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xed porokeratosis with a novel mevalonate kinase gene mutation:A case report
1
作者 Hong-Jun Xu Guang-Dong W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528-4534,共7页
BACKGROUND Porokeratosis is a rare,acquired,or inherited disorder of keratinization.There are numerous clinical types of porokeratosis and they can coexist in one patient and multiple members of an affected family.How... BACKGROUND Porokeratosis is a rare,acquired,or inherited disorder of keratinization.There are numerous clinical types of porokeratosis and they can coexist in one patient and multiple members of an affected family.However,coexistence of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and porokeratosis ptychotropica(Ppt)is rare.CASE SUMMARY A 45-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long-standing skin lesions.Physical examination identified numerous small,brown 2-mm to 4-mm patches on his face and several hyperkeratotic,verrucous plaques on his trunk and extremities.His father and one of his brothers also had similar lesions for years.Skin biopsies indicated a cornoid lamella in the epidermis.We identified c.155G>A mutation in the mevalonate kinase(MVK)gene,which converted a serine residue to asparagine(p.Ser52Asn)and was causative for porokeratosis in this family.A clinicopathologic diagnosis of DSAP and Ppt with a novel MVK gene mutation was made.The hyperkeratotic plaques on the patient’s scrotum were completely removed more than 10 times using a microwave knife.CONCLUSION An unusual case of DSAP coexisting with Ppt harbored a novel MVK gene mutation also present in the patient’s fam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porokeratosis ptychotropica Mevalonate kinase gene Gene mutation Microwave knife Case report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正华 牛振民 +11 位作者 袁文涛 赵敬军 蒋法兴 张静 柴宝 熊晓燕 项蕾红 王艺 徐世杰 刘维达 郑志忠 黄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7-674,共8页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S8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 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突变检测
下载PDF
异维A酸治疗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马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2期194-196,共3页
汗孔角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角化性皮肤病,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属于汗孔角化症的一种。异维A酸属于维生素A的衍生物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治疗重度或难治性痤疮、毛周角化症、毛发红糠疹及银屑病等角化性皮肤病,是治疗DSA... 汗孔角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角化性皮肤病,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属于汗孔角化症的一种。异维A酸属于维生素A的衍生物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治疗重度或难治性痤疮、毛周角化症、毛发红糠疹及银屑病等角化性皮肤病,是治疗DSAP的常用药物。本论文对DSAP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深入研究,同时对异维A酸药物的药理活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论述。综合二者间的作用机制发现异维A酸在治疗DSAP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维A酸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研究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MVK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媛媛 于功奇 +4 位作者 付希安 于永翔 田洪青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检测12例中国汉族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者MVK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中国汉族6个家系和6个散发DSAP患者及100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血样,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样本MVK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Sanger测序法... 目的:检测12例中国汉族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者MVK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中国汉族6个家系和6个散发DSAP患者及100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血样,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样本MVK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Sanger测序法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2个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中分别检测到c.566C>T,c.722G>T和c.207_208delAC突变位点。结论:MVK基因与DSAP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 MVK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SLC17A9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杨 付希安 +2 位作者 田洪青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672-675,共4页
目的:检测11例山东汉族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SLC17A9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患者SLC17A9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结果:1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 目的:检测11例山东汉族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SLC17A9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患者SLC17A9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结果:1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者的SLC17A9基因编码区的所有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本研究中11例DSAP患者的发病与SLC17A9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 SLC17A9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2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钱丽芬 柴燕杰 +5 位作者 董天祥 李谦 农祥 万屏 何黎 刘彤云 《皮肤病与性病》 2012年第3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2012年1月间断收治的2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男11例,女10例)。20... 目的探讨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2012年1月间断收治的21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1(男11例,女10例)。20岁前发病者13例(61.91%),(20~50)岁7例(33.33%),>50岁1例(4.76%),平均发病年龄18.36岁。皮损位于曝光部位,累及面部者10例(47.62%),累及颈部者9例(42.86%),累及上肢者19例(90.48%),累及下肢者7例(33.33%),累及躯干者6例(28.57%)。其中4例有家族史(占19.05%)。3例合并有系统疾病。组织病理资料分析均可见典型的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结论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20岁前发病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皮损位于暴露部位。组织学上以表皮角质层内典型的角化不全柱伴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或消失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临床 病理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1例致病突变位点的鉴定及功能初探
7
作者 陈金润 王久香 +2 位作者 潘请 王静 张虹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目的对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突变位点进行鉴定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采样,收集全基因组DNA,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5-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VD)相关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免... 目的对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突变位点进行鉴定并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对患者的外周血进行采样,收集全基因组DNA,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5-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MVD)相关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MVD相关突变对蛋白在细胞中溶解度的影响。结果测序发现,MVD cDNA,c.746T>C是该患者的致病位点,此突变属于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的热点突变。功能研究发现该突变导致MVD蛋白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变,具体表现为野生型MVD主要存在于上清中,突变导致MVD蛋白以不可溶的状态存在于细胞沉淀中。结论本研究鉴定了该患者发病的遗传突变,证实了既往已报道过的突变位点,进一步表明MVD为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的致病基因,突变导致蛋白的溶解度降低可能是该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 MVD基因 功能研究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致病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正华 牛振民 +7 位作者 赵敬军 熊晓燕 赵嵘 朱海明 李月彬 徐世杰 刘维达 黄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35-337,共3页
目的对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收集一个DSAP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1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并用LINKAGE软件(5.1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 目的对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方法收集一个DSAP家系成员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选用12号染色体长臂上已知致病区域的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并用LINKAGE软件(5.1Version)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连锁分析结果发现本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12S79的两点最大LOD值为5.15(θ=0.00)。结论DSAP致病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 致病基因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