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 被引量:12
1
作者 雷向杰 程肖侠 毛明策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6-28日3d降水量均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说明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少,气候年景较好的年份,局地也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事件和灾害。此外,还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与灾情年景评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历史重现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12年 陕西
下载PDF
三星堆文明与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三星堆文明 ,应从其所在的三四千年前的古气候考察为立足点 ,以持续性干旱、突发性洪水和山区冰川活动的灾害性现象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可以断定其出土的太阳轮 ,乃是“惧日”的象征 ,而非一般认为的“喜日”心态。三星堆先民是... 三星堆文明 ,应从其所在的三四千年前的古气候考察为立足点 ,以持续性干旱、突发性洪水和山区冰川活动的灾害性现象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可以断定其出土的太阳轮 ,乃是“惧日”的象征 ,而非一般认为的“喜日”心态。三星堆先民是受了山内恶劣气候的逼迫 ,逐渐迁移越过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的。当其在山中生活时 ,食用缺碘盐 ,造成了“纵目”的甲亢病理现象。在以漫长的世代为时间单位的迁移过程中 ,熟悉了龙门山的资源。其制作青铜器、玉器、金器的所有原料 ,均来自龙门山中。由于长时间无战争的和平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北方期灾变气候环境 广汉期阶地与遗址 纵目与缺碘 石室与板岩 龙门山意识
下载PDF
西南地区的大气灾害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文传甲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3期37-43,共7页
本地区为季风型、山地型和中纬多灾型的混合型多灾区,有七类32种大气灾害、五类28种大气灾链。在本区,受灾的面积和人口、死人、经济损失和灾种之最,皆推大气灾害,尤以旱灾类最重,其次是暴雨类。从主导的灾害类型、类、种的角... 本地区为季风型、山地型和中纬多灾型的混合型多灾区,有七类32种大气灾害、五类28种大气灾链。在本区,受灾的面积和人口、死人、经济损失和灾种之最,皆推大气灾害,尤以旱灾类最重,其次是暴雨类。从主导的灾害类型、类、种的角度,将本地区划分成2大区、9区、12亚区和5小区。近500年来,大旱、大涝平均每22.2年发生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气象灾害 时空变化 降水 暴雨
下载PDF
先秦时期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报
4
作者 刘继刚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96-99,共4页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预测未来天气和灾害的经验。他们或是通过占卜,或是物质的属性,或是通过对云层形状的观察,也有的是借助于动物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反应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可能出现的灾害。对未来天气和灾害的预报有助于人们避...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预测未来天气和灾害的经验。他们或是通过占卜,或是物质的属性,或是通过对云层形状的观察,也有的是借助于动物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反应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可能出现的灾害。对未来天气和灾害的预报有助于人们避免生产和出行中带来的不便,降低了小患成灾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天文星占学为天气和灾害预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天气预报 灾害预报 中国古代 预测 天气变化 实践依据 星占学 属性 占卜 云层 物质 天文 生产 敏感 理论 经验 反应 动物
下载PDF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秀荣 毛卫星 郭进修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汛期 强对流天气 灾害 统计特征 2004年
下载PDF
中国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孔锋 杨萍 +2 位作者 王品 吕丽莉 孙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18-2528,共11页
采用1961~2016年中国2 481站的冰雹、大风、雷暴和闪电日数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4种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周期变化规律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中国4种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呈减少趋势,且冰雹... 采用1961~2016年中国2 481站的冰雹、大风、雷暴和闪电日数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4种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周期变化规律和气候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中国4种灾害性对流天气日数呈减少趋势,且冰雹和雷暴日数具有"先增-后减"的分段变化特征。中国冰雹、大风、雷暴和闪电日数分别具有3~5 a、2~3 a、1~2 a和1~4 a左右的振荡周期,且冰雹和雷暴日数分别于2002和1992年发生突变。(2)在空间上,青藏高原-四川西部地区是冰雹、大风和雷暴日数的高值分布区。同时长江以南地区也是雷暴日数的高值分布区。华南及其同纬度的西南地区是闪电日数的高值分布区。(3)在趋势上,中国冰雹日数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变化趋势呈东部减少-中部不变-西部增减镶嵌的空间格局。雷暴日数在西藏、华北、重庆、浙江和黑龙江西北部呈增加趋势。中国闪电日数变化趋势在长江以南地区减少明显。(4)在波动上,中国冰雹日数在东南地区波动较大,大风日数在胡焕庸线以东波动较大。中国雷暴日数波动特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闪电日数除在新疆北部和华南地区波动动较小外,其它地区波动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天气 冰雹-大风-雷暴-闪电 时空格局 周期振荡特征 突变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