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Moral Judgment of Disgust: A Functional MRI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Juan Yang Lili Guan Mingming Q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4年第5期214-222,共9页
Much recent research has sought to unc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 of moral judgment;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es study th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specific area of moral judgment. The aim of ... Much recent research has sought to unc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 of moral judgment;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es study th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specific area of moral judgment. The aim of thi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study was to examine possibl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response to (sexual) disgusting pictures versus neutral pictures. Seventeen participants (9 males) were scanned while viewing pictures of tactile intimacy in same-sex and being ask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behaviors between the stimulus persons in the pictures were morally appropriate or not. Both the neural responses to pictures of tactile intimacy in same-sex between male participants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and the neural response to pictures of male-male tactile intimacy and to pictures of female-female tactile intimacy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ifferential activations to the disgusting pictures relative to the neutral pictures were observed in the 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BA 9) and amygdala. Furthermore, greater activation to the pictures of female-female tactile intimacy was observed in the 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BA 6).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a possibl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female’s immoral behavior and male’s immoral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Differences MORAL JUDGMENT disgusting 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下载PDF
Correlation of Disgust and Contempt Expressions with Conjugal Dissatisfaction
2
作者 Rui Mateus Joaquim Tariane Franciele Bastos Pereira +3 位作者 Laiza de Oliveira Vilela Tayná Maiara Pilla Rodrigues Angela Maria da Silva Muniz Brandino Sandro Caramasch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8年第10期562-573,共12页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ssatisfied cou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commonly exhibit facial expressions of contempt in interactions. At this poi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gnition and physiology,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ssatisfied cou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commonly exhibit facial expressions of contempt in interactions. At this poi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gnition and physiology,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predict by longitudinal studies the probability of divorce in a marriage, with accuracy of up to 94%.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contempt in married women is associated with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This 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that correlated, through filmed interviews, the frequency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disgust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to the Marital State’s Golombok Rust Inventory, in a sample composed of 20 women.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disdain and conjugal dissatisfaction (rs = 0.2198, p = 0.0280), corroborating the data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ial EXPRESSIONS disgust CONTEMP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下载PDF
交互失误情境下交互式人工智能拟人化的负面影响——基于ChatGPT和搜索引擎的实验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孟韬 陈梦圆 +2 位作者 张天锴 赵非非 关钰桥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目的/意义]对人机交互失误情境下用户产生的情绪和态度展开研究,旨在验证人工智能拟人化理论的负面效应并探索交互式人工智能拟人化产生负面影响的缓解机制。[方法/过程]以人机交互失误为情境,基于期望一致性理论和拟人化理论,通过实... [目的/意义]对人机交互失误情境下用户产生的情绪和态度展开研究,旨在验证人工智能拟人化理论的负面效应并探索交互式人工智能拟人化产生负面影响的缓解机制。[方法/过程]以人机交互失误为情境,基于期望一致性理论和拟人化理论,通过实验法分别从交互的结果失误和调用失误两个角度,探索了交互式人工智能不同的拟人化程度对用户产生负面态度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人机交互失误时,高拟人化的交互式人工智能会加剧用户对其的厌恶感和负面态度。验证了算法可解释性能够缓解厌恶感和负面态度。综合上述分析,从人机交互健康长远发展角度,提出了人工智能应采用有限拟人化的设计框架和具有可解释性的算法架构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人工智能 交互失误 拟人化 厌恶感 可解释性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夏冬梅 周映婷 +2 位作者 李玉龙 秦新飞 严如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5,91,共4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厌恶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自我...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厌恶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得分(35.46±6.39)分,年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回避应对、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自我厌恶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预测总变异的49.6%。结论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为中等偏高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水平的评估和筛查,加强对年轻、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干预,帮助患者减少其回避行为,并增强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自我厌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自我厌恶 应对 回避 面对 社会支持 并发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如何逆转产品转换信息对高接触产品消费意愿的负面影响——消费模式和信息表述方式的作用
5
作者 黄静 余利琴 +2 位作者 郭浪浪 王好 刘睿 《营销科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9-36,共18页
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突出产品转换信息对低接触产品的正面影响,鲜有对如何缓解和逆转产品转换信息对高接触产品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本文在佐证突出产品转换信息会导致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产生厌恶感,并最终降低消费意愿(研究一)这一观点的... 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突出产品转换信息对低接触产品的正面影响,鲜有对如何缓解和逆转产品转换信息对高接触产品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本文在佐证突出产品转换信息会导致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产生厌恶感,并最终降低消费意愿(研究一)这一观点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检验了消费模式和信息表述方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所有权的消费模式,基于使用权的消费模式能够弱化产品转换信息引发的消费者厌恶感,进而提升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的消费意愿(研究二)。此外,相较于负性信息表述方式,中性信息表述方式有利于弱化产品转换信息引发的消费者厌恶感,进而提升消费者对高接触产品的消费意愿(研究三)。该研究结论对于生产高接触产品的企业在何种情景下采用产品转换信息策略,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述产品转换信息以宣传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意识和行为,进而提升其环保产品的营销绩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转换信息 高接触产品 厌恶感 消费模式 信息表述方式
下载PDF
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彭寅 邹辉煌 豆立冬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5期2911-2915,共5页
目的:调查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53例永久性肠造口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肠造口厌恶感量表、中文厌恶感量表、自我怜悯量表进行调查。结... 目的:调查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2月—2023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53例永久性肠造口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肠造口厌恶感量表、中文厌恶感量表、自我怜悯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总分为(81.19±11.01)分,条目均分为(3.69±0.50)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总分与其厌恶敏感性总分呈正相关(r=0.485,P<0.05),与其自我怜悯总分呈负相关(r=-0.369,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造口术后时间、厌恶敏感性及自我怜悯是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27.7%。结论:永久性肠造口病人造口厌恶情绪偏高,医护人员应关注女性、术后时间较短的病人,设计减轻病人造口厌恶情绪的干预方案,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肠造口 造口厌恶 厌恶敏感性 自我怜悯 护理
下载PDF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厌恶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蒋佩 文瑛 +2 位作者 刘润达 张智慧 易沁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厌恶量表、自尊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9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厌恶量表、自尊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9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均显著负相关;链式中介作用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厌恶、自尊以及自我厌恶—自尊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自我厌恶、自尊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自我厌恶—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生活事件 抑郁 自我厌恶 自尊 链式中介效应
下载PDF
核心厌恶与道德厌恶唤醒与适应的特异性:来自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的证据
8
作者 王芹 王雨琪 +2 位作者 刘欣宇 许慧芳 罗文妤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328,共9页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F显著升高,在情绪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上出现适应性反应,表现为随刺激反复出现,厌恶反应减少;(2)道德厌恶下个体心率显著上升,没有出现情绪适应性反应。研究结果支持了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情绪的特异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厌恶 道德厌恶 适应性 主观情绪体验 自主神经活动
下载PDF
论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
9
作者 谢治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8,共12页
关于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上存在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具体分析说三种立场。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刑事政策根据是基于预防犯罪目的而对中止行为予以奖励,其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具有指导、制约作用。基于嫌恶... 关于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上存在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具体分析说三种立场。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刑事政策根据是基于预防犯罪目的而对中止行为予以奖励,其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具有指导、制约作用。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未能表明其已回到合法性轨道,其危险人格并未得以良性转化,仍具有预防必要性,不值得给予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奖励。中止自动性的认定应当维持主观说的基本立场,但“能”和“欲”的判断必须受到功利价值观的制约。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其犯罪欲望或其预期的犯罪收益无法通过继续犯罪得到实现,该停止行为应视为“欲而不能”,而非“能而不欲”,不符合中止自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嫌恶之情 放弃罪行 犯罪停止形态 中止自动性 功利价值观
下载PDF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婷炜 董洁 +2 位作者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8,共12页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情绪 死亡本能 基本情绪 抑郁 自杀行为
下载PDF
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抑郁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燊 洪新伟 +1 位作者 赵明玉 宋明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抑郁和社会支持在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厌恶和抑郁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同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自我厌恶 抑郁 社会支持 大学生
下载PDF
条件学习视角下的恐惧与厌恶
12
作者 申思怡 梅颖 +3 位作者 王金霞 戴雨芊 吴奇 雷怡 《心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5-832,共8页
过度的恐惧及厌恶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从条件学习视角探析恐惧与厌恶的特性,有望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首先从面部表情、心率、认知及功能脑区层面论述了恐惧、厌恶与焦虑相关疾病的情绪主导性关系。其次,从条件学习视角... 过度的恐惧及厌恶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之一,从条件学习视角探析恐惧与厌恶的特性,有望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首先从面部表情、心率、认知及功能脑区层面论述了恐惧、厌恶与焦虑相关疾病的情绪主导性关系。其次,从条件学习视角对比恐惧和厌恶的行为与神经机制差异,发现相对于习得的恐惧,厌恶更难以消除;两者的条件学习既会共同激活dACC、OFC和NAcc等参与联结意识发展和效价评估的脑区,也会激活各自特异的功能脑区,如杏仁核等在恐惧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脑岛在厌恶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后,从厌恶条件学习研究的不足性,讨论了未来研究可以从泛化、消退干预等方向继续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恐惧 焦虑障碍 经典条件作用
下载PDF
聋童和正常儿童身体表情注意瞬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星 刘景弘 +1 位作者 马跃 于战宇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5-312,共8页
采用双任务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厌恶和恐惧身体表情的注意瞬脱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对身体表情遮挡与否,聋童和正常儿童对首个目标刺激(T1)为厌恶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均大于对T1恐惧情绪刺激的反... 采用双任务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厌恶和恐惧身体表情的注意瞬脱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对身体表情遮挡与否,聋童和正常儿童对首个目标刺激(T1)为厌恶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均大于对T1恐惧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2)在完整身体表情条件下,只有聋童发生了注意瞬脱,而在手臂遮挡残缺身体表情条件下,聋童和正常儿童注意瞬脱均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聋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厌恶情绪更加敏感,聋童视觉注意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但遮挡手臂后,聋童视觉注意能力与正常儿童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聋童 注意瞬脱 身体表情 厌恶情绪 恐惧情绪
下载PDF
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好 罗禹 +1 位作者 冯廷勇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49-1457,共9页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道的厌恶加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注重研究厌恶加工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以及与厌恶相关的神经递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神经基础 脑岛 基底节 感觉通道
下载PDF
基底节卒中患者面孔情绪认知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凤兆海 汪凯 +3 位作者 朱春燕 王长青 孟玉 周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验证基底节参与面孔情绪加工以及选择性参与厌恶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基底节卒中患者(基底节卒中组)和30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对7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 目的探讨基底节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验证基底节参与面孔情绪加工以及选择性参与厌恶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基底节卒中患者(基底节卒中组)和30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对7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恐、悲、厌和怒)和中性面孔照片的辨别能力。结果基底节卒中组对面孔情绪辨别总得分为(106.52±7.83)分,厌恶面孔为(10.42±2.71)分,惊讶面孔为(15.09±2.08)分,较健康对照组[(114.55±9.00)、(14.65±2.25)、(16.35±1.63)分]为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P<0.001)。相对于惊讶面孔,患者对厌恶面孔的辨别障碍更明显(P<0.005)。结论基底节卒中患者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表现为相对选择性的厌恶面孔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情绪 情感障碍 厌恶
下载PDF
强迫症道德厌恶感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靳红 李晓驷 +8 位作者 朱春燕 余凤琼 董毅 张蕾 谢雯 蔡春岚 穆菁菁 袁愫 肖季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道德厌恶感特征,及其与患者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OCD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以词汇判断任务测试被试对道德厌恶词、核心厌恶词、中性... 目的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道德厌恶感特征,及其与患者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OCD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以词汇判断任务测试被试对道德厌恶词、核心厌恶词、中性词进行厌恶判断的反应时、正确率及厌恶程度评级,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Padua inventory-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revision,PI-WSUR)评估患者强迫症状。结果 OCD组对核心厌恶词([762.69±128.25)ms vs(.648.69±162.66)ms]和道德厌恶词([798.73±115.26)ms vs(.727.00±106.06)ms]的反应时较对照组长,对核心厌恶词([6.38±1.78)vs(.5.03±1.64)]和道德厌恶词([7.08±1.23)vs(.5.77±1.44)]的厌恶程度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D组对两类厌恶词的厌恶程度与Y-BOCS总分及Y-BOCS强迫思维分、强迫行为分、PI-WSUR总分及污染/清洗强迫因子、穿衣/打扮强迫因子、检查强迫因子、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冲动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只有污染/清洗强迫因子分别与核心厌恶词(β=0.61,P<0.01)和道德厌恶词(β=0.54,P<0.01)厌恶程度有关联。结论 OCD患者道德厌恶感及核心厌恶感均较对照组更强烈。道德厌恶感与强迫症状相关,受影响最大的是污染/强迫清洗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厌恶 道德厌恶 核心厌恶
下载PDF
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9-316,共8页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来研究需要明确界定厌恶的类别,区分厌恶与道德厌恶两种不同的构念,从疾病防御的角度理解厌恶的进化根源,以及测量厌恶启动之后人们对不同道德冒犯的内隐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道德判断 道德厌恶 纯洁 社会情绪 领域特异性
下载PDF
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表现及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美霞 杨文翰 +4 位作者 梁晶晶 林力孜 肖启蓬 郭翠华 静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58-863,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被试在情绪性刺激与中性刺激下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诱导的错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图片诱导的反应时长于中性图片[(654±92)ms vs.(636±77)ms,P0.05];厌恶表情诱导的错误率高于中性表情[11.3%vs.3.4%,P0.05];且反应时和错误率均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情绪stroop任务中,消极图片和厌恶表情刺激可诱导出大学生的情绪注意偏向,分别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和错误率增高;情绪注意偏向的行为学表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注意偏向 消极 厌恶 性别差异
下载PDF
中文厌恶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谭永红 丛中 鲁晓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96-699,共4页
目的:编制厌恶感量表,为评价正常人群的厌恶感提供量化工具。方法:根据厌恶感的概念构架,结合109名正常人的开放式问卷结果,对40名大学生进行初步测量后,初步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厌恶感的条目,并在309名大学生被试中再次测试,分析信度、效... 目的:编制厌恶感量表,为评价正常人群的厌恶感提供量化工具。方法:根据厌恶感的概念构架,结合109名正常人的开放式问卷结果,对40名大学生进行初步测量后,初步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厌恶感的条目,并在309名大学生被试中再次测试,分析信度、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到6个主要因子:排泄物、性、动物、魔幻思维、死亡、卫生(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50.148%)(每个因子各有5题),负荷量>0.4的条目有30个,负荷量为0.414-0.752,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294-0.8837。与EPQ的神经质分量表及美国厌恶量表(Disgust Scale)中文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3,0.875。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89。结论:厌恶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正常人群厌恶感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感 量表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学研究
下载PDF
中文版自我厌恶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燕飞 熊丽娜 +1 位作者 高飞 金昌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80-83,共4页
目的引进自我厌恶感量表(QASD),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适合我国的自我厌恶感量表。方法引进QASD并翻译,选取15名专家进行德尔菲法咨询,对20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自我厌恶感测评,测量其效度和信度。结果中文版QASD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 目的引进自我厌恶感量表(QASD),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适合我国的自我厌恶感量表。方法引进QASD并翻译,选取15名专家进行德尔菲法咨询,对20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自我厌恶感测评,测量其效度和信度。结果中文版QASD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73~1.000,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31,各维度间及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911~0.969(均P〈0.01),与厌恶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690(P〈0.01),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893%,各条目在相应因子上因子载荷量〉0.40;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95,重测信度为0.813。结论中文版QASD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对我国抑郁症人群自我厌恶感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厌恶感量表 厌恶感量表 抑郁症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