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i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SHI Lifeng ZHANG Zengxiang +8 位作者 LIU Fang ZHAO Xiaoli WANG Xiao LIU Bin HU Shunguang WEN Qingke ZUO Lijun YI Ling XU Jiny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703-714,共12页
Based on the National Land Use/Cover Database of China(NLUD-C) in the end of the 1980s(the 1980s,hereafter), 1995, 2000, 2005, and 2010, 665 citie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s of urban... Based on the National Land Use/Cover Database of China(NLUD-C) in the end of the 1980s(the 1980s,hereafter), 1995, 2000, 2005, and 2010, 665 citie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s of urban land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s of urban land siz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level on these cities were explored by combining urban spatial positions and administrative-leve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City size distribution using urban lands was more practical and reasonable than using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2) In the 1980s, cities with ascending urban land rank were centralized in Eastern China, specially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elta,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ities in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 China mainly indicated descending urban land rank. 3) The transfer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focus resulted in cities with ascending urban land rank becoming evenly distributed nationwide; however, this trend was slightly centralized around Chengdu, Chongqing, and Wuhan in different periods. 4) During the 1980s to 2010, the proportion of cities with ascending urban land rank in provincial capitals, municipalities, an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high-level cities, hereafter)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refecture- and county-level cities except for 2005–2010. The rank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refecture- and county-level cities were mainly descending, supported by ascending; the proportion of cities with unchanged rank is small. This study breaks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by examining urban land replacing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he current study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healthy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ity urban land size distributi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Study on Ecological Risk of Land Use in Urbanization Watershed Based on RS and GIS:A Case Study of Songhua River Watershed in Harbin Section 被引量:7
2
作者 Li YUAN Wenfeng GONG +1 位作者 Yongfeng DANG Zexu LO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3期61-65,69,共6页
By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y,the ecological risk index ( ERI)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ization watershed of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section. Aft... By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y,the ecological risk index ( ERI)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ization watershed of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section. Afterward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characteristics maps of ERI obtained by using block Kriging we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change rul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risk based on land u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and to minimize land use risk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ast 18 years,moderate ecological risk level was major,while proportion of high ecological risk was the lowest,and the area of higher and lower ecological risk region changed most greatly; high and higher ecological risk were focused on urban region and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urban to suburban region,while low and lower ecological risk mainly distributed in forestland with higher vegetation coverage,water bodies,grassland,shrub land and so on. Meanwhile,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high to low ecological risk was very obvious. In addition,ecological risk became slightly worse in some region due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ropland to residential and urban land,while it became slightly better in other regions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ropland to forestl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lower ecological risk region shifted most greatly,while the shift was the smallest in high ecological risk region,namely 12. 31 and 0. 57 k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risk Spatial and
下载PDF
中国市域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江岳坤 石鹏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2012—2021年366个市域研究单元城乡收入比的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城乡...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2012—2021年366个市域研究单元城乡收入比的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析,再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中国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2—2021年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态势,同时各市域间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差异也在不断缩小。(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城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云贵山区、西藏自治区和黄河中上游的部分城市。从全局趋势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市域尺度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市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小的市域均趋于集聚。(4)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各地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空间分布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配电网形态快速演进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维江 靳晓凌 +8 位作者 吴鸣 吕军 张翼 宁昕 刘海涛 李健 吕广宪 谢光龙 卢卫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811-6817,I0009,共8页
许多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快速发展,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配电网形态逐渐演进。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跨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配电网面临补短板、保增长、促转型的多重使命,形态演进的程度更加剧烈。该文提出按照城... 许多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快速发展,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配电网形态逐渐演进。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跨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配电网面临补短板、保增长、促转型的多重使命,形态演进的程度更加剧烈。该文提出按照城市、园区、农村3类场景和网络架构、技术管控、商业运营3种形态分析配电网变革演进的分类方法,研判配电网形态演进的驱动力、关键环节和宏观目标,认为:城市配电网将向着“大电网主导、负荷柔性化调控、新型储能灵活配置的配用电系统”演进,园区配电网将向着“大电网支撑、多能互补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演进,农村配电网将向着“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主导,与大电网互联的新型局域电力系统”演进。政产研用各相关利益主体宜建立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协同源网荷储各要素有序友好地推进配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形态演进 城市配电网 园区配电网 农村配电网 网络架构 技术管控 商业运营 局域电力系统
下载PDF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统计评价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向书坚 徐应超 李凯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7,共15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并探究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整体上提升速度较快,但多数省份的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智慧和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人文和宜居方面建设薄弱则可能会形成短板。分布动态演进方面,东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主力驱动型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均衡提升型趋势,而东北地区表现出鲜明的双峰并行型趋势。空间形态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形成了俱乐部收敛的空间形态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在短期发展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而本地与邻域地区间的“邻高提升,邻低抑制”效应则强化了该种空间形态。本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的阶段性统计监测和持续性发展研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分布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松 叶金鑫 李若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102,共5页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含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21年我国211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含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21年我国211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研判城市总体、各地区和六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西部地区多极分化态势明显,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整体协调度最高;研究期间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贡献均小于区域内差异贡献,且总体基尼系数和区域间差异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从非均衡差异化状态向包容性增长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演化趋势 非均衡分布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时期中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
7
作者 李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0-45,共6页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 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快速城镇化时期我国城市体系构成及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超大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至10个,人口占比由6.7%上升至16.3%;特大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至28个,人口占比由8.6%上升至20.6%;中等规模城市、Ⅰ型和Ⅱ型小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口外流现象,其中Ⅱ型小城市的人口外流问题最为严重。(2)2010—2020年,超大城市中,成都和西安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和7.6%;上海和北京人口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3)2010—2020年人口净流入量排前十位的城市全部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深圳、上海和北京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中东莞和深圳城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4)我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总体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位序-规模”分布指数值由2000年的0.867下降至2020年的0.748,与Zipf定律下的帕累托最优分布存在偏离且具有加剧趋势;不同规模城市与城市增长之间不存在趋势性比例关系,城市体系演化遵循Gibrat定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体系 规模分布 Zipf定律 Gibrat定律 动态演进
下载PDF
武汉城市用地扩张和空间形态演变研究(1949—2013)
8
作者 李桐松 邹涵 程雯 《中外建筑》 2024年第7期53-58,共6页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失序和低效扩张引发众多城市问题。揭示扩张的时空轨迹和模式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研究以武汉为例,基于1949、1966、1978、1996、2013年城市用地测绘图,在GIS中进行数字化转译。综合运用扩展强度...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失序和低效扩张引发众多城市问题。揭示扩张的时空轨迹和模式是控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研究以武汉为例,基于1949、1966、1978、1996、2013年城市用地测绘图,在GIS中进行数字化转译。综合运用扩展强度、紧凑度、分维数等指标以及象限、重心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城市用地扩张和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武汉空间形态经历“点核—带状—环聚—放射”4个阶段变化;(2)20世纪90年代前后扩张差异明显,扩张导向由线性转为“十”字最后呈发散状;(3)城市紧凑度较低且持续下降,土地碎片化程度较高。分维数在阶段性“填充—外扩”中,周期性高低起伏;(4)重心轨迹呈“U”型周期回转,扩张分布由带状聚集转为全方位发散。文章为城市用地布局及形态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城市规划和决策者提供历史借鉴,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及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扩张 时空演变 形态指数 空间分布 武汉
下载PDF
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戚佳晨 宋晓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92,共18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1小时降水量(Rx1hr)、超过95%和99%阈值小时降水量(R95pw1hr和R99pw1hr)、超过10 mm和20 mm小时降水频次(R1hr10 mm和R1hr20 mm)五个极端小时降水指标,采用滑动平均法、EOF分解法分析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除R1hr10 mm外,极端小时降水指标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且显著增加站点主要在江苏南部;(3)极端小时降水峰值主要集中在12—18时,占比68.1%~79.3%;(4)极端小时降水主要表现为区域一致型、正负反向型和中心型,其中第一模态以区域一致型为主,且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结论】结果证实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其空间格局受地形特征、城市化发展影响明显,且城市化对极端小时降水有一定促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为城市群防灾减灾与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极端小时降水 时空演变 经验正交分解 城市化 气候变化 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分布动态演进 被引量:49
10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7-54,共8页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态将处于中高水平和高水平。研究结论:采取差异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和经济调控策略,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城市土地经济密度 分布动态 演进 中国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城市尺度热岛特征及其演变 被引量:114
11
作者 张光智 徐祥德 +1 位作者 王继志 杨元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43-50,共8页
采用北京及市郊地区共 1 6个标准国家气候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0年温度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尺度热岛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北京城区与郊区温度是同位相升降 ,且郊区温度一直低于城区。其温差维持并同位向振荡 ... 采用北京及市郊地区共 1 6个标准国家气候站的 1 96 1~ 2 0 0 0年 40年温度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尺度热岛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北京城区与郊区温度是同位相升降 ,且郊区温度一直低于城区。其温差维持并同位向振荡 ,温度逐年升高 ,城区与郊区温差逐年增大 ,表明北京热岛效应一直稳定存在 ,而且北京的热岛效应在随时间加剧。以海淀为代表的北京城区大部热岛效应显著 ,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和通县等地是局地升温的显著区域。因此 ,北京具有城市、卫星城市“热岛”多中心的复杂特征。分析热岛效应增强的趋势表明 :世纪末的 1 0年与 80年代的 1 0年相比 ,北京城区与郊区的热岛效应增强趋势显著。特别是以海淀为代表的北京城区大部 ,热岛效应进一步明显增强 ;北京的东南部的局地升温效应加剧 ,通县也是一个明显的升温区域 ,并有一个从河北省伸向北京东南部的“暖脊”。尺度滤波分析表明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 1 0年变化的增强区域与城市位置十分吻合。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还具有中尺度特征。以海淀为代表的北京城区大部是热岛的主要中心 ,主中心内还有几个更小的高中心嵌套其中 ,分别位于三环路以内的西部和北部。北京城郊热岛效应发展趋势仍是严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热岛效应 分布特点 演变趋势 热岛强度
下载PDF
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 被引量:25
12
作者 袁媛 薛德升 许学强 《热带地理》 2006年第3期248-253,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广州市户籍贫困人口总量增加,贫困阶层种类由单一走向多元,新增种类中的下岗失业无业、在业低收入者成为救助对象主体。救助对象从基本没有收入的个体为主拓展到有少量收入的家庭为主,贫困深度降低。受到历史继承、单位制和工业企业改革、住房市场化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户籍贫困人口区际空间分布和集聚的相对差异增加,贫困人口在内城外围区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在大都市区形成绝对改善区、相对缓解区、变化微小区、相对加重区和绝对加深区5种地域类型。对少数贫困人口集聚的区域需要展开微观深入研究,以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缓解贫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贫困人口 空间分布和演变 形成原因 广州大都市区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演变特征及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1 位作者 陈轶 许静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0,共6页
基于分形理论,从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和经济规模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的合理评价模型,探索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特征及合理性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以规模集中型居多,城镇规模分布的不均衡... 基于分形理论,从人口规模、空间规模和经济规模三个层面构建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的合理评价模型,探索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特征及合理性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中国19个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以规模集中型居多,城镇规模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将会持续;(2)东部沿海城市群大部分处于城镇规模分布高合理阶段或高合理与中等合理的交互波动阶段;中西部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合理性指数变化较大,部分城市群进入城镇规模分布高合理发展阶段;(3)中国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可划分为规模分布趋优型、规模分布波动型、规模分布趋劣型三种类型;(4)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合理性演变轨迹可划分为不合理阶段、低合理阶段、中等合理阶段以及高合理阶段四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分布 合理性 演变规律 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千庆兰 陈颖彪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4,共4页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时空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指出随城市发展 ,城市绿地设施程度增加自然度降低的演化趋向。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 ,以吉林市为实例 ,提出了波状和辐射状两种分布态势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 ,强调环状绿地... 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绿地时空演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指出随城市发展 ,城市绿地设施程度增加自然度降低的演化趋向。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 ,以吉林市为实例 ,提出了波状和辐射状两种分布态势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模式 ,强调环状绿地与楔型绿地相结合 ,各类分级绿地与游憩系统相结合。进而提出城市绿地建设三个圈层即城市中心散点状绿化带—城市郊区集块状公园绿化带—城市外围连续自然生产绿化带的构想。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程度的地域差异 ,对于城市高度利用区、改造发展区、城市新区和郊区逐一提出了各自的绿地布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布局模式 时空演化
下载PDF
坦桑尼亚城市体系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Mapunda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3,共12页
坦桑尼亚是东部非洲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坦桑尼亚城市体系及空间分布研究可为当地城市发展决策及中-坦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坦桑尼亚独立以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自然环境数据,在... 坦桑尼亚是东部非洲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坦桑尼亚城市体系及空间分布研究可为当地城市发展决策及中-坦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坦桑尼亚独立以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自然环境数据,在界定城市地区的基础上,运用位序-规模法则、标准差椭圆、城市发展适宜度等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坦桑尼亚独立以来的城市体系演变过程及现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坦桑尼亚城市规模分布经历了"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发展过程,达累斯萨拉姆在城市体系中长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2)坦桑尼亚城市空间上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中心位于中部偏东省份,城市扩张方向以西北、西部以及西南方向为主;(3)城市的空间分布受河流、植被、高程、地形起伏度、降雨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且高等级城市倾向于分布在水土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4)城市发展高适宜度区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支之间的中央高原,以及东部沿海和东南部高原一带,城市发展低适宜度区位于东北部高地及其向西南延伸的南部高地,整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高-低-高"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空间分布 演变 坦桑尼亚 非洲
下载PDF
基于合作竞争演化博弈分析的城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问题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兴丽 王殿茹 +1 位作者 张举钢 赵瑞芬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60-263,308,共5页
在分析城市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城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的动态复制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分析,通过模型参数分析得到了各参数对于系统演化的不同影响,为制定城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城市冷链物流 演化博弈理论 共同配送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城市化流域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研究——以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龚文峰 袁力 党永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0期255-261,共7页
以城市化流域-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特征基础上,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采样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图,以揭示城市化背景下土... 以城市化流域-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特征基础上,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采样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生态风险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图,以揭示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规律及形成机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态风险主要以中等程度为主,高生态风险区的比例最小,较高、较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变化量最大;建成区和城郊过渡带为高、较高生态风险的分布区,低、较低生态风险集中分布于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和水域、草地及灌木林地等,高、低生态风险存在着明显的过渡地带;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林地是略微变差型和略微变好型的主要土地利用转换轨迹;较低生态风险区的重心偏移量最大,高生态风险区最小,分别为12.31、0.5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市化 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重庆市城市贫困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兼论东西部城市的异同 被引量:26
18
作者 袁媛 伍彬 古叶恒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7,共8页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 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背景下,城市贫困空间特征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探讨贫困空间的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并兼论与东部城市的异同。研究显示,在重庆市层面,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都市区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渝东北偏远县城则逐渐恶化。在都市区层面,贫困空间分布非均衡性较强,与老城区、工业及其配套居住区耦合。这种特征受到"体制"和"市场"因素的系统作用,体制因素是历史空间继承、早期住房政策与分配制度、城市规划对保障住房的布局引导;市场因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内城选择性更新等。根据西部城市的贫困特征,反贫困政策应该重点促进都市区局部地区和偏远辖县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空间分布和演变 影响因素 重庆市 东部城市 西部城市
下载PDF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延斌 程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 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市数量显著偏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是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中等城市数量增加较快;研究期内城市规模演变表现出弱收敛态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逐渐缩小,城市体系的均衡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分布 演变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下载PDF
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臧良震 苏毅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85,110,共6页
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热点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二元分... 基于2007-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热点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二元分布特征长期存在,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成渝地区,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整体而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变化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仅有局部地区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格局 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