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enolic hydroxyl in coal by using the model compound during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Bo-Wen MA Xiao-Su ZHU +2 位作者 Wen-Bo LI Xiao-Jing ZHANG Shu-Feng DU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4期540-545,共6页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enolic hydroxyl group were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2-naphthol was used as a coal model compound in this stud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ith and witho...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henolic hydroxyl group were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2-naphthol was used as a coal model compound in this stud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ith and without catalys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pressures and reaction tim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reactants and products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of 2-naphthol ri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initial pressure and catalyst amou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m- 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2-naphthol conversion, which promoted the dehydroxylation reaction. However, initial pressur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hydrogenation of 2-naphthol and naphthalene. The iron catalys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f cracking instead of hydrogen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arsh reaction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more catalyst a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dehydroxylation of 2-naphthol. Th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put forward ba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which 2-tetralone was an intermedi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model compound phenolic hydroxyl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mac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nhua coal and efficient and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4
2
作者 Geping Shu Yuzhuo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2014年第1期46-55,共10页
In this research,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for Shenhua coal vitrinite concentrates(SDV)and inertinite concentrates(SDI),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on constitutional unit of Shenhau coal a... In this research,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were developed respectively for Shenhua coal vitrinite concentrates(SDV)and inertinite concentrates(SDI),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on constitutional unit of Shenhau coal and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obtained from^(13)C-NMR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FTIR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PS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It can be observed from characterization dat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models that the structure of SDV and SDI is dominated by aromatic hydrocarbon,with aromaticity of SDI higher than that of SDV;SDV mainly consists of small molecule basic structure unit,while SDI is largely made from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unit.Based on bond-level parameters of the molecular model,the research found through the autoclave experiment that vitrinite liquefaction process goes under thermodynamics control and inertinite liquefaction process under dynamics control.The research developed an efficient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ac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nhua coal,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oil yield and lower gas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action MACERAL Molecular model Shenhua coal directional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下载PDF
Co-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route between low-rank coals and Shenhua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residue 被引量:3
3
作者 Kai Li Xiaoxun Ma +1 位作者 Ruiyu He Zhenni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815-2824,共10页
To reasonably utilize the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residue(DLR), contrasting research on the co-pyrolysis between different low-rank coals and DL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TGA coupled with an FT-IR spectrophotometer a... To reasonably utilize the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residue(DLR), contrasting research on the co-pyrolysis between different low-rank coals and DL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TGA coupled with an FT-IR spectrophotometer and a fixed-bed reactor. GC–MS, FTIR, and XRD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the various co-pyrolysis processes. Based on the TGA results, 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tetrahydrofuran insoluble fraction of DLR helped to catalyze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of lignite. Also, the addition of DLR improved the yield of tar in the fixed-bed, with alter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ar. Moreover, a kinetic analysis during the co-pyro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a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 The co-pyrolysis reactions showed an approximate double-Gaussian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rank coal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RESIDUE CO-PYROLYSIS kinetics
下载PDF
Insight into the green route to dimethyl succinate by direct esterification of bio-based disodium succinate using CO_(2)and CH_(3)OH
4
作者 Yu-Gao Wang Xiao-Chen Han +2 位作者 Bao Gu Hua-Shuai Wu Jun She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88-195,共8页
The fermentation for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outperforms other methods b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benignity,with the resulting products mainly as disodium succinate(DSA).By directly esterifying DSA u... The fermentation for succinic acid production outperforms other methods b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benignity,with the resulting products mainly as disodium succinate(DSA).By directly esterifying DSA using CO_(2) and CH3OH,it is expected to avoid the use of inorganic acids.By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at the reaction consists of three steps,i.e.,first forming 3-carboxypropanoate,then monomethyl succinate(MMS),and finally dimethyl succinate(DMS).A detailed kinetic analysis is further perform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DSA to MMS is regarded to be a second-order reaction for reactant DSA,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MS to DMS is a first-order reaction for reactant MMS.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the generation of MMS from DSA is 37.15 kJ·mol^(-1),and that for the generation of DMS from MMS is 85.80 kJ·mol^(-1),indicating the latter one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CCINATE Carbon dioxide direct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mechanism reaction kinetics Kinetic modeling
下载PDF
神华上湾煤在含CO气氛下的直接液化行为研究
5
作者 唐博文 张瑞 +2 位作者 刘海云 靳立军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5-1386,共12页
本研究通过对比CO、H_(2)、N_(2)三种气氛下的液化行为,探究了CO对神华上湾煤液化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CO/H_(2)比以及催化剂对合成气条件下液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O气氛下煤直接液化的油产率达到43.1%,比H_(2)气氛中低4.... 本研究通过对比CO、H_(2)、N_(2)三种气氛下的液化行为,探究了CO对神华上湾煤液化过程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不同CO/H_(2)比以及催化剂对合成气条件下液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CO气氛下煤直接液化的油产率达到43.1%,比H_(2)气氛中低4.2%,但比N_(2)气氛下高10.2%,添加神华863催化剂后液化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表明,CO在液化过程中可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和CO与煤有机结构间的反应促进煤液化。对液化产物进行GC-MS、FT-IR等分析发现,CO使液化油中苯系物、脂肪烃与含氧化合物同时增多,对液化残渣中官能团与自由基浓度的影响不明显。在CO+H_(2)合成气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0%CO的合成气中煤液化具有最高的油产率,达到57.4%;适当提高煤的含水量能够提升液化效果;神华863催化剂对液化过程与水煤气变换反应均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CO 合成气 水煤气变换反应
下载PDF
加压流化床Co-Ca催化煤焦加氢气化反应动力学
6
作者 刘佳敏 顾素敏 +2 位作者 张荣 李伟伟 曲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5,共8页
煤催化加氢气化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煤制天然气技术,包括煤催化加氢热解和煤焦催化加氢气化2个步骤,其中煤焦催化加氢气化的反应速率远小于煤催化加氢热解的反应速率,是整个气化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因此建立适宜的煤焦催化加氢气化反应动... 煤催化加氢气化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煤制天然气技术,包括煤催化加氢热解和煤焦催化加氢气化2个步骤,其中煤焦催化加氢气化的反应速率远小于煤催化加氢热解的反应速率,是整个气化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因此建立适宜的煤焦催化加氢气化反应动力学对该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型加压流化床中,研究了Co-Ca催化煤焦加氢气化过程中煤焦颗粒密度和孔隙结构随碳转化率的变化规律,发现随反应进行煤焦颗粒密度减小,孔隙总比表面积与反应速率线性相关,表明Co-Ca催化煤焦加氢气化反应符合随机孔模型的特征。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氢分压和Co负载量,获得了煤焦中碳转化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50~850℃反应仍处于动力学控制阶段;反应温度超过750℃后,反应速率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温度至850℃时,碳转化率由650℃时的16.32%增至95.32%。随氢分压升高,碳转化率增大,氢气分压由0.6 MPa增至2.5 MPa时,碳转化率由19.49%提高至94.11%。随Co催化剂负载量由1%提高至3%,碳转化率持续提升,继续增加Co负载量至5%,碳转化率变化较小。采用扩展随机孔模型,引入经验参数c和p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煤焦催化加氢气化反应的活化能为122.7 kJ/mol,反应级数为1.54。模型预测的反应速率值与试验值之间的平均偏差为4.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 催化加氢气化 加压流化床 反应动力学 随机孔模型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航空煤油自着火特性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武颖韬 孔祥东 +5 位作者 王新辉 梁金虎 汤成龙 黄佐华 汪必耀 曾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1,共8页
煤直接液化(DCL)航空煤油含有大量的环烷烃,与传统航空煤油成分差异较大,研究DCL煤油的着火特性及反应动力学对于深入认识其燃烧性能及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使用快速压缩机测量了DCL煤油,RP-3煤油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当量比... 煤直接液化(DCL)航空煤油含有大量的环烷烃,与传统航空煤油成分差异较大,研究DCL煤油的着火特性及反应动力学对于深入认识其燃烧性能及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使用快速压缩机测量了DCL煤油,RP-3煤油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当量比和压力下的着火延迟期,对比了DCL与RP-3煤油的燃烧放热及相对反应活性,分析了二者低温反应活性差异的动力学机制。使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文献中DCL煤油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构建替代物组分中正戊基环己烷的化学反应机理,提高了模型对DCL煤油着火延迟和高温裂解产物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CL煤油的着火放热量更高,其着火延迟期在高温下(>1000 K)与RP-3接近,而在低温下(<750 K)则略高于RP-3。DCL煤油中大量的环烷烃成分阻碍了燃料分子低温链分支反应的进行,抑制了其低温反应活性,有利于降低燃料进入主燃区前发生自燃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航空煤油 着火延迟期 正戊基环己烷 化学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熔渣气化炉喷嘴燃烧区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王学云 郁肖兵 +1 位作者 彭万旺 沈岩松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74,共16页
燃烧区是熔渣气化炉的重要区域,其对熔渣气化炉的工作状态具有明显影响。基于双欧拉模型探究了燃烧区的速度场、温度场和组分场的分布特征及燃烧区空腔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工业级熔渣气化炉燃烧区呈“羽”状,其先向炉中心延伸再斜向... 燃烧区是熔渣气化炉的重要区域,其对熔渣气化炉的工作状态具有明显影响。基于双欧拉模型探究了燃烧区的速度场、温度场和组分场的分布特征及燃烧区空腔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工业级熔渣气化炉燃烧区呈“羽”状,其先向炉中心延伸再斜向上发展;气体在熔渣气化炉中心区域的流动速度为2.5 m/s左右,但未形成“高速对撞区”;高温区出现在燃烧空腔外表面附近特别是正对喷嘴且靠近炉中心的区域,该区域的温度可以达到约2000℃;氧气主要分布在气化剂喷嘴前端约0.5 m的空腔内,一氧化碳的分布区域与水蒸气在空间上有较大程度重叠,二氧化碳主要在喷嘴前端空腔外壳附近生成,氢气浓度较高的区域则出现在燃烧区对应空腔的上沿;沿喷嘴轴线方向,气体温度呈先升至峰值再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气化剂流量的增大,燃烧温度极大值出现的位置逐渐朝炉中心处移动,并呈较明显的线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渣气化炉 煤气化 燃烧区形状 合成气 数学模拟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过程的仿真模拟
9
作者 鲁思达 谢星 +1 位作者 孟庆珂 何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9,76,共7页
为研究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气化反应过程及最优工艺参数,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内蒙某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的误差<5%,从而验证该模型的准确... 为研究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气化反应过程及最优工艺参数,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内蒙某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的误差<5%,从而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固定床熔渣气化炉内的组分和温度分布,以及不同操作参数对气化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内最高温度为2019℃,在蒸氧喷嘴附近;炉内各反应层所占高度的比例为燃烧层占15%,气化层占25%,干馏+干燥层占60%;随着蒸氧比(蒸汽质量流量∶氧气体积流量)的增加,碳转化率增加,蒸汽分解率下降,当蒸氧比为0.95—1.0时,气化炉性能最优;随着氧煤比(氧气质量流量∶煤质量流量)的增加,碳转化率增加,蒸汽分解率先增加后降低,当氧煤比为0.45—0.46时,气化炉性能也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炉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加压熔渣气化 气化模型 反应动力学 蒸氧比 氧煤比
下载PDF
部分脱灰及碱金属对煤直接液化渣热化学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郑志磊 王云飞 +3 位作者 鞠丽颖 侯丽华 庞颖哲 杨晓亭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13-16,共4页
以煤直接液化渣为原料,利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部分脱灰和碱金属对其在水蒸气气氛下热化学过程的影响,并计算了气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部分脱灰提高了煤直接液化渣在热解和气化阶段的转化率,降低了半焦的表观活化能,对热化学过... 以煤直接液化渣为原料,利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部分脱灰和碱金属对其在水蒸气气氛下热化学过程的影响,并计算了气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部分脱灰提高了煤直接液化渣在热解和气化阶段的转化率,降低了半焦的表观活化能,对热化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NaCl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催化作用;KCl在热解过程中同样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催化作用,在气化阶段,则提高了半焦在低温下的气化转化率,表现出了催化作用,并使半焦的气化反应进入到了内扩散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渣 部分脱灰 碱金属 热化学过程 动力学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性能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喜武 陈传富 +1 位作者 谢晶 桂何正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1-46,共6页
为提高煤直接液化催化剂性能和氧化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影响催化剂性能及氧化反应器运行稳定性的因素,研究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氧化反应温度、反应环境pH、氧化风量、反应器内物料流速、物料浓度等操作条件和氧化反应器塔盘结构... 为提高煤直接液化催化剂性能和氧化反应器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分析影响催化剂性能及氧化反应器运行稳定性的因素,研究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氧化反应温度、反应环境pH、氧化风量、反应器内物料流速、物料浓度等操作条件和氧化反应器塔盘结构优化调整措施。对不同操作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在实验室进行高压釜煤直接液化评价,结果表明:α-FeOOH和γ-FeOOH晶相催化剂的形态为棒状或板条状结构,其比表面积越高煤液化活性越高,γ-FeOOH晶相催化剂较Fe_(3)O_(4)晶相催化剂对煤热解为沥青烯的催化效果最佳。通过调整氧化反应温度、反应环境pH、氧化风量等操作条件,制备出不同的催化剂,通过电镜扫描对比发现在工业装置上控制较低的氧化反应温度、较低的氧化反应环境pH及较高的氧化风量的操作工况下制备的催化剂晶型较好,催化剂可形成α-FeOOH或γ-FeOOH晶相,具有高分散度特性,催化剂性能最佳。针对目前工业化装置制备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存在氧化反应温度高、在线pH计频繁失效、氧化反应器塔盘频繁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降低氧化反应温度、优化反应环境pH监控的方法以及后续改进措施。同时,通过提高氧化反应器内物料流速和减少塔盘数量减缓反应器塔盘堵塞,延长氧化反应器运行时间、提高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催化剂 晶相 PH 氧化反应
下载PDF
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俊虎 方磊 +3 位作者 程军 刘建忠 肖海平 岑可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2,共4页
以N2为载气,流速为20mL/min,升温速率分别为15,30,45和60℃/min,终温1200℃的条件下,用TGA/SDTA851热失重分析仪进行了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试验研究.实验得到了神华煤液化残渣热解的TG和DTG曲线,表明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是分两步... 以N2为载气,流速为20mL/min,升温速率分别为15,30,45和60℃/min,终温1200℃的条件下,用TGA/SDTA851热失重分析仪进行了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试验研究.实验得到了神华煤液化残渣热解的TG和DTG曲线,表明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是分两步进行的.在低温段主要是神华煤液化残渣中挥发性的气体溢出引起热解失重;高温段则主要是一些高分子有机质的热解过程.低温段的热解是主要的,它基本上热解掉了神华煤液化残渣重量的30%~40%.神华煤液化残渣挥发分含量很高且具有集中析出的特性,在240~370℃区间内可挥发物质迅速热解完毕.其在高温段的热解产率很小,只有总重量的10%~13%.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低温段和高温段热解的区分更加明显,且使神华煤液化残渣的热解产率提高.此外,还给出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神华煤液化残渣热解特性数据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热重分析 热解 化学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残渣与褐煤共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畅志兵 初茉 +2 位作者 孙任晖 杨小敏 吕海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1 39,39,共5页
为了解决煤炭液化残渣在热解过程中软化熔融并剧烈膨胀导致难以利用的问题,在温度范围为30~900℃,升温速率分别为10、20、30、40℃/min的情况下,借助热重分析仪对煤直接液化残渣与褐煤进行程序升温共热解试验,采用Doyle法分析共热解动力... 为了解决煤炭液化残渣在热解过程中软化熔融并剧烈膨胀导致难以利用的问题,在温度范围为30~900℃,升温速率分别为10、20、30、40℃/min的情况下,借助热重分析仪对煤直接液化残渣与褐煤进行程序升温共热解试验,采用Doyle法分析共热解动力学,将动力学结果与共热解协同作用进行关联。结果表明:共热解过程可用3个串联的一级反应描述,温度区间分别为200~310、310~470、470~900℃,其中310~470℃对应共热解反应的活泼分解阶段,反应活化能(40~50 k J/mol)远大于低、高温反应活化能(10~20 k J/mol)。液化残渣与褐煤共热解降低了活泼分解阶段的反应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增大了热解失重率,使共热解反应在300~550℃表现出正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残渣 褐煤 共热解 反应动力学 协同作用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热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文郁 杜铭华 +1 位作者 曲思建 史士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运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残渣热解活化能E的算术平均值为144.6 kJ/mol,分布在60.1~280.4 kJ/mol范围内,活化能分布函数f(E)为非正态分布函数;指前因子k0与活化能E之间存在补偿关系.
关键词 直接液化 残渣 热解 动力学
下载PDF
神华上湾煤恒温阶段直接液化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4
15
作者 单贤根 李克健 +4 位作者 章序文 王洪学 曹雪萍 江洪波 翁惠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8-1406,共9页
为考察神华上湾煤的直接液化性能及反应动力学,以加氢蒽油-洗油混合油作为溶剂、负载型FeOOH作为催化剂,在0.01 t·d^(-1)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435~465℃)、不同停留时间(7~110 min)下液化产品组成的演变规... 为考察神华上湾煤的直接液化性能及反应动力学,以加氢蒽油-洗油混合油作为溶剂、负载型FeOOH作为催化剂,在0.01 t·d^(-1)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435~465℃)、不同停留时间(7~110 min)下液化产品组成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煤的裂解及加氢反应的进行,煤及沥青类物质(PAA)收率不断减小,重质液化产物逐步向轻质液化产物转化。当反应温度为455℃、停留时间为90 min时,煤转化率为90.41%(质量分数),油收率为61.28%(质量分数)。随着反应条件进一步苛刻,油收率下降。基于上湾煤直接液化反应特性及其产物收率变化规律建立了11集总煤直接液化反应动力学候选模型,以BFGS优化算法对实验数据搜索、选优,确定了动力学模型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恒温阶段直接液化行为的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反应动力学 集总 模拟 模型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浆态反应器内气-浆流动与反应的CFD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军 王腾 +2 位作者 郭晓峰 周强 陈彩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1-607,共7页
以褐煤直接液化小试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将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动简化为气-浆两相流动,使用Fluent 14.0及双流体模型,模拟预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浆两相流动及反应的耦合过程。对反应器内等温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模拟,结果表明:反应器... 以褐煤直接液化小试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将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动简化为气-浆两相流动,使用Fluent 14.0及双流体模型,模拟预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气-浆两相流动及反应的耦合过程。对反应器内等温流场进行了三维瞬态模拟,结果表明:反应器内总体气含率较低,约为0.016 5;气-浆流速较低,且壁面附近浆液回流和返混显著;浆液在反应器内平均停留时间约为70 min,与液化反应所需时间匹配。使用Matlab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获得褐煤在430℃、10 MPa下的液化反应速率常数,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将动力学参数导入Fluent求解器,对反应器内流动和反应过程耦合求解。结果显示:反应器出口处煤的转化率约为89.25%,沥青质(PAA)和油气(OG)产率分别为26.33%和61.81%,与测量值吻合。此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有望应用于中试及工业装置,指导液化工艺优化和反应器的设计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模拟 煤直接液化 浆态反应器 流体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神华煤及其直接液化残渣热解动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楚希杰 赵丽红 +1 位作者 李文 白宗庆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124,共4页
为研究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过程,对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重分析。根据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试验结果,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DAEM)对神华煤和残渣的... 为研究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过程,对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重分析。根据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试验结果,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DAEM)对神华煤和残渣的热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热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反应速率常数。研究表明:神华煤热解的活化能为53.98-279.38 kJ/mol;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热解活化能约为170 kJ/mol。对神华煤和残渣热解失重率随温度变化的试验曲线和模拟计算所得曲线进行比较,发现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试验曲线和模拟曲线重合较好,说明DAEM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神华煤和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华煤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 热解 热重分析 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条件下萘-四氢萘加氢转化反应行为 被引量:4
18
作者 单贤根 曹雪萍 +2 位作者 舒歌平 高山松 王洪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8,共8页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优化算法求解得到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萘很快达到转化平衡状态,且低温和长停留时间有利于萘的加氢转化;萘的加氢反应速率高于四氢萘的脱氢反应速率,在四氢萘的加氢反应中,以异构化反应为主,主要生成甲基茚满和丁基苯。反应物萘、四氢萘、十氢萘(反)、十氢萘(顺)、1-甲基茚满、正丁基苯和烷基苯的质量分数的实验值和模拟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4.56%,1.35%,9.60%,7.24%,8.29%,10.64%和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萘 直接液化 加氢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神华煤高压釜加氢液化等温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治 史士东 +1 位作者 王勇 艾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6,共3页
在高压釜中对神华液化示范工程用煤进行了450℃等温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液化反应网络,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求出各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在等温反应阶段,可按液化反应动力学性质将煤划分为易转化和难转化两种煤组分;... 在高压釜中对神华液化示范工程用煤进行了450℃等温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液化反应网络,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求出各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在等温反应阶段,可按液化反应动力学性质将煤划分为易转化和难转化两种煤组分;易转化煤组分生成各产物的反应速率顺序为沥青烯组分>油>气态产物,其生成沥青烯组分的速率常数是难转化煤组分转化的12.56倍;反应后期沥青烯组分转化为油的速率是油产率增加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低分油加氢脱硫脱氮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伟林 朱晓苏 +2 位作者 李培霖 王勇 李军芳 《洁净煤技术》 CAS 2012年第2期60-64,共5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煤直接液化油中硫氮化合物的形态和性质,采用石油研究中的先进分析手段GC-PFPD和GC-NCD,对煤直接液化低分油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详细的硫氮化合物组成含量。结果发现:煤直接液化低分油中含有大量的杂环化合物,S主要以苯并... 为了进一步了解煤直接液化油中硫氮化合物的形态和性质,采用石油研究中的先进分析手段GC-PFPD和GC-NCD,对煤直接液化低分油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详细的硫氮化合物组成含量。结果发现:煤直接液化低分油中含有大量的杂环化合物,S主要以苯并噻吩类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存在,N主要以五元环化合物形式存在。在高压釜中进行了催化剂添加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加氢实验,对总硫总氮的加氢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得到了高压釜煤液化油加氢脱硫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且通过模型计算的S含量与反应实测的S含量相对误差仅为7.8%;对实验得到的震荡式高压釜中煤液化油加氢脱氮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发现相对误差也仅为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加氢反应 动力学 直接液化 脱硫脱氮 线性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