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mersible direct-drive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rodless lifting technology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Zhongxian ZHU Shijia +4 位作者 PEI Xiaohan HUANG Peng TONG Zheng WANG Benyuan LI Dey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621-628,共8页
Submersible electrical motor direct-drive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PCP) rodless lifting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rod-drive pump problems, such as rod-tubing wearing, low efficiency and short running time. ... Submersible electrical motor direct-drive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PCP) rodless lifting was studied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rod-drive pump problems, such as rod-tubing wearing, low efficiency and short running tim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f key tools such as submersible motor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ifting system were introduced. The field applic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od pumping unit. A new low speed and large torqu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was developed. This motor was used to drive PCP without gear reducer, which improved the reliability and feasibility. It can run at the speed from 50 to 500 r/min with stepless speed regulation, and it can perform high efficiency and large torque. Besides, other key supporting tools, such as motor protector and flex shaft, were developed. The submersible electrical motor direct- drive PCP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n a 139.7 mm (5.5 in) casing well, with daily output ranging from 5 to 50 m3. Until now,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deployed more than 100 wells. The field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t eliminates the rod-tubing wearing and saves electric energy by more than 30%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od pumping unit. And it also makes the oil produced in a safe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less artificial LIFT SUBMERSIBLE MOTOR direct-drive progressing CAVITY PUMP SUBMERSIBLE MOTOR artificial LIFT
下载PDF
Research on Slot-pole Combination in High-power Direct-drive PM Vernier Generator for 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 被引量:3
2
作者 Zhidong Yuan Shaofeng Jia +2 位作者 Deliang Liang Xiuli Wang Yong Yang 《CES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 CSCD 2022年第4期445-453,共9页
Offshore wind ener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ean energy,and the adoption of wind energy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The combination... Offshore wind ener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ean energy,and the adoption of wind energy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The combination of the 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FFTS) and the direct-drive wind turbine generator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ffshore wind power industry.The use of fractional frequency in FFTS is beneficial to the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but it will also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volume and weight of the generator,which is unfavorable for wind power generation.Improving the torque density of the generato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generators.The vernier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VPM) operates on the magnetic flux modulation principle and has the merits of high torque density.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machines,the vernier machi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agnetic flux modulation has been proved its feasibility to reduce the volume and weight.However,in the field of low-speed direct-drive machines for high-power fractional frequency power generation,there are still few related researches.Therefo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flux modulation in fractional frequency and high-power direct-drive wind turbine generators,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ole ratios and different pole pairs on the generator,and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wind turbine gener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drive wind turbine generators 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 Pole ratio The magnetic flux modulation Vernier machine
下载PDF
First polar direct-drive exploding-pusher target experiments on the ShenGuang laser facility
3
作者 Bo Yu Jiamin Yang +20 位作者 Tianxuan Huang Peng Wang Wanli Shang Xiumei Qiao Xuewei Deng Zhanwen Zhang Zifeng Song Qi Tang Xiaoshi Peng Jiabin Chen Yulong Li Wei Jiang Yudong Pu Ji Yan Zhongjing Chen Yunsong Dong Wudi Zheng Feng Wang Shaoen Jiang Yongkun Ding Jian Zhe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88-294,共7页
Low density and low convergence implosion occurs in the exploding-pusher target experiment, and generates neutrons isotropically to develop a high yield platform.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ShenGuang(SG) l... Low density and low convergence implosion occurs in the exploding-pusher target experiment, and generates neutrons isotropically to develop a high yield platform.In order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ShenGuang(SG) laser facility and test nuclear diagnostics, all 48-beam lasers with an on-target energy of 48 kJ were firstly used to drive room-temperature, DT gas-filled glass targets.The optim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optimal drive uniformity was obtai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eam repointing and target.The final irradiation uniformity of less than 5% on polar direct-drive capsules of 540 μm in diameter was achieved, and the highest thermonuclear yield of the polar direct-drive DT fuel implosion at the SG was 1.04 × 10^(13).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neutron yields severely depend on the irradiation uniformity and laser timing,and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ameter and fuel pressure of the target.The thin CH ablator does not impact the implosion performance, but the laser drive uniformity is important.The simulated results validate that the cos γ distribution laser design is reasonable and can achieve a symmetric pressure distribution.Further optimization will focus on measuring the symmetry of the hot spot by self-emission imaging, increasing the diameter, and decreasing the fuel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 direct-drive exploding-pusher TARGET neutron yield IRRADIATION UNIFORMITY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控制的工业机器人电驱加持系统同步控制
4
作者 张晓斌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第5期98-100,共3页
为了提高工业机器人电驱加持系统控制精度,引入数字孪生实现了直驱部件在惯性摄动下高精密随动。该方法结合实物实体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性能指数的限制对转速参数调节,以达到最优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控制同步精度分析,当... 为了提高工业机器人电驱加持系统控制精度,引入数字孪生实现了直驱部件在惯性摄动下高精密随动。该方法结合实物实体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性能指数的限制对转速参数调节,以达到最优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控制同步精度分析,当负荷扰动时,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探测到负荷扰动时的载荷惯性增大,证明双模的参数同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速度阶跃指令响应特性分析,负载下SAKF可以有效地抑制惯性扰动对DTPI的干扰,并保持了系统的设计特性。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力矩电机控制精度,也可拓展到其他的机械传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矩电机 直驱加持系统 数字孪生控制 参数同步方法
下载PDF
基于自抗扰的直驱风电机组强迫振荡抑制研究
5
作者 武晓冬 温婉宁 +2 位作者 王正 王麟斌 席鹏辉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4年第8期39-49,共11页
风剪切和塔影效应会导致直驱式风电机组产生强迫功率振荡,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估计系统扰动量,同时利用跟踪微分器调整系统频率的参考值,优化风电... 风剪切和塔影效应会导致直驱式风电机组产生强迫功率振荡,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虚拟惯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观测估计系统扰动量,同时利用跟踪微分器调整系统频率的参考值,优化风电机组控制功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虚拟惯量控制,所提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更有效地对扰动进行观测估计并补偿,达到抑制直驱式风电并网系统强迫振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 虚拟惯量控制 直驱式风电并网系统 强迫功率振荡
下载PDF
考虑频率耦合特性的D-PMSG复数域阻抗建模及其特征分析
6
作者 苏晨博 刘崇茹 +2 位作者 王瑾媛 郝琪 董浩云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8,共11页
阻抗分析法因其简单有效被广泛用于含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互联系统稳定性研究。然而,采用传统方法对频域序阻抗建模时,需通过非线性变换(Park变换及其反变换)进行坐标系转换,这会导致不同周期分量的卷积运算及相应的频移,其过程较为烦琐。... 阻抗分析法因其简单有效被广泛用于含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互联系统稳定性研究。然而,采用传统方法对频域序阻抗建模时,需通过非线性变换(Park变换及其反变换)进行坐标系转换,这会导致不同周期分量的卷积运算及相应的频移,其过程较为烦琐。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复向量时域微分算子,提出了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D-PMSG)等效阻抗建模方法。该方法在时域周期系统稳定运行轨迹的邻域内直接进行小信号线性化,并采用指数旋转因子灵活反映系统受扰后的时变特性,结合时域微分算子等效表征互联系统控制环节的动态特性,避免了频域阻抗建模时坐标系的反复变换,大幅降低了解析建模的复杂度。此外,所提方法能够更加清晰地阐释互联系统受到扰动时D-PMSG并网逆变器产生频率耦合现象的物理意义;同时,能够说明基频电压初始相位对耦合分量相频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向量 阻抗建模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D-PMSG) 频率耦合 系统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ADRC和模型预测控制的直驱伺服阀振荡抑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鹏达 张伟 +1 位作者 谢志刚 王彬 《航空科学技术》 2024年第2期92-99,共8页
直驱伺服阀因构造简单、抗污染能力强、输出功率大等突出优势,逐渐扩展其应用场景。作为飞控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电液伺服阀的特性与可靠性直接关乎飞行性能与安全。本文针对某型航空用双系统直驱伺服阀存在的阀芯振荡问题,探究基于方... 直驱伺服阀因构造简单、抗污染能力强、输出功率大等突出优势,逐渐扩展其应用场景。作为飞控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电液伺服阀的特性与可靠性直接关乎飞行性能与安全。本文针对某型航空用双系统直驱伺服阀存在的阀芯振荡问题,探究基于方法的伺服阀振荡抑制策略。建立了该直驱伺服阀系统的部件级数学模型,并与突变液流力模型联合运算;设计了自抗扰控制器(ADRC)和模型预测的复合控制方法,并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ADRC和模型预测的复合控制方法对直线电机电流的高频小范围调节可有效抵消突变液流力对阀芯运动的影响,从而为直驱伺服阀在复杂受力环境下的控制器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系统直驱伺服阀 自抗扰控制器 模型预测控制 阀芯振荡 突变液流力
下载PDF
Accurate 3D Thermal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Direct-drive Outer-rotor Hybrid-PM Flux-switching Generator
8
作者 Ali Zarghani Mohammad Farahzadi +1 位作者 Aghil Ghaheri Karim Abbaszadeh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I CSCD 2024年第2期80-92,共13页
Heat and thermal problems are major obstacles to achieving high power density in compact permanent magnet(PM)topologies.Consequently,a comprehensive,accurate,and rapid temperature rise estimation method is required fo... Heat and thermal problems are major obstacles to achieving high power density in compact permanent magnet(PM)topologies.Consequently,a comprehensive,accurate,and rapid temperature rise estimation method is required for novel electric machines to ensur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s.A unique three-dimensional(3D)lumped parameter thermal network(LPTN)is presented for accurate thermal modeling of a newly developed outer-rotor hybrid-PM flux switching generator(OR-HPMFSG)for direct-drive applications.First,the losses of the OR-HPMFSG are calculated using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Subsequently,all machine components considering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anisotropic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and various heat flow paths are comprehensively modeled based on the thermal resistances.In the proposed 3-D LPTN,internal nodes are considered to predic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hot spots of all active and passive components.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performed on a prototype OR-HPMFSG to valid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3-D LPTN.A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at various operating points between the developed 3-D LPTN,experimental test,and FEA indicates that the 3-D LPTN quickly approximates the hotspot and mean temperature of all components under both transient and steady states with high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drive wind turbine hybrid-PM flux switching generator lumped parameter thermal network temperature estimation 3D thermal modeling
原文传递
复杂工况条件下刮板输送机永磁半直驱系统机电耦合特性研究
9
作者 崔红伟 苏兴涛 +5 位作者 师理智 廉自生 曹保林 冯浩帅 刘志 郝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8-2551,共14页
提出一种由永磁同步电机和行星减速器组成的刮板输送机永磁半直驱系统。基于Adams和Matlab/Simulink搭建刮板输送机机械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永磁半直驱控制系统模型,完成机电耦合系统的联合仿真。对刮板输送机空载、轻载和重载等多种... 提出一种由永磁同步电机和行星减速器组成的刮板输送机永磁半直驱系统。基于Adams和Matlab/Simulink搭建刮板输送机机械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永磁半直驱控制系统模型,完成机电耦合系统的联合仿真。对刮板输送机空载、轻载和重载等多种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各工况下永磁电机的输出特性和刮板输送机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永磁半直驱系统能够实现低速大扭矩的快速输出,转速输出波动小,转矩输出具有良好的跟随性;永磁半直驱系统具有良好的启动性能和传动平稳性。刮板输送机机头转速、链环速度、链条张力在链轮多边形效应影响下呈周期性波动,受多边形效应影响链环在啮合过程中发生滑移,使得接触力呈波动变化,负载转矩和链条张力的波动随负载增大而加剧,随链轮转速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永磁同步电机 半直驱系统 机电耦合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直驱式波浪发电装置最大功率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新宇 孟昊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为提高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和波浪能转换效率,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存在输出纹波较大、系统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最大功率控制方法,根据运行状态...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为提高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和波浪能转换效率,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存在输出纹波较大、系统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模糊滑模控制的最大功率控制方法,根据运行状态实时调整趋近律参数,在实现最大功率跟踪的同时削弱输出纹波,减小跟踪误差,提高系统控制品质。文中以永磁直线发电机(PMLG)作为发电装置,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预估不规则波浪主频,设计满足最大功率策略的期望电流跟踪曲线;在此基础上,将常规PID、滑模控制方法与所提出的模糊滑模最大功率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模糊滑模控制方法在功率上有所提升且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 永磁直线发电机 最大功率 模糊滑模控制
下载PDF
风储一体化系统无功响应技术研究
11
作者 张宝锋 宋子琛 +6 位作者 王剑彬 高斌 吴叙锐 陈宝桥 童博 朱尤省 赵勇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5-142,共8页
针对永磁直驱风机与分散式混合储能系统提出了联合无功控制策略。首先对永磁直驱风机以及储能系统的无功调节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永磁直驱风机与储能系统通过变流器控制均可参与无功调节;其次提出无功控制策略,从信号接收、初次分配、内... 针对永磁直驱风机与分散式混合储能系统提出了联合无功控制策略。首先对永磁直驱风机以及储能系统的无功调节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永磁直驱风机与储能系统通过变流器控制均可参与无功调节;其次提出无功控制策略,从信号接收、初次分配、内部分配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初次分配中采用了等裕度分配方法,在内部分配中考虑了以储能优先出力进行比例分配;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该策略可充分利用永磁直驱风机与储能系统的无功容量能力对电网的电压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风机 风储一体化系统 分散式储能 无功分配 电压调节
下载PDF
刮板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动态特性及链传动系统张力实验研究
12
作者 张恒 《机械管理开发》 2024年第3期13-15,18,共4页
刮板输送机运行环境复杂,且故障率高主要是由于刮板链异常所致,基于此搭建了永磁直驱负载突变模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链传动系统张力实验验证,以期探寻永磁直驱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工业性试验提供参考,以提高试验水... 刮板输送机运行环境复杂,且故障率高主要是由于刮板链异常所致,基于此搭建了永磁直驱负载突变模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链传动系统张力实验验证,以期探寻永磁直驱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工业性试验提供参考,以提高试验水平,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永磁直驱系统 链传动系统 动态特征 张力实验
下载PDF
永磁直驱风电系统MPPT无模型固定时间滑模控制
13
作者 高越 冉华军 +2 位作者 李林蔚 李敖 王新权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8期94-102,共9页
针对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在最大功率跟踪过程中因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导致跟踪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无模型固定时间积分滑模控制(model free fixed-time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MFFTISMC)方法。首先,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 针对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在最大功率跟踪过程中因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导致跟踪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无模型固定时间积分滑模控制(model free fixed-time 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MFFTISMC)方法。首先,构建了永磁同步电机转速环的新型超局部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固定时间理论设计了无模型固定时间积分滑模控制器,确保系统状态固定时间内收敛,利用Lyapunov函数证明了该控制器的收敛性。同时,为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跟踪性能,设计扩张扰动观测器(extended disturbance observer,EDO)对新型超局部模型中的未知扰动在线估计并以前馈补偿的方式补偿给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抗扰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在风速突变情况下快速实现最大功率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 最大功率跟踪 超局部模型 固定时间滑模控制
下载PDF
面向海上风电仿真的永磁同步发电机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
14
作者 刘逸凡 邹明 +4 位作者 王焱 冯谟可 许建中 贾秀芳 赵成勇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00-2411,共12页
海上风电的建模与仿真是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作为直驱或半直驱机型的核心元件,现有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商业软件提供的灰箱模型无法得知建模原理,开放程度不够,限制了风电机组应用高... 海上风电的建模与仿真是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作为直驱或半直驱机型的核心元件,现有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商业软件提供的灰箱模型无法得知建模原理,开放程度不够,限制了风电机组应用高效电磁暂态建模算法与并行加速算法;目前常用的PMSG建模方法无法生成接口与外电路连接;PMSG是同步发电机的一种,而同步发电机有不同阶数的数学模型,现有模型不便更改。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阶数可选的PMSG电磁暂态等效建模方法。首先对发电机电压、磁链方程进行离散化;然后通过单步长延时消除代数环,重构PMSG模型,推导得到其诺顿等效电路并构建模型整体仿真框架;最后,在RTDS仿真平台中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四阶、二阶模型在场站级仿真具有适用性,而六阶模型实现了对基准模型的多工况高度拟合,平均相对误差小于4%,能够同时满足场站级与机组内部各仿真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直驱或半直驱机型 永磁同步发电机 等效建模 阶数可选模型
下载PDF
智能永磁直驱系统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李彦琳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90-193,共4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传动效率低、转矩不足、电量耗费大的特点,以挖金湾矿研究试点,将智能永磁直驱系统应用于带式输送机中,论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基础构造与运行原理;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带式输送机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经济... 针对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传动效率低、转矩不足、电量耗费大的特点,以挖金湾矿研究试点,将智能永磁直驱系统应用于带式输送机中,论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基础构造与运行原理;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带式输送机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经济效益显著,相较于原驱动系统,传动效率提高了约8%,系统能耗降低了10%以上,有效降低了吨煤产出成本,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永磁直驱系统 变频器 智能控制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电机直驱系统DT自动化控制
16
作者 袁苏楠 《防爆电机》 2024年第5期7-9,21,共4页
为了提高电机直驱系统控制精度,对直驱的双模进行状态和参数的同步,并根据性能指数的限制对扩展态卡尔曼滤波器(SAKF)进行参数的调节,以达到最优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负荷扰动下能够精确地探测到载荷惯性变化,证明了卡尔曼滤波算... 为了提高电机直驱系统控制精度,对直驱的双模进行状态和参数的同步,并根据性能指数的限制对扩展态卡尔曼滤波器(SAKF)进行参数的调节,以达到最优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负荷扰动下能够精确地探测到载荷惯性变化,证明了卡尔曼滤波算法是行之有效的。速度正弦指令跟随精度分析,SAKF在惯性扰动下跟踪准确率比其它控制器要高。SAKF控制器可以有效地保证惯性参数的可变特性,改善系统稳健性和抗干扰能力。速度阶跃指令响应特性分析,负载下SAKF有效地抑制惯性扰动对DTPI的干扰,并保持了系统的设计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 直驱系统 DT自动化控制 参数同步方法
下载PDF
永磁直驱系统在煤矿带式输送机的应用情况
17
作者 郭峰 《起重运输机械》 2024年第13期79-83,共5页
文中以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为对象,对永磁直驱系统技术性能、经济性、维护成本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了永磁直驱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永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带式输送机各驱动系统的对比分析,总结驱动系统的应用状况,对永磁... 文中以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为对象,对永磁直驱系统技术性能、经济性、维护成本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了永磁直驱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永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带式输送机各驱动系统的对比分析,总结驱动系统的应用状况,对永磁直驱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故障进行分析,为以后各矿带式输送机改造、新建及其他类似场合的应用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带式输送机 永磁直驱系统 异步电动机 应用
下载PDF
轨道交通列车永磁直驱黏着利用控制策略研究
18
作者 曾恺若 邓皓 +3 位作者 李科 刘东韡 黄深培 张逊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5期12-17,共6页
永磁直驱系统轮轨列车具有取消传动齿轮结构、电机给定力矩大等特点,但在轮对空转滑行状态下,相比异步牵引系统列车,其黏着输出力矩的波动幅度大,降低了列车的轮轨黏着利用率并影响乘坐舒适性。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线路自适应黏着利用... 永磁直驱系统轮轨列车具有取消传动齿轮结构、电机给定力矩大等特点,但在轮对空转滑行状态下,相比异步牵引系统列车,其黏着输出力矩的波动幅度大,降低了列车的轮轨黏着利用率并影响乘坐舒适性。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线路自适应黏着利用控制方案,其首先指定最能反映轮轨当前黏着状态的输入条件进行模糊规则判断,然后通过所得到的调整因子对蠕滑速度、加减速度的检测阈值进行实时调整,使得检测阈值与当前线路黏着状态相匹配,能更及时、准确地检测出空转滑行状态,避免因黏着输出力矩卸载不及时而导致大的空转滑行,影响黏着输出力矩的发挥和波动幅度;在力矩恢复阶段,通过计算黏着力矩设定值来调整力矩恢复斜率,改善黏着输出力矩波动幅度。采用该黏着利用控制方案后,黏着利用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黏着输出力矩的最大波动幅度由46%左右下降到20%左右,提高了列车在空转滑行状态下的牵引力水平,改善了列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等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系统 黏着利用控制 线路状态检测 动态调整 轨道交通
下载PDF
永磁直驱电动机在井下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斌俊 《机械管理开发》 2024年第10期324-325,328,共3页
为提高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集中程度、运行可靠性,结合现场情况提出将永磁直驱电机应用到驱动系统改造中。对驱动系统改造前后带式输送机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带式输送机运输需求,对驱动电机、输送带、逆止器及制动闸等关键... 为提高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集中程度、运行可靠性,结合现场情况提出将永磁直驱电机应用到驱动系统改造中。对驱动系统改造前后带式输送机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带式输送机运输需求,对驱动电机、输送带、逆止器及制动闸等关键设备进行选型分析。对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完成后,驱动系统更为可靠,可提供更大的转距并提高驱动装置集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煤炭运输 驱动系统 永磁直驱电机
下载PDF
基于模糊免疫算法和PLC的永磁直驱风电系统变桨增益控制方法
20
作者 王海 吴劲芳 +2 位作者 贾洪岩 李涵阳 宋佳恒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8期79-83,共5页
为保证永磁直驱风电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提出基于模糊免疫算法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永磁直驱风电系统变桨增益控制方法。对永磁直驱风电系统运行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风速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以PLC控制器为核心,引入模糊比例... 为保证永磁直驱风电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提出基于模糊免疫算法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永磁直驱风电系统变桨增益控制方法。对永磁直驱风电系统运行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风速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以PLC控制器为核心,引入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并在控制器中引入变增益因子形成增益控制参数;将发电机转速和功率作为该算法的输入量,实现叶尖速比和桨距角的自动调节。采用免疫算法对增益控制参数进行优化,以此提升模糊PID算法的动态性和静态性,保证了变桨增益控制效果。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依据发电机转速和功率作为控制输入量较合理,有效控制风轮转速在1 r/min以内,功率变化范围在7.2~7.5 kW之间,风能利用能率在70%~80%之间,最大超调量为3.32%,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免疫算法 PLC 永磁直驱 风电系统 增益控制参数 桨距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