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5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VIB‑to VB‑Group Transition Metal Disulfides:Structure Engineering Modulation for Superi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Junye Cheng Yongheng Jin +10 位作者 Jinghan Zhao Qi Jing Bailong Gu Jialiang Wei Shenghui Yi Mingming Li Wanli Nie Qinghua Qin Deqing Zhang Guangping Zheng Renchao Che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8-257,共40页
The laminated transition metal disulfides(TMDs),which are well known as typical two-dimensional(2D)semiconductive materials,possess a unique layered structure,leading to their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 The laminated transition metal disulfides(TMDs),which are well known as typical two-dimensional(2D)semiconductive materials,possess a unique layered structure,leading to their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such as catalysis,energy storage,sensing,etc.In recent years,a lot of research work on TMDs 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n the field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EMA)has been carried out.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laborate the influence of TMDs on EMA in time to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In this review,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magnetic wave(EMW)absorbers based on TMDs,ranging from the VIB group to the VB group are summarized.Their compositions,microstructures,electronic properties,and synthesis method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Particularly,the modulation of structure engineering from the aspects of heterostructures,defects,morphologies and phas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focusing on optimizing impedance matching and increasing dielectric and magnetic losses in the EMA materials with tunable EMW absorption performance.Mileston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re also identified to guide the design of new TMDs based dielectric EMA materials with high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metal disulfides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Impedance matching Structure engineering modulation
下载PDF
溶剂法提纯硫磺的工艺研究
2
作者 杨立 罗孝雄 +2 位作者 黄俊莉 李静 骆敏珠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3,95,共6页
为了解决天然气净化过程中副产物硫磺提纯难度大、提纯后硫磺纯度低的问题,结合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以CS2为溶剂设计了一种用溶剂法提纯硫磺的工艺。通过干燥时间考察了硫磺渣中的含水量,以硫磺产率... 为了解决天然气净化过程中副产物硫磺提纯难度大、提纯后硫磺纯度低的问题,结合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以CS2为溶剂设计了一种用溶剂法提纯硫磺的工艺。通过干燥时间考察了硫磺渣中的含水量,以硫磺产率为指标,考察了硫磺渣干燥时间、液固比、浸取时间、浸取温度和球磨粉碎对硫磺产率的影响,并通过XRD及ICP分析了纯化后硫磺的纯度。结果表明,硫磺渣干燥时间为60 min、液固比(体积质量比,m L/g)为8∶1、浸取时间为30 min、浸取温度为30℃及球磨成粉时,硫磺产率最佳。相较于传统的熔融法(85.7%)和气化法(85.37%)工艺,溶剂法工艺提纯硫磺后产率高达87.8%,提高了2.5%左右,且提纯后硫磺的纯度高达99.89%。该溶剂法提纯硫磺的工艺具有产率较高且纯度高、操作简单的优势,为有效处理硫磺提纯提供了技术路线,同时在硫磺纯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 二硫化碳 溶剂法 提纯
下载PDF
二硫键异构酶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强 王培昌 +1 位作者 杨婷婷 吴燕丹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76-180,193,共6页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具有酶和分子伴侣的生物学活性,在蛋白质合成、分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其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血栓性疾病、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血栓性疾病 肿瘤 神经退化性疾病
下载PDF
二硫化钼自润滑涂层性能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于凯 王静静 +4 位作者 刘平 马迅 张柯 马凤仓 李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6-55,共10页
MoS_(2)是过渡族金属二硫化物中的一员,其涂层材料因独特的层状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MoS_(2)自润滑涂层在刀具以及空间部件材料的表面减磨和保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MoS_(2)涂层对湿度的敏感性、附着力差以及耐磨寿命有限... MoS_(2)是过渡族金属二硫化物中的一员,其涂层材料因独特的层状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MoS_(2)自润滑涂层在刀具以及空间部件材料的表面减磨和保护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MoS_(2)涂层对湿度的敏感性、附着力差以及耐磨寿命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国内外学者在MoS_(2)涂层的摩擦学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不同温度、湿度、气体介质的多环境下的摩擦学行为分析,以及通过纳米多层体系的设计实现对晶体结构的可控。本文概述了2010年以来有关MoS_(2)自润滑涂层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MoS_(2)自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以及不同元素掺杂对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总结了MoS_(2)涂层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并对其在表面润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对MoS_(2)自润滑涂层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自润滑涂层 摩擦学性能 微观结构 制备工艺 元素掺杂
下载PDF
改性碳纤维-MoS_(2)复合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高阳 刘思思 +2 位作者 廖君慧 赵鼎元 刘金刚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2-493,共12页
为了改善高温下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的稳定性,选择经过化学改性的纳米碳纤维对MoS_(2)涂料进行性能优化,制备添加不同比例的改性粉末的涂料.通过对粉末进行XPS、红外和形貌分析,表明碳纤维已经改性.借助CFT-I型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 为了改善高温下固体润滑复合涂层的稳定性,选择经过化学改性的纳米碳纤维对MoS_(2)涂料进行性能优化,制备添加不同比例的改性粉末的涂料.通过对粉末进行XPS、红外和形貌分析,表明碳纤维已经改性.借助CFT-I型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摩擦试验,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对不同条件涂层表面磨损的形貌进行观测,对磨损机理进行分析,探究添加量的最优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分别为20、50和100℃时,添加质量分数1.5%CF-GO(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涂料制备的涂层耐磨性能均优于其他的添加比例的涂层.在干摩擦5 N载荷,试验温度为200℃时,添加质量分数1.5%CF-GO的涂层比未改性的涂层的磨痕深度、宽度分别减少66.1%、29.2%,涂层的耐磨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涂层的内部形貌可知,添加质量分数1.5%的CF-GO时,涂层内部形成清晰的网状结构,从而使得该比例下的涂层同时具有抗高温变形、耐磨以及耐热等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碳纤维 二硫化钼 复合涂层 高温变形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离子液体对WS_(2)纳米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侯献军 钱宇聪 +1 位作者 江华 喻齐凡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共8页
纳米二硫化钨的润滑性能优异,但由于其在润滑油中易团聚沉降,影响了其在润滑油中抗磨减摩性能的发挥。为改善纳米WS_(2)的抗磨减摩性能,将一种磷酸盐离子液体添加到WS_(2)纳米润滑油中,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采用XP... 纳米二硫化钨的润滑性能优异,但由于其在润滑油中易团聚沉降,影响了其在润滑油中抗磨减摩性能的发挥。为改善纳米WS_(2)的抗磨减摩性能,将一种磷酸盐离子液体添加到WS_(2)纳米润滑油中,通过四球摩擦试验机对其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采用XPS、EDS和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方法对钢球磨损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虽然添加离子液体后纳米润滑油的摩擦因数略微上升,但相对基础油,离子液体仍可使其摩擦因数最大降低28%,同时能显著地减小磨斑直径,最大降幅达到了44%。离子液体在摩擦过程中与WS_(2)反应生成PW,该物质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摩擦过程中的氧化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作为化学摩擦膜减少磨损,提升润滑油抗磨减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硫化钨 离子液体 摩擦学性能 润滑机制 PAO4
下载PDF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特性
7
作者 韩芸 文天祥 +2 位作者 卓杨 周梦雨 余芬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7-1595,共9页
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条件下,沼气中硫化氢体积分数较常规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低。沼气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污泥中含硫氨基酸的降解,而硫化氢体积分数下降与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相关。在测定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分解中间产物... 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条件下,沼气中硫化氢体积分数较常规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低。沼气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污泥中含硫氨基酸的降解,而硫化氢体积分数下降与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相关。在测定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分解中间产物分布的基础上,以甲硫氨酸为基质对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进行富集,分析富集后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及甲硫氨酸分解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分布,探讨高含固厌氧消化环境对甲硫氨酸分解过程的抑制特性。结果显示:高含固厌氧消化环境下,甲硫氨酸厌氧分解含硫产物包括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和硫化氢。常规含固率及高含固率环境下,甲硫氨酸分解批次试验中硫化氢积累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417×10^(-6)和1418×10^(-6),表明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硫化氢生成量下降可能由甲硫氨酸厌氧分解时中间产物积累导致。高含固污泥采用甲硫氨酸富集培养时,结果显示Pseudomonas相对丰度为26%,分解产物包括氨氮、甲硫醇和二甲二硫等。其中,二甲二硫先于甲硫醇达峰值,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67.7×10^(-6)和164.9×10^(-6),推测反应前期甲硫醇快速转化为二甲二硫,后期速率减慢,甲硫醇开始累积。当氨氮质量浓度增至4000 mg/L时,二甲二硫生成速率降低16.79%,表明高含固系统的高氨氮环境可抑制甲硫氨酸分解产生二甲二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含固污泥 厌氧消化 甲硫氨酸 二甲二硫 氨抑制
下载PDF
空间滚动轴承MoS_(2)薄膜润滑分子动力学模拟
8
作者 董绍江 程伟伦 +1 位作者 汤宝平 胡小林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52,共10页
针对空间滚动轴承往复运动状态下二硫化钼薄膜润滑失效机理不明的难题,提出了采用分子动力学对薄膜润滑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单层二硫化钼薄膜摩擦原子模型,针对载荷和环境温度这2个空间滚动轴承的重要影响因素展开了二硫化钼薄... 针对空间滚动轴承往复运动状态下二硫化钼薄膜润滑失效机理不明的难题,提出了采用分子动力学对薄膜润滑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单层二硫化钼薄膜摩擦原子模型,针对载荷和环境温度这2个空间滚动轴承的重要影响因素展开了二硫化钼薄膜的往复摆动模拟,得到了摩擦过程中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力、粘附力和磨损情况。模拟结果表明:Fe-Ni-Cr合金探针在单层二硫化钼薄膜上的摩擦为黏滑运动,载荷在20~100 nN范围内探针的摩擦过程不会对薄膜造成磨损,但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润滑性能有所提高;载荷从200 nN开始探针的摩擦过程会对薄膜造成磨损,往复运动过程中摩擦系数不断提高,润滑性能下降;400 nN为单层薄膜的载荷极限,在该载荷下探针会刺穿薄膜与基底接触此时薄膜迅速磨损失去润滑作用。环境温度在1 773.15 K以下对薄膜的润滑作用影响不明显,但达到该温度后薄膜边界处开始缓慢熔化,当环境温度达到二硫化钼熔点时薄膜的熔化速度加快并失去润滑作用。从这些发现得到如下结论:二硫化钼单层薄膜在接触载荷8 GPa以下拥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润滑性;在薄膜未破损的条件下,反复摩擦过程提升了润滑性能;二维层状结构对单层二硫化钼薄膜润滑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高温和重载都会对薄膜层状结构造成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Fe-Ni-Cr合金 分子动力学仿真 微观摩擦 空间滚动轴承
下载PDF
MoS_(2)的制备及其超声催化性能
9
作者 马占营 王钰 +1 位作者 兰月丽 全华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0-24,共5页
以钼酸钠和硫脲为原料,用水热法制备了系列MoS_(2)催化剂,采用XRD、SEM、TEM等技术,对MoS_(2)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尺寸等进行了表征,以染料亚甲基蓝探究了MoS_(2)样品的超声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得MoS_(2)催化剂粒径分布范围为0... 以钼酸钠和硫脲为原料,用水热法制备了系列MoS_(2)催化剂,采用XRD、SEM、TEM等技术,对MoS_(2)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及表面形貌尺寸等进行了表征,以染料亚甲基蓝探究了MoS_(2)样品的超声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得MoS_(2)催化剂粒径分布范围为0.5~5μm,当钼酸钠与硫脲摩尔比小于等于1∶9时,所得MoS_(2)样品具有六方晶相结构及结晶度相对较好;超声催化实验结果表明,钼硫摩尔比为1∶3时,所得MoS_(2)的超声催化性能最佳,超声12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9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超声催化 制备 水热法
下载PDF
小麦面筋蛋白遗传特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兰芳 毛航 +7 位作者 王雪 曹勇 郝建宇 马小飞 王敏 李晓丽 张定一 姬虎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5,共8页
本研究对44个小麦品种的19个面筋蛋白性状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法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面筋蛋白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硫键含量变幅为3.28~6.78μmol/g,巯基含量的变幅为13.30~16.66μmol/g。面筋蛋白... 本研究对44个小麦品种的19个面筋蛋白性状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法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面筋蛋白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二硫键含量变幅为3.28~6.78μmol/g,巯基含量的变幅为13.30~16.66μmol/g。面筋蛋白性状变异范围在4.74%~89.46%,其中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等变异系数较大,表明蛋白质量性状的变异潜力较丰富。主成分分析将19个蛋白性状转换为3个综合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0.80%、19.86%和15.88%,累计贡献率达到76.54%,可以很好地将面筋蛋白归为质量性状、聚集性状和数量性状3类。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面筋蛋白综合评价值(D值),主成分因子中载荷较大的12个性状的平均值与D值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7个性状(二硫键含量、麦谷蛋白大聚体含量、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拉伸面积和最大峰值时间)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面包品质评价指标与D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在0.5614~0.7713之间,验证了D值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论:不同筋力小麦面筋蛋白存在较丰富的变异潜力;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面筋蛋白品质具有可行性;面筋蛋白的量与质以及面筋网络中二硫键的含量可作为小麦品质评价和改良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硫键含量 面筋蛋白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Active MoS_(2)-based electrode for green ammonia synthesis 被引量:1
11
作者 Xin Liu Lei Yang +2 位作者 Tao Wei Shanping Liu Beibei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8-275,共8页
Nitrogen electro-reduc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is one promising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the energyconsuming Haber-Bosch process for the artificial ammonia synthesis.One critical aspect to unlocking this technology i... Nitrogen electro-reduc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is one promising alternative approach of the energyconsuming Haber-Bosch process for the artificial ammonia synthesis.One critical aspect to unlocking this technology is to discover the catalysts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efficiency.In this work,the N_(2)-to-NH_(3)conversion on the functional MoS_(2)is fully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since the layered MoS_(2)provides the ideal platform for the elaborating copies of the nitrogenase found in nature,wherein the functionalization is achieved via basal-adsorption,basal-substitution or edge-substitu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elements.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dge-functionalization is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the activity promotion;however,the basal-adsorption and basal-substitution separately suffer from the electrochem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NRR inefficiency.Specifically,MoS_(2)functionalized via edge W-substitution exhibits an exceptional activity.The energetically favored reaction pathway is through the distal pathway and a limiting potential is less than 0.20 V.Overall,this work escalates the rational design of the high-effective catalysts for nitrogen fixation and provides the explanation why the predicated catalyst have a good performance,paving the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Molybdenum disulfide ELECTROCHEMISTRY CATALYST THERMODYNAMICS
下载PDF
高温溶胀下二硫化钼/丁腈橡胶力学和摩擦性能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程 赵晶 +2 位作者 李云龙 刘中强 王世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51,共10页
为研究高温环己烷(C_(6)H_(12))溶胀下,二硫化钼(MoS_(2))对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使用蒙特卡洛法和Forcite模块分别建立纯NBR、溶胀NBR、NBR/MoS_(2)和溶胀NBR/MoS_(2)复合材料模型,研究MoS_(2)对NBR高温溶胀... 为研究高温环己烷(C_(6)H_(12))溶胀下,二硫化钼(MoS_(2))对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使用蒙特卡洛法和Forcite模块分别建立纯NBR、溶胀NBR、NBR/MoS_(2)和溶胀NBR/MoS_(2)复合材料模型,研究MoS_(2)对NBR高温溶胀、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MoS_(2)改善高温溶胀NBR的机制。结果表明:C_(6)H_(12)溶胀使NBR的力学性能下降,但在添加MoS_(2)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C_(6)H_(12)溶胀使NBR内部分子链迁移、运动速率加快,但在添加MoS_(2)后,有效地抑制了C_(6)H_(12)溶胀;C_(6)H_(12)溶胀会使NBR复合材料表面分子链增加,导致NBR摩擦学性能下降,但添加MoS_(2)后,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也有所提升。由于MoS_(2)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较强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吸附作用,添加MoS_(2)能改善高温C_(6)H_(12)溶胀下NBR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环己烷溶胀 二硫化钼 摩擦学性能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金属氧/硫化物修饰石墨烯复合纤维及其柔性超级电容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娜 谢帆钰 +3 位作者 杜苑 贾潇雨 李宏伟 张梅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纤维型柔性超级电容器由于其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微型化、优异柔韧性等特点,在可穿戴电子产品、智能织物领域备受关注。以氧化石墨烯和片状二硫化钼为混合纺丝液,通过限域水热法组装制备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纤维,并在纤维表面原位... 纤维型柔性超级电容器由于其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微型化、优异柔韧性等特点,在可穿戴电子产品、智能织物领域备受关注。以氧化石墨烯和片状二硫化钼为混合纺丝液,通过限域水热法组装制备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纤维,并在纤维表面原位均匀沉积二氧化钌,制备二氧化钌@二硫化钼/石墨烯复合纤维(RuO_(2)@MoS_(2)/GF)。采用SEM、TEM、XPS、XRD等测试方法对复合纤维进行结构形貌表征,并组装纤维型超级电容器,评价其在凝胶电解质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2 mA/cm^(2)时,RuO_(2)@MoS_(2)/GF的比电容为685 mF/cm^(2),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充放电循环6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80%;通过将纤维型超级电容器串联,实现为电子计时器实际供能,促进石墨烯纤维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纤维 二硫化钼 二氧化钌 柔性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2D/3D MoS_(2)/HTCN异质结制备及光催化固氮综合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福山 黄晓栗 +1 位作者 李亚杰 王有和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光催化固氮是目前光催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文利用自组装法合成了2D/3D MoS_(2)/HTCN光催化剂,并通过XRD、XPS、SEM、TEM、UV-vis DRS、PL和EI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的条件下,进行了光催化固氮的测试,通过控... 光催化固氮是目前光催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文利用自组装法合成了2D/3D MoS_(2)/HTCN光催化剂,并通过XRD、XPS、SEM、TEM、UV-vis DRS、PL和EI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的条件下,进行了光催化固氮的测试,通过控制变量法对合成氨的氮源进行了研究,并对光催化固氮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该实验包含了多种材料的制备以及测试工作,综合性强、新颖性高,不仅能培养学生在催化剂合成和表征方面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二硫化钼 形貌调控 光催化固氮 综合实验
下载PDF
原子尺度钼系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丁禹 杨昌泽 +2 位作者 李军 孙会东 商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5-1749,共15页
深入探讨了原子尺度钼系加氢脱硫催化剂在加氢脱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MoS_(2)和Co(Ni)MoS微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活性氢原子生成、硫化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MoS_(2)和Co(Ni)MoS边缘结构与加... 深入探讨了原子尺度钼系加氢脱硫催化剂在加氢脱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MoS_(2)和Co(Ni)MoS微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活性氢原子生成、硫化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MoS_(2)和Co(Ni)MoS边缘结构与加氢脱硫性能的构效关系,强调了MoS_(2)边缘的硫-氢基团在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详细讨论了噻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方式,加深了对噻吩的加氢脱硫机理的了解。最后,强调了载体Al_(2)O_(3)表面氢溢流效应的重要性,通过调控氧化铝载体表面的羟基基团与钼酸根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活性。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突显了微观结构在催化活性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为提高工业加氢脱硫反应速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催化剂 催化剂载体 密度泛函理论 二硫化钼
下载PDF
氮掺杂二硫化钼纳米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16
作者 杨成功 黄蓉 +1 位作者 王冬娥 田志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72,共8页
以钼酸钠为钼源,L-半胱氨酸为硫源和还原剂,双氰胺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氮掺杂二硫化钼纳米催化剂(N-MoS_(2))。通过XRD、SEM、XPS、Raman等手段表征了不同N掺杂量的N-MoS_(2)催化剂的形貌、元素分布、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表... 以钼酸钠为钼源,L-半胱氨酸为硫源和还原剂,双氰胺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氮掺杂二硫化钼纳米催化剂(N-MoS_(2))。通过XRD、SEM、XPS、Raman等手段表征了不同N掺杂量的N-MoS_(2)催化剂的形貌、元素分布、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N-MoS_(2)催化剂均为纳米片层组成的花球,N原子均匀掺杂进了MoS_(2)晶格中。N掺杂使得N原子周围的Mo和S原子的电子密度增加,生成更多具有催化活性的不饱和配位点。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在酸性介质中测试了催化剂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和塔菲尔斜率,评价了N-MoS_(2)纳米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氢(HER)性能。结果表明,MoS_(2)催化剂和N-MoS_(2)催化剂上的析氢反应均通过Volmer-Heyrovsky路径进行。MoS_(2)催化剂上析氢反应速控步骤为Volmer反应,N-MoS_(2)催化剂上析氢反应的速控步骤为Heyrovsky反应。与MoS_(2)催化剂相比,N-MoS_(2)催化剂的塔菲尔斜率较低,析氢反应速率较快,显示出更好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尤其当N与Mo的原子为0.1时(N/Mo=0.1),制备的N-MoS_(2)-0.1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其塔菲尔斜率为60mV/dec。N-MoS_(2)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提高可归结为不饱和配位点暴露量的增加和富电子的Mo对Mo-H*的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 二硫化钼 催化剂 电化学
下载PDF
二硫化钼负载酸化活性炭高级氧化固定床反应器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
17
作者 丁志铎 安志军 +2 位作者 周豪 吴明火 柳丽芬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460,共6页
针对以亚铁离子(Fe^(2+))为活化剂的类芬顿高级氧化体系在有机废水处理中易产生铁泥且影响处理效率的问题,制备了二硫化钼(MoS_(2))负载酸化活性炭(AC)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高级氧化固定床反应器(FBR)填料,以Fe^(2+)活化的过硫酸盐体系(F... 针对以亚铁离子(Fe^(2+))为活化剂的类芬顿高级氧化体系在有机废水处理中易产生铁泥且影响处理效率的问题,制备了二硫化钼(MoS_(2))负载酸化活性炭(AC)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高级氧化固定床反应器(FBR)填料,以Fe^(2+)活化的过硫酸盐体系(Fe^(2+)/PS)对有机废水进行高效处理.该复合材料中,MoS_(2)有助催作用,可以提升有机废水降解效率,酸化后的活性炭则可对Fe^(3+)和Fe^(2+)形成保留,提高铁源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负载经磷酸和硫酸联合处理的活性炭(PSAC)复合材料,在所构建的Fe^(2+)/PS/MoS_(2)@PSAC体系中对阿特拉津(ATZ)的降解效果最佳.经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该高级氧化FBR体系可以在低Fe^(2+)浓度(18μmol/L)及高流速(2 mL/min)下对500 mL废水中的ATZ(20 mg/L)保持90%以上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 高级氧化反应器 二硫化钼 离子交换 阿特拉津
下载PDF
Effect of Vacancy Defects on the Properties of CoS_(2) and FeS_(2)
18
作者 冯中营 ZHANG Jianmin +3 位作者 WANG Xiaowei YANG Wenjin JING Yinlan YANG Y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27-638,共12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acancy defects on the structural,electronic,magnet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oS_(2) and FeS_(2),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lloys.The calcula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acancy defects on the structural,electronic,magnet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oS_(2) and FeS_(2),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lloys.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materials without vacancy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s,while the results of materials with vacancy defect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iteratur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vacancy concentration.The Co vacancy defect hardly changes the half-metallic characteristic of CoS_(2).The Fe vacancy defect changes FeS_(2) from semiconductor to half-metal,and the bottom of the spin-down conduction band changes from the p orbital state of S to the d(t_(2g))orbital state of Fe,while the top of the valence band remains the d orbital d(eg)state of Fe.The half-metallic Co vacancy defects of CoS_(2) and Fe vacancy defects of FeS_(2)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in spintronic devices.S vacancy defects make both CoS_(2) and FeS_(2) metallic.Both the Co and S vacancy defects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CoS_(2),while both the Fe and S vacancy defects lead to the obvious magnetic property of FeS_(2).Vacancy defects enhance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infrared band and long band of visible light obviously,and produce obvious red shift phenomenon,which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photoelectr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balt disulfide iron disulfide vacancy defect fist principles
下载PDF
Film Flow of Nano-Micropolar Fluid with Dissipation Effect
19
作者 Abuzar Abid Siddiqui Mustafa Turkyilmazoglu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4年第9期2487-2512,共26页
The physical problem of the thin film flow of a micropolar fluid over a dynamic and inclined substra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ational and thermal forces in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is formulated.Five differ... The physical problem of the thin film flow of a micropolar fluid over a dynamic and inclined substra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ational and thermal forces in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is formulated.Five different types of nanoparticle samples are accounted for in this current study,namely gold Au,silver Ag,molybdenum disulfide MoS_(2),aluminum oxide Al_(2)O_(3),and silicon dioxide SiO_(2).Blood,a micropolar fluid,serves as the common base fluid.An exact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this problem is deri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literature.The results are particularly validated against those for the Newtonian fluid and show excellent agreement.It was found that increasing values of the spin boundary condition and micropolarit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both the thermal and momentum boundary layers.A quantitative decay in the Nusselt number for a micropolar fluid,as compared to a Newtonian one for all the tested nanoparticles,is anticipated.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i)intensify in the flow parameter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creases(ii)yield a higher thermal transfer rate,whereas molybdenum disulfide,aluminum oxide,and silicon dioxide exhibit a converse attitude for both Newtonian and micropolar fluids.The reduction in film thickness for fluid comprising gold particles,as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nanoparticles,is remark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flow micropolar fluid NANOPARTICLES molybdenum disulfide inclined substrate
下载PDF
碳纳米管包覆的MoS_(2)锂电负极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程志明 杨尊先 郭太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0,共7页
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出色的二维层状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oS_(2)二维层状结构的堆叠性、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及自身的低电导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文章将MoS_(2)与有机碳源葡... 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出色的二维层状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oS_(2)二维层状结构的堆叠性、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及自身的低电导率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文章将MoS_(2)与有机碳源葡萄糖复合,合成出了MoS_(2)@C的复合材料,实验表明,不同含量葡萄糖碳化后形成的碳纳米管对水热生长存在MoS_(2)明显的影响,通过调控葡萄糖的含量合成出在碳纳米管内层生长的MoS_(2)@C复合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以及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比容量衰减更小。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保持680.7 mAhg^(-1)的比容量;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仍可保持580.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同时,分析了MoS_(2)@C在水热过程中的硫化反应进程,为合理制备MoS_(2)与碳的复合材料提供新的路径。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碳纳米管 锂离子电池 纳米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