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和脆弱人群的筛选
1
作者 郭佳 王姣 +4 位作者 李永红 王裕 何江 赵程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24-330,337,共8页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 目的分析宜昌市夏季极端降水对急诊数量的影响,筛选敏感性疾病并探究脆弱人群。方法本研究利用宜昌市2014—2019年6—8月气象数据和2家综合医院急诊数据,采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夏季极端降水(≥100 mm)与不同系统疾病急诊数的关系,筛选极端降水敏感性疾病,并进一步探讨对不同个体特征人群的滞后效应。结果共收集到研究期间宜昌市67492例急诊病例,极端降水对总人群、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日急诊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滞后天数为14 d,累积相对风险度(the 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分别为1.401(95%CI:1.108~2.772)、3.267(95%CI:1.407~7.587)、2.639(95%CI:1.170~5.953)、2.435(95%CI:1.368~4.335)。男性、女性、(18~59)岁和≥60岁年龄组的CRR分别为1.403(95%CI:1.087~1.811)、1.400(95%CI:1.046~1.873)、1.329(95%CI:1.040~1.698)、1.587(95%CI:1.075~2.343)。结论极端降水可显著增加总人群的急诊风险,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敏感性疾病,男性、女性普遍易感,18岁以上成人为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敏感性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COVID-19疫情对厦门市气象因素与流行性感冒发病关联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欧剑鸣 陈玉檐 +8 位作者 阿依努尔·要力达西 陈娟娟 冯喻琳 陈思 谢忠杭 黄文龙 杨子豪 李玲芳 祝寒松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19-327,共9页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是否影响气象因素与流行性感冒(流感)的关联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此问题及其影响特征,为今后精确评估气象因素对流感的风险效应提供依据。方法对厦门市气象因...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是否影响气象因素与流行性感冒(流感)的关联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此问题及其影响特征,为今后精确评估气象因素对流感的风险效应提供依据。方法对厦门市气象因素和流感发病的每日数据分为三部分:全年期(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非COVID-19疫情期(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21日)和COVID-19疫情期(2020年1月22日—2021年12月31日),采用R 4.2.1软件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进行气象因素与流感的关联分析。结果非COVID-19疫情期低(<42%)和高(>85%)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是流感的危险因素,高RH风险累计效应随滞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RH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弱,RH达到93%滞后14 d时最显著(RR=1.41)。COVID-19疫情期RHU<75%对流感的风险累计效应随RH的减少和滞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RH为35%滞后14 d时最显著(RR=1.86×10^(6))。非COVID-19疫情期降水量(precipitation,PRE)处于25~75 mm对流感的风险累计效应先增加后减少,随滞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滞后14 d,PRE达到40 mm时最显著(RR=1.49)。COVID-19疫情期PRE对流感的风险累计效应随PRE的增加而增加。COVID-19疫情期流感发病数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气象因素与流感发病关联分析,致研究结果与全年期和非COVID-19疫情期差别较大;对全年期的研究结果影响较小。结论COVID-19疫情封控政策导致了厦门市COVID-19疫情期流感数大幅下降,从而显著影响了气象因素与流感发病关联分析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对长期多年度的分析结果影响有限。此外,极端天气例如RHU、PRE等对流感发病关联的分析也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气温 相对湿度 流行性感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下载PDF
蒙自市非意外死亡风险的气象影响因素及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雪萌 杨建斌 李建云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4-192,217,共10页
目的探讨气象要素对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影响,建立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方法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要素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性,评估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森林算法(RF)... 目的探讨气象要素对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影响,建立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预警模型。方法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要素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性,评估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随机森林算法(RF)与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和构造的非线性函数回归法的健康预警模型,检验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等级的预警效果。结果通过气象要素、空气污染物、非意外死亡人数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将平均气温、昼夜温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地面气压、平均风速及O_(3)7个因素纳入DLNM模型。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与非意外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最小死亡风险分别位于18.0℃和76%。平均气温舒适区间为(11.0~22.5)℃,相对湿度舒适区间为58%~79%。通过随机森林定量分析,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平均气温和地面气压四类气象要素作为最优因子纳入预警模型。冷热和干湿效应的交互作用中,干冷效应没有出现,湿冷和干热效应比较显著。统计干湿效应健康风险等级的预警结果,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和构造的非线性函数法两种模型的独立样本预警准确率均大于50%,最高的准确率达到77.8%。结论蒙自市非意外死亡人数受高温、低温、较大昼夜温差、低湿、高湿的影响较大,湿冷和干热交互效应也有显著影响。干湿效应的健康风险分级比较合理。构造的非线性函数法对低风险的预警准确率较高,拓展的Shepard插值法对中高风险的预警更为有效,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可以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拓展Shepard插值法 构造非线性函数法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镇江市日均气温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
4
作者 陈宇 施泉清 +4 位作者 张春霞 尹馨怡 张馨月 柳艳 张徐军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33-438,464,共7页
目的探索镇江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镇江市2015—2021年逐日死亡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日均气温对人群日死亡数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镇江市日均温度与死亡呈现近似... 目的探索镇江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镇江市2015—2021年逐日死亡数据、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分析日均气温对人群日死亡数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镇江市日均温度与死亡呈现近似“U”形曲线。热效应为急性短期效应,气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热效应均在当天表现出最大热效应,RR值分别为1.19(95%CI:1.13~1.25)、1.46(95%CI:1.32~1.61)、1.59(95%CI:1.27~2.00)。冷效应呈现滞后特点,气温对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冷效应持续到第11天,最大RR值分别为1.08(95%CI:1.05~1.10)、1.07(95%CI:1.02~1.11)。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分别在滞后30天和20天达到最大值,而气温对不同死因别死亡人数的累积热效应则都在滞后3天达到最大值。结论镇江市气温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居民死亡风险,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变温对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
5
作者 宋雨润 曾胜兰 +1 位作者 王式功 钟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变温的关系,选取2013-2016年阜南县逐日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 为探究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变温的关系,选取2013-2016年阜南县逐日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阜南地区循环系统疾病高发期为春季,夏季住院人数最少。(2)日最高/最低气温24 h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累积暴露-反应关系分别呈“U”型、“J”型分布,变温绝对值越高,相对危险度(RR)越高。正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即时效应,负变温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日最高气温24 h变温为11.6℃滞后3 d后RR达到最大值1.28(95%CI:1.15,1.43),日最低气温24 h变温为10.5℃在滞后1d时,RR达到最大1.45(95%CI:1.20,1.74)。(3)气温升高和降低均能增加阜南地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正变温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更强。女性和老年人对变温反应更敏感,在高正变温下患病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气象 医疗气象 变温 循环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2013年丰台区PM_(2.5)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郭永超 李洁 +4 位作者 谢俊卿 陈丹丹 周慧霞 胥芹 郭秀花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研究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PM_(2.5)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大气污染物PM_(2.5)的污染情况、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以及气象状况,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大气污染物PM... 目的研究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PM_(2.5)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大气污染物PM_(2.5)的污染情况、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以及气象状况,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大气污染物PM_(2.5)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的影响。结果北京市丰台区2013年大气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00.92μg/m^3,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为764人。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女性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压、男性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无相关性。在污染当天PM_(2.5)每升高10μg/m^3,相对危险度RR值为1.0252(95%CI:1.0113~1.0393)。结论 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00.92μg/m^3,超过国家规定二级标准的34.56%,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随着PM_(2.5)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地区温度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玉龙 尹岭 +3 位作者 王式功 陈雷 谭元文 康延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3期94-99,共6页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血性心脑血管住院病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大于15℃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剧烈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即时效应,且其相对风险随滞后日增加和气温日较差增加达到叠加效应的峰值。当24h内气温下降7℃以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开始明显上升,下降10℃以上呈现显著的即时效应。统计分析发现,两县在春季达到上述阈值概率最高,因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也在春季达到峰值,特别是雨水至清明节气时段为两县住院人数共同最高峰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部的锦屏县夏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也较多。此外,降温过程与节气转换也是导致两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阶段性增多的主要天气与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4h变温 气温日较差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广义相加模型
下载PDF
臭氧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就诊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海燕 虞明星 +3 位作者 赵春妮 安玉琴 王苏玮 刘毅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12-319,325,共9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大气O3污染现状,阐明O3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7年河北省儿童医院内科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次,并获取同期环保与气象资料,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DLNM)计算O3对呼吸系统就诊量... 目的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区大气O3污染现状,阐明O3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7年河北省儿童医院内科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次,并获取同期环保与气象资料,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DLNM)计算O3对呼吸系统就诊量的超额风险度ER及95%CI,采用滞后(1~16)d效应以及累积(1~16)d效应进行描述,并将效应最大值作为O3对门诊量影响的评估值。结果①2015—2017年石家庄市、唐山市及张家口市O3超标天数逐年增多,污染程度逐年加重;②3个城市O3日均浓度与门诊量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③石家庄市、唐山市和张家口市O3对儿童呼吸系统就诊量均存在滞后效应,大气O3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依次增加0.25%(0.14%,0.36%)、0.16%(0%,0.31%)和0.53%(0.12%,0.94%),张家口市影响最大,且O3对3个城市儿童呼吸系统门诊就诊人次的滞后效应影响变化趋势一致;④石家庄市和张家口市O3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有持续16 d的累积效应,在(13~14) d时达到最大值,大气O3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分别增加0.82%(0.63%,1.01%)和2.37%(1.03%,3.74%),张家口市影响最大,O3对3个城市呼吸系统门诊就诊人次的累积效应影响变化趋势一致;⑤石家庄市和张家口市O3对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J00-J06和症状R07门诊人次存在滞后及累积效应,且O3对J00-J06、R07累积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河北省不同地区O3对儿童健康影响存在地域性差异,进一步深入探索不同地区O3的成因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臭氧 儿童 呼吸系统 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
下载PDF
宁波市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丹 黄富林 +3 位作者 雷红 崔瑾钰 王松旺 苏雪梅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889-896,共8页
目的分析宁波市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对宁波2014—2018年气象因素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数据及同期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探究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 目的分析宁波市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对宁波2014—2018年气象因素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数据及同期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探究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与宁波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气温和空气污染物会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产生影响,极端高温天气在第0~4天(lag0~4)累积增加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最大,死亡风险最大增加为21.22%(95%CI:3.84%,41.52%);极端低温在滞后第2~7天(lag2~7)的累积增加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最大,死亡风险最大增加为13.02%(95%CI:0.99%,26.48%)。PM_(10)、PM_(2.5)、SO_(2)浓度的增加会使人群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结论宁波市气象因素和空气污染物均可影响居民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注意极端天气和高污染天气的防范,在日均气温处于低温或高温,应倡议居民减少外出或注意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空气污染物 循环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2012~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PM_(2.5)与居民总死亡关联性的调查研究
10
作者 郭永超 李洁 +3 位作者 谢俊卿 周慧霞 胥芹 郭秀花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131-135,共5页
目的通过收集2012年3月~2015年2月北京市丰台区气象数据、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数据、居民总死亡数据,分析PM_(2.5)对居民造成的超额死亡危险,为丰台区居民的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AS9.2软件对PM_(2.5)污染情况、气象因... 目的通过收集2012年3月~2015年2月北京市丰台区气象数据、细颗粒物(PM_(2.5))的污染数据、居民总死亡数据,分析PM_(2.5)对居民造成的超额死亡危险,为丰台区居民的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AS9.2软件对PM_(2.5)污染情况、气象因素以及居民总死亡水平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利用R3.0.3软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_(2.5)对居民造成的超额死亡危险。结果 PM_(2.5)年平均浓度为91.94μg/m^3,居民总死亡数为23 138人;PM_(2.5)与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r=-0.10,P<0.01),PM_(2.5)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均呈正相关(r=0.38、0.03),但是PM_(2.5)与气压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M_(2.5)与总死亡数呈正相关关系(r=0.11,P<0.01);PM_(2.5)对居民总死亡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2年3月~2015年2月北京市丰台区PM_(2.5)的污染严重,2013年PM_(2.5)的污染最严重;居民总死亡呈冬季最高的趋势;PM_(2.5)浓度与居民总死亡数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居民全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时间序列 关联性
下载PDF
气温和大气颗粒物对哈尔滨市人群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和佳 程义斌 +4 位作者 李永红 张睿 汪子贤 张馨航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18-325,共8页
目的定量评估哈尔滨市日平均气温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对人群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收集2014—2016年哈尔滨市每日死亡资料,大气颗粒物中PM_(10)、PM_(2.5)等污染物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双变量反应平面模... 目的定量评估哈尔滨市日平均气温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对人群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收集2014—2016年哈尔滨市每日死亡资料,大气颗粒物中PM_(10)、PM_(2.5)等污染物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双变量反应平面模型以及温度分层法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性和定量评估大气颗粒物中PM_(10)、PM_(2.5)和日平均气温对哈尔滨市人群死亡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双变量反应平面模型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和大气颗粒物中PM_(10)、PM_(2.5)与人群死亡之间的关系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分层分析结果发现,高温时,累积滞后天数越长,PM_(10)和PM_(2.5)对日总死亡数的影响越大,当累积滞后12 d时,PM_(10)和PM_(2.5)每升高10μg/m^(3),日总死亡的累积相对危险度(CRR)分别增加10.4%(95%CI:2.7%~18.8%)和18.2%(95%CI:1.8%~37.1%);低温和中温时,未发现PM_(10)和PM_(2.5)与总死亡之间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中温层相比,高温时PM_(10)和PM_(2.5)对死亡的影响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时,大气颗粒物对男性和65岁以上老年人群死亡的影响更大。结论气温和PM_(10)、PM_(2.5)对哈尔滨市人群死亡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在高温时PM_(10)、PM_(2.5)对死亡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日平均气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中国21个地区隔日温差对人群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和佳 黄钰姝 +2 位作者 李永红 程义斌 姚孝元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54-262,共9页
目的探索隔日温差(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21个地区2014-2018年的每日气象因素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和死因统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 目的探索隔日温差(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21个地区2014-2018年的每日气象因素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和死因统计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和多元Meta分析,估计不同季节的TCN对每日总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不同季节的TCN对每日总死亡人数均有显著影响,且阈值不同。冷季时,P_(95)TCN(升温)的14天累积相对危险度(CRR)为0.868(_(95)%CI:0.794,0.948),而P_(5)(降温)对每日总死亡人数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暖季时,P_(95)TCN(升温)的7天CRR为1.078(_(95)%CI:1.009,1.152),而P_(5)(降温)的7天CRR为0.929(_(95)%CI:0.889,0.971)。冷季时,患有呼吸系统疾病人群更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不利影响。暖季时,循环系统疾病人群、女性和≥65岁人群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南北区域的分析显示,北方城市的人群对P_(95)TCN的影响更加敏感。结论不同季节的极端TCN与人群死亡的风险存在关联,冷季时升温可降低人群死亡风险,而暖季时升温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降温可降低人群死亡风险。健康促进策略应该考虑相邻两天之间的温度变化对人群死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日温差(TCN)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多元Meta分析
下载PDF
沿海城市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滞后定量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鹿文涵 谷少华 +2 位作者 孙仕强 张程明 朱宪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当夏季和冬季出现极端气温时,脑卒中死亡有明显增加,但不同地区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同。以宁波为沿海城市的代表,采用2013—2019年宁波市脑卒中死亡病例和同期的气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极端气温对不同... 当夏季和冬季出现极端气温时,脑卒中死亡有明显增加,但不同地区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同。以宁波为沿海城市的代表,采用2013—2019年宁波市脑卒中死亡病例和同期的气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极端气温对不同群组脑卒中死亡的滞后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高温对除低龄组外的其他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趋势基本一致,即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95%CI)随时间延长增大,热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对全部人群滞后3 d内的脑卒中死亡有促进效应。40℃滞后0—1 d、0—2 d和0—3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9(1.17—1.43)、1.38(1.22—1.55)和1.41(1.25—1.60)。(2)极端低温对不同人群脑卒中死亡促进效应趋势不同,对于全部人群,当天没有明显的促进效应,滞后第3到4天开始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随时间增大,低温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滞后15 d后对脑卒中死亡无明显的促进效应。-4℃滞后0—5 d、0—10 d和0—15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3(1.00—1.50)、1.61(1.22—2.12)和1.95(1.39—2.75)。(3)极端气温对高龄组(≥65岁)脑卒中死亡的促进风险更高,对低龄组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效应。极端高温对男性热累积促进效应更强,极端低温对女性累积促进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脑卒中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下载PDF
2013—2019年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鹿文涵 谷少华 +2 位作者 孙仕强 张程明 朱宪春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 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采用2013—2019年6—9月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同期中暑病例数据为基础资料,重点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了宁波市高温热浪对中暑的滞后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热浪(不分等级)引起中暑的单日相对危险度RR值(95%CI)在发生当天达到最大值;累计RR值(95%CI)在滞后0—4 d达到最大值;不同等级高温热浪(一般高温热浪、危害高温热浪和强危害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最大单日RR值(95%CI)均出现在发生当天,最大累计RR值(95%CI)都发生在滞后0—3 d;高温热浪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CI)低龄组(<65岁)明显小于高龄组(≥65岁),随着高温热浪等级的增加,引起中暑的单日及累计RR值(95%CI)逐渐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中暑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相对危险度
下载PDF
高温热浪致死风险的人群和城市分异及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领雁 张朝 侯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484,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的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高温热浪灾害下人群的脆弱性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模拟随机高温热浪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概率风险评估与高温热浪生命保险费率的厘定。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高温热浪死亡风险与对应的费率水平是年轻人的9~28倍;其中,高温热浪费率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费率水平较低。该研究成果为指数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的研发,为政府采取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指数保险
下载PDF
Light at night and lung cancer risk:A worldwide interdisciplinary and time-series study
16
作者 Runchen Wang Qixia Wang +12 位作者 Jianfu Li Jianrong Zhang Shixuan Lyu Wenhao Chi Zhiming Ye Xuanzhuang Lu Ying Shi Yubin Wang Xinjian Wu Ruiyu Hu Mónica Pérez-Ríos Jianxing He Wenhua Li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Background:Light at night(LAN)has become a concern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is global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xposure-lag-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LAN exposure and lung... Background:Light at night(LAN)has become a concern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is global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xposure-lag-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LAN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Methods:LAN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s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Data of lung cancer incidence,socio-demographic index,and smoking prevalence of populations in 201 countries/territories from 1992 to 2018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s and population-weighte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A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was used to assess the exposure-lag effects of LAN exposure on lung cancer incidence.Results: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286-0.355 and the population-weighted linear regress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361-0.527.After adjustment for socio-demographic index and smoking preva-lence,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264-0.357 and the population-weighted linear regress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346-0.497.In the DLNM,the maximum relative risk was 1.04(1.02-1.06)at LAN exposure of 8.6 with a 2.6-year lag time.After adjustment for socio-demographic index and smoking prevalence,the maximum relative risk was 1.05(1.02-1.07)at LAN exposure of 8.6 with a 2.4-year lag time.Conclusion:High LAN exposure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ung cancer incidence,and this effect had a specific lag period.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individual-level studies,this group-level study provides a novel paradigm of effective,efficient,and scalable screening for risk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at night Satellite imagery Lung cancer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 MELATONIN
原文传递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incidence of childhoo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analyzed by DLNMs-based time series approach 被引量:19
17
作者 Hongchao Qi Yue Chen +8 位作者 Dongli Xu Hualin Su Longwen Zhan Zhiyin Xu Ying Huang Qianshan He Yi Hu Henry Lynn Zhijie Zha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77-86,共10页
Background: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has become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There has been evidence tha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HFMD incidence,and understanding ... Background: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has become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There has been evidence tha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HFMD incidence,and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can help prevent and control HFMD.Methods:HFMD incidence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in Minhang District,Shanghai were obtained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9 and 2015.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DLNMs)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HFMD incidence after adjusting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of long time trend,weekdays and holidays.Results:There wa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HFMD incidence,the RR of 5th percentile compared to the median is 0.836(95%CI:0.671-1.042)and the RR of 95th percentile is 2.225(95%CI:1.774-2.792),and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varied across age groups.HFMD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RR=1.009,95%CI:1.005-1.015)and wind speed(m/s)(RR=1.197,95%CI:1.118-1.282),and with decreasing daily rainfall(mm)(RR=0.992,95%CI:0.987-0.997)and sunshine hours(h)(RR=0.966,95%CI:0.951-0.980).Conclusions: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childhood HFMD incidence in Minhang District,Shanghai.This information can help local health agencies develop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HFMD under specific climat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Meteorological factor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原文传递
Photoperiodic diapause in a subtropical population of Aedes albopictus in Guangzhou,China:optimized fieldlaboratory-based study and statistical models for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Dan Xia Xiang Guo +15 位作者 Tian Hu Li Li Ping-Ying Teng Qing-Qing Yin Lei Luo Tian Xie Yue-Hong Wei Qian Yang Shu-Kai Li Yu-Ji Wang Yu Xie Yi-Ji Li Chun-Mei Wang Zhi-Cong Yang Xiao-Guang Chen Xiao-Hong Zhou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8年第1期903-915,共13页
Background:Aedes albopictus is among the 100 most invasive species worldwide and poses a major risk to public health.Photoperiodic diapause provides a crucial ecological basis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is species to adv... Background:Aedes albopictus is among the 100 most invasive species worldwide and poses a major risk to public health.Photoperiodic diapause provides a crucial ecological basis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is species to adverse environments.Ae.albopictus is the vital vector transmitting dengue virus in Guangzhou,but its diapause activities herein remain obscure.Methods:In the laboratory,yeast powder and food slurry were compared for a proper diapause determination method,and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CPP)was tested at illumination times of 11,11.5,12,12.5,13,and 13.5 h.A 4-parameter logistic(4PL)regression model was selected to estimate the CPP.In the field,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Ae.albopictus population,egg diapause,and hatching of overwintering eggs were investigated monthly,weekly,and daily,respectively.A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was us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s of diapause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Results:In the laboratory,both the wild population and the Foshan strain of Ae.albopictus were induced to diapause at an incidence greater than 80%,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1)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diapause.The CPP of this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to be 12.312 h of light.In the field,all of the indexes of the wild population were at the lowest levels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and the Route Index was the first to increase in March.Diapause incidence displayed pronounced seasonal dynamics.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day lengths of 12.111 h at week2016,43 and 12.373 h at week2017,41 contributed to diapause in 50%of the eggs.Day length was estimated to b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factor related to diapause.Conclusions:Photoperiodic diapause of Ae.albopictus in Guangzhou of China was confirmed and comprehensively elucidated in both the laboratory and the field.Diapause eggs are the main form for overwintering and begin to hatch in large quantities in March in Guangzhou.Furthermore,this study also established an optimized investigation system and statistic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Ae.albopictus diapause.These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albopictus and mosquito-born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ROPICAL Aedes albopictus Critical photoperiod Photoperiodic diapaus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原文传递
无锡市气温对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娟 施超 +6 位作者 张琪 石平 高雨蒙 陈玉均 王礼华 鲍静 沈元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9-1393,1419,共6页
目的了解无锡市气温对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影响。方法收集无锡市2012年12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实验室病原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与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 目的了解无锡市气温对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影响。方法收集无锡市2012年12月3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实验室病原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与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关系。结果2012-2017年无锡市流感病例监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总ILI%为4.96%,流感检测阳性率12.28%。无锡市气温对流感样病例的累积效应曲线呈近似"U"型,低温(10℃以下)和高温(20℃以上)均影响流感样病例的发生,低温效应滞后且效应较强,高温效应出现迅速且效应短暂。对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累积效应呈近似"L"型,主要表现为较强的低温滞后效应,10℃以下实验室确证流感发病风险较高。结论气温影响流感样病例和实验室确证流感病例的发病,低温是危险因素且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流感样病例 流感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呼和浩特市暖季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宇倩 洪志敏 +1 位作者 王晓磊 王虎虎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9-1066,共8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持续增加,气象因素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不同气象因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病之间的非线性与滞后关... 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持续增加,气象因素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关注。为探讨不同气象因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发病之间的非线性与滞后关系,同时分析气象因素对男女发病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相似气候地区HFMD的科学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本研究利用泊松广义线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2009~2017年5~9月(暖季)呼和浩特市HFMD日发病数与同期主要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呼和浩特市2009~2017年暖季共报告病例2233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温度对HFMD的影响呈倒"V"型,最大相对风险位于22.8℃温度值。相对湿度对HFMD的影响呈曲线上升,且相对湿度越大,发病风险越高。高温(23.1℃)的最大累积滞后效应出现在滞后15 d(RR=1.57,95%CI:1.44~1.72),低日照时数(6.0h)的最大效应出现在滞后21 d(RR=1.16,95%CI:1.03~1.29),高风速(25.0 m/s)累积效应在滞后21 d达到最大(RR=2.66,95%CI:1.02~6.96),高湿度(92.0%)累积效应在滞后21 d达到最大(RR=3.21,95%CI:2.01~5.14)。气象因素对呼和浩特市暖季HFMD发病存在影响,温度、最大风速和相对湿度存在明显滞后效应,日照时数和极大风速对不同性别发病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HFMD) 气象因素 滞后效应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