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eismic Risk by Using Site Earthquake Response Intensity
1
作者 Jin Xueshen,Jin Yanping,Zhao Jun,and Dai YinghuaSeism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5年第3期63-73,共11页
Based on the sit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a method of 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presented.Once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response intensity and the relative value showed a logarithmic linear,the maximum similarity... Based on the sit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a method of 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presented.Once the frequency of earthquake response intensity and the relative value showed a logarithmic linear,the maximum similarity method would be used to obtain β,λ,and Imax,and also achieve the results of risk analysis on each site.At the same time,the "logic tree" method can be used to calibrat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isk on each site.Then the final results of risk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feasible,particularly for the sites showing intensity anom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response INTENSITY seismic risk ANALYSIS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direct damage-based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RC frame structures
2
作者 Lanfang LUO Jing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2期65-67,共3页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to realize direct damage-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RC frame structures by mobilizing ESDOF theory and the damage-based strength reduction fa...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to realize direct damage-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RC frame structures by mobilizing ESDOF theory and the damage-based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RD factor). A design example is then followed to verify this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Direct damage-based seismic design Damage-based ine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 measures along principal direc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K.God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9-22,共14页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often used to develop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to asses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Arias in... Ground motion records are often used to develop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to asses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Arias intensity tensor o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The former is needed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whereas the latter can be important for assessing structural responses under multi-directional excitations.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PSA) and of GMPEs conditioned on different axes is currently lack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statistics of the PSA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PSA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For these, three se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including intraplate California earthquakes, inslab Mexican earthquakes, and interface Mexican earthquakes, are u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of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quasi-vertical. By focusing on seismic excitations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the statistics of the angles between the major response axis and the major principal axis are obtained; GMPEs along the principal axes are provid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or a randomly oriented horizontal componen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siduals associated with GMPEs along the principal directions i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as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 bi-directional seismic excitation ground 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 principal direction pseudo-spectr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axis
下载PDF
考虑高阶振型效应的大跨度钢桁拱桥瑞利阻尼参数取值研究
4
作者 张永亮 朱光增 刘沛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0,共7页
为了解高阶振型效应对大跨度钢桁拱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机制,以及在采用直接积分法时构建合适的瑞利阻尼矩阵,以某490 m跨径钢桁拱桥为背景,采用SAP 2000软件建立全桥弹性动力计算模型。针对主拱圈上(下)弦杆轴力、弯矩,研究振型参与质量... 为了解高阶振型效应对大跨度钢桁拱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机制,以及在采用直接积分法时构建合适的瑞利阻尼矩阵,以某490 m跨径钢桁拱桥为背景,采用SAP 2000软件建立全桥弹性动力计算模型。针对主拱圈上(下)弦杆轴力、弯矩,研究振型参与质量最大的7阶(第1、4、8、11、13、23、49阶)振型反应与总反应的占比关系,并对构建瑞利阻尼矩阵的特征频率选取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主拱圈上、下弦杆拱脚区域的轴力主要由1阶振型(第1阶)控制,由拱脚向拱顶过渡,逐渐转变为由2~4阶振型控制,高阶振型效应显著;同一阶振型对主拱圈上、下弦杆轴力贡献率及分布规律的影响不同;对于复杂钢桁拱桥,采用振动方向上振型参与质量较大的2阶振型特征频率构建瑞利阻尼矩阵可能因高估了高阶振型阻尼比,导致除拱脚区域以外的拱圈弦杆杆件轴力计算结果偏小,结构偏于不安全;采用直接积分法对复杂钢桁拱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建议选取多阶控制振型构建相应的瑞利阻尼工况,并对其计算结果取包络用于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拱桥 地震反应 高阶振型 瑞利阻尼 振型叠加法 直接积分法 抗震分析
下载PDF
A unified approach of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unstable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
5
作者 Ashraf RAZA Md Nishat ANW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643-2661,共19页
This paper addresses a unified approach of th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low as well as high order unstable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The desig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rect synthesis(DS)approach to achieve the enhan... This paper addresses a unified approach of the PID controller design for low as well as high order unstable processes with time delay.The desig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direct synthesis(DS)approach to achieve the enhanced load disturbance rejection.To improve the servo response,a two-degree of freedom control scheme has been considered.A suitable guideline has been provided to select the desired reference model in the DS scheme.The direct synthesis controller has been approximated to the PID controller using the frequency response matching method.A consistently better performance has been obtain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cently reporte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stable process maximum sensitivity time delay higher order process direct synthesis method frequency response matching
下载PDF
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非对称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惠迎新 吕佳乐 崔自治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7,共8页
为了解非对称悬索桥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特性,指导该类桥梁的抗震设计,以广东云浮西江特大桥——跨径布置(202+738)m的非对称双塔双跨悬索桥为背景,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选取视波速150~3000 m/s的8个工况,采用大质量法... 为了解非对称悬索桥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特性,指导该类桥梁的抗震设计,以广东云浮西江特大桥——跨径布置(202+738)m的非对称双塔双跨悬索桥为背景,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选取视波速150~3000 m/s的8个工况,采用大质量法模拟多点激励,对桥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非对称悬索桥在一致激励下和考虑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及不同视波速下的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非对称悬索桥,一致激励下,桥跨质量大的一侧构件内力、位移响应较大,位移较内力更为显著,应依据非对称结构地震响应特性,在结构两侧设计不同参数的减隔震装置;行波效应对非对称大跨悬索桥结构关键位置的内力、位移响应影响规律不同,视波速的选取对非对称结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结构不同侧构件在相同视波速下的地震响应存在差异;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下非对称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不同,同一构件响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非对称桥梁设计时,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按最不利方向进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非对称结构 行波激励 地震动输入方向 视波速 动力响应 非线性时程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场地类别条件下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方向差异性研究
7
作者 宋健 亓富丽 +1 位作者 张子阳 吴凯莉 《河南科学》 2023年第11期1628-1637,共10页
结构地震响应与所在场地的土层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平双向地震动作用方向的差异也会导致结构不同方向震害的差异.基于设计反应谱,选取了20组实际记录的水平双向地震动,针对基岩(Ⅰ_(0))、Ⅱ类以及Ⅲ类场地,对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双... 结构地震响应与所在场地的土层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平双向地震动作用方向的差异也会导致结构不同方向震害的差异.基于设计反应谱,选取了20组实际记录的水平双向地震动,针对基岩(Ⅰ_(0))、Ⅱ类以及Ⅲ类场地,对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双向地震动作用以及场地土层非线性效应共同影响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场地效应对地表地震动方向性以及上部结构地震响应方向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场地效应引起的地表地震动放大,还需要考虑场地效应引起结构地震响应的最不利方向以及方向差异性相比于基岩地震动作用时的变化;仅考虑出露基岩地震动输入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往往不安全,且忽略了场地效应对结构地震响应最不利方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非线性 场地效应 结构地震响应 最不利方向 方向差异性
下载PDF
四川珙县下软上硬山岭地貌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方彬 王运生 +2 位作者 寇瑞斌 毕杨杨 向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87,共9页
强震中下软上硬坡体同震崩塌发育,为了揭示这类坡体地震动的响应特征,在珙县五同村安置了强震监测仪,对斜坡表面和不同岩性的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并记录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2次地震。研究表明:①地震动响应规律有极强的方向性和距... 强震中下软上硬坡体同震崩塌发育,为了揭示这类坡体地震动的响应特征,在珙县五同村安置了强震监测仪,对斜坡表面和不同岩性的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并记录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2次地震。研究表明:①地震动响应规律有极强的方向性和距离性。2次地震相距监测站台的方向和距离不同,使M s 4.0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反而比M s 3.2级地震小。②0~30 Hz的地震波在低地山岭的高陡临空面附近有放大效应。1^(#)监测点的主频小于3^(#)与5^(#)监测点,3^(#)监测点的主频最高。5^(#)点的幅值范围为0.018~0.055 m/s^(-2),3^(#)点幅值范围为0.036~0.087 m/s^(-2),3^(#)点相较于5^(#)点,其三向最高幅值同比放大了1.58~2.0倍。③泥质砂岩的主频为4.8~8.4 Hz,灰岩的主频为5.5~21.4 Hz,不同的岩层共振频率不同,灰岩对地震波的选频放大效应强于泥质砂岩。④地震波在不同高程的山岭斜坡部位具有选择放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高程越大地形放大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县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 地震方向效应 放大效应 山岭地貌斜坡
下载PDF
石灰改良高液限土路基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海亮 朱万宇 +2 位作者 谭安福 高晗钧 杜羽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3年第2期32-35,共4页
为研究改良后高液限土路基的路用性能,以山东省某沿河道路扩建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室内试验确定最优石灰掺量,运用Abaqus软件对改良前后高液限土路基的施工沉降与抗震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①当石灰掺量为8%时,改良高液限土各项... 为研究改良后高液限土路基的路用性能,以山东省某沿河道路扩建工程为研究背景,根据室内试验确定最优石灰掺量,运用Abaqus软件对改良前后高液限土路基的施工沉降与抗震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①当石灰掺量为8%时,改良高液限土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呈现最优的改良效果。②改良后比改良前路基的最大主应力最大减小了9.88%,最终沉降量最大减小了59.82%。③地震作用后,新老路沉降差仅为0.01 m,改良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石灰改良高液限土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改良 高液限土 最大主应力 沉降量 减震效果 路用性能 物理性能指标
下载PDF
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罗永红 王运生 +1 位作者 王福海 邓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采用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及G01通用数采仪,自2009年5月13~27日,在青川县桅杆梁监测到4次余震。对山体斜坡高程805m和875m的余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805m高程,875m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水平东西向以及垂... 本文采用941B型超低频测振仪及G01通用数采仪,自2009年5月13~27日,在青川县桅杆梁监测到4次余震。对山体斜坡高程805m和875m的余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相对于805m高程,875m测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水平东西向以及垂向均呈减小趋势,而在水平南北向体现显著的放大效应,放大系数可达7~8倍,其FFT主频值主要集中为2~4Hz低频值。分析表明,所监测的微—有感地震震中位于测点北侧的青川断裂上,沿地震波传播方向斜坡体具有显著放大效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地震响应监测 最大峰值加速度 主频值 水平南北方向 显著放大效应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申通 王运生 +5 位作者 罗永红 赵波 辛聪聪 贺建先 古德章 张得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1-1621,共11页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 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_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各监测点的水平向加速度幅值一般要大于竖直向;(2)在地震过程中,聚宝山近SN走向的山脊沿水平东西方向震动更为猛烈,即沿东西两侧发生猛烈"甩动",形成沿山脊走向发育的地震裂缝。对余震监测数据的研究证实了斜坡地震动方向效应的存在,聚宝山山顶处的2#监测点水平东西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其他方向,地震波能量在水平东西向上得到显著放大,因而坡顶处建筑物也更容易沿该方向发生破坏,证明了局部地形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控制效应;(3) 2#监测点竖直向主频值主要为6~12 Hz,水平东西向主频值主要为5~8 Hz,水平南北向主频值主要为5~10 Hz,其水平东西向主频率值主要为低频成分;相较于1#监测点,2#监测点各向的主频值发生明显衰减,即随着高程的增加,地震动主频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在斜坡上部地震波以中低频为主。通过进一步地计算分析得出,九寨沟地震诱发单薄山脊、条形山体、多面临空山体等地形放大效应与地震波半波长密切相关,斜坡在局部地形尺寸与地震波丰富的波长成分的耦合作用下,地形放大效应显著,山体震害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 余震峰值加速度 主频值 水平东西方向 地形放大效应
下载PDF
饱和黏性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室内和原位试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高志兵 高玉峰 谭慧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1-735,共5页
对463组饱和黏性土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同一位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样室内试验和同一位置的现场原位试验所确定的动剪切模量相差很大,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上小于现场试验结果... 对463组饱和黏性土原状土样室内试验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同一位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样室内试验和同一位置的现场原位试验所确定的动剪切模量相差很大,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上小于现场试验结果,埋藏深的土样相差更大;室内试验的最大动剪切模量与深度符合指数规律,并得到了室内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与现场剪切波速的统计经验关系式。通过工程实例比较了两种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室内试验最大动剪切模量与现场剪切波速的关系统计式在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动剪切模量 剪切波速 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PDF
曲率半径对城市曲线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兴冲 侯文杰 +2 位作者 张跃进 张永亮 李晓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48,共6页
以某城市立交工程匝道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了全桥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反应谱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曲率半径及地震激励方向对曲线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曲率半径对曲线桥梁前3阶自振频率影响比较明显;不同曲率半径及... 以某城市立交工程匝道桥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软件建立了全桥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反应谱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曲率半径及地震激励方向对曲线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曲率半径对曲线桥梁前3阶自振频率影响比较明显;不同曲率半径及地震激励方向对曲线桥梁各墩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大;应用0°~180°旋转激励法输入反应谱可以获得各个桥墩的最不利地震反应,且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规定的输入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桥梁 曲率半径 激励方向 地震反应
下载PDF
宁夏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带与小区域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知军 刘秀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46,共16页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银川平原及石咀山地区42°;石咀山以北、以西地区26°;(中)卫、(中)宁地区17°。各区均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应力为主。并认为当弱震活动带走向与主压应力方位成25°—30°夹角时,未来在这些条带上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活动带 构造 应力场 主压应力
下载PDF
双向水平地震下时程分析法中输入波的选择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红 任小军 徐海英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6,共7页
借鉴美国规范ASCE/SEI7-05和FEMA368关于三维分析的选波思路,并与我国二维分析中的双频段法相结合,提出了根据地震波两水平分量反应谱的SRSS谱与目标设计反应谱进行拟合的SRSS法和双周期法.以3个空间框架为例,分别以多遇地震下的最大弹... 借鉴美国规范ASCE/SEI7-05和FEMA368关于三维分析的选波思路,并与我国二维分析中的双频段法相结合,提出了根据地震波两水平分量反应谱的SRSS谱与目标设计反应谱进行拟合的SRSS法和双周期法.以3个空间框架为例,分别以多遇地震下的最大弹性基底剪力、罕遇地震下的最大弹塑性顶点位移和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响应指标,对比分析了双频段法、SRSS法和双周期法对双向水平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双周期法得到的最大弹性基底剪力离散性最小,SRSS法和双周期法得到的最大弹塑性顶点位移和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离散性均小于双频段法,双周期法具有对几种地震响应指标更全面、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框架结构 地震波 双向水平地震动 反应谱 时程分析
下载PDF
最大剪切模量对土动力参数及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冯志仁 郭德存 +1 位作者 刘红帅 陈学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0-95,共6页
最大剪切模量是影响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最重要参数之一。通常采用室内应变法来确定最大剪切模量,给出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而采用现场剪切波速法求得的结果则很少见。研究了剪切波速法和应变法所确定的最大... 最大剪切模量是影响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最重要参数之一。通常采用室内应变法来确定最大剪切模量,给出土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而采用现场剪切波速法求得的结果则很少见。研究了剪切波速法和应变法所确定的最大剪切模量对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推导了两种方法所确定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最大动剪切模量对土的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和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剪切模量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土层地震反应
下载PDF
大跨度结构多点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7
17
作者 罗超 楼梦麟 桂国庆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分析比较了直接求解法、位移输入法、相对运动法和大质量法4种不同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大跨度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方法.以一实际工程为例进行了算例计算和结果比较,数值结果表明,直接求解法、位移输入法和相对运动法3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 分析比较了直接求解法、位移输入法、相对运动法和大质量法4种不同多点地震动输入下大跨度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方法.以一实际工程为例进行了算例计算和结果比较,数值结果表明,直接求解法、位移输入法和相对运动法3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建议采用.大质量法计算结构加速度反应精度较高,但是位移和内力反应会出现严重的失真现象.位移失真原因主要是由程序中数值积分引起的,且大质量法并不能保证计算中的地震位移输入和实际的位移激励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地震激励 直接求解法 位移输入法 相对运动法 大质量法 地震反应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方向性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志强 郑史雄 +2 位作者 陈志伟 洪成晶 李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127-3134,共8页
由于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在不同方向上差异明显,以集集地震中典型脉冲地震记录为例,比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在各个方向上的变异性;基于连续小波变化识别出最强脉冲能量所对应的方向,比较最强脉冲方向上地震动与初始地震... 由于近断层地震动脉冲特性在不同方向上差异明显,以集集地震中典型脉冲地震记录为例,比较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在各个方向上的变异性;基于连续小波变化识别出最强脉冲能量所对应的方向,比较最强脉冲方向上地震动与初始地震记录的2条水平分量脉冲性的差异;以某大跨斜拉桥为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脉冲方向性效应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断层脉冲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PGA和峰值速度PGV在各个方向上差异明显,通过旋转变换以后PGA和PGV的变异性分别达到30%和70%;基于连续小波变换识别出的最强脉冲方向与PGV最大值所在的方向基本重合,最强脉冲方向上地震动的反应谱和脉冲幅值都要明显强与实测地震动记录的2条水平分量;最强脉冲方向上地震动作用下大跨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明显要大于实测地震记录2条水平分量作用下的结果,在近断层地区的大跨斜拉桥抗震分析时应该以最强脉冲方向上的地震动作为输入,如果直接采用实测地震记录水平分量作为地震输入则将低估桥塔和主梁的位移响应可达到45.4%和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方向性 连续小波变换 大跨斜拉桥 地震响应
下载PDF
地下水位上升对上海软土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广运 陈青生 +1 位作者 何俊锋 张先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89-995,共7页
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外试验建立上海软土场地计算模型,采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结合弹塑性边界面模型,研究三向地震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具有水平和垂直三向完整加速度记录的Taft波构造基岩输入地震动时... 根据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外试验建立上海软土场地计算模型,采用Biot动力固结理论,结合弹塑性边界面模型,研究三向地震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场地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具有水平和垂直三向完整加速度记录的Taft波构造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曲线,分析三向地震作用下地下水位上升对土层竖向和水平加速度放大效应、竖向与水平加速度峰值比、地表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以及沿土层深度最大孔隙水压力和孔压比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地下水位上升对水平向和竖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影响差异显著,同时对地表加速度及其反应谱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的上升,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大,竖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减小;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减小;土层高频滤波作用增强,长周期成分放大效应增大;近地表液化土层范围增大,加剧砂土液化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动力固结理论 地震反应分析 弹塑性边界面模型 地下水位上升 三向地震输入
下载PDF
非线性隔震立式浮顶储罐双向地震作用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建刚 李德昌 +2 位作者 崔利富 邹德磊 王振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6,共7页
研究浮顶振动对立式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时,假定浮顶运动为均质刚性圆板振动,其波高沿半径方向线性变化,建立了含有波高参量的运动方程、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表达式。同时,在Park恢复力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铅芯橡胶支座的双向耦合恢复力... 研究浮顶振动对立式储罐地震响应的影响时,假定浮顶运动为均质刚性圆板振动,其波高沿半径方向线性变化,建立了含有波高参量的运动方程、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表达式。同时,在Park恢复力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铅芯橡胶支座的双向耦合恢复力计算模型,并用该模型模拟了铅芯橡胶支座的力-变形非线性行为。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浮顶储罐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并与未考虑浮顶作用以及单向地震作用的储罐地震响应进行对比。数值结果表明,考虑浮顶作用具有降低地震响应的效果;特定工况下,地震响应峰值可能出现在非主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浮顶储罐 铅芯橡胶垫(LRB)隔震 双向地震作用 非线性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