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iculation and Game Playing of the ICH Discourses in Folk Culture Field
1
作者 Zhu Shenghui Wu Lingwei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It has been over ten years sinc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tection movement was launched in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a unique discours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three parties of the state, mar... It has been over ten years sinc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protection movement was launched in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a unique discours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three parties of the state, market and academic circles have respectively created administrative, industrial and knowledge discourses about the ICH. First, the representation of folk culture was incorporated into both the ICH protection system with list as the core and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subsequently into national narrative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Second, market operations have transformed heritage resources into cultural capital to boost the culture sector and tourism, and thus reinvigorate folk culture and brought about qualitative changes. Third, academics have made ICH discourses integrated with multidiscipline and extend academic discourse from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the public sphere and cultural practice. The formation of the above discourse types reflects the articulation and game playing of ICH discourses in the folk culture field, and therefore they combine to form an ideal way to approach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course folk culture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基于模糊Borda法的我国区域非遗文化话语权组合评价研究
2
作者 王仔涵 陈会征 崔旭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4年第3期81-90,共10页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话语权可体现一个国家/地区在非遗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衡量我国区域非遗文化话语权大小,结合学者提出的指标与实践调查,总结出由3个一级指标、8项准则、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非遗文化...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话语权可体现一个国家/地区在非遗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衡量我国区域非遗文化话语权大小,结合学者提出的指标与实践调查,总结出由3个一级指标、8项准则、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非遗文化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TOPSIS法、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6种单一评价方法与模糊Borda组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并以我国31个省域的非遗文化话语权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浙江、北京、山东、江苏、云南等地非遗文化话语权排名靠前;宁夏、海南、吉林、辽宁、黑龙江、西藏等地排名靠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话语权 模糊Borda法 组合评价 中国 区域
下载PDF
仪式观视域下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话语指向与实践进路
3
作者 殷怀刚 王统领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152,共7页
传播仪式观下的太极拳非遗传播是其文化符号挖掘、生产、传播和反馈的实践过程,也是展现太极拳文化活力、促发其受众参与活动及共享太极拳文化意义的传播过程,对其研究旨在探索太极拳非遗传播和仪式建构的规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话语... 传播仪式观下的太极拳非遗传播是其文化符号挖掘、生产、传播和反馈的实践过程,也是展现太极拳文化活力、促发其受众参与活动及共享太极拳文化意义的传播过程,对其研究旨在探索太极拳非遗传播和仪式建构的规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话语分析等方法,运用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在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新语境下,分析太极拳非遗传播的文化符号、交流互动和行为方式等仪式化表征。同时,对太极拳非遗传播中的仪式话语、空间话语、参与话语进行了话语分析,明晰了太极拳非遗传播中文化认同、文化共享、文化体验等话语指向。最后,提出太极拳非遗传播的实践进路:挖掘与展示仪式化的文化符号、构建多元与包容的文化传播场域、提升传播受众在互动中的在场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传播仪式观 非遗传播 话语 文化符号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旅游企业自媒体叙事对民族非遗传承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毓 谢兆雪 曹秀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103-114,155,156,共14页
基于质性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丹寨万达小镇的企业自媒体叙事方式及其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机制。企业自媒体叙事中涉及的主体、环境和事物错综复杂,企业利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资本,进行地方非遗资源重组和超现实的文... 基于质性研究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丹寨万达小镇的企业自媒体叙事方式及其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机制。企业自媒体叙事中涉及的主体、环境和事物错综复杂,企业利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资本,进行地方非遗资源重组和超现实的文化想象。在资本动因之外,通过将消费者的文化选择纳入,实现信息反馈的循环加工和圈层文化品位制造。在自媒体叙事的外力推动下,丹寨的非遗传承趋向“本土现代性”,力图革新非遗设计理念,开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生存格局,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自媒体叙事 多模态话语分析 本土现代性 贵州丹寨万达小镇
下载PDF
【南京调】之争:“古老曲种”南京白局的渊源研究
5
作者 徐晨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0,I0003,共6页
南京白局是流传于南京及周边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南京白局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南京白局是一项起源于元曲【南京调】、具有“元曲遗韵”的古老曲艺形式。这一话语其实是人为建构的产物,南京白局的历史与【南京调】... 南京白局是流传于南京及周边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南京白局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南京白局是一项起源于元曲【南京调】、具有“元曲遗韵”的古老曲艺形式。这一话语其实是人为建构的产物,南京白局的历史与【南京调】实际并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白局 权威话语 【南京调】 非遗保护 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非遗保护“现代化”悖论的民间境遇--以石林大海子“阿诗玛”为例
6
作者 杨慧玲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10,45,共5页
非遗保护运动起于对一元现代化工程的反思,却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进程中陷入推动现代化再扩张、再规训的风险,非遗保护的“现代化”悖论由之显现。对此,学者们主张社区民众的主体性及参与能动性,但仍难以弱化悖论的现实影响。通过对石林大... 非遗保护运动起于对一元现代化工程的反思,却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进程中陷入推动现代化再扩张、再规训的风险,非遗保护的“现代化”悖论由之显现。对此,学者们主张社区民众的主体性及参与能动性,但仍难以弱化悖论的现实影响。通过对石林大海子“阿诗玛”传承的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发现,村民们与被纳入非遗体系的“阿诗玛”和生活整体中的“阿诗玛”形成了多方位的生活交互。民众“多元之一元”的认知与话语表述,自主变革“阿诗玛”展演使之深入撒尼人社区生活网络的实践,呈现出民众生活逻辑中“与悖论共处”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而在具体的个体体验层面,村民在歌舞排练和表演中实践着指向自身文化权利与“成为人”的意义,超越了这一悖论。学者们的悖论焦虑与民众的与悖论共处,恰恰呈现了非遗运动中不同主体话语和实践交流与交互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化悖论 阿诗玛 民间话语与实践
下载PDF
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1 位作者 王成琪 张希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139,共12页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主体 传统技艺类非遗 扎根理论 欧营村 话语环境建构
下载PDF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被引量:19
8
作者 覃海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19,39,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外宣翻译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再次准确地进行意义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译本"多元共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用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外宣翻译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再次准确地进行意义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译本"多元共生"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用本土的翻译理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文本翻译,提出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多模态性,达到准确的信息传递,达到生态平衡,实现真正的"译有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模态话语
下载PDF
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 被引量:9
9
作者 祝昇慧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66-72,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开展十余年来,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国家、市场、学界三方分别生产了非遗的行政话语、产业话语与知识话语。首先是国家层面通过文化政策和行政制度将民间文化纳入到以名录为核心的"非遗保护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开展十余年来,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国家、市场、学界三方分别生产了非遗的行政话语、产业话语与知识话语。首先是国家层面通过文化政策和行政制度将民间文化纳入到以名录为核心的"非遗保护体系"以及转型期文化重建当中,进而融入国家叙事的主旋律;其次是市场运作通过将遗产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兴盛中,促使民间文化既焕发生机活力,又发生变异变质;最后是学界精英通过非遗话语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经典化运作,使学术话语由学院延伸到社会公共领域,介入文化实践。上述话语类型的形成反映了民间文化场域中围绕"非遗"展开的话语接合与博弈的过程,并成为透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文化政治的绝佳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话语 民间文化 转型
下载PDF
传家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例要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兆荣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5,共5页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活态性的文化遗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它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结构方式,而且自身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以笔者的观点:以体为本,以人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有着特定时代语境的特性,表...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活态性的文化遗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它不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结构方式,而且自身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以笔者的观点:以体为本,以人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有着特定时代语境的特性,表现出强烈的话语特征。如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以词与物的"知识考古",寻找自己的传统与传承方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传家宝"不啻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系 话语 语境 传家宝
下载PDF
项目制保护模式下非遗传承人等级化倾向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龙光 杨晖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5期60-66,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其传承人命名制度,属于一种基于类型学的项目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具有便于操作、精准保护、抢救濒危等优势,但也容易脱离作为母体的文化生态,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级化倾向。民族文化传承人与非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其传承人命名制度,属于一种基于类型学的项目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具有便于操作、精准保护、抢救濒危等优势,但也容易脱离作为母体的文化生态,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级化倾向。民族文化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着长时段发展的历史脉络,应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部出现两极化、四级化的等级化倾向,虽鼓励了传承人逐级流动的积极性,但与文化相对主义下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相悖,在某种程度上分化了传承人群体的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有其特殊性,一种基于良好田野关系的交流民俗志,可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等级化倾向 话语权 交流民俗志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启示——以玉溪市富良棚乡开新街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贞凯 王绍芬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7-102,共6页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节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共生的过程,在当下,这种融合共生的趋势日益加剧。玉溪市富良棚乡开新街节节庆文化因体育文化及其项目而营造了氛围,聚集了人气,发挥了节日的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 在历史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节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共生的过程,在当下,这种融合共生的趋势日益加剧。玉溪市富良棚乡开新街节节庆文化因体育文化及其项目而营造了氛围,聚集了人气,发挥了节日的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节庆提供了物质条件、活动与展示的时间空间而得以丰富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少数民族村寨应该推进这种文化融合共生的进程,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更为扎实有效地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新街节 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节庆文化 融合共生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非遗价值评估的主体与视野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玉宝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价值评估体系,是我国非遗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亟待突破的重大任务。建立完备非遗的价值评估体系,迫切需要在评估的主体、视野、原则、标准,以及评估的程序、规则和纠偏机制等核心环节取得... 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价值评估体系,是我国非遗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亟待突破的重大任务。建立完备非遗的价值评估体系,迫切需要在评估的主体、视野、原则、标准,以及评估的程序、规则和纠偏机制等核心环节取得创新性突破。在评估少数民族非遗价值的所有环节,应努力缩小文化主人和文化他人之间悬殊的地位落差,消除文化他观视野话语对文化自观视野话语的遮蔽,建立起文化主人和文化他人同时在场的机制,疏通文化主人平等表达意愿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评估 评估主体 评估视野 话语渠道
下载PDF
知识性文化遗产——泰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14
作者 巴胜超 蔡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141,共6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性文化遗产 泰国 话语体系 传统文化 文化差异
下载PDF
“非遗”语境下的村落话语及文化表述——以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为例
15
作者 黄孝东 加俊 刘慧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国家大力开发和保护"非遗"资源的背景下,许多村落中濒临失传或走向衰落的民间技艺与习俗得以修缮,甚至大放异彩。然而,当外部力量的介入特别是"非遗"项目成为市场资源时,村落话语及其文化表述也在不断地被重构和... 在国家大力开发和保护"非遗"资源的背景下,许多村落中濒临失传或走向衰落的民间技艺与习俗得以修缮,甚至大放异彩。然而,当外部力量的介入特别是"非遗"项目成为市场资源时,村落话语及其文化表述也在不断地被重构和书写,在洪洞"三月三"走亲习俗中主要体现为村际之间以不同神话表述为基础的"舜王"之争。"非遗"性质、差序格局理性化以及乡村正式权力失灵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村落话语 文化表述 洪洞走亲
下载PDF
非遗文化话语建构与传播 :以湖南湘绣为例
16
作者 许青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31-35,共5页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是融刺绣、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于一体的文化产品。湘绣以中华主流文化传统之闺阁绣为出发点,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面对现代工艺改良、传承人老龄化和商品市场冲击仍砥砺前行,逐步形...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是融刺绣、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于一体的文化产品。湘绣以中华主流文化传统之闺阁绣为出发点,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面对现代工艺改良、传承人老龄化和商品市场冲击仍砥砺前行,逐步形成包括技艺革新、价值重构和社会认同在内的动态话语体系,其非遗化过程是地方活态文化的历史体现。从艺术和话语风格、传播与话语载体、语境与话语结构三个方面探讨湘绣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和体系建构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湘绣话语与湖湘文化话语体系互相呼应,在历史和现代的互文中展现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话语 湘绣 传播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基于湖南“汝城香火龙”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邱海洪 江亮 郭振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34,共7页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精英 话语权 文化自觉 汝城香火龙
下载PDF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表达的时代话语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芳雷 徐微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10,共6页
本文立足非遗文化的当下传承与创新发展创作研究现状,阐述并诠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表达,是非遗自身“文化自觉”客观驱动和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的结果,也是文化的视觉转向与当代传媒产品审美创造的客观选择。同时,更是技术... 本文立足非遗文化的当下传承与创新发展创作研究现状,阐述并诠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表达,是非遗自身“文化自觉”客观驱动和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的结果,也是文化的视觉转向与当代传媒产品审美创造的客观选择。同时,更是技术进步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举措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我们今后的动漫创作有理论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非遗 动漫化 时代话语
下载PDF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律保护 被引量:9
19
作者 丁朋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2,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行使保护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极大地推进了保护工作的发展。但该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指向错误、统筹性不足、法自主性缺乏、元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行使保护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极大地推进了保护工作的发展。但该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指向错误、统筹性不足、法自主性缺乏、元理论缺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参考日韩等国外的经验。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立法应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理顺私益主体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用商谈理论重构保护主体构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与其他法律及制度的有效衔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政法律保护 商谈理论 《民法典》编撰
下载PDF
铜文化街区遗产话语意义的空间叙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榕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24-30,共7页
作为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传承千年的铜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对城市更新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语境中,本土铜文化传统技艺的延续、历史遗存的保护等问题亟需重视。立足遗产话语多模态符号框架,以铜文化... 作为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传承千年的铜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对城市更新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语境中,本土铜文化传统技艺的延续、历史遗存的保护等问题亟需重视。立足遗产话语多模态符号框架,以铜文化街区“铜街”为研究范围,从视觉符号、文本、图像等多维度,解读铜文化遗产话语的原真性、多样性和社会实践性特征。依托地方丰富的铜文化遗产话语资源,“铜街”是铜文化遗产话语空间叙述的主体,多元化的遗产话语空间叙述过程,不仅构建了铜文化特色语言景观,更增强了社会族群的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话语 空间叙述 铜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