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ddy soil extract cultures treated with glucose or fatty acids 被引量:24
1
作者 HE Jiangzhou1,2, QU Dong1,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2. Xinjiang Production & Construction Corps 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Tarim Basin,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843300,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103-1108,共6页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 universal process with irreplaceable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in anoxic environments. Our knowledge about Fe(Ⅲ) reduction predominantly comes from pure cultures of d...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is a universal process with irreplaceable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ortance in anoxic environments. Our knowledge about Fe(Ⅲ) reduction predominantly comes from pure cultures of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ing bacteria (DFRB).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glucose and a selection of short organic acids (citrate, succinate, pyruvate, propionate, acetate, and formate) on Fe(Ⅲ) reduction via the anaerobic culture of three paddy soil solutions with 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GLUCOSE organic acid anaerobic incubation
下载PDF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Fe^III (EDTA) with microorganisms in the system of nitric oxide removal from the flue gas by metal chelate absorption 被引量:3
2
作者 MABi-yao LIWei JINGGuo-hua SHIY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28-430,共3页
In the system of nitric oxide removal from the flue gas by metal chelate absorption, it is an obstacle that ferrous absorbents are easily oxidized by oxygen in the flue gas to ferric counterparts, which are not capabl... In the system of nitric oxide removal from the flue gas by metal chelate absorption, it is an obstacle that ferrous absorbents are easily oxidized by oxygen in the flue gas to ferric counterparts, which are not capable of binding NO. By adding iron metal or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e III (EDTA) can be reduced to Fe II (EDTA).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echniques. The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of Fe III (EDTA) with microorganisms in the system of nitric oxide removal by metal chelate absorption was investigated. Ammonium salt instead of nitrate was used as the nitrogen source, as nitrates inhibited the reduction of Fe III due 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electron acceptors. Supplemental glucose and lactate stimulated the formation of Fe II more than ethanol as the carbon sources. The microorganisms cultured at 50℃ were not very sensitive to the other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the reduction percentage of Fe III varied little with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30—50℃. Concentrated Na 2CO 3 solution was added to adjust the solution pH to an optimal pH range of 6—7 The overal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issimilatory ferric reducing microorganisms present in the mix culture are probably neutrophilic, moderately thermophilic Fe III reduc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imilatory ferric reducing microorganisms fe III (EDTA) microbial reduction mix culture
下载PDF
绿脱石结构Fe(Ⅲ)还原程度对氧化过程·OH形成及有机质矿化的影响
3
作者 肖艳琦 符俊宏 +3 位作者 刘细祥 廖文娟 张娜 崔浩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6-1066,共11页
土壤和沉积物有氧-无氧界面黏土矿物结构Fe(Ⅱ)氧化产生的羟自由基(·OH)在有机物质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和沉积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程度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然而,关于含铁黏土矿物还原程度[Fe(Ⅱ)/Fe总]对氧化... 土壤和沉积物有氧-无氧界面黏土矿物结构Fe(Ⅱ)氧化产生的羟自由基(·OH)在有机物质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和沉积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程度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然而,关于含铁黏土矿物还原程度[Fe(Ⅱ)/Fe总]对氧化过程中·OH的形成及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富铁绿脱石为黏土矿代表,研究了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Fe(Ⅱ)/Fe总:15%、22%、39%和56%]有氧氧化产生·OH的机制及该过程对溶解性有机质(DOM)转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的悬浊液体系中结构Fe(Ⅱ)浓度为2.2 mmol·L^(-1)时,随着还原程度从15%增加到56%,其氧化120 min后·OH的累积浓度从13.6μmol·L^(-1)增加到27.1μmol·L^(-1),单位O_(2)转化为·OH的效率从3.3%提高到5.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蓝四唑(NBT)猝灭实验和2,2′-联吡啶(BPY)钝化边缘反应位点的结果证明了还原程度为15%的绿脱石主要存在二八面体Fe(Ⅱ)[Al-Fe(Ⅱ)],并在边缘位点活化O2产生·OH;而还原程度为56%的绿脱石除二八面体Fe(Ⅱ)外,还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Fe(Ⅱ)-Fe(Ⅱ)-Fe(Ⅱ)],底面位点和边缘位点均可活化O_(2)产生·OH,并且O2在底面位点还原形成·OH效率更高。氧化过程中·OH矿化溶解性有机质(DOM)形成CO_(2)的含量随绿脱石的还原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与低还原程度绿脱石(15%)相比,高还原程度的绿脱石(56%)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并能从底面位点形成·OH从而提高了·OH生成的效率并进一步促进了DOM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脱石 结构二价铁 还原程度 羟自由基(·OH) 天然DOM转化
下载PDF
Fenton试剂氧化苯酚过程中Fe(Ⅱ)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褚衍洋 李玲玲 付融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57-1061,共5页
考察了Fenton试剂氧化降解苯酚过程中Fe(Ⅱ)浓度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Fenton反应发生的第1 min内,Fe(Ⅱ)浓度可降低到初始浓度的60%左右,随着反应的继续Fe(Ⅱ)浓度在大约20min降低到最小值,然后开始增... 考察了Fenton试剂氧化降解苯酚过程中Fe(Ⅱ)浓度的变化,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Fenton反应发生的第1 min内,Fe(Ⅱ)浓度可降低到初始浓度的60%左右,随着反应的继续Fe(Ⅱ)浓度在大约20min降低到最小值,然后开始增大,说明了Fe(Ⅲ)还原作用的存在;Fenton试剂氧化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包括对苯二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苯醌等,其中前三者能对Fe(Ⅲ)有效还原,是Fenton试剂氧化降解苯酚过程中Fe(Ⅲ)还原的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试剂 苯酚 fe() fe(Ⅲ) 还原
下载PDF
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还原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俊 谢丽 +2 位作者 盛杰 栾富波 周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2,共8页
在土壤和沉积物的自然厌氧环境中,铁氧化物可被铁还原菌等微生物异化还原产生Fe(Ⅱ),形成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具有还原活性,可使有机污染物还原转化。综述了含卤和含硝基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还原转化过程和表面结合铁系统与... 在土壤和沉积物的自然厌氧环境中,铁氧化物可被铁还原菌等微生物异化还原产生Fe(Ⅱ),形成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具有还原活性,可使有机污染物还原转化。综述了含卤和含硝基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还原转化过程和表面结合铁系统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界面反应机理,进而揭示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该还原过程的因素,如铁氧化物类型、pH值、Fe(Ⅱ)与铁氧化物接触时间,以及过渡金属、腐殖酸等竞争因子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强化自然界中天然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在有机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受污染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结合铁 fe() 铁氧化物 非生物还原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硝基苯在钢渣-Fe(Ⅱ)系统中的还原转化 被引量:5
6
作者 谢丽 盛杰 +1 位作者 周琪 翟桂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65-1669,共5页
研究了钢渣含铁废物,以及添加Fe(Ⅱ)后钢渣-Fe(Ⅱ)体系对硝基苯还原转化的可行性及化学机理.实验在20±2℃及转速为30r·min^-1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单独钢渣体系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还原转化能力有限,其还原能力与钢渣... 研究了钢渣含铁废物,以及添加Fe(Ⅱ)后钢渣-Fe(Ⅱ)体系对硝基苯还原转化的可行性及化学机理.实验在20±2℃及转速为30r·min^-1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单独钢渣体系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还原转化能力有限,其还原能力与钢渣本身残存的还原活性组分Fe(0),FeO有关.钢渣与Fe(Ⅱ)的表面结合系统能够提高硝基苯的还原转化速率.溶液中钢渣量大于12g·L^-1时,混合液pH值范围为11~12,硝基苯可在1h内完全转化.降低钢渣用量使混合液酸碱度稳定在中性,硝基苯转化速率减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证实硝基苯还原转化遵循硝基苯→亚硝基苯→羟基苯胺→苯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fe() 还原转化 硝基苯
下载PDF
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中Fe(Ⅱ)-葡萄糖酸钠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屈新奇 樊增禄 张文强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62-66,共5页
以Fe(Ⅱ)-葡萄糖酸钠配合物为氧化还原媒介对还原黄G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研究了硫酸铁、葡萄糖酸钠以及氢氧化钠质量浓度等对还原黄G染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Fe2(SO4)3.6H2O质量浓度为6g/L,葡萄糖酸钠质量浓度为20g/L,NaOH... 以Fe(Ⅱ)-葡萄糖酸钠配合物为氧化还原媒介对还原黄G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研究了硫酸铁、葡萄糖酸钠以及氢氧化钠质量浓度等对还原黄G染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Fe2(SO4)3.6H2O质量浓度为6g/L,葡萄糖酸钠质量浓度为20g/L,NaOH质量浓度为25g/L,还原染色时间为60m in,温度为45℃,外加电压为4V,阴极面积为20cm2的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染料 还原染色 电化学 葡萄糖酸钠 fe()配合物
下载PDF
Fe(Ⅱ)/针铁矿复合系统对水中橙黄G的吸附-还原脱色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丹 肖丹玲 +1 位作者 何广平 吴宏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2,共6页
系统研究了Fe(Ⅱ)/针铁矿复合系统对偶氮染料橙黄G(简称OG)的吸附-还原脱色机理,重点考察了反应条件p H值、Fe(Ⅱ)与OG摩尔比对OG还原脱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还原脱色反应速率;OG脱色反应非常... 系统研究了Fe(Ⅱ)/针铁矿复合系统对偶氮染料橙黄G(简称OG)的吸附-还原脱色机理,重点考察了反应条件p H值、Fe(Ⅱ)与OG摩尔比对OG还原脱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还原脱色反应速率;OG脱色反应非常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随p H值的升高、亚铁离子吸附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当OG初始浓度为50 mg/L、Fe(Ⅱ)与OG的摩尔比为27.0时,Fe(Ⅱ)/针铁矿复合系统对OG的去除脱色率在弱碱性条件下1 h内可达到100%。该系统对OG去除脱色的高效性是界面吸附与还原协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为有效应用Fe(Ⅱ)/针铁矿复合系统在缺氧环境中的污染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铁矿 表面结合态fe() 还原脱色 fe()
下载PDF
黏土矿物界面吸附Fe(Ⅱ)耦合对邻硝基苯酚还原转化的增强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梁剑滔 卢鹏澄 +2 位作者 寇卓瑶 赵丹 吴宏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5-781,共7页
系统考查了Fe(Ⅱ)分别与高岭石、蒙脱石结合的界面结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简称2-NP)的还原转化作用。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2-NP的还原转化速率,2-NP的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且速率常数(k)随溶液pH值... 系统考查了Fe(Ⅱ)分别与高岭石、蒙脱石结合的界面结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简称2-NP)的还原转化作用。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2-NP的还原转化速率,2-NP的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且速率常数(k)随溶液pH值、亚铁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当温度25℃,pH值6.7,Fe(Ⅱ)和2-NP初始浓度分别为3.0 mmol/L、0.022 mmol/L,以及黏土的投加量为4.0 g/L时,Fe(Ⅱ)/高岭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率在4.0 h内可达到100%。同样,pH值从6.0升高至7.3时,Fe(Ⅱ)/蒙脱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也显著增强;但在较低pH值和较低初始Fe(Ⅱ)浓度时,蒙脱石对Fe(Ⅱ)的还原催化性能不如高岭石,可归因于蒙脱石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性能。因此,Fe(Ⅱ)在上述两种矿物上吸附形态的差异是导致该系统对2-NP还原转化出现不同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高岭石 蒙脱石 表面结合态fe() 领硝基苯酚 还原转化
下载PDF
Fe(Ⅱ)/亚硫酸盐体系络合吸收NO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新元 刘纪良 +4 位作者 刘城昊 王忠华 武传燕 刘晓燕 赵海谦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6期1346-1349,共4页
研究反应条件对Fe(Ⅱ)/亚硫酸盐体系络合NO的影响规律。利用实验室分析模拟燃煤电厂烟气中NO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Na_(2)SO_(3)浓度主要作用于Fe(NO)SO_(4)的还原和NO的吸收。温度对该体系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升高温度可以提高N... 研究反应条件对Fe(Ⅱ)/亚硫酸盐体系络合NO的影响规律。利用实验室分析模拟燃煤电厂烟气中NO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Na_(2)SO_(3)浓度主要作用于Fe(NO)SO_(4)的还原和NO的吸收。温度对该体系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升高温度可以提高NO的脱除效果,另一方面加快了反应的进行,使得快速达到反应平衡。O_(2)体积分数对NO的脱除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该体系的降解趋势。一种是无氧条件下可以使该体系长时间处于有效的络合NO效果,另一种是2.5%的O_(2)体积分数可以促进该体系反应初期NO的络合,进而使得NO的脱除效率最大,3 min NO的脱除效率达到90.65%,但反应末期NO的脱除效果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亚硫酸盐体系 络合吸收法 NO还原 降解特性
下载PDF
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影响因素
11
作者 高嘉欣 路达 +1 位作者 张玉 周集体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2-370,共9页
考察了菌株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乙酸钠和柠檬酸钠不能作为菌株RQs-106的电子供体,较适宜的电子供体为乳酸钠,在36 h内产氨率可达到99%.C/N质量比值过高... 考察了菌株Shewanella sp.RQs-106还原Fe(Ⅱ)EDTA-NO产氨过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乙酸钠和柠檬酸钠不能作为菌株RQs-106的电子供体,较适宜的电子供体为乳酸钠,在36 h内产氨率可达到99%.C/N质量比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菌株的Fe(Ⅱ)EDTA-NO降解率和产氨率产生影响,最适宜的C/N质量比值为20.Fe(Ⅱ)EDTA-NO浓度过高会抑制菌株活性,导致Fe(Ⅱ)EDTA-NO难以被降解,本实验条件下宜控制Fe(Ⅱ)EDTA-NO浓度为1 mmol/L.当初始pH为5.0~6.0时,菌株RQs-106不能还原Fe(Ⅱ)EDTA-NO,当初始pH值升高到7.2~9.0时,可将Fe(Ⅱ)EDTA-NO还原为氨氮,但碱性过大对菌株RQs-106活性有抑制,较适宜的pH值为8.0.菌株可在20~35℃内还原Fe(Ⅱ)EDTA-NO并产氨,最适温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TA-NO 异化硝酸盐还原为氨(DNRA) 希瓦氏菌
下载PDF
NO^(-)_(2)促进剩余污泥水解新原理:Fe(Ⅱ)氧化与Fe(Ⅲ)还原
12
作者 孟雨桐 赵智强 +1 位作者 高金索 张耀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 剩余污泥的水解破壁是其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投加Fe(Ⅲ)氧化物可富集具有异化铁还原功能的Fe(Ⅲ)还原菌,强化复杂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种促进剩余污泥水解破壁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连续投加Fe(Ⅲ)氧化物不经济。亚硝酸盐作为反硝化中间产物,被报道能促进污泥水解破壁,同时可将污泥中的Fe(Ⅱ)化学氧化为Fe(Ⅲ),但对于亚硝酸盐引发的Fe(Ⅱ)氧化和Fe(Ⅲ)还原过程对污泥水解破壁及后续厌氧消化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向剩余污泥中添加亚硝酸盐,发现其中97.3%的Fe(Ⅱ)被氧化为Fe(Ⅲ),进而参与异化铁还原。扫描电镜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水解破壁明显,有机物大量释出;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添加亚硝酸盐组反硝化细菌和Fe(Ⅲ)还原菌显著富集。厌氧消化结束后,相比对照组(未添加亚硝酸盐),添加亚硝酸盐组污泥减量化和累积甲烷产量分别提高21%和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水解破壁 异化铁还原 亚硝酸盐 fe()氧化
下载PDF
Fe(Ⅱ)基协同络合体系下靛蓝电化学还原染色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康康 李晓燕 姚继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6-48,49-51,共6页
针对当前电化学染色过程中电流效率低、染料还原率低问题。文中以铁-葡萄糖酸钠(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为氧化还原媒介,对靛蓝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靛蓝在Fe(Ⅲ)或Fe(Ⅱ)-DGS-Abal B媒介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针对当前电化学染色过程中电流效率低、染料还原率低问题。文中以铁-葡萄糖酸钠(DGS)-Abal B协同络合体系为氧化还原媒介,对靛蓝进行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靛蓝在Fe(Ⅲ)或Fe(Ⅱ)-DGS-Abal B媒介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钠、Abal B、NaOH对氧化还原峰电流值和染料还原率和亚铁离子转化率的影响,探讨了靛蓝间接电化学还原的机理。结果表明,在还原时间为30 min,工作电压6.00 V,阴极面积10 cm^2时,优化的电解液组成成分为:靛蓝2.5 g/L,硫酸亚铁10.0 g/L,葡萄糖酸钠8.0 g/L,Abal B 7.0 g/L,氢氧化钠30.0 g/L;在此工艺下,染料还原率可达90.00%,并与传统保险粉染色进行对比,棉织物染色K/S值提高7.43%,且色牢度与传统染色工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DGS-Abal B 协同络合体系 靛蓝 电化学还原染色 循环伏安 还原率 亚铁离子转化率
下载PDF
错位堆叠限域和微孔缺陷固定协同生长高密度原子级Fe^(Ⅱ)-N_(4)氧还原活性位点
14
作者 陈梦慧 陈永婷 +6 位作者 杨智力 罗进 蔡佳琳 容忠言 张久俊 陈胜利 张世明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870-1878,共9页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s)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以及零排放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发电装置.然而,PEMFCs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的动力学缓慢,需要使用大量的铂(Pt)催化剂,其成本高、资源有限,因此,开发用于ORR的高...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s)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以及零排放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发电装置.然而,PEMFCs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的动力学缓慢,需要使用大量的铂(Pt)催化剂,其成本高、资源有限,因此,开发用于ORR的高性能、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NPMCs)尤为重要.在NPMCs中,过渡金属(Fe,Co,Ni,Cu,Zn,Mn等)-氮碳复合材料,尤其是Fe-N_(x)-C,被认为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代Pt催化剂.但此类催化剂存在催化活性低、电化学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获得高性能的NPMCs,催化剂创新性的设计和合成受到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在惰性气氛下高温热解含Fe、N和C的化学物质是制备Fe-N_(x)-C催化剂的有效途径.在高温热解过程中,形成的吡啶-N可进一步键合Fe原子形成Fe-N_(4)物种,Fe-N_(4)已被证实是高ORR活性的催化位点.然而,高温热解制备Fe-N_(x)-C催化剂时,有两个主要问题制约催化剂性能的提高:一方面,原子Fe可以转化为聚集形态的Fe基纳米颗粒,其催化ORR能力较差甚至无效;另一方面,含N物种的基团容易分解,会导致Fe-N_(4)等活性位点的大量流失.因此,提出防止Fe原子聚集和活性位点流失的新策略备受期待.本文提出了一种错位堆叠限域和微孔缺陷固定的协同调控策略.通过热解酞菁铁(FePc)、酞菁(Pc)和锌(Zn)盐的混合物,成功制备了高ORR性能的Fe-N_(x)-C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分级多孔的薄层碳纳米片结构,其中含Fe物种全部为Fe-N_(4)活性位点即100%的“Fe-N_(4)活性位点/总Fe物种”比率.相比之下,单独热解FePc生成的催化剂中,“Fe-N_(4)活性位点/总Fe物种”比率仅为5.9%,且形成的无定型碳样品中嵌有Fe基纳米颗粒.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Pc作为大环化合物,通过与FePc分子π-π作用形成的错位堆叠可以限域Fe原子,防止其脱出聚集成Fe基纳米颗粒.Zn盐作为造孔剂,通过Zn挥发诱导产生的微孔缺陷可以固定Fe^(Ⅱ)-N_(4)活性位点.错位堆叠限域和微孔缺陷固定协同产生了高密度的原子级Fe^(Ⅱ)-N_(4)活性位点,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ORR活性.优化的Fe^(Ⅱ)-N_(4)-C电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展现出了优于商用Pt/C催化剂的半波电势、甲醇耐受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综上,本文提出的调控策略对发展高性能NPMCs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协同策略 错位堆叠限域 微孔缺陷固定 fe^()-N_(4)
下载PDF
土壤Fe(Ⅲ)异化还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迟光宇 张兆伟 +1 位作者 陈欣 史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75-2080,共6页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 微生物的异化Fe(Ⅲ)还原指以Fe(Ⅲ)为末端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氧化有机物的产能过程,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化还原的产物为Fe(Ⅱ)。目前对Fe(Ⅲ)微生物还原的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系统介绍了异化Fe(Ⅲ)还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包括还原不溶性Fe(Ⅲ)氧化物的机制及与Fe(Ⅲ)还原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异化Fe(Ⅲ)还原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旨在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该科学问题的了解和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加快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电子受体 还原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红岩 高峰 杨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及地球化学过程。文章围绕异化Fe(Ⅲ)还原细菌系统介绍了其代谢机理,对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在地球化学中元素迁移和有机污染治理等环境修复方面的作用进行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铁还原 异化铁还原机制 异化铁还原菌 环境修复
下载PDF
淹水培养时间对水稻土中Fe(Ⅲ)异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黄婉玉 王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23-1729,共7页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恒温条件下厌氧培养,定期测定Fe(Ⅱ)含量和pH值变化,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电子供体时,不同淹水时期的微生物群落总体上对Fe(OH)3还原反应有较快的响应;丙酮酸盐作为碳源时,铁还原反应启动的时间整体迟于葡萄糖,Fe(Ⅱ)累积量在反应30d才表现出显著累积并逐渐趋于稳定;淹水20d的微生物群落能最先利用乳酸盐还原Fe(Ⅲ),反应15 d的Fe(Ⅱ)累积量达到601.60 mg.L-1;淹水30 d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乙酸盐的利用能力增强,最大Fe(Ⅱ)累计量升高到538.47 mg.L-1,Fe(Ⅲ)还原率达到75.81%。不同淹水时期利用各种碳源的体系pH表现为葡萄糖从中性下降至酸性,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中性偏酸,乙酸盐的pH略微偏碱,不同淹水时期出现的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是导致Fe(OH)3还原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碳源利用可以指示不同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变化:淹水培养早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和丙酮酸盐的利用较为迅速和显著,同一时期出现的微生物群落不能以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淹水培养后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以乳酸盐和乙酸盐为优势碳源来还原Fe(OH)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淹水培养时间 碳源利用
下载PDF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异化还原Fe(Ⅲ)介导的As(Ⅲ)氧化转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汪明霞 王娟 司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68-2373,共6页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用下Fe(III)还原和As(III)氧化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III)被还原为Fe(II)的同时伴随着As(III)氧化为As(V);S.oneidensis MR-1在含低浓度As(II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高浓度培养基上生长被抑制;As(III)通过制约菌体的生长与活性来抑制Fe(III)异化还原.同样,适量浓度的Fe(III)含量对As(III)氧化转化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高浓度的Fe(III)浓度使得溶液中产生过多的Fe(II),从而对As(III)氧化转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弱碱环境更有利于As(III)氧化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异化还原 氢氧化铁 As(Ⅲ Ⅴ) 氧化还原
下载PDF
不同Fe(Ⅲ)对活性污泥异化铁还原及除磷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亚娥 冯娟娟 李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3-998,共6页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 以SBBR反应器活性污泥作为铁还原菌菌种来源,采用兼性厌氧/严格厌氧恒温培养试验,投加不同Fe(Ⅲ)考察各条件下的异化铁还原能力,同时比较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依次为:Fe(OH)3>氧化铁皮>青矿>红矿,其中严格厌氧条件下较好.同时,除磷效果与其呈正相关,富集培养至7d,Fe(OH)3及氧化铁皮体系出水磷浓度均达到2mg/L以下,之后继续降低,最终达到0.5mg/L以下.结合异化铁还原除磷机理,可以证明,不同Fe(Ⅲ)表面吸附作用对TP的去除贡献较小,其主要作用为铁还原菌驱动下的化学沉淀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异化fe(Ⅲ)还原 铁还原菌 富集培养 除磷
下载PDF
Fe(III)的微生物异化还原 被引量:12
20
作者 贺江舟 曲东 张莉利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8-164,共7页
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III)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能。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可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包括一些放射性核素,还可降解利用许多有机... 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是厌氧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主要微生物类群,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以利用Fe(III)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获能。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可还原许多有毒重金属包括一些放射性核素,还可降解利用许多有机污染物,在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异化Fe(III)还原微生物的分布、分类,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异化Fe(III)还原的意义做了评述,旨在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此的了解和重视,通过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加快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Ⅲ)还原 生物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