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Pd-based catalysts for direct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1
作者 Jiamei Wei Shen Wang +2 位作者 Jianguo Wu Dong Cao Daojian Cheng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2024年第1期7-29,共23页
Hydrogen peroxide(H_(2)O_(2))is a green oxidant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The direct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DSHP)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high atomic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ffec... Hydrogen peroxide(H_(2)O_(2))is a green oxidant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The direct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DSHP)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high atomic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ffects.However,due to the inevitable side reactions and severe mass transfer limitations,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balance the selectivity and activity for the DSHP.Combining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with the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nanocatalysts may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 the design of“dream catalysts”for the DSHP.In this work,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and the active sites of catalyst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atalysts with high efficiency were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the catalyst support,active component and atomic impurity.In addition,the coupling of DSHP and other oxidation reactions to realize one-pot in situ oxidation reactions was comprehensively emphasized,which showed essenti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_(2)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synthesis of H_(2)O_(2) Pd-based catalyst Selectivity and activity Catalytic mechanism In situ oxidation reactions
下载PDF
Direct regeneration of LiNi_(0.5)Co_(0.2)Mn_(0.3)O_(2) cathode material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3
2
作者 Xiaodong Tang Qiankun Guo +1 位作者 Miaomiao Zhou Shengwen Zho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78-286,共9页
At present,metal ions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mostly recovered by the acid leaching procedure,which unavoidably introduces potential pollutants to the environm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ore... At present,metal ions from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mostly recovered by the acid leaching procedure,which unavoidably introduces potential pollutants to the environmen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ore direct and effective green recycling methods.In this research,a method for the direct regeneration of anode materials is reported,which includes the particles size reduction of recovered raw materials by jet milling and ball milling,followed by calcin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after lithium supplementation.The regenerated LiNi_(0.5)Co_(0.2)Mn_(0.3)O_(2) single-crystal cathode material possessed a relatively ideal layered structure and a complete surface morphology when the lithium content was n(Ni+Co+Mn):n(Li)=1:1.10 at a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920 0 C,and a sintering time of 12 h.The first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was 154.87 mA·h·g^(-1) between 2.75 V and 4.2 V,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of 90% after 10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nt lithium-ion batteries LiNi_(0.5)Co_(0.2)Mn_(0.3)O_(2)cathode material direct regeneration
下载PDF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reaction mechanism over carbon decorated oxygen-deficient TiO_(2) supported Pd catalyst in direct synthesis of H_(2)O_(2) 被引量:1
3
作者 Zihao Yao Jinyan Zhao +7 位作者 Chenxia Zhao Shengwei Deng Guilin Zhuang Xing Zhong Zhongzhe Wei Yang Li Shibin Wang Jianguo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26-134,共9页
The choice of support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ponents in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H_(2)O_(2).Aiming to improvement of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H_(2)O_(2) on Pd/TiO_(2) surface,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choice of support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ponents in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H_(2)O_(2).Aiming to improvement of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H_(2)O_(2) on Pd/TiO_(2) surface,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important elementary steps on Pd/TiO_(2)-Vo@C,Pd/TiO_(2)-Vo,Pd/TiO_(2)-2 Vo,Pd/TiO_(2),and Pd/C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The Bader charge analysis and 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 of O_(2) adsorption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nic distribution and chemisorption energy.The effective barrier analysis further enables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reactivity of H_(2)O_(2) and H2O.We demonstrate unambiguously that the selectivity of H2O formation is boosted as the oxygen vacancy concentration raised.Moreover,the introduction of C into a TiO_(2) with appropriate oxygen vacancies can slightly reduce the effective barrier for H_(2)O_(2) forma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 barrier for H2O formation leading to a higher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H_(2)O_(2) formation.Our finding suggests that carbon-doped oxygen vacancy TiO_(2) supported Pd is potential alternative catalyst compared with the Pd/Ti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synthesis of H_(2)O_(2) DFT Supported Pd-catalysts TiO_(2)-support Carbon-doped Oxygen vacancies
下载PDF
空间在轨氢氧内燃机直喷模式缸内燃烧特性研究
4
作者 刘龙 李航 +5 位作者 楚为盛 骆洪亮 连欢 郭冬妮 陈泽彬 李华杰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共11页
基于CONVERGE仿真平台,通过改进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光学氢发动机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直喷氢(direct injection-H_(2),DI-H_(2))和直喷氧(direct injection-O_(2),DI-O_(2))两种模式下氢氧内燃机缸内燃烧特性。首先针对DI-H_(2)模式,通... 基于CONVERGE仿真平台,通过改进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光学氢发动机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直喷氢(direct injection-H_(2),DI-H_(2))和直喷氧(direct injection-O_(2),DI-O_(2))两种模式下氢氧内燃机缸内燃烧特性。首先针对DI-H_(2)模式,通过控制氢气喷射质量流量,研究不同氧气当量比(Φ)0.33、0.10、0.08下缸内混合程度、燃烧可控性及输出功率,并与DI-O_(2)模式Φ=8.00的富燃环境下缸内燃烧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工作针对缸内氢氧混合均匀程度、燃烧可控性及内燃机输出功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DI-H_(2)模式下,Φ=0.33时,燃料急速燃烧出现失控风险,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已超过10.0 MPa;Φ=0.08时,虽然燃烧可控,但由于稀薄燃烧,缸内燃料混合程度低且输出功率不满足低温流体集成(integrated vehicle fluids,IVF)系统2 kW要求。当Φ=0.10时,既能满足发动机缸内燃气混合均匀与燃烧可控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IVF系统对于内燃机功率输出的要求。考虑到缸内温度和压力承受极限,适合小型发动机工作的氧气当量比应在0.10左右。而在DI-O_(2)模式下,由于缸内富燃使得燃烧可控,缸内混合程度Φ=8.00与DI-H_(2)模式下Φ=0.33时相当,最高燃烧压力低于5.0 MPa,最高温度低于1500 K,输出功率2.26 kW也符合设计要求。该模式具备较大潜力,也是未来空间在轨氢氧内燃机可选的燃烧模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在轨 氢氧燃烧 内燃机 直喷射流 燃烧控制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Gd_(4)Ga_(2)O_(9):Dy^(3+)白光发射荧光粉及其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官春艳 郑启泾 +1 位作者 万正环 杨锦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88,共6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白光发射的Gd_(4)Ga_(2)O_(9):x%Dy^(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等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组分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白光发射的Gd_(4)Ga_(2)O_(9):x%Dy^(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等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组分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Dy^(3+)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Dy^(3+)掺杂的Gd_(4)Ga_(2)O_(9)单斜晶体和少量Ga_(2)O_(3)杂质相的混合物。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Dy^(3+)掺杂Gd_(4)Ga_(2)O_(9)晶体是一种光学带隙为5.29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荧光检测结果表明Dy^(3+)掺杂Gd_(4)Ga_(2)O_(9)荧光粉可被属于Gd^(3+)激发带的275 nm紫外光有效激发,并在490 nm和575 nm附近分别发射出属于Dy^(3+)的^(4)F_(9/2)→^(6)H_(15/2)和^(4)F_(9/2)→^(6)H_(13/2)跃迁的蓝色和黄色的强烈光,证实在Gd_(4)Ga_(2)O_(9):Dy^(3+)样品中存在显著的由Gd^(3+)到Dy^(3+)的能量传递发光现象。同时,对其发光机制进行了讨论。样品的发光强度随着Dy^(3+)掺杂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影响着样品的发光颜色,Dy^(3+)掺杂量为1.5%和2%时制备的荧光粉可在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射出CIE色坐标为(0.3362,0.3512)和(0.3381,0.3523)、相关色温为5340 K和5263 K的白色光。研究结果表明Gd_(4)Ga_(2)O_(9):Dy^(3+)是一种潜在的紫外光激发白光发射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_(4)Ga_(2)O_(9) Dy^(3+)掺杂 白光发射 荧光性能 能量传递 直接带隙半导体
下载PDF
烧结烟气条件下微波催化直接分解NO脱硝试验
6
作者 易钰涵 康建刚 +4 位作者 余春沐 杨本涛 魏进超 周继承 徐文涛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6,共8页
复杂烧结烟气条件下,实现低温高效直接分解NO具有极大挑战性。在低温过量O_(2)且含SO_(2)和CO_(2)气氛下,本文通过研制CeO_(2)/MgCo_(2)O_(4)-40% BaCO_(3)催化剂用于微波催化高效直接分解NO,并考察该催化剂的脱硝和抗硫性能;通过XRD和... 复杂烧结烟气条件下,实现低温高效直接分解NO具有极大挑战性。在低温过量O_(2)且含SO_(2)和CO_(2)气氛下,本文通过研制CeO_(2)/MgCo_(2)O_(4)-40% BaCO_(3)催化剂用于微波催化高效直接分解NO,并考察该催化剂的脱硝和抗硫性能;通过XRD和TEM表征分析催化剂失活以及改性后失活得到改善的原因。结果表明:当进入气体中CO_(2)体积分数为5%时,该微波催化剂的脱硝率几乎保持稳定;引入CeO_(2)后,该微波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明显提升,在SO 2体积分数为0.1%气氛下,当反应温度仅为250℃时,该微波催化剂可实现99.9%的NO转化率和99.9%的N 2选择性;TEM结果表明,反应前后,该催化剂的形貌特征无明显差异。本文建立的微波催化直接分解NO的脱硝新方法,可为复杂烧结烟气条件下绿色深度脱硝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直接分解 微波催化 CeO_(2)/MgCo_(2)O_(4)-40%BaCO_(3) 脱硝性能 抗硫性能 抗二氧化碳性能
下载PDF
钯纳米催化剂上过氧化氢直接合成理论研究
7
作者 张智淇 李攀 杨永鹏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5,共9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二氧化钛载体和氧化程度对钯纳米催化剂在过氧化氢直接合成中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极小跳跃全局搜索方法得到了不同氧化程度的Pd_(n)/TiO_(2)和(PdO_(0.5))_(n)/TiO_(2)(n=4、12和19)的全局最稳定结构。计算了氧...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二氧化钛载体和氧化程度对钯纳米催化剂在过氧化氢直接合成中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极小跳跃全局搜索方法得到了不同氧化程度的Pd_(n)/TiO_(2)和(PdO_(0.5))_(n)/TiO_(2)(n=4、12和19)的全局最稳定结构。计算了氧化程度对H、O、H_(2)、O_(2)、OH、OOH和H_(2)O_(2)在Pd/TiO_(2)催化剂上吸附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负载型Pd_(12)和Pd_(19)团簇氧化后对H_(2)、H、O和OH的吸附能有所降低。研究了Pd_(n)/TiO_(2)和(PdO_(0.5))_(n)/TiO_(2)上过氧化氢直接合成的反应机理,发现在Pd_(4)/TiO_(2)和Pd_(19)O_(10)/TiO_(2)上,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决速步骤是O_(2)的第一次加氢,而在Pd_(4)O_(2)/TiO_(2)、Pd_(12)/TiO_(2)和Pd_(12)O_(6)/TiO_(2)上,决速步骤是OOH的加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钯纳米催化剂 二氧化钛 过氧化氢直接合成 反应路径
下载PDF
高硅MCM-22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童伟益 刘闯 +1 位作者 张俊玲 侯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以六亚甲基亚胺(HMI)和N,N,N-三甲基-1-金刚烷基氢氧化铵(TMAdaOH)为复合有机结构导向剂合成高硅MCM-22分子筛,并负载钼制备不同SiO_(2)/Al_(2)O_(3)摩尔比的MCM-22催化剂,采用XRD、FT-IR、UV-Raman、SEM、NH3-TPD等手段对分子筛产品进... 以六亚甲基亚胺(HMI)和N,N,N-三甲基-1-金刚烷基氢氧化铵(TMAdaOH)为复合有机结构导向剂合成高硅MCM-22分子筛,并负载钼制备不同SiO_(2)/Al_(2)O_(3)摩尔比的MCM-22催化剂,采用XRD、FT-IR、UV-Raman、SEM、NH3-TPD等手段对分子筛产品进行表征,并对负载型MCM-22催化剂进行重芳烃轻质化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HMI和TMAdaOH复合协同作用能有效促进硅原子进入MCM-22分子筛骨架,抑制麦羟硅钠石的出现,提升分子筛的骨架结晶性和结构稳定性,其中SiO_(2)/Al_(2)O_(3)摩尔比80合成的MCM-22分子筛(S80)具有最高的微孔结晶度和丰富的中强酸分布;在反应温度为360℃、H_(2)/重芳烃原料摩尔比为3.0、反应压力为3.0 MPa、MHSV为3.0 h^(-1)的条件下,Mo/H-S80催化剂作用下碳九芳烃和碳十芳烃转化率分别为64.9%和62.7%,产物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总选择性达到87.6%;对反应后Mo/H-S80催化剂的积炭分析结果表明,高硅MCM-22分子筛S80更易于扩散并转化重组分、控制副反应的发生,是高效轻质化的理想催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Al_(2)O_(3)摩尔比 MCM-22分子筛 有机结构导向剂 重芳烃 轻质化反应 积炭
下载PDF
定向凝固结构功能一体化氧化铝基共晶复合陶瓷研究进展
9
作者 谭雪 苏海军 +3 位作者 刘园 姚佳彤 姜浩 余明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6,共13页
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先进陶瓷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单一特性的结构或功能材料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高性能复合陶瓷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竞争的目标。定向凝固氧化物... 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先进陶瓷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单一特性的结构或功能材料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高性能复合陶瓷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竞争的目标。定向凝固氧化物共晶复合陶瓷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用于超高温氧化环境中长期服役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具有高熔点,低密度,优异的高温强度、高温蠕变性能等特性,同时兼具光学、电磁学、生物学等功能特性。本文综述了以Al_(2)O_(3)基材料体系为代表的定向凝固结构功能一体化共晶陶瓷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定向凝固共晶陶瓷的制备方法、技术原理和生长特点。重点阐述系列Al_(2)O_(3)基共晶陶瓷的凝固微观组织与结构特征,分析复合陶瓷的力学、光学、磁学和生物特性等性能及影响因素,并介绍其特点优势和应用范围。最后,总结定向凝固结构功能一体化共晶复合陶瓷在工程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关键瓶颈,提出了共晶复合陶瓷材料在成形技术创新、综合性能提升、新体系开发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固 结构功能一体化 Al_(2)O_(3) 共晶复合陶瓷
下载PDF
直接熔化制备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10
作者 赖旭平 李天方 +1 位作者 刘瑞 孙红亮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4-136,142,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XRD、SEM和EDS分析了Si含量分别为10.00wt%、7.64wt%的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Al-10.00wt%Si试样的组织细小,孔隙率较高。基体晶粒Al呈细小圆形,Si颗粒主要在基体晶界周围聚集长... 采用光学显微、XRD、SEM和EDS分析了Si含量分别为10.00wt%、7.64wt%的Al-Si-Al_(2)O_(3)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结果表明:Al-10.00wt%Si试样的组织细小,孔隙率较高。基体晶粒Al呈细小圆形,Si颗粒主要在基体晶界周围聚集长大,部分向基体晶粒内部生长;而Al-7.64wt%Si试样组织略微粗大,孔隙率较低。基体晶粒Al呈不规则形状,Si颗粒聚集长大现象更为明显。原位反应成功进行,Al-10.00wt%Si复合材料以Al为基体生成的Al_(2)O_(3)是增强相;另一生成物Si没有细小弥散的分布于Al基体中,而是聚集附着在基体Al晶界周围,且有部分SiO_(2)残留存在于基体晶界周围。在加热升温过程中,混合原料只出现了部分熔化现象,金属液滴从混合原料中析出,凝结为含Al量极高的合金液滴。合金液滴致密度较高,固溶体呈枝晶状,Si呈条状或针状;且有小颗粒第二相的存在,含有Al、Si、C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熔化 感应加热 显微组织 Al-Si-Al_(2)O_(3)复合材料
下载PDF
内建电场与偶极场协同增强SnNb_(2)O_(6)/富氮C_(3)N_(5)S型异质结光催化性能
11
作者 刘倩倩 杜兴 +2 位作者 李宛飞 戴维林 刘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1,共4页
定向电荷转移是调控光生载流子分离动力学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策略。本文通过在SnNb_(2)O_(6)纳米片上原位生长C_(3)N_(5)纳米棒,设计一种具有强内建电场(IEF)和偶极场(DF)的新型2D/1D SnNb_(2)O_(6)/富氮C_(3)N_(5)S型异质结。通过构筑... 定向电荷转移是调控光生载流子分离动力学的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策略。本文通过在SnNb_(2)O_(6)纳米片上原位生长C_(3)N_(5)纳米棒,设计一种具有强内建电场(IEF)和偶极场(DF)的新型2D/1D SnNb_(2)O_(6)/富氮C_(3)N_(5)S型异质结。通过构筑S型异质结,在界面处产生IEF,促进电荷从SnNb_(2)O_(6)向C_(3)N_(5)的定向迁移。与此同时,C_(3)N_(5)中的DF提供一种驱动力,将光生电子定向转移至活性位点。通过IEF和DF的协同效应,SnNb_(2)O_(6)/C_(3)N_(5)异质结实现了快速的定向电子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SnNb_(2)O_(6)/C_(3)N_(5)异质结的最佳产氢速率高达1090.0μmol·g^(-1)·h^(-1)(反应过程中持续释放H2气泡),分别是SnNb_(2)O_(6)和C_(3)N_(5)的38.8和10.7倍。此外,SnNb_(2)O_(6)/C_(3)N_(5)异质结在去除罗丹明B、四环素和Cr(Ⅵ)方面也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PR)、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TPRL)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本文系统探讨了SnNb_(2)O_(6)/C_(3)N_(5)异质结的定向电荷转移机制。这项研究为开发高效异质结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Nb_(2)O_(6)/C_(3)N_(5) 内建电场 偶极场 光催化性能 定向电荷转移
下载PDF
Mg(OH)_2共沉淀和直接稀释联用ICP-MS法准确测定海水中的多种常量-微量元素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伟 宋金明 +3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李宁 段丽琴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对海水中多种常量/微量元素分别用Mg(OH)_2共沉淀和直接稀释ICP-MS法进行方法比较研究,分别确定了这些元素适宜的准确分析方法,为海水中常量/微量元素的ICP-MS测定提供了实用的检测手段。结果表明,Mg(OH)_2共沉淀法能够实现对V,Cr,Mn,Co... 对海水中多种常量/微量元素分别用Mg(OH)_2共沉淀和直接稀释ICP-MS法进行方法比较研究,分别确定了这些元素适宜的准确分析方法,为海水中常量/微量元素的ICP-MS测定提供了实用的检测手段。结果表明,Mg(OH)_2共沉淀法能够实现对V,Cr,Mn,Co,Cd及稀土元素(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等19种微量元素的分离富集和准确测定;10倍直接稀释法能够同时准确测定海水中B,Sr,Li,Rb,I,V,Cr,As,Cd,U,Mo,Cu,Mn 13种微量元素,但不适合Zn,Ni,Co和Pb,以及稀土元素等在海水中浓度过低元素的测定;两种方法对适宜测定的元素均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这两种方法联用,就可用约50 mL的海水实现大洋和近海海水中Co,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这15个元素采用Mg(OH)_2共沉淀法)及B,Sr,Li,Rb,I,V,Cr,As,Cd,U,Mo,Cu,Mn(这13个元素采用10倍直接稀释法)等28种元素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H)2共沉淀 直接稀释 ICP-MS 元素测定 海水
下载PDF
铜阳极泥O_(2)-SO_(2)焙烧定向转化碲物相强化碲浸出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德刚 廖春发 +4 位作者 徐国钻 陈健 何秉轩 周锋 梁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11-3420,共10页
碲是国家战略准金属,全球90%碲产于铜阳极泥,而硫酸化焙烧-碱浸法是我国从铜阳极泥中提取碲的常用工艺,但存在碲浸出率偏低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O_(2)-SO_(2)焙烧法处理铜阳极泥,通过调节O_(2)、SO_(2)分压,精准控制焙烧过程中的... 碲是国家战略准金属,全球90%碲产于铜阳极泥,而硫酸化焙烧-碱浸法是我国从铜阳极泥中提取碲的常用工艺,但存在碲浸出率偏低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O_(2)-SO_(2)焙烧法处理铜阳极泥,通过调节O_(2)、SO_(2)分压,精准控制焙烧过程中的氧势和硫势,将铜阳极泥中碲化物高效定向转化为TeO_(2)。首先,对O_(2)-SO_(2)焙烧铜阳极泥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然后焙砂采用水浸分离铜、再用NaOH(100 g/L)浸出碲;最后,用碲化亚铜代替铜阳极泥对焙烧过程的碲物相转变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O_(2)-SO_(2)气氛中(体积比为7∶3),温度为600℃的条件下焙烧铜阳极泥3 h后,硒挥发率为98.04%,经水浸-碱浸后,碲浸出率为83.69%,实现了硒高效挥发及碲的高效浸出;在焙烧过程中,碲化亚铜先被氧化分解成Cu_(2.86)Te_(2)和CuO,随着温度的升高,Cu_(2.86)Te_(2)继续被氧化分解成CuTe和CuO,最后CuTe被氧化为TeO_(2)和CuO,同时,CuO进一步与SO_(3)反应生成CuSO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阳极泥 碲化亚铜 O_(2)-SO_(2)焙烧 物相定向转化
下载PDF
NaOH-Na_(2)CO_(3)-Na_(5)P_(3)O_(10)混合物的快速定量分析
14
作者 赵临远 胡瑞祥 杨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期56-59,共4页
考查了 Na5P3 O10 的酸滴定特性 ,发现其在不同自身浓度和溶液盐度条件下有相近的酸滴定系数 ,制定了一种标题混合物的快速测定方法 .
关键词 NAOH Na_(2)O_(3) Na_(5_P_(3)O_(10) 快速测定 滴定
下载PDF
预硫化温度对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组分转变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晨 李海杰 +5 位作者 白杨 冯富祥 田磊 杨勇 刘源 郭强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2,共9页
在5%H_(2)S/N_(2)气氛,不同预硫化温度下制备了系列硫铁催化剂,并在5 MPa的1%H_(2)S/H_(2)气氛、360℃下研究了其催化萘的加氢活性。借助MES、XRD和XPS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催化剂在不同预硫化温度及反应条件下组分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预... 在5%H_(2)S/N_(2)气氛,不同预硫化温度下制备了系列硫铁催化剂,并在5 MPa的1%H_(2)S/H_(2)气氛、360℃下研究了其催化萘的加氢活性。借助MES、XRD和XPS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催化剂在不同预硫化温度及反应条件下组分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预硫化过程是硫由表面向内部,依照FeS_(2)→FeS、Fe_(1−x)S→Fe_(3)S_(4)→Fe_(2)O_(3)顺序渗硫的过程,而升高温度有利于硫向体相内的传递;接触1%H_(2)S/H_(2)气氛后晶粒由外向内各组分均快速转化为Fe_(1–x)S的过程;调控预硫化条件可以实现活性组分Fe_(1–x)S的含量高、晶粒小,于是可获得最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γ-Fe_(2)O_(3) 硫化 组分转变 萘加氢反应
下载PDF
药物对映体含量测定的核磁共振法研究──Ⅱ.3,4-环氧-3,4-二氢-2,2-二甲基-6-乙酰胺基-7-硝基-二氢-1-苯骈吡喃
16
作者 沈文斌 王庆锋 廖海平 《药物分析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99-302,共4页
报道了位移试剂Eu(FOD)3、Eu(HFC)3,存在下3,4-环氧-3,4-二氢-2,2-二甲基-6-乙酰胺基-7-硝基-二氢-1-苯骈吡喃(Ⅰ)的镧诱导位移(LIS)值;在手性位移试剂Eu(HFC)3存在下,观察... 报道了位移试剂Eu(FOD)3、Eu(HFC)3,存在下3,4-环氧-3,4-二氢-2,2-二甲基-6-乙酰胺基-7-硝基-二氢-1-苯骈吡喃(Ⅰ)的镧诱导位移(LIS)值;在手性位移试剂Eu(HFC)3存在下,观察到5-H和8-H明显的对映体位移差值(△△δ),据此,可对化合物Ⅰ直接进行对映体的定量分析。当Eu(HFC)3:Ⅰ为0.955(0.705)(摩尔比)时,8-H(5-H)的(+)和(-)对映体两峰峰谷高度为峰高的3.5%(7.1%),即当对映体之一的含量不低于3.5%(7.1%)时,可对化合物Ⅰ的对映体含量进行精确的直接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骈吡喃类 钾通道开放剂 核磁共振 对映体
下载PDF
活性炭负载Pd催化剂常温直接合成过氧化氢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武洋 伏劲松 +2 位作者 陈洪林 张小明 孙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232-239,共8页
选用4种不同的活性炭作载体,使用化学吸附法制备Pd/AC催化剂,并测定催化剂对氢气氧气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活性.为探究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使用TEM、XPS、XRD、Boehm滴定、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Pd/AC催化剂和活性炭载体... 选用4种不同的活性炭作载体,使用化学吸附法制备Pd/AC催化剂,并测定催化剂对氢气氧气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活性.为探究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使用TEM、XPS、XRD、Boehm滴定、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Pd/AC催化剂和活性炭载体进行系统的表征测试,结果表明:Pd的吸附状态几乎不受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选择比表面积较大、石墨化程度较高、表面酸性较强且N含量较低的活性炭作载体,有利于获得活性较高的催化剂.活性炭的NH_(3)改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吡啶型N和Pd之间的强配位能力,导致吸附的Pd物种不能在反应过程中被还原,因而吡啶型N含量较高的催化剂活性较低,甚至没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AC催化剂 直接合成过氧化氢 活性炭 NH_(3)改性 N含量
下载PDF
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的氧气浓度高灵敏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舒涵 乔顺达 +1 位作者 林殿阳 马欲飞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光光谱气体检测技术,相比于常见的电化学、离子导电陶瓷等技术,其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响应快、可在线测量、抗背景光谱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复杂环境中气体的长期在线检...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光光谱气体检测技术,相比于常见的电化学、离子导电陶瓷等技术,其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响应快、可在线测量、抗背景光谱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复杂环境中气体的长期在线检测。氧气(O_(2))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气体,O_(2)浓度的检测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采用TDLAS技术对空气中的O_(2)进行高灵敏度测量。采用输出波长为760 nm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直接吸收光谱法获得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为20.56%,最小检测极限为5.53×10^(-3)。在波长调制方法中,优化了激光波长调制深度,得到了完整的二次谐波波形,可用于标定氧气浓度。此系统的信噪比为380.74,最小检测极限约为540×10^(-6)。本文的传感系统具有良好的O_(2)检测能力,可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中的O_(2)浓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AS 氧气(O_(2))浓度检测 直接测量 波长调制 半导体激光器
下载PDF
微通道反应器中使用氢气氧气直接合成双氧水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武洋 伏劲松 +4 位作者 董金凤 姚梦琴 孙冰 陈洪林 张小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376-381,共6页
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在常温下使用氢气氧气直接合成双氧水,对Pd/AC、Pd/CNF、Pd/Al_(2)O_(3)等3种使用不同载体和制备方式的催化剂的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比表面积较高且中孔发达的催化剂,以及未经热处理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更高.另外,在... 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在常温下使用氢气氧气直接合成双氧水,对Pd/AC、Pd/CNF、Pd/Al_(2)O_(3)等3种使用不同载体和制备方式的催化剂的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比表面积较高且中孔发达的催化剂,以及未经热处理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更高.另外,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反应存在诱导期,在诱导期内催化活性随反应时间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平台,表明纯粹的Pd^(0)对于直接合成H_(2)O_(2)的催化活性很低.反应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合成H_(2)O_(2)反应的最佳H_(2)/O_(2)进气比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反应器 钯催化剂 直接合成双氧水 反应条件
下载PDF
Al_(2)O_(3)∶C的光释光荧光光谱测量及分光光谱测量系统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博 肖伟 +2 位作者 徐江涛 安然 朱国华 《光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3-438,共6页
使用Al_(2)O_(3)∶C作为灵敏物质的辐射探测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可在线远程退火等优点。精确测量Al_(2)O_(3)∶C的光释光荧光光谱不仅有助于理解Al_(2)O_(3)∶C的能级分布和发光机理,还可用于指导荧光收集和测量系统设计。采用直... 使用Al_(2)O_(3)∶C作为灵敏物质的辐射探测器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可在线远程退火等优点。精确测量Al_(2)O_(3)∶C的光释光荧光光谱不仅有助于理解Al_(2)O_(3)∶C的能级分布和发光机理,还可用于指导荧光收集和测量系统设计。采用直接测量法和分光测量法测量了Al_(2)O_(3)∶C的光释光荧光光谱,两种方法得到的光谱基本一致,具有峰值波长为~414nm,半高宽为~62nm的单峰形状,且长波长侧衰减较缓慢。峰值波长为414nm(对应能量为3.0eV)的宽带光释光荧光对应于Al_(2)O_(3)∶C材料中F色心由~3P激发态退激到~1S基态所发射的荧光。设计的分光光谱测量系统可完全消除高强度反射激发光的影响,也可用于其他光释光材料的荧光光谱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Al_(2)O_(3)∶C 光释光荧光光谱 直接测量法 分光测量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