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ak displacement patterns for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steel 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 被引量:1
1
作者 Ali Fakhraddini Hamed Saffari Mohammad Javad Fadae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2期379-393,共15页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 aims to assess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Since damage can be directly associated to displacements, seismic design with consideration of displacement seems to be logi...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PBSD) aims to assess structures at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Since damage can be directly associated to displacements, seismic design with consideration of displacement seems to be logical. In this study, simple formulae to estimate the peak floor displacement patterns of 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EBFs) at different performance level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re proposed. These formulae are applicable in a PBSD and especially in 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DDBD). Parametric study is conducted on a group of 30 EBFs under a set of 15 far field and near field accelerograms which they scaled to different amplitudes to adapt various performance levels. The results of thousands of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of EBFs have been post-processed by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major parameters that influence the peak displacement pattern of these frames. Results show that suggested displacement patterns have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acquired by an exact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direct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displacement pattern eccentrically braced FRAMES steel building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onsequence-based design criteria in regions of moderate seismicity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聿贤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1期35-38,共4页
Current design criteria and prineiples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design are reviewed,including safety factors, probabilistic approach,and two-level and muhi-level functional design ideas.The modern multi-functional id... Current design criteria and prineiples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design are reviewed,including safety factors, probabilistic approach,and two-level and muhi-level functional design ideas.The modern multi-functional idea is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s.When designing a structure,its resistance to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earthquake action are considered. The consequence of failure of the structure is considered only through a rough and empirical factor of importance,ranging usually from 1.0 to 1.5.This paper suggests a method of'consequence-based design,'which considers the consequences of malfunctioning instead of simply an importance factor.The main argument for this method is that damage to a structure loca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ies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consequences,which are depeudant on its value and usefulnes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seismicit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quence-based design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下载PDF
Constant-ductility strength demand spectra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3
作者 翟长海 谢礼立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5年第2期243-250,共8页
In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constant-ductility strength demand spectra (CDSDS) are very useful for preliminary design of new structures where the global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apacity is known. The CDSDS ... In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constant-ductility strength demand spectra (CDSDS) are very useful for preliminary design of new structures where the global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apacity is known. The CDSDS can provide the required inelastic lateral strength of new structures from the required elastic lateral strength. Based on a statistical study of nonlinear time-history for an SDOF system, the mean CDSDS corresponding to four site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 and approximate expressions of the inelastic spectra are proposed, which are functions of the structural period and ductility level. The 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s, structural period, level of ductility, damping and post-yield stiffness of structures on CDSDS are also investiga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site conditions, ductility level and structural period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CDSDS and damping, post-yield stiffness effects are rather complex and of minor importance. The damping, post-yield stiffness effects depend on both the level of ductility and the natural period of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CDSDS site conditions DAMPING hysteretic model
下载PDF
Improved design of special boundary elements for T-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被引量:9
4
作者 Ji Xiaodong Liu Dan Qian Jiaru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7年第1期83-95,共13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sign provisions of the Chinese GB 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for the special boundary elements of T-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and proposes an improved design metho...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sign provisions of the Chinese GB 50011-2010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for the special boundary elements of T-shaped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and proposes an improved design 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design provisions of the GB 50011-2010 code and those of the American code ACI 318-14 indicates a possible deficiency in the T-shaped wall design provisions in GB 50011-2010. A case study of a typical T-shaped wall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GB 50011-2010 also indicates the insufficient extent of the boundary element at the non-flange end and overly conservative design of the flange end boundary element. Improved designs for special boundary elements ofT-shaped walls are developed using a displacement-based method. The proposed design formulas produce a longer boundary element at the non-flange end and a shorter boundary element at the flange end, relative to those of the GB 50011-2010 provisions. Extensive nume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shaped walls designed using the proposed formulas develop inelastic drift of 0.01 for both cases of the flange in compression and in 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e comparison displacement-based method seismic design special boundary element T-shaped wall
下载PDF
基于现行规范的型钢混凝土柱侧力-位移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尚崇新 薛亦聪 +1 位作者 杨勇 于云龙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59,共9页
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柱因承载力高、刚度大和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结构中。然而,现阶段SRC结构设计普遍基于承载力设计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在SRC结构方面的应用仍待完善。作为基于性能(位移)... 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柱因承载力高、刚度大和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结构中。然而,现阶段SRC结构设计普遍基于承载力设计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在SRC结构方面的应用仍待完善。作为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环,现阶段SRC构件的侧力-位移关系评估缺乏规范指导。基于美国现行规范ASCE/SEI 41-17中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相关规定,结合SRC构件的受力与变形特征,提出了发生弯曲破坏的SRC柱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力-位移曲线建模方法。该曲线采用约束混凝土强度计算SRC构件的峰值承载力;使用刚度折减法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基于SRC构件的变形特征考虑了纵向受力钢材端部滑移对柱顶侧移的贡献。最后,通过与28根SRC柱试验结果的比较证明了曲线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曲线能合理预测发生弯曲破坏的SRC柱的开裂荷载、开裂位移、峰值荷载、峰值位移和强度退化,可为SRC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 抗震性能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侧力-位移曲线
下载PDF
考虑P-Δ效应的等延性位移比谱 被引量:8
6
作者 翟长海 孙亚民 谢礼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3-1516,共4页
应用等延性位移比谱可以简便有效地估计结构的非弹性位移.在地震动作用下,由于P-Δ效应能够增加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和永久变形,因此,研究P-Δ效应对等延性位移比谱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四类场地上的344条地震动,分别计算出了考虑及未考... 应用等延性位移比谱可以简便有效地估计结构的非弹性位移.在地震动作用下,由于P-Δ效应能够增加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和永久变形,因此,研究P-Δ效应对等延性位移比谱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四类场地上的344条地震动,分别计算出了考虑及未考虑P-Δ效应的等延性位移比谱,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到了等延性位移比谱考虑P-Δ效应的修正公式.结果表明:P-Δ效应对等延性位移比谱的影响十分可观,并且其影响程度随结构延性的增加而增大,随结构周期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当考虑P-Δ效应之后,等位移原理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延性位移比谱 P-Δ效应 拟合公式 非弹性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其伟 梁兴文 蒋建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将其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保证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三个水平,并用层间位移角限值予以量化。以作用倒三角形水平分布荷载的等截面弯剪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其初始侧移模式。对于使用良好性能水平,将... 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将其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保证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三个水平,并用层间位移角限值予以量化。以作用倒三角形水平分布荷载的等截面弯剪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其初始侧移模式。对于使用良好性能水平,将侧移曲线上反弯点对应的楼层处的层间位移角刚好达到相应限值时的侧移曲线作为目标侧移曲线,据此计算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参数以及原结构的基底剪力和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对于保证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的性能水平,根据Pushover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对结构予以调整,使结构满足这两个性能水平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性能水平 等效参数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变形解构规则 被引量:3
8
作者 钱稼茹 徐福江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527-530,共4页
为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并建立了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变形解构规则。分析了水平力作用下RC框架-核心筒结构变形的特点,根据力平衡准则和位移协调准则,分别建立了框架梁、柱的变形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以... 为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研究并建立了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变形解构规则。分析了水平力作用下RC框架-核心筒结构变形的特点,根据力平衡准则和位移协调准则,分别建立了框架梁、柱的变形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以及核心筒墙肢、连梁的变形与层间位移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核心筒结构 变形解构规则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
下载PDF
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楚留声 刘静 +1 位作者 王伸伟 赵军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0-110,共11页
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大跨度结构及高层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对于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较少。根据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的特点,将其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暂时使用、修复... 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大跨度结构及高层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对于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较少。根据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的特点,将其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接近倒塌四个水平,采用层间位移角限值予以量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PQ-FIBER模型对SRC柱-钢梁混合框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并采用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对PQ-FIBER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采用此方法对某8层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柱-钢梁混合框架结构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性能水平 层间位移角 侧移模式 静力弹塑性分析
下载PDF
自复位支撑-钢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支撑参数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龙河 杨雪飞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148,共8页
该文提出了预压碟簧自复位耗能(PS-SCED)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公式并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一6层PS-SCED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支撑参数进行设计并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等效阻尼比设计的支撑刚... 该文提出了预压碟簧自复位耗能(PS-SCED)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比公式并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对一6层PS-SCED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支撑参数进行设计并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等效阻尼比设计的支撑刚度偏于保守,支撑承载力需求偏大,而考虑等效阻尼比设计的支撑刚度和承载力需求更小且能使结构满足预定的性能目标;在相同性能目标下,支撑刚度比对结构的位移响应影响不大,按照所提出的刚度比区间设计的支撑参数能使结构满足变形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自复位耗能支撑 等效阻尼比 支撑刚度比
下载PDF
附加支撑-粘滞阻尼器体系的消能减震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函宇 叶昆 江厚山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前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方面为了确保实现性能目标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计算,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给出阻尼器相应支撑刚度的计算方法。为此,本文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础上,根据附加粘滞阻尼器... 目前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方面为了确保实现性能目标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计算,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给出阻尼器相应支撑刚度的计算方法。为此,本文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础上,根据附加粘滞阻尼器所提供的阻尼力、层间剪力与附加等效粘滞阻尼比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支撑-阻尼器串联结构体系可以视为截断频率与支撑刚度和阻尼器阻尼系数相关的一阶滤波器这一思路,提出了一种针对附加粘滞阻尼器结构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并且进一步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滞阻尼器 直接基于位移 抗震设计 支撑刚度 一阶滤波
下载PDF
考虑高振型影响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12
作者 辛力 梁兴文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663-666,681,共5页
简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过程。在结构各自振型及相应自振周期已知的前提下,由其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等效位移导出结构位移曲线,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各振型目标侧移曲线的建立问题,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基础上实现了框架... 简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过程。在结构各自振型及相应自振周期已知的前提下,由其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等效位移导出结构位移曲线,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各振型目标侧移曲线的建立问题,在考虑高振型影响的基础上实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通过算例介绍本文所给设计方法的全过程,并由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高振型影响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下载PDF
基于屈服点谱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被引量:12
13
作者 党争 梁兴文 +1 位作者 李坤 赵花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35,共11页
以设防地震下"生命安全"和罕遇地震下"防止倒塌"为结构性能目标,采用结构位移角和墙肢基底塑性转角为性能控制指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通过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估计框架-剪力墙结... 以设防地震下"生命安全"和罕遇地震下"防止倒塌"为结构性能目标,采用结构位移角和墙肢基底塑性转角为性能控制指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通过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估计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第一振型的等效屈服位移,并利用加速度反应谱构造考虑非弹性需求的屈服点谱,确定结构最大基底剪力。总框架与总剪力墙承担的基底剪力比例可人为假定,各墙肢所承担的弯矩值按与墙肢实际或等效截面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进行分配。以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详细阐述了建议方法的设计过程,并利用PERFORM-3D软件对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分析结果与设计预期的对比,表明了该设计方法对一定层数范围内的结构非弹性性能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等效单自由度 屈服点谱 动力时程分析
下载PDF
直接基于位移的非规则减隔震桥梁抗震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少威 项敬辉 +1 位作者 李建中 陈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5,共8页
根据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提出一种高低墩减隔震桥梁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可设计各桥墩配筋率及支座参数,使纵桥向地震作用下各墩保持弹性、各支座达到相同的损伤状态,并实现地震剪力或墩底弯矩的均匀分配。以某工程背景桥... 根据性能抗震设计的思想,提出一种高低墩减隔震桥梁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可设计各桥墩配筋率及支座参数,使纵桥向地震作用下各墩保持弹性、各支座达到相同的损伤状态,并实现地震剪力或墩底弯矩的均匀分配。以某工程背景桥梁为例进行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比较两者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此外,对比了剪力均匀和墩底弯矩均匀这两种地震力分配方式下桥梁的地震响应。对于各墩采用相同截面尺寸和配筋的减隔震桥梁,当按照该方法进行设计时,推荐采用墩底弯矩均匀的地震力分配方式,该分配方式能更好的发挥材料性能、节约工程造价,但同时应保证墩高较低的桥墩有足够的抗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非规则桥梁 减隔震桥梁 基于位移的设计 基于性能的设计
下载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抗震性能化设计规定的分析对比
15
作者 陈嵘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4期76-82,共7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10)均有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且略有不同,工程师在执行中可不避免地产生困惑。本文分析两本规范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从荷载-位移曲线的角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3—2010)均有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且略有不同,工程师在执行中可不避免地产生困惑。本文分析两本规范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规定,从荷载-位移曲线的角度阐述性能目标、性能水准的含义,并对比两本规范的设计参数。列举29个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工程实例,分析位移指标的取值依据。根据上述两方面分析,总结两本规范性能化设计规定的不同点,并给出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目标 性能水准 变形
下载PDF
组合减震技术在加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
16
作者 吴昊 贺阳 +3 位作者 江洋 杨勇 吴子夏 刘书舟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86,75,共6页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应急项目加固改造为例,主要探究组合减震技术在加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鉴于既有结构抗震性能以及防震缝宽度不足、结构整体扭转和局部抗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兼顾加固工程量、最大限度减轻对原有建筑影响以及加固成... 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应急项目加固改造为例,主要探究组合减震技术在加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鉴于既有结构抗震性能以及防震缝宽度不足、结构整体扭转和局部抗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兼顾加固工程量、最大限度减轻对原有建筑影响以及加固成本,最终采用组合减震技术(VFW+BRB)对原有框架进行加固设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部位和重要程度制定了性能目标和设计。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减震技术加固后的结构在遭遇地震作用时,可以显著减少顶点位移和水平加速度,降低地震响应,提高结构抗震冗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减震技术 加固改造 黏滞阻尼墙 位移阻尼器 消能子结构 抗震性能化设计
下载PDF
直接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郭磊 李建中 范立础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7-164,共8页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一条有效途径,其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位移需求估计方法和目标位移的确定。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这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一条有效途径,其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位移需求估计方法和目标位移的确定。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这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位移需求估计 目标位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34
18
作者 梁兴文 邓明科 +1 位作者 李晓文 李方圆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20,共6页
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三个水平,即使用良好、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并用层间侧移角限值予以量化。选作用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等截面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初始侧移模式,对于使用良... 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三个水平,即使用良好、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并用层间侧移角限值予以量化。选作用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等截面悬臂杆的侧移曲线,作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初始侧移模式,对于使用良好性能水平,由性能水平和初始侧移模式确定其目标侧移曲线,然后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参数以及原多自由度体系的基底剪力和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进而进行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对按此设计的结构进行推覆分析,校核结构的侧移形式与所采用的初始侧移曲线是否一致,并用相应的推覆曲线作为修正后的目标侧移曲线重新计算,直至满足为止。对于人身安全和防止倒塌性能水平,直接用达到其相应性能水平的推覆曲线作为目标侧移曲线,计算相应的等效位移和基底剪力,并绘出需求曲线,根据需求曲线与推覆曲线的关系调整设计结果。算例表明方法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性能水平 侧移模式
下载PDF
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I):拟静力试验 被引量:36
19
作者 司炳君 李宏男 +2 位作者 王东升 孙治国 王清湘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基于位移设计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和桥梁抗震规范方法设计了各2根和1根1:2.5比例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试验破坏形态、承载力、位移延性、滞回耗能、刚度退... 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基于位移设计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和桥梁抗震规范方法设计了各2根和1根1:2.5比例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试验破坏形态、承载力、位移延性、滞回耗能、刚度退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能够达到预期的延性抗震要求,并且在相对耗能能力(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相比)、刚度退化性能方面与现行规范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墩相当。试验表明建议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桥墩 基于位移抗震设计 拟静力试验 延性 滞回耗能
下载PDF
支挡结构抗震设计的2个关键技术问题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建经 冯君 +1 位作者 肖世国 刘昌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1-326,共6页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约3000km公路和铁路支挡结构的破坏类型、破坏模式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支挡结构的性能设计和挡土墙墙背地震土压力作用点位置这2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支挡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考...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约3000km公路和铁路支挡结构的破坏类型、破坏模式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支挡结构的性能设计和挡土墙墙背地震土压力作用点位置这2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支挡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考虑墙体位移对支挡结构抗震设计三级设防的要求.对支挡结构的抗震性能可做如下规定:性能要求1:与多遇地震水平一致,位移指数在1.0%以内;性能要求2:与设计地震水平一致,位移指数在3.5%以内;性能要求3:与罕遇地震水平一致,位移指数在6.0%以内.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墙背土压力作用点距挡土墙底的高度为0.45~0.63倍墙高,作用点位置与墙高和墙后土体的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支挡结构 性能设计 墙体位移 地震土压力作用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