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礼”学的旨归及内在逻辑
1
作者 石云权 谢卫平 陈灿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 社会政治纷争、礼乐文明崩坏的战国亟待重构稳定和谐的世事秩序。荀子赓续前代礼学,熔于一炉,给出了自洽性设想: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荀子将礼视为人世的达道,一方面明确以礼奉养人的自然之欲,调节求欲行为,安顿个体生命,升华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以礼明分等级名分,促成分工合作,推动社会秩序形成和运转,以实现他澄清世事纷乱的初衷。为达成上述两重旨归,荀子寄望于势位尊崇的“圣王”,赋予了他制定礼法、裁夺刑罚的至高权柄,但在制衡王权方面,荀子倾向道德层面的慎终劝诫与警示,并未构想出合理可行的规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于天人之分” 个体生命 社会秩序 “圣王”
下载PDF
辩性善——理解孟子性善论含义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金刚 《国际儒学(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1期135-142,189,共9页
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的必要思想语境,通过分析这三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范围。孟子的人禽之辨强调,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潜能,而动物则没... 孟子思想中的人禽之辨、圣凡之辨、性命之辨,是孟子性善论的必要思想语境,通过分析这三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性善论的范围。孟子的人禽之辨强调,人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四端之心这一“善端”,即成就善的潜能,而动物则没有四端之心,因此,孟子也认为只有实现了善端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善端即是人的“类本质”所在,人禽之辨证明孟子的“性善论”是“人性善”,与宋明理学的“泛性善论”不同。孟子的圣凡之辨则是强调人禽之别内部的“同中之异”,通过圣凡的同类肯认四端之心的真实性,并以圣人为楷模为凡人提供了工夫修养的道路和方向,通过圣凡的差异彰显“性善”在现实中实现的艰难性,这也证明了孟子的“性善”并非本质主义的性善。孟子通过性命之辨,将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必然获得的欲望性的东西排除在性之外,与人禽之辨再次形成呼应,强调人之为人就在于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开展,人真正成为人或应当成为的人的面向,是主体通过自我实现而达成的“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孟子 四端 人禽之辨 圣凡之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