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尼梯田沟渠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春仙 宋维峰 马建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 哈尼梯田沟渠是一种具有湿地性质的人工溪流,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探明哈尼梯田不同沟渠的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哈尼梯田典型灌区沟渠系统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类型沟渠的植被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共118种,隶属45科100属,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28.81%;植物生态型构成以湿生植物为主(52种),中生植物次之(42种);(2)不同沟渠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大致表现为三级沟渠>断头渠>二级沟渠>一级沟渠;Pielou指数则表现为二级沟渠>三级沟渠>一级沟渠>断头渠;(3)冗余分析表明干扰程度对哈尼梯田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海拔和土壤有机碳,而土壤全氮、全磷、全钾、pH和积水深度对沟渠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哈尼梯田沟渠生境受人为干扰程度的影响最为强烈,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助于维持与提高沟渠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该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沟渠植物资源保护和梯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人工湿地 沟渠植物 植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生态沟—根孔湿地系统对大规模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
2
作者 薛锐 杨琪琦 +2 位作者 刘国荣 邱文杰 管卫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6,共9页
[目的]分析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为大面积养殖区循环养殖和污染减量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养殖面积超过500 hm^(2)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寇家湖园区进行试验,以原有农田排水沟渠为基础,在沟渠两... [目的]分析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为大面积养殖区循环养殖和污染减量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养殖面积超过500 hm^(2)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寇家湖园区进行试验,以原有农田排水沟渠为基础,在沟渠两岸构建根孔湿地提升其净化能力,于2022和2023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分析该系统对大面积水产养殖区产生的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2022年系统初运行时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中的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分别为97.15%,96.00%和59.65%;2023年日常运行时该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大面积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尾水,对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最高可达到87.70%,72.89%和83.15%,系统净化末端氨氮浓度低于0.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缩短1/2的净化路程后,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依旧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两个长度下生态沟渠出水口的营养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能有效处理大面积水产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可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养殖区 水产养殖尾水 水体净化 生态沟渠 根孔湿地
下载PDF
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的净化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坤 邓伟明 范力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 为探讨洱海流域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氮、磷去除效应及其应用前景,在流域原位构建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了拦截净化,在分析流域雨季、旱季及全年3个时间段内系统进出水水质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引入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沟-库塘湿地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NH_(4)^(+)-N、TP和COD起到有效净化作用,全年对T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5.20%~69.59%和4.46%~61.90%,出水最低浓度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系统出水NH_(4)^(+)-N和TP全年平均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和Ⅲ类标准。系统在雨季和旱季2个时间段平均出水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和Ⅳ类标准,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系统对农田排水中TN和COD的去除是影响出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数。该研究表明,生态沟搭配库塘湿地能明显提高对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及COD去除效率,系统全年平均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同时具有运行稳定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灰色模式识别模型 生态沟 库塘湿地
下载PDF
平江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探析
4
作者 喻优 杨娟娟 +1 位作者 周伟健 冯玥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9期142-144,共3页
本文对平江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明确了流域水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因素为农田退水、渔业养殖废水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沿河居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形成的点源污染。在参考同类水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平江河实际情况,综... 本文对平江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明确了流域水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因素为农田退水、渔业养殖废水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沿河居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形成的点源污染。在参考同类水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平江河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治理效果、工程投资、后期维护等诸多因素,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生态沟渠+生态驳岸的综合治理方案。以改善平江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指数,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江河生态治理 人工湿地 生态沟渠 生态驳岸
下载PDF
Soil remediation of degraded coastal saline wetlands by irrigation with paper mill effluent and plowing
5
作者 XIAMeng-jing LIU Zhi-mei LU Zhao-hu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67-274,共8页
Combined with anti-waterlogging ditches, irrigation with treated paper mill effluent (TPME) and plowing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mediation of degraded coastal sa- line-alkaline wetl... Combined with anti-waterlogging ditches, irrigation with treated paper mill effluent (TPME) and plowing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mediation of degraded coastal sa- line-alkaline wetlands. Three treatments were employed, viz., control (CK), irrigated with 10 cm depth of TPME (I), and plowing to 20 cm deep before irrigating 10 cm depth ofTPME (IP). Results show that both I-treatment and IP-treatment could improve soil structure by decreasing bulk density by 5% and 8%. Irrigation with TPME containing low salinity stimulated salts leaching instead of accumulating. With anti-waterlogging ditches, salts were drained out of soil. Irrigation with 10 cm depth of TPME lowered total soluble salts in soil and sodium adsorption ration by 33% and 8%, respective!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CK, indicating that this irrigation rate was not heavy enough to remarkably reduce so!l salinity and sodicity, Thus, in-i: gation rate sh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reach better effects of desalinization and desodication. Irrigation with TP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due to the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in TPME. Plowing increased soil air circulation, so as to enhanc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lead to the loss of organic matter; however, plow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soil 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Improvements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I-treatment and IP-treatment both boosted soil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activity.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27% (I-treatment) and 451% (IP-treatment), while soil respi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16% (I-treatment) and 386% (IP-treatment). Ure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in both I-treatment and IP-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K. Phosphatase in IP-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K. Compared to I-treatment, IP-treatment improved all of the soil properties except for soil organic matter. The key to remediation of degraded sa- line-alkaline wetlands is to decrease soil salinity and sodicity; thus, irri- gation plus plowing could be an ideal method of soil reme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waterlogging ditches degraded saline-alkaline wetlands PLOWING remediation soil property treated paper mill effluent
下载PDF
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一体化氧化沟在高原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调试
6
作者 唐昭 樊勇吉 +2 位作者 卢英源 陆嘉晖 陈轩 《环境科技》 2023年第6期35-40,46,共7页
为揭示一体化氧化沟在高原环境下消纳城市生活污水的特性与机制,以贵州某污水厂的一体化氧化沟污水处理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设施在同条件下实现提标改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进水负荷条件下(ρ(BOD)/ρ(COD)为0.25~0.3)... 为揭示一体化氧化沟在高原环境下消纳城市生活污水的特性与机制,以贵州某污水厂的一体化氧化沟污水处理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设施在同条件下实现提标改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进水负荷条件下(ρ(BOD)/ρ(COD)为0.25~0.3),控制氧化沟曝气池中pH值及DO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3~7.6,2.1~2.4 mg/L),氧化沟出水即可满足GB 3838-2002一级A标准,后续可从调整污泥回流比、加长污泥泥龄、控制前置厌氧池流速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其脱氮除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氧化沟工艺 高原污水处理 脱氮除磷
下载PDF
蔬菜种植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及效果分析
7
作者 黄志金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9期33-37,共5页
针对蔬菜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周边河道水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春昌蔬菜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域构建了以生态拦截沟-氧化塘-人工湿地为主的净化、循环利用系统,并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生态变化等进行了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尾... 针对蔬菜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周边河道水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春昌蔬菜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域构建了以生态拦截沟-氧化塘-人工湿地为主的净化、循环利用系统,并对系统水质净化效果、生态变化等进行了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尾水经过生态净化后,系统对SS、COD_(Cr)、NH_(3)-N和TP等污染物去除率分别可达约80%、60%、60%和90%,出水SS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要求,NH_(3)-N、TP指标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要求;在非大雨情况下,可实现净化后的尾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对周边河道产生污染,极大提升了河道水质稳定达标能力。该生态净化+循环利用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和可推广性,可为蔬菜种植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蔬菜种植 生态拦截沟 人工湿地 循环利用
下载PDF
沟渠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98
8
作者 姜翠玲 崔广柏 +1 位作者 范晓秋 章亦兵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沟渠湿地可通过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净化农田排水汇集的非点源污染物 ,芦苇 (Phragmitescommu nis)和茭草 (Zizanialatifolia)是长江下游地区沟渠中自然生长的 2种主要挺水植物 ,能有效吸收N、P营养成分 ,是湿地净化非... 沟渠湿地可通过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净化农田排水汇集的非点源污染物 ,芦苇 (Phragmitescommu nis)和茭草 (Zizanialatifolia)是长江下游地区沟渠中自然生长的 2种主要挺水植物 ,能有效吸收N、P营养成分 ,是湿地净化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机制 .芦苇和茭草收割以后 ,每年可带走 4 6 3~ 5 15kg/hm2 的N和 12 7~ 14 9kg/hm2 的P ,相当于当地2 3~ 3 2hm2 农田流失的氮肥、1 3~ 3 0hm2 农田流失的磷肥 .茭草的吸收和分解能力明显高于芦苇 .收割除带走植株体中的营养成分外 ,也改善了湿地光照和曝气条件 ,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 ,芦苇收割区底泥和水体中的有机质、TN、TP明显低于未收割区 .因此 ,定期收割是保证自然湿地净化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非点源污染 富营养化 净化能力
下载PDF
农田沟渠挺水植物对N、P的吸收及二次污染防治 被引量:62
9
作者 姜翠玲 范晓秋 章亦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2-706,共5页
生长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的芦苇和茭草对N、P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芦苇茎叶的N、P含量分别为15.0,1.9g/kg,相当于每年吸收818kg/hm2的N和103.6kg/hm2的P,茭草地上部分的N、P含量分别为17.2,3.8g/kg,相当于每年吸收131kg/hm2的N和28.9kg/hm2的P... 生长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的芦苇和茭草对N、P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芦苇茎叶的N、P含量分别为15.0,1.9g/kg,相当于每年吸收818kg/hm2的N和103.6kg/hm2的P,茭草地上部分的N、P含量分别为17.2,3.8g/kg,相当于每年吸收131kg/hm2的N和28.9kg/hm2的P.对比实验发现,收割区0~20cm深度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TN)、总磷(TP)含量明显低于未收割区,但NH4+-N和NO3--N含量增高.植物收割改善了湿地的透光、透气条件,促进污染物分解转化,造成无机氮含量上升.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也较高,每年收获后可带走200kg/hm2 N,21.1kg/hm2 P.以人为种植取代野生的芦苇和茭草,可获得很好的净化效果,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挺水植物 污染控制
下载PDF
非点源污染物在沟渠湿地中的累积和植物吸收净化 被引量:62
10
作者 姜翠玲 范晓秋 章亦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1-1354,共4页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倍以上.有机质和总氮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芦苇和茭草湿地底泥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6和0.9335.水体中总氮与NH4+N和NO3-N也显著相关,表明总氮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氮,其矿化作用是无机氮的重要来源.每年秋季芦苇收割以后,可带走氮818kg·hm-2和磷103.6kg·hm-2,茭草可带走氮131kg·hm-2和磷28.9kg·hm-2.茭白对氮的吸收能力高,试验表明,利用茭白取代野生植物,既能取得很好的净化效果,又可被农民主动回收,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挺水植物 氮磷 非点源污染物
下载PDF
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姜翠玲 章亦兵 范晓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1,共4页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于1~3月,远超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污染性;而在其余季节含量较低.有机质的这种年度变化主要由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引起.死亡的植物茎叶沉积在底泥表层,引起底泥有机质矿化速率发生变化,9月至次年6月芦苇底泥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21 3~133 6g/(m3·d-1),茭草底泥为30 4~119 6g/(m3·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矿化速率 沟渠 季节 次年 时空分布规律 湿地 底泥 水体 CODC
下载PDF
灌排调控的稻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40
12
作者 彭世彰 张正良 +2 位作者 罗玉峰 缴锡云 孙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26,共6页
基于农田排水氮素浓度及湿地进出口断面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浓度的监测,研究了灌溉排水措施以及沟塘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 基于农田排水氮素浓度及湿地进出口断面总氮(TN)、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浓度的监测,研究了灌溉排水措施以及沟塘湿地对农田排水中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的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灌溉处理低12.08%、20.33%和13.51%;控制排水处理下稻田排水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较常规排水处理低2.21%、7.08%和20.92%;湿地出口水体中TN、NH4+-N和NO3--N浓度分别比入口降低了16.8%、14.4%和50.9%,湿地水体中TN、NH4+-N、NO3--N浓度随时间近似服从指数函数衰减趋势。控制灌溉、控制排水及沟渠塘湿地系统的调控措施对农田排水中氮素的净化效果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排水 氮素 控制 沟渠塘湿地 稻田
下载PDF
沟渠湿地的水文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俊 邓伟 刘伟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79-1083,共5页
对沟渠和沟渠湿地进行了定义,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水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沟渠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沟渠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 对沟渠和沟渠湿地进行了定义,从水文效应、生物效应和水环境效应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沟渠研究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沟渠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沟渠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沟渠野外观测、沟渠模拟研究和沟渠管理研究等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水文效应 生态环境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生态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静文 崔远来 +1 位作者 赵树君 许亚群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于水稻生长期在生态沟进出水口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沟3个不同沟段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铵态氮的去除效果不稳定;年际间总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2012年表现为高杆灯芯草&... 于水稻生长期在生态沟进出水口采集水样,分析生态沟3个不同沟段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总氮和硝氮的去除效果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铵态氮的去除效果不稳定;年际间总磷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2012年表现为高杆灯芯草>茭白>菖蒲,2013年表现为菖蒲>高杆灯芯草>茭白。不同排水质量浓度下,生态沟对氮、磷的去除率具有波动性,总体上对劣于Ⅱ类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且在一定排水强度范围内,有控制建筑物时生态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湿地植被 排水质量浓度 去除率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生态拦截技术 被引量:49
15
作者 施卫明 薛利红 +3 位作者 王建国 刘福兴 宋祥甫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97-1704,共8页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过程阻断 生态拦截 人工湿地 生态沟 丁型潜坝技术 稻田消纳
下载PDF
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费永俊 刘志雄 叶玉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0-13,35,共5页
对湖北省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种类、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沟渠岸边植物种类分属17科35属39种,群落结构水平分布格局为斑块状;沟渠湿地植物10科16属18种,分为3种生活型,即挺水植物、浮水... 对湖北省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种类、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沟渠岸边植物种类分属17科35属39种,群落结构水平分布格局为斑块状;沟渠湿地植物10科16属18种,分为3种生活型,即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占有优势。降水、人为干扰和污染是影响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生长和分布恪局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结构 荆州市 沟渠 乡村 西郊 水平分布格局 植物种类 挺水植物 物种多样性 数量特征 植被类型 湿地植物 沉水植物 主要因子 群落生长 湿生植物 人为干扰 湖北省 指数和 生活型
下载PDF
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慧 王安 +1 位作者 陈菁 尹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该文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了灌区内外源物输入对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贡献。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该文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了灌区内外源物输入对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贡献。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由于受到光照、营养物质不同导致POM在各采样点组成不同,δ13C变化范围较大,均值为-27.8‰,与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接近,此类植物可能是POM的主要来源。水中δ13C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与浮游植物呈线性相关,浮游动物δ13C与浮游植物存在一定相关性,而浮游植物与POM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研究区内浮游动物对內源有机碳的利用主要是取食浮游植物低持斜聿愠粱?δ13C值变化范围在-27.2‰~-21.8‰之间,明显高于水体POM含量,说明表层沉积物存在比颗粒有机物更富集碳的藻类与陆源碎屑等物质。各采样点颗粒有机物δ15N值的范围3.1‰~4.2‰,平均值为3.6‰,其中湿地δ15N高于其他采样点。沉积物δ15N平均值为-0.6‰,与大气中N2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沟渠 湿地
下载PDF
我国北方水陆交错带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长盛 陈庆峰 +3 位作者 赵明 蒋利 王利红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0期14823-14826,共4页
概述了我国北方水陆交错带的几种常见形式,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实例,总结出农业排水沟渠、湿地塘、河流缓冲带等水陆交错带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生态功能。在讨论水陆交错带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述... 概述了我国北方水陆交错带的几种常见形式,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实例,总结出农业排水沟渠、湿地塘、河流缓冲带等水陆交错带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生态功能。在讨论水陆交错带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几种主要水陆交错带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 农业排水沟渠 湿地塘 河流缓冲带
下载PDF
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初析——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郗敏 吕宪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5,64,共4页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和湿地化学质量平衡影响方面分析了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沟渠的修建导致湿地大量化学元素丧失,湿地化学质量失衡,最终引起湿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 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江平原
下载PDF
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3
20
作者 和玉璞 彭世彰 +3 位作者 徐俊增 张剑刚 焦健 於家红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9-613,共5页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 为研究灌排调控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原位削减效果,探讨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依据大田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水体中氮素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和碳氮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对稻田排水中氮素去除效果显著,施肥后排水中TN,NH4+-N和NO3--N质量浓度出现峰值,在农沟拦蓄后质量浓度大幅下降,氮素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9%,67.8%和83.2%.进入湿地再次净化后,氮素质量浓度进一步降低,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7.7%,44.3%和82.0%.控制灌排模式下系统水体中有机质对水环境影响较小,水体碳氮比水平总体偏低.控制灌排模式下生态沟-湿地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对氮素的原位削减,低碳氮比对于系统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湿地系统 灌排调控 稻田 排水 氮素 碳氮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