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疗效对比研究
1
作者 程娅雯 韩香凝 +5 位作者 李嘉豪 商苏杭 程三平 张润宁 韩建峰 刘福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3-608,共6页
目的 比较首选直接抽吸技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 ADAPT)与支架取栓(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SR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related large vessel occlus... 目的 比较首选直接抽吸技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 ADAPT)与支架取栓(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SR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related large vessel occlusion, ICAS-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二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ICAS-LVO所致AIS患者,根据首选取栓装置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SR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验及检查结果、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等。结果 共纳入117例患者,其中ADAPT组48例,SRT组6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SRT组首次取栓成功再通率(P=0.014)及首选取栓装置成功再通率(P<0.001)均高于ADAPT组,且医源性夹层(P<0.001)及血管痉挛(P=0.003)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ADAPT组更换取栓装置补救治疗比例显著高于SRT组(P<0.001);但在最终血管成功再通率、症状性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等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急性大脑中动脉ICAS-LVO患者,首选SRT治疗相较于ADAPT治疗具有更高的即刻成功再通率,且血管损伤风险更小,但二者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选直接抽吸技术(ADAPT) 支架取栓(SRT) 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3 位作者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胡发云 《四川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评价直接一次性抽吸取栓(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 目的评价直接一次性抽吸取栓(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术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进行取栓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7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手术信息及临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手术方式是否为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和术前NIHS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术后NIHSS评分、90dmRS、症状性出血率以及是否静脉溶栓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血管再通率、年龄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P>0.05),术前NIHSS评分(P=0.031)和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P=0.010)是临床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DAPT技术与常规支架取栓术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 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技术 脑梗死 高龄患者
下载PDF
直接抽吸取栓术与机械支架取栓术在急性颅内血管闭塞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
3
作者 简能日 周轩 +3 位作者 罗一纯 高荣慧 胡航佳 胡发云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法... 目的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血流mTICI≥2b级,治疗技术相关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比例、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术中血栓逃逸与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6例患者,年龄24~90岁,平均69.6±13.5岁,男性51例(48.1%);其中ADAPT组46例,支架组60例。ADAPT组中43例(93.5%)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支架组中52例(86.7%)患者实现全部闭塞血管再通。ADAPT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52.5(31.5~87.7)min vs 64.0(51.0~98.7)min,P=0.036];一次完全再通时间短于支架组(37.2±12.4 min vs 59.5±21.4 mi n,P<0.001);两组一次完全再通、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APT组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高于支架组(63.0%vs 36.7%,P=0.007);两组术中血栓逃逸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支架组比较,采用ADAPT技术较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患者临床预后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 直接抽吸取栓术 脑梗死 血管闭塞
下载PDF
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国 吴达 +3 位作者 周志平 宋金海 沈春升 陆云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7-823,853,共8页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8例,均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急诊行经皮颅内动...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88例,均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急诊行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根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将88例患者分为抽吸取栓组(33例)和支架取栓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栓塞病因(心房颤动、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心脏病)、栓塞部位(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入院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情况、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使用抗凝药(华法林、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情况、血栓逃逸、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mTICI分级2b~3级为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有效性指标(一次血管再通率、一次血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安全性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6分为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栓塞病因、栓塞部位、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入院时CTA侧支循环分级、入院时CTA血栓负荷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及术前长期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抽吸取栓组一次血管再通率高于支架取栓组[60.6%(20/33)比21.8%(12/55),χ^(2)=13.41],一次血管再通时间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均短于支架取栓组[30.0(21.0,35.0)min比42.5(31.0,65.0)min,Z=-2.419;33.0(25.0,56.0)min比80.0(60.0,112.5)min,Z=-5.560],取栓次数少于支架取栓组[1(1,2)次比2(2,3)次,Z=-3.98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mTICI分级占比及血栓逃逸、补救措施、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占比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心源性栓塞的临床预后相似,抽吸取栓的效率略优于支架取栓。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抽吸取栓术 支架取栓术 心源性脑栓塞
下载PDF
ADAPT技术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钊硕 周腾飞 +5 位作者 李强 管民 刘焕 朱良付 王子亮 李天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03-1108,共6页
目的探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ADAPT技术治疗的2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ADAPT组),术中... 目的探讨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ADAPT技术治疗的24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ADAPT组),术中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再通失败后再予补救性治疗措施,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并与同期采用Solitaire支架联合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Solumbra)技术治疗的48例患者(Solumbra组)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与Solumbra组比较,ADAPT组患者股动脉穿刺至复流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lumbra组和ADAPT组首次血管再通率分别为25.00%、16.67%,最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3.33%、7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Solumbra组和ADAPT组间预后良好者比例以及围手术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ADAPT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Solumbra技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 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技术 Solitaire支架联合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