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云南兴蒙蒙古族之旱涝灾害应对考察
1
作者 李强 王世丽 《唐都学刊》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云南兴蒙蒙古族是杞麓湖滨农耕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元明清以来,随着当地蒙古族的农业开发,杞麓湖西畔的蒙古族聚居地逐渐成为滇中的重要粮仓,然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常常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兴蒙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应对主要包... 云南兴蒙蒙古族是杞麓湖滨农耕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元明清以来,随着当地蒙古族的农业开发,杞麓湖西畔的蒙古族聚居地逐渐成为滇中的重要粮仓,然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常常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兴蒙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应对主要包括生活经验的传承、自然崇拜的祈愿和日常生活的禁忌,这些旱涝灾害的民俗文化应对一方面能较好地使民众意识活动脱离对特定事件因果的沉浸,调节当地群众的消极情绪,提升安全感,成为居民情感的疏导口;另一方面,浸润人民群众生存智慧的灾害经验总结和应对是当地蒙古族经历代传承留存的民俗文化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蒙古族 民俗文化 旱涝灾害应对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自然灾害与信仰渴求
2
作者 宿爱云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民众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通过爬梳方志文献,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民间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川崇拜、风雨雷电水火崇拜、雪神崇拜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区域的自然神崇拜,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在人类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投射,又显示了人类在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动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西走廊 自然灾害 自然神崇拜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的结构与内涵
3
作者 黄龙光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48,共15页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实践的权威经典,而仪式实践则是民间信仰的效验机制,它们有机形成一种互文互释的内在结构。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以神祇的名义,动员每一个民族成员具身参与神话叙事,通过共同在场强化其灾害记忆与文化认同,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祈愿目的,促进地方社会的自我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蕴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并以其交互性实践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 神圣叙事 生态秩序 防灾减灾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明清雹灾与雹神崇拜的民俗叙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 刘卫英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5期116-122,共7页
雹灾具有瞬时突发、灾害立现的特点,史书把雹灾对应到政治悖谬导致的天气阴阳相激,认为冰雹是天界神人操纵工具播洒而成,雹子是虾蟆、蜥蜴、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所吐,两龙相斗也会有冰雹,雹灾传闻体现了清代观察者、传播者的龙崇拜"... 雹灾具有瞬时突发、灾害立现的特点,史书把雹灾对应到政治悖谬导致的天气阴阳相激,认为冰雹是天界神人操纵工具播洒而成,雹子是虾蟆、蜥蜴、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所吐,两龙相斗也会有冰雹,雹灾传闻体现了清代观察者、传播者的龙崇拜"先结构"存在。人们了解到雹灾是洪水前兆,及时避灾;并用火器驱赶雹灾,进而想象出某种宝贝作为御灾工具,可以抵御、驱逐来袭的雹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灾叙事 清代民俗 灾害崇拜 御灾思想
下载PDF
“文化”场域的博弈与“遗产”价值的重构——基于彝族禳灾记忆遗产化案例的思考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薇 王晓葵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6期37-45,107-109,共12页
彝族禳灾仪式及节日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是适应其生产生活的有效地方性知识,是彝族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在当下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此过... 彝族禳灾仪式及节日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环境中的生活经验与集体记忆,是适应其生产生活的有效地方性知识,是彝族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表达。但在当下社会场域中,不同主体从自身所属利益共同体出发,赋予其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禳灾记忆主体的传统地位被改变,原有"价值"在新的评判标准下被重新评价和书写。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主体在申遗"在场"中的话语、行动和博弈,呈现申遗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如何被行政权力、商业资本、地方精英、当地民众等主体进行价值重构并符号化;分析概念化的非遗保护在实践语境中的差异性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禳灾仪式之一的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反思申遗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 自然灾害 仪式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我国与国外民间直升机救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霞 李军 张倩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9-83,共5页
本文通过对国外和我国民间直升机的救援现状进行分析,从救援装备、专业人才、基础设施、政策法规、运营模式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在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提出了构建我国民间直升机救援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民间直升机救援 专业人才 救援装备 运营模式
下载PDF
灾后四川羌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严澍 揭筱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 灾后民俗文化保护 四川羌族地区 可持续开发
下载PDF
明清灾害叙事中匿灾事象的文学言说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卫英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7,112,共6页
明清匿灾现象加剧了灾情危害。匿灾是灾害发生与地方官员政绩、人格评价紧密对应关系的表现。匿灾的原因在于将灾害体现出的天意责罚归结到地方官员行事上,导致地方官员为避免追责,不顾灾情是否能自救而匿灾。官员德行驱灾模式派生并加... 明清匿灾现象加剧了灾情危害。匿灾是灾害发生与地方官员政绩、人格评价紧密对应关系的表现。匿灾的原因在于将灾害体现出的天意责罚归结到地方官员行事上,导致地方官员为避免追责,不顾灾情是否能自救而匿灾。官员德行驱灾模式派生并加剧了官场匿灾恶习。而古代灾害文化的"人治"特征,则是灾害文学言说中的深层政治内涵和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灾害文学 匿灾 民俗事象 人治传统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灾害社会救助及其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赵良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4-217,共4页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社会救助 政府 民间力量
下载PDF
明清御灾叙事对民众应灾心态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卫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9,共8页
明清叙事文学中应灾、御灾行为及心理书写,体现出多重意义:一是被灾者消极索赈,缺少自救意识,而投机者趁灾敛财,更使社会进入丛林法则的强力循环中。二是聚众闹赈、骗赈与纠集团伙“逃荒”恶俗,寄生依赖心态成为应灾的“潜意识”反应。... 明清叙事文学中应灾、御灾行为及心理书写,体现出多重意义:一是被灾者消极索赈,缺少自救意识,而投机者趁灾敛财,更使社会进入丛林法则的强力循环中。二是聚众闹赈、骗赈与纠集团伙“逃荒”恶俗,寄生依赖心态成为应灾的“潜意识”反应。三是无恒产、无恒心的食客心态,使“换工自救”模式难以有效实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应对饥饿观念,使救饥药剂也因饥民虚弱体质而致命。遽饱而死的悲剧,不仅与体制及管理不善有关,也与灾民素质及群体习性分不开。文学文本的御灾民俗书写,还揭示了恶势力集团网罗民众,无灾也外出的“逃荒”恶习,有着国民性改造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文学 御灾民俗 应灾心态 消极索赈 换工自救
下载PDF
明清避灾驱疫、民间救助的伦理言说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立 石雯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39-146,共8页
驱疫避灾是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明清御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将明清灾害、御灾文学书写同民间信仰研究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探讨,可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讲述疾病瘟疫的民俗叙事,极为贴近人们的生... 驱疫避灾是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明清御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将明清灾害、御灾文学书写同民间信仰研究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探讨,可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讲述疾病瘟疫的民俗叙事,极为贴近人们的生命体验,其民间信仰的恒定性、广泛性特征非常突出。在进一步挖掘人们御灾信仰及其文化心理深层次内涵的同时,寻究明清御灾书写中驱疫避灾风习,对行瘟布疫的伦理选择、惩恶扬善的伦理教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不仅有助于加强灾害学研究的人文精神,还能深层挖掘御灾书写的伦理倡扬功能及其警世正俗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文学 民间信仰 避灾驱疫 灾异推因 侠文化
下载PDF
战争科技描写与反战意识来源——《荡寇志》、原子弹到《蜀山剑侠传》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卫英 金亚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8,138,共4页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山剑侠传》 还珠楼主 战争科技 灾害民俗记忆 生态意识
下载PDF
清代求雨禳灾叙事的伦理意蕴与民俗信仰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卫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4-140,共7页
遇旱求雨,是明清一个重要的民俗事象。而清代求雨禳灾的社会政治伦理整合倾向,首先是皇帝一如既往地成为求雨的正统力量。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往往也是求雨责任人,求雨成功,效应远大于勤恳敬业保民的多年辛劳。求雨禳灾叙事中往往充满疑... 遇旱求雨,是明清一个重要的民俗事象。而清代求雨禳灾的社会政治伦理整合倾向,首先是皇帝一如既往地成为求雨的正统力量。上行下效,地方官员往往也是求雨责任人,求雨成功,效应远大于勤恳敬业保民的多年辛劳。求雨禳灾叙事中往往充满疑问和不确定性,求雨失败均将责任归结操作者法师。有的法师运用含有某种神秘崇拜内蕴的巫术仪式求雨,有时会有生命代价。文学想象艺术化地丰富了文学伦理复杂的整合特征。特定地区的灵物崇拜与求雨神物有关。佛教思维影响下的咒龙求雨,谩骂乃至鞭打龙神是巫术求雨的变形。旱魃崇拜则较为复杂,在明代就已有了驱除的替代方式——兽与女性。而清代则出现人面鸟类旱魃,甚至变形旱魃。暗示着异形现身与旱灾降临的某种神秘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求雨禳灾叙事 社会政治伦理 文学想象 民俗信仰
下载PDF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重建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邱云志 蔡淑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3-47,共5页
在探讨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和汶川地震灾区主要民族民俗文化基础上,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民族民俗文化的地震破坏情况,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重建经验和重要成就。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民族民俗 文化旅游 汶川地震 重建
下载PDF
论灾难诗的价值及其文学人类学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亚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3-86,共4页
灾难诗具有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灾难诗的文学人类学意义至少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和证实:第一、文学是"人学";第二、诗歌在民间。
关键词 灾难诗 文学人类学 社会价值 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文学是“人学” 诗歌在民间
下载PDF
陇中民俗事象探析
16
作者 梁发祥 曹娟玲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14,共6页
陇中民俗事象主要有:一是生产民俗"放鹞子",即用鹞子驱赶麻雀,以制止麻雀对秋粮的危害,这是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二是禁忌民俗"掏了燕,死一院",阻止小孩掏燕子窝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崇尚燕子与人... 陇中民俗事象主要有:一是生产民俗"放鹞子",即用鹞子驱赶麻雀,以制止麻雀对秋粮的危害,这是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二是禁忌民俗"掏了燕,死一院",阻止小孩掏燕子窝的真正目的是基于崇尚燕子与人亲近的习性以及感恩于燕子捕捉害虫为人类造福的美德而着意保护燕子,是一种包含求善忌恶道德内核的生态禁忌民俗;三是生活民俗"挖水窖",这是陇中人探索出的通过挖水窖储蓄雨季的天然降水以备旱季人畜饮用的方法,是当地民众在与自然斗争实践中创造的"抗风险适应"知识;四是巫医习俗"诧冲气",这是传统巫医习俗在现代医疗保障欠缺环境下的延续。这些民俗事象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陇中人淳朴、善良、勤劳、节俭和坚韧的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民俗事象 放鹞子 掏燕子窝 挖水窖 诧冲气
下载PDF
关注灾害学与文学、民俗关系研究——《明清灾害叙事、御灾策略及民间信仰》感言
17
作者 万建中 《蒲松龄研究》 2023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古代中国有着在世界上罕有可比的“荒政”制度、文献与赈灾实践经验,特别是明清荒政文献、民俗资源,为如何认识、应对和总结御灾策略,提供了宝贵资料。如何将灾害、御灾民俗资源最大限度地搜罗、审视,充分体现出民俗学的包容力。《明清... 古代中国有着在世界上罕有可比的“荒政”制度、文献与赈灾实践经验,特别是明清荒政文献、民俗资源,为如何认识、应对和总结御灾策略,提供了宝贵资料。如何将灾害、御灾民俗资源最大限度地搜罗、审视,充分体现出民俗学的包容力。《明清灾害叙事、御灾策略及其民间信仰》体现了明清民俗信仰研究,与明清小说、野史笔记文献等多学科较大幅度的结合,具有超现象性意义、跨学科性探索、整体性审视、实践应用性强四个特点。该著还体现出将民俗记忆、小说野史与晚清报纸副刊告灾募捐图画同赈灾、民间自救互助书写结合,同时,把揭露赈灾不法现象及唤起中外人士多方赈灾的小说描写,综合总结,增大了应灾工程及相关民俗现象的理解深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灾害叙事 民间信仰 民间故事 明清小说 跨学科
下载PDF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18
作者 胡梦飞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92-95,共4页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徐州 灾荒 荒政 民间救荒
下载PDF
民间交通工程建设中人为因素的灾害及治理
19
作者 卢彭真 沈雄卿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26-28,37,共4页
针对目前民间交通工程时常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对民间交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为因素是导致目前民间交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减少或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具体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 民间交通工程 人为因素 灾害分析 对策
下载PDF
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提升策略 被引量:18
20
作者 罗桂湘 刘锋 +3 位作者 孔毅民 莫生兆 韦宁 黄桂珍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在受众调研基础上,对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提升策略:加强渠道和设施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增加应用部分先进预警设施;加大气象科... 在受众调研基础上,对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广西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提升策略:加强渠道和设施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增加应用部分先进预警设施;加大气象科技含量,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使信息传播智能精准,让智慧气象惠民;结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气象灾害 预警信息 智慧气象 气象山歌 众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