存状态,谋划确切了解世界、有效改造社会的事业。就此而言,启蒙具有恒久的价值。对中国而言,启蒙是转型中国必予重视的基本精神,它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中国人应接现代转型的任务,促使中国走出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神人 古今 中西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晓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09,共9页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 经过晚清"小说界革命"与民初"文学革命"的双重变革,中国小说文体完成了古今交替与中西交融的演变,呈现出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两种不同的文体观念。20世纪以来的小说史书写大多无视小说文体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以现代小说观念去评判古代小说传统,对小说发展缺乏了解之同情,导致小说研究的自我殖民化。小说文体研究应当回归本土语境,回到历史现场。既接纳现代的小说观念,也承认古代的小说传统,主张动态发展的研究视野与包融宏通的研究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古今之变 中西之别 新旧之体
下载PDF
法律转型的因应之道——沈家本与晚清刑律变迁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新宇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共15页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 作者问题存在争议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乃由沈家本而非伍廷芳主导,废除凌迟等酷刑重法是清末先进法律专家们的共识,沈家本起到画龙点睛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最初并非为立宪而制定,但清末预备立宪对其编纂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沈家本务实地提出编定古典律例模式的《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的计划,近代刑事立法因此出现了新旧两部刑法典并行编纂的特殊现象。沈家本在古今方面着力于复古,辨析中国法制的汉唐与明清之别,试图恢复古典法意;在中外方面着力于会通,不拘于中外有别的成见,试图以古典中国的情理来融会贯通近代西方的法理。他对近代中国“法理”一词,有创造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转型 古今中外 法理 沈家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