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migration,distribution,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f arsenic in groundwater in China
1
作者 Zhen Wang Hua-ming Guo +1 位作者 Hai-yan Liu Wei-min Zh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76-493,共18页
Groundwater with high arsenic(As) content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life and health. Drinking high-As groundwater for a long time will lead to various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skin cancer, liver cancer,and kidney ... Groundwater with high arsenic(As) content seriously threatens human life and health. Drinking high-As groundwater for a long time will lead to various path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skin cancer, liver cancer,and kidney cancer. High-As groundwat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in China and even internationally.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sources,migration, distribution,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As in natural groundwater in China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surveys. High-As groundwater in Chin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land basins in arid and semi-arid environments and the alluvial and lacustrine aquifers in river deltas in humid environments, which are in neutral to weakly alkaline and strongly reducing environments.The content of As in groundwater varies widely, and As(Ⅲ) is the main form.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As groundwater in China is the reduced dissolution of Fe and Mn oxides under the ac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primary microorganisms, alkaline environment, intense evapo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long-term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slow groundwater velocity, which promote the continuous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As in groundwater.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toxicity of different forms of As. The toxic of As(Ⅲ) is far more than As(V),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toxic than methyl arsenate(MMA) and dimethyl arsenate(DMA). Inorganic As entering the body is metaboliz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methylation(detoxification) and reduction(activation) and catalyzed by a series of methyltransferases and reductases. At present, remediation methods for high-As groundwater mainly include ion exchange technology, membrane filtration technology, bi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nanocomposite adsorption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technology, and so on. All the above remediation methods still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treatment materials and technical means with stronger As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scientists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future, this worldwide problem of drinking-water As poisoning will be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the hot research results of natural high-As groundwater, 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high-As groundwater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arsenic groundwater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enrichment mechanism Skin cancer Liver cancer Kidney cancer Toxicological effect Remediation technology Ecological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Hydro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下载PDF
Contrasting source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in lithium-rich salt lakes:A Li-H-O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study from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Fei Xue Hongbing Tan +6 位作者 Xiying Zhang MSantosh Peixin Cong Lu Ge Chao Li Guohui Chen Yu Zh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15-333,共19页
Lithium(Li),a crucial mineral resource for modern high-tech industries,is notably abundant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primarily within lithium-rich salt lakes.However,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reso... Lithium(Li),a crucial mineral resource for modern high-tech industries,is notably abundant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primarily within lithium-rich salt lakes.However,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resources are hindered due to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nature and origin.Here we present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hydrochemical parameters,whole-rock geochemistry,H-O isotopes,and Li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brine,river water,geothermal springs,and associated rocks from two representative lithium-enriched salt lakes,the Laguo Co(LGC)and Cangmu Co(CMC)in Tibet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mechanisms.Our water-salt balance calculations and H-O isotopic analysis reveal that Li in LGC and CMC primarily originates from the Suomei Zangbo(SMZB,~91%)and Donglong Zangbo(DLZB,~75%)rivers,respectively.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LGC and CMC took a minimum of 6.0 ka and 3.0 ka to accumulate their current lithium resources,respectively.The distinc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evolutionar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kes,suggesting diverse lithium sources and enrichment processes.The high lithium ion concentration and light lithium isotope composition in the SMZB river waters indicat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lithium-enriched geothermal springs in the Tibetan Plateau.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ithium in the LGC originates from lithium-enriched geothermal springs and is primarily supplied through the small-scale SMZB river.In contrast,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MC are influenced by the northern Lunggar rifts,receiving a prolonged and stable input from the DLZB,resulting in high lithium concentrations and isotopic values.The absence of lithium-enriched geothermal springs and the prevalence of silicate rocks in the CMC catchment suggest that lithium may be sourced from the weathering of silicate rocks,such as granitic pegmatite veins containing lithium-rich beryl,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upstream area of DLZB.The forward modeling approach,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fractions of different reservoirs(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silicate,carbonate,and evaporite),indicates that the distinct lith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mainstream(>1 mg/L)and tributaries(<0.1 mg/L)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atio of silicate contributions to carbonate contributions,suggesting that dissolved lithium in river waters primarily originates from the weathering and dissolution of silicate rocks.The distinct source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s of lithium in these two salt lakes are attributed to various evolutionary processes,topographical features,hydrological factors,fundamental geological settings,and tectonic histories,despite their spatial proximity.Furthermore,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rivers in the formation of young salt lakes,in addition to geothermal spr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sotopes HYDROCHEMISTRY Salt lakes enrichment mechanism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fluoride in groundwater:a case study of Mihe-Weihe River Basin,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Xingyue Qu Peihe Zhai +4 位作者 Longqing Shi Xingwei Qu Ahmer Bilal Jin Han Xiaoge Y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6期63-83,共21页
Due to the unclea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luoride in groundwater of Mihe-Weihe River Basin(China),there is a higher risk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Therefore,based o... Due to the unclea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fluoride in groundwater of Mihe-Weihe River Basin(China),there is a higher risk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Therefore,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ampling and analysis,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 for fluoride in groundwater were studied by the graphic method,hydrogeochemical modeling,the proportionality factor between conventional ions and facto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orine content in groundwater is generally on the high side,with a large area of medium-fluorine water(0.5–1.0 mg/L),and high-fluorine water is chiefly in the interfluvial lowlands and alluvial-marine plain,which mainly contains HCO_(3)·Cl-Na-and HCO_(3)^(-)Na-type water.The vertical zo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orine content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epth to the water table.The high flouride groundwater during the wet season is chiefly controlled by the weathering and dissolution of fluorine-containing minerals,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rock weathering,evaporation and concentration.The weak alkaline environment that is rich in sodium and poor in calcium during the dry seas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nrichment of fluorine.Finally,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rough set theory and an improved matter element extension model,and the leve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fluoride in the Mihe-We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s defined to show the necessity for local managemen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s caused by groundwate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in the Mihe-Weihe River Basi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ne Factors influencing fluorid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fluorine Hydrogeochemical modeling Poll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普光地区下三叠统富锂钾卤水成因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双 王峻 +6 位作者 张春光 赵晴 黄淑婷 张椿华 王增刚 郝晓磊 任宏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为海水浓缩特征。嘉四段—嘉五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11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76.15~271.00 mg/L,Li^(+),K^(+)富集受海水蒸发浓缩、“绿豆岩”风化作用和淋滤作用主控;嘉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414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80 mg/L,受海水蒸发浓缩及膏盐溶解主控。飞仙关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50.60 mg/L,整体为地下溶滤特征。飞三段—飞四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588.00~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40.40~50.60 mg/L,Li^(+),K^(+)富集受膏岩等围岩溶滤和嘉陵江组卤水运移主控;飞一段—飞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478.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17.90 mg/L,由地层水对碳酸盐岩溶解主控。富锂钾卤水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湾-土主构造及其构造作用中等的翼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钾卤水 成因机制 富集规律 下三叠统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黔西北普底地区富锂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七道 李德宗 +5 位作者 李致伟 王东晖 于一帆 朱星强 蔡泉宇 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8-280,共23页
黔西北普底地区二叠系梁山组直接不整合于寒武系娄山关组之上,梁山组黏土岩中有锂的超常富集现象,研究其富集机制可为黏土岩中锂资源开发与评价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分析、LA-ICP-MS面扫分... 黔西北普底地区二叠系梁山组直接不整合于寒武系娄山关组之上,梁山组黏土岩中有锂的超常富集现象,研究其富集机制可为黏土岩中锂资源开发与评价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分析、LA-ICP-MS面扫分析、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U-Pb年代学研究,对黏土岩中富集的锂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物质来源及赋存状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锂黏土岩产于中二叠统梁山组中下部,锂矿化体产状受下伏基底娄山关组白云岩岩溶不整合面控制。富锂黏土岩中Li, Ga, V,Nb, Zr和F等元素相对富集,Ba和Sr等元素相对贫化。富锂黏土岩富集轻稀土元素,轻稀土元素以La、Ce和Nd为主,重稀土元素以Y为主。富锂黏土岩以淡水陆相沉积为主,具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多相沉积特征,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富锂黏土岩锆石年龄谱约具有2.5 Ga、1.4 Ga、980 Ma、780 Ma和530 Ma 5个峰值,其中主要峰约为980、780和530 Ma。初步认为研究区梁山组富锂黏土岩具有多重物源,寒武系娄山关组不纯白云岩可能为主要物源,黏土岩中的Li主要赋存于高岭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机制 物源 赋存状态 沉积型锂矿 黔西北普底地区
下载PDF
中国地热水中锂元素分布特征及资源开发利用
6
作者 魏帅超 张薇 +5 位作者 付勇 刘峰 原若溪 闫晓雪 廖煜钟 王贵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7-1553,共27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锂在新兴技术和低碳技术产业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键矿产。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对锂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当前锂的安全供应已严重制约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锂资源开发对象以卤水型和... 【研究目的】近年来,锂在新兴技术和低碳技术产业需求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键矿产。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对锂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当前锂的安全供应已严重制约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锂资源开发对象以卤水型和伟晶岩型为主,但地热卤水型也具有一定资源潜力,因此需要研究中国地热水锂元素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基于前人对全国范围地热水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本文介绍和讨论中国地热水中锂含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地热水提锂技术及地热勘查技术。【研究结果】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主要热储中地热水锂含量,实际计算出1989处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为789 t,估算中国地热水锂金属年排放量3233 t,显示地热水中锂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力。【研究结论】影响地热水锂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围岩及热储岩石性质、温度、水岩相互作用等,也发现锂同位素在示踪陆区地热系统来源、水岩相互作用及物质来源方面具有良好潜力。中国富锂地热水富集机制主要分为喜马拉雅地热带型和四川盆地型,前者与上地壳重熔型岩浆上涌有关,后者与地层中膏盐的溶滤有关。此外,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富锂地热水找矿方向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江汉盆地等及油(气)田水。“热锂兼探”、“热锂兼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元地热勘查技术也将助力地热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卤水型 锂含量 锂同位素 富集机制 地热水提锂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中国煤中钪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秀丽 陈健 +3 位作者 李洋 齐啸威 王嘉怡 刘文中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208,共18页
钪(Sc)具有较高熔点、较小密度,是最好的阻挡金属,广泛应用于照明、合金、陶瓷、催化剂等工业领域。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部分煤富集钪,可成为战略金属资源予以利用,因此,钪地球化学是煤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为阐明我国煤中钪的... 钪(Sc)具有较高熔点、较小密度,是最好的阻挡金属,广泛应用于照明、合金、陶瓷、催化剂等工业领域。在特定地质条件下,部分煤富集钪,可成为战略金属资源予以利用,因此,钪地球化学是煤地质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为阐明我国煤中钪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全面收集我国煤中钪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并结合安徽淮南煤、重庆南桐煤、四川宝鼎煤和云南勐托煤等实例,系统总结了我国煤中钪的含量水平、时空分布、赋存状态和富集成因,并初步评价了我国的煤系钪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大多煤中钪含量正常,钪的平均含量为4.02 mg/kg,仅略高于世界硬煤。贵州、重庆、安徽、广西、内蒙古、山西、云南等局地煤中钪含量较高,最高达139 mg/kg。煤层顶、底板围岩及夹矸岩石较煤富集钪。我国富钪煤大多为二叠纪烟煤,晚侏罗–早白垩世煤中钪含量普遍较低。一般而言,高灰煤和腐泥煤因具较高的矿物质含量,常富集钪。钪为亲石元素,在煤中主要与矿物质结合,多赋存于高岭石等硅酸盐矿物和磷钇矿等自生矿物中,部分与有机质结合,与腐植质有关。我国煤中钪的主要富集成因类型包括:①基性源岩贡献型,钪为相容元素,基性岩中钪含量高于中酸性岩,因此,物源区基性源岩风化可导致部分煤中钪富集;②海陆过渡沉积环境贡献型,海水入侵导致泥炭沼泽的pH值增大,从而利于钪的迁移,此外,在泥炭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大量腐植酸生成,钪易与有机质结合而富集;③地下水淋滤贡献型,地下水淋滤围岩的含钪矿物导致煤层中钪局部富集;④热液贡献型,热液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使钪迁移,改变煤的矿物质组成导致煤富集钪;⑤岩浆及变质贡献型,岩浆侵入导致煤阶提升,从而减少有机质结合态的钪,同时,伴随灰分的升高,煤中矿物结合态的钪相应增加;⑥同沉积火山灰贡献型,煤系基性凝灰岩层(蚀变黏土岩夹矸,Tonsteins)可为煤提供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煤 战略金属 时空分布 赋存状态 富集成因
下载PDF
锂云母渣免烧陶粒滤料制备及酸侵蚀机理研究
8
作者 曾兴华 秦原 +1 位作者 杨良 吴炎平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对锂云母粉磨细活化制备免烧陶粒滤料,并对其酸侵蚀机理进行了研究,2种锂云母渣经磨细活化后28 d活性指数分别达到87%和90%,具有较好的水化反应活性。随着锂云母渣、膨胀珍珠岩用量增加,陶粒滤料的强度降低显著,二者掺量分别不宜超过40%... 对锂云母粉磨细活化制备免烧陶粒滤料,并对其酸侵蚀机理进行了研究,2种锂云母渣经磨细活化后28 d活性指数分别达到87%和90%,具有较好的水化反应活性。随着锂云母渣、膨胀珍珠岩用量增加,陶粒滤料的强度降低显著,二者掺量分别不宜超过40%和10%,此时陶粒滤料筒压强度达到为6.1 MPa,堆积密度745 kg/m~3;BET平均孔径为10.2 nm,介孔平均孔径为10.5 nm,以介孔为主,微孔较少;其BET比表面积达46.9 m~2/g,具有较优异的吸附性能。XRD测试分析表明,经盐酸侵蚀后,陶粒滤料中方解石含量从47.1%降低到20.0%。要制备能应用于酸性环境的陶粒滤料,需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耐酸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烧陶粒滤料 锂云母渣 孔径分布 酸侵蚀机理
下载PDF
大陆地壳锂铍迁移-循环过程与富集-成矿机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徐兴旺 翟明国 +2 位作者 洪涛 马垠策 郭敬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9-658,共20页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 锂铍金属是世界关键金属资源,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发生在大陆地壳。但大陆地壳中锂铍元素的迁移-循环规律及不同锂铍矿床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系统地总结与梳理了大陆地壳结构与物质循环特征和不同类型锂铍金属矿床间的成因联系,提出大陆地壳锂铍循环-成矿系统的概念与模型,并将大陆地壳锂铍的迁移与循环划分为四个过程:变质过程、深熔过程、花岗岩浆过程、花岗质岩浆岩风化、淋滤与蚀变的浅-表生过程。沉积岩中锂铍元素在变质过程中可富集到一些变质矿物中,一些富锂铍黏土矿物也在变质过程转变成新的富锂铍变质矿物(如绿泥石、云母与堇青石);地壳深熔过程使得锂铍元素从变质矿物中释放出来并聚集在花岗岩浆中,麻粒岩相深熔(如黑云母脱水熔融与堇青石分解熔融)可能是锂铍大规模成矿的主要熔融方式;绝大多数锂铍矿床与花岗岩浆及其岩浆岩有关,是花岗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岩在不同演化阶段与不同方式富集成矿的结果;浅-表生过程对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和流纹岩与流纹质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改造,可形成盐湖卤水型锂矿床、黏土型锂矿床以及各种次生锂铍矿床。变质过程中锂铍的迁移与富集机制,大型-超大型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条件与关键控制因素等问题,是亟待研究与思考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锂铍循环-成矿系统 迁移过程 富集机制
下载PDF
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快速海进页岩特征及有机质分布 被引量:4
10
作者 施振生 王红岩 +3 位作者 赵圣贤 周天琪 赵群 祁灵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805,共18页
快速海进页岩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是细粒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地震层位追踪、连井地层对比、X衍射全岩分析、总有机碳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快速海进页岩位于龙马溪组最底部,对应于笔石带LM1。该页... 快速海进页岩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是细粒储层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地震层位追踪、连井地层对比、X衍射全岩分析、总有机碳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快速海进页岩位于龙马溪组最底部,对应于笔石带LM1。该页岩石英平均含量49.3%(其中黏土级石英含量85%),方解石平均含量10.5%,白云石平均含量8.4%,黏土矿物平均含量23.4%。向盆地方向,石英含量增加,黏土矿物含量降低。快速海进页岩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页岩厚度0.5~2.8 m,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厚。页岩平均TOC含量5.4%,由盆缘向盆地中心逐渐降低,纵向TOC含量剖面呈现4种叠置样式。该套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厚度分布与沉积时期的快速海进、生物及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快速海进导致陆源供给减少,故页岩厚度较小;生物及火山作用导致页岩以微晶石英为主,盆地中心厚度较大。该套页岩的高TOC含量与水体缺氧、低沉降速率和高初级生产力有关。水体缺氧导致有机质保存能力增强,低沉积速率可减弱有机质的稀释,而初级生产力高可增加有机质的供给。该套页岩TOC含量平面变化及叠置样式与水深有关。随着水深增加,有机质沉降过程中的降解和再循环增加,故TOC含量降低。同时,随着水深增加,沉积物可容空间增大,从而形成不同的TOC含量叠置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进页岩 分布模式 富集机理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下载PDF
烃源岩油气藏的圈层效应特征、差异成藏机制与有序分布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群 赵贤正 +5 位作者 蒲秀刚 金凤鸣 姜文亚 张宏利 邱兆轩 文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岩性尖灭油气藏有利分布区位于深盆区外圈三角洲平原相带具有汇聚脊优势运移通道的圈闭区域。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众多、潜力巨大,人类对烃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油气藏 圈层效应 成藏机制 富集模式 有序分布
下载PDF
贵州铝土矿含矿岩系中锂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被引量:12
12
作者 金中国 郑明泓 +5 位作者 刘玲 黄智龙 叶霖 吴莎 曾道国 谷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1,共13页
锂是我国关键矿产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贵州铝土矿资源丰富,含铝岩系分布广,勘查发现铝土矿(岩)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研究认为,全省含铝岩系中Li含量高,变化范围大(0.55×10^(-6)~2725.03×10^(-6)),平面上Li含量... 锂是我国关键矿产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之一。贵州铝土矿资源丰富,含铝岩系分布广,勘查发现铝土矿(岩)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研究认为,全省含铝岩系中Li含量高,变化范围大(0.55×10^(-6)~2725.03×10^(-6)),平面上Li含量总体呈北东(务正道成矿区)、南西(修文-清镇成矿区)高,中间(播州-瓮安成矿区)低的分布态势;剖面上Li主要富集在矿系上部的致密状铝土岩(矿)中,Li含量一般>500×10^(-6),矿系中土状铝土矿(岩)Li含量一般<30×10^(-6);气候温湿、风化及淋滤作用强的陆相湖泊沉积环境,有利于高岭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形成及Li+与Al^(3+)、Mg^(2+)、Fe^(3+)、Fe^(2+)发生类质同象,或被吸附进入黏土矿物层间构造同迁移同富集,Li与Al2O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成岩成矿后的次生改造阶段,古地磁测量及CIA显示为炎热潮湿的氧化环境,随着风化作用及脱硅富铝作用增强,大量Li、SiO_(2)流失,呈现Li与Al2O3含量呈负相关、与SiO_(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Li的富集与其地球化学性质、古沉积环境及后生改造作用密切相关;Li主要来源于高背景的下伏地层,与铝土矿成矿母岩一致,部分还可能来源于上覆富Li地层;含铝岩系中Li富集特征显示,锂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资源 含铝岩系 分布特征 富集机理 找矿潜力 贵州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基底变质沉积岩中锂元素分布和富集机制及对锂成矿的制约 被引量:2
13
作者 苟树林 于津海 +2 位作者 蔡元峰 蒋威 毛志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96-3714,共19页
内容提要: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处与锂相关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锂等稀有金属元素在源区基底岩石中的富集是花岗伟晶岩型锂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的物质基础,但是江南造山带基底岩石中锂的分布及其富集机... 内容提要: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已发现多处与锂相关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锂等稀有金属元素在源区基底岩石中的富集是花岗伟晶岩型锂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的物质基础,但是江南造山带基底岩石中锂的分布及其富集机制仍不清楚。本文详细调查研究了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冷家溪群、双桥山群、溪口岩群和板溪群变质沉积岩和星子杂岩。这些基底变质岩的岩石类型包括变质砂岩、泥质板岩、千枚岩和云母片岩以及少量片麻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溪口岩群变质沉积岩具有相似的成分,变质砂岩和云母片岩-片麻岩整体上比泥质板岩和千枚岩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较低的TiO_(2)、Al_(2)O_(3)、K_(2)O、MgO和TFe_(2)O_(3)含量。泥质板岩和千枚岩含有更高的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其中锂含量达到61.8×10^(-6),而变质砂岩的锂丰度为44.9×10^(-6)。板溪群具有最低的稀有金属元素含量(Li=30.8×10^(-6))。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和溪口岩群浅变质沉积岩中的锂含量与化学风化指数(CIA)和MgO、TFe_(2)O_(3)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而且与岩石中的黏土矿物含量,尤其是绿泥石含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因此,沉积岩中锂的富集明显地受化学风化作用控制,即锂的富集机制是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尤其是蒙脱石和绿泥石。在中高级变质岩中,绝大多数的Li赋存于黑云母、白云母和十字石中。通过对冷家溪群变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模拟显示,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云母类矿物的分解和熔融是熔体中锂含量升高的直接原因;云母完全熔融消失,熔体中的锂浓度达到高峰;继续熔融将稀释熔体中的锂含量。影响熔体中锂浓度的主要因素是源岩中锂含量和部分熔融程度,而部分熔融程度取决于源岩成分、水含量和温压条件。压力增加有利于熔体对Li的抽取。在1.0GPa和水含量0.75%条件下,熔融程度达到10.7%,熔体中锂最富集,达到源岩含量的9.3倍。因此,中压相系贫水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可能最有利于锂在熔体中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变质沉积岩 锂的分布和富集机制 部分熔融模拟
下载PDF
砷铅高杂铜锍富氧强化吹炼机理研究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苗 王亲猛 +2 位作者 王松松 李伟 郭学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47-2665,共19页
砷铜锍(Cu_(3)As)、铅铜锍(Cu_(2)S、PbS)是粗铅精炼除铜渣熔炼副产物,属于毒性危险废物。本文提出富氧底吹强化吹炼法处理砷铜锍、铅铜锍,富集回收Cu和分离脱除Pb、As。通过热力学计算,阐明了Cu、Pb、As吹炼反应机理及元素物相演变规律... 砷铜锍(Cu_(3)As)、铅铜锍(Cu_(2)S、PbS)是粗铅精炼除铜渣熔炼副产物,属于毒性危险废物。本文提出富氧底吹强化吹炼法处理砷铜锍、铅铜锍,富集回收Cu和分离脱除Pb、As。通过热力学计算,阐明了Cu、Pb、As吹炼反应机理及元素物相演变规律,确定吹炼优化条件,并开展工业生产。结果表明:1250℃下,砷铜锍、铅铜锍富氧底吹强化吹炼经氧化、还原两阶段产出粗铜、吹炼渣及烟气。粗铜中Cu、As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93.94%、3.85%;原料中60.42%Cu富集至粗铜,27.43%Cu损失于吹炼渣;Pb在吹炼渣、烟气的分配率分别达到82.77%、17.22%;As在烟气和吹炼渣的分配率达89.46%。砷铜锍、铅铜锍富氧底吹强化吹炼实现了Cu向粗铜中定向富集,并将Pb、As脱除至吹炼渣和烟气,可用于含砷复杂资源高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3)As 富氧吹炼 脱砷 反应机理 分配行为
下载PDF
德兴斑岩矿田辉钼矿中铼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冷成彪 陈涛亮 +3 位作者 任志 赵严 王安东 汪方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07-3120,共14页
世界上绝大部分Re赋存在斑岩型矿床的辉钼矿之中,且分布极不均匀。在矿床-矿石-矿物颗粒等不同尺度上,Re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德兴矿田中富家坞和铜厂二个矿床的辉钼矿为研究对象,在细致的矿相... 世界上绝大部分Re赋存在斑岩型矿床的辉钼矿之中,且分布极不均匀。在矿床-矿石-矿物颗粒等不同尺度上,Re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德兴矿田中富家坞和铜厂二个矿床的辉钼矿为研究对象,在细致的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开展了EPMA、LA-ICP-MS和XRD分析,同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详细探讨了Re在这两个矿床辉钼矿中的分布规律及差异性富集机制。结果显示:富家坞和铜厂均普遍发育两种形态的辉钼矿(细粒集合体型和粗粒片状型),Re在两种辉钼矿中的分布均极为不均,但细粒集合体型相对更富Re,而同一形态辉钼矿铜厂矿床则具有更高的Re含量;同一矿床中辉钼矿结晶越晚,往往越富集Re;个别辉钼矿可见扭结现象,且扭结部位的Re含量更低,暗示后期构造变形可能导致了Re的丢失;两个矿床高Re辉钼矿和低Re辉钼矿的结构均为2H多型,表明Re含量与辉钼矿晶体结构无关。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成矿流体性质(如温度、盐度等)是导致铜厂和富家坞辉钼矿Re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兴矿田 辉钼矿 分布特征 富集机制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新桥矿床中钴-硒-碲等关键金属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磊 周涛发 肖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31-3047,共17页
新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典型的大型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硫多金属矿床。矿床成矿过程中除了铜、金、铁、硫等主要成矿元素富集成矿以外,钴、硒、碲等关键金属元素也以伴生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前人对新桥矿床开展了... 新桥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典型的大型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硫多金属矿床。矿床成矿过程中除了铜、金、铁、硫等主要成矿元素富集成矿以外,钴、硒、碲等关键金属元素也以伴生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前人对新桥矿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矿床中关键金属钴、硒、碲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等方面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次研究在新桥矿床系统采集距离成矿岩体不同位置的两条代表性剖面(3804、E601)的岩矿石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岩主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成分测试等分析技术方法,查明了矿床中钴、硒、碲等关键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初步探讨了钴、硒、碲的富集机制。新桥矿床中估算伴生Co、Se、Te资源量分别为:2326t、2590t、1463t,达到大-中型规模。近成矿(热)中心3804剖面Co、Se含量自矿体底板→顶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Te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Co、Se、Te均主要在黄铁矿矿石中产生富集;远成矿(热)中心E601剖面上Co、Se、Te含量自矿体底板→顶板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主要富集高品位黄铁矿矿石中。矿体走向上自成矿(热)中心→远端,Co含量明显降低,Se、Te含量相对增高。矿床中Co、Se主要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Te的赋存状态以独立碲矿物为主,包括辉碲铋矿和碲银矿。Co主要在石英-硫化物阶段产生富集,成矿流体温度较高,流体中Co大部分随黄铁矿沉淀富集于近成矿(热)中心的黄铁矿矿石中,至碳酸盐-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流体中Se、Te大部分沉淀富集于远成矿(热)中心的高品位黄铁矿矿石中,其中Se主要随黄铁矿大量沉淀富集,Te较少进入黄铁矿等硫化物中,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桥矿床 关键金属 空间分布规律 赋存状态 富集机制
下载PDF
淮南煤田张集矿山西组煤中锑含量和赋存状态及富集成因
17
作者 刘嘉璐 郑刘根 +3 位作者 韩必武 张军 蔡有京 邢大卫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以淮南煤田张集矿山西组煤为研究对象,刻槽采集煤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探讨了张集矿山西组煤中锑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及其富... 以淮南煤田张集矿山西组煤为研究对象,刻槽采集煤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逐级化学提取实验,探讨了张集矿山西组煤中锑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及其富集成因。结果表明:张集矿山西组煤中锑含量范围为2.49μg/g~4.57μg/g,平均3.13μg/g,高于世界煤背景值,富集系数为3.4,属于轻度富集;同煤层中锑含量变化较大,在垂向上,顶部和底部煤样中锑含量高;张集矿山西组煤中锑主要赋存在硅铝酸盐矿物中,其中顶部和底部煤样中的锑还赋存于黄铁矿中;成煤盆地受陆源碎屑输入作用越强,淮南煤中锑含量越大,因此推断煤中锑的富集主要与物源区的陆源物质输入有关;此外,煤中锑元素的富集还受地下水活动和围岩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煤 含量分布 赋存状态 富集成因
下载PDF
哈拉沟煤矿高氟矿井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波 王彦堂 郝春明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3年第6期94-100,共7页
系统采集了哈拉沟煤矿20组不同埋深的矿井水,分析了高氟矿井水的含量分布和空间特征,并探讨其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沟煤矿矿井水中F-浓度范围为0.01~12.72 mg/L,平均值为2.96 mg/L,有55.00%的样品超过了GB5749-2022《生活... 系统采集了哈拉沟煤矿20组不同埋深的矿井水,分析了高氟矿井水的含量分布和空间特征,并探讨其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哈拉沟煤矿矿井水中F-浓度范围为0.01~12.72 mg/L,平均值为2.96 mg/L,有55.00%的样品超过了GB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高氟矿井水的赋存埋深为125~225 m,主要赋存于3-1煤矿井水中。高氟矿井水的形成主要受含氟矿物的溶解控制,方解石和白云岩的溶解饱和、阳离子的交换作用、蒸发浓缩和竞争吸附作用也是促进高氟矿井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矿井水 分布特征 形成机制 氢氧同位素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碲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资源潜力
19
作者 张辉 刘季花 +4 位作者 高晶晶 崔迎春 张颖 白亚之 何连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21,共13页
根据太平洋海山群(中太平洋海山群、莱恩海山链)和西太平洋海山群(麦哲伦海山群、马尔库斯维克海山群、马绍尔海山群)5个海山群14座海山的185个富钴结壳样品的碲元素分析测试,研究了其组成特征、空间分布规律、赋存相态及资源潜力。结... 根据太平洋海山群(中太平洋海山群、莱恩海山链)和西太平洋海山群(麦哲伦海山群、马尔库斯维克海山群、马绍尔海山群)5个海山群14座海山的185个富钴结壳样品的碲元素分析测试,研究了其组成特征、空间分布规律、赋存相态及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富钴结壳中碲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范围为17.8~145.2μg/g,平均值为47.4μg/g;各海山群碲元素的含量范围及区域富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富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麦哲伦海山群、马绍尔海山群、马尔库斯维克海山群、中太平洋海山群和莱恩海山链,区域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碲元素含量与水深呈径向相同、纬向相反的趋势,说明碲元素的富集不仅与结壳在海水中的产出深度有关,还与经纬度、海山地形及区域成矿环境有关。淋滤结果显示碲元素主要富集在铁氧化物及残渣态中,富氧环境和生物作用磷酸盐化对碲的富集成矿起决定性作用。参照陆地伴生有用元素最低工业品位要求,中、西太平洋研究区域海山样品富钴结壳碲元素含量均达到了工业品位要求,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由富钴结壳储量估算,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碲储量大于7.63万t,是海底碲资源的重要储备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碲元素 分布规律 富集机制 资源潜力 中、西太平洋
下载PDF
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中砷的分布与富集机理 被引量:21
20
作者 孙俊民 姚强 +3 位作者 刘惠永 鲁静 尹国勋 赵成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2,共5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燃煤电厂为对象,研究砷在煤和飞灰中的分布,从煤粉—静电除尘器(ESP)前飞灰—静电除尘器(ESP)飞灰—静电除尘器(ESP)后飞灰,砷的浓度逐渐上升,在ESP后烟气中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粒级的减小,砷在不同粒级可吸入颗粒物... 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燃煤电厂为对象,研究砷在煤和飞灰中的分布,从煤粉—静电除尘器(ESP)前飞灰—静电除尘器(ESP)飞灰—静电除尘器(ESP)后飞灰,砷的浓度逐渐上升,在ESP后烟气中浓度达到最大值;随着粒级的减小,砷在不同粒级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浓度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认为飞灰对砷的富集作用主要有4种:硅酸盐熔体对砷的溶解作用;飞灰中的化学成分与砷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飞灰对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气相砷化合物在飞灰表面的凝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分布特征 富集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