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Amino Acid Constituents of the Spent Silk Worm Pupae of Anthereaea assama
1
作者 Mamata Goswaml Adhikan Manjoo Goswami Mishra 《Journa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1年第11期969-972,共4页
关键词 氨基酸成分 丝绸 综合调查 虫蛹 紫外分光光度计 氨基酸组成 红外线光谱 家蚕
下载PDF
基于amy基因的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杜周和 刘俊凤 +4 位作者 刘斌彬 董占鹏 余泉友 鲁成 陈义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38-1348,共11页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an alysis)和Fu’sFs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野桑蚕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淀粉酶基因
下载PDF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家蚕体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传溪 姜育蕾 +1 位作者 胡萃 吴祥甫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50,共5页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调控红系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糖蛋白激素。将合成的EPOcDNA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Ⅲ,使其置于Ph基因强启动子控制之下,获得了转移载体pBlueBacEPO。将pBlueBacEPODNA与野生型BmNPVDNA共转染BmN...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调控红系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糖蛋白激素。将合成的EPOcDNA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lueBacⅢ,使其置于Ph基因强启动子控制之下,获得了转移载体pBlueBacEPO。将pBlueBacEPODNA与野生型BmNPVDNA共转染BmN细胞,经空斑纯化,获插入EPOcDNA的重组病毒rBmNPVEPO。经Sonthern杂交和PCR扩增鉴定证明人EPO基因已正确组建于BmNPV的预定位置。将重组病毒rBmNPVEPO穿刺接种5龄幼虫和蛹,收集感染第3~5d的幼虫血淋巴和3~65d蛹血淋巴。用ELISA检测幼虫血淋巴中EPO表达量高达62800u/mL,蛹血淋巴中表达量达74000u/mL。Westernblot结果显示幼虫血淋巴和蛹血淋巴均有一条明显的免疫杂交带,分子量均约为26kD。用TF1细胞对幼虫表达产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每毫升血淋巴中EPO活性约为63000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O 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 家蚕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家蚕卵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廖顺尧 刘运强 +2 位作者 鲁成 周泽扬 向仲怀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利用 2 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34个不同品种家蚕卵mtDNA进行酶切分析 ,发现一化、二化品种与多化品种的HaeⅢ酶切图谱有差异 ,但不同的地理品种间没有出现酶切多态性现象。另外 ,一些家蚕品种的受精卵和非受精卵mtDNA在BglⅠ和PstⅠ酶切下 ... 利用 2 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 34个不同品种家蚕卵mtDNA进行酶切分析 ,发现一化、二化品种与多化品种的HaeⅢ酶切图谱有差异 ,但不同的地理品种间没有出现酶切多态性现象。另外 ,一些家蚕品种的受精卵和非受精卵mtDNA在BglⅠ和PstⅠ酶切下 ,呈现不同的酶切带型。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线粒体DNA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限制性内切酶 蚕卵
下载PDF
桑蚕蛹皮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显微结构的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倪红 陈云 +1 位作者 梁艳 陈怀新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1期69-72,共4页
对桑蚕蛹皮的成分、结构进行了化学及扫描电镜分析,确定其含有的主要成分及含甲壳素的数量,并对其中的甲壳素、蛋白质和无机盐三者之间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蛹体中的甲壳素与灰分主要含在蛹皮中,甲壳素占整个蛹体成... 对桑蚕蛹皮的成分、结构进行了化学及扫描电镜分析,确定其含有的主要成分及含甲壳素的数量,并对其中的甲壳素、蛋白质和无机盐三者之间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蛹体中的甲壳素与灰分主要含在蛹皮中,甲壳素占整个蛹体成分的2.71%,占蛹皮重量的25.5%,蛹皮外表面呈规整的多边形网状结构,蛹皮中蛋白质与蜂窝状的甲壳素相结合,呈层状分布,颗粒状的无机盐填充在甲壳素/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蜂窝状的空隙中.这为制定提取蛹甲壳素的工艺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蚕蛹 甲壳素 蛹皮 显微结构 化学成分 提取
下载PDF
雌雄蚕蛹近红外反射光谱的差异及其模式识别 被引量:9
6
作者 潘沈元 陶鸣 +1 位作者 孙爱群 金同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0-365,共6页
采用6250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从波长680到1235nm分别对日系蚕蛹217颗、中系蚕蛹174颗、杂交种蚕蛹330颗做了扫描测试,结果表明:雌雄蚕蛹的近红外光谱有极显著的差异。从日系217颗蚕蛹中随机选取雌雄各50... 采用6250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从波长680到1235nm分别对日系蚕蛹217颗、中系蚕蛹174颗、杂交种蚕蛹330颗做了扫描测试,结果表明:雌雄蚕蛹的近红外光谱有极显著的差异。从日系217颗蚕蛹中随机选取雌雄各50颗作为学习样本,采用逐步判别方法从其二阶导数光谱中抽取5个特征波长作为观测向量,利用二次型判别函数对其余621颗蚕蛹的性别进行识别,其准确率达98.7%。该方法明显优于以蚕蛹重量或大小识别蚕蛹雌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蚕蛹 雌雄鉴别 近红外光谱 模式识别
下载PDF
茧色限性蚕品种蚕蛹自然羽化脱茧性状研究及其杂交组合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友洪 肖文福 +1 位作者 周安莲 肖金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06-2712,共7页
为将家蚕蛹自然羽化脱茧的行为性状应用于蚕种生产中,对10个茧色限性家蚕品种的自然羽化脱茧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蚕品种茧层量较重或茧层较厚的情况下,其蚕蛹自然羽化脱茧能力与茧层量的大小没有相关性;日、华系不同系统、... 为将家蚕蛹自然羽化脱茧的行为性状应用于蚕种生产中,对10个茧色限性家蚕品种的自然羽化脱茧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蚕品种茧层量较重或茧层较厚的情况下,其蚕蛹自然羽化脱茧能力与茧层量的大小没有相关性;日、华系不同系统、不同性别蚕蛹的自然羽化脱茧能力差异较大,其中日本系统雌蛹的自然羽化脱茧率比中国系统雌蛹高20.40个百分点,日本系统雄蛹的自然羽化脱茧率比中国系统雄蛹高9.47个百分点;日、华系雄蛹的自然羽化脱茧能力比雌蛹高15.09个百分点;蚕品种之间的自然羽化脱茧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4个华系蚕品种的自然羽化脱茧率以限15、997最高,6个日系蚕品种的自然羽化脱茧率以限4最高,并对同系统蚕品种的自然羽化脱茧率达到极显著水平。将限15、997、限4组配成杂交组合限15×限4、997×限4,经实验室鉴定表明,限15×限4的综合经济性状优于997×限4,其虫蛹生命率94.32%,万蚕收茧量20.56 kg、万蚕茧层量5.003 kg,分别比997×限4高4.79个百分点、6.53%、6.22%;其雄茧茧丝长、解舒丝长、鲜毛茧出丝率分别为1362 m、1096 m、20.46%,分别比997×限4高198 m、212 m、1.40个百分点,其雄茧丝纤度2.799 D,洁净97.50分,是一对自然羽化脱茧能力较高以及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茧色限性 蚕蛹 自然羽化脱茧 行为性状
下载PDF
利用Balb/c小鼠构建家蚕蛹食物过敏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祥杰 李琳 +5 位作者 杨荣玲 邝哲师 李冰 黄静 穆利霞 范春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158-163,I0002,共7页
利用Balb/c小鼠构建家蚕蛹过敏模型并研究其致敏作用。48只雌性Balb/c小鼠分别用灌胃和皮下注射家蚕蛹蛋白的方法进行致敏。小鼠致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斯蓝考察其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致敏小鼠空肠组织的病理切片... 利用Balb/c小鼠构建家蚕蛹过敏模型并研究其致敏作用。48只雌性Balb/c小鼠分别用灌胃和皮下注射家蚕蛹蛋白的方法进行致敏。小鼠致敏后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斯蓝考察其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致敏小鼠空肠组织的病理切片;测定血清中IgE、组胺、IFN-γ、IL-4和IL-6等的含量;免疫印记反应测定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与家蚕蛹变应原的结合度。结果表明:小鼠发生过敏反应时,血清中产生与家蚕蛹蛋白特异性结合的IgE抗体,血清中组胺、IL-4和IL-6等的含量显著上升,而IFN-γ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各致敏试验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空肠组织出现糜烂和结构受损症状。该小鼠致敏模型的成功构建对于后续研究家蚕蛹变应原及其致敏的抗原表位等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B/C小鼠 家蚕蛹蛋白 过敏模型 变应原 IGE抗体
下载PDF
蚕蛹油的提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陆丽 程谦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535-537,共3页
以蚕蛹(Bombyx mori L.)为原料提取蚕蛹油,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0∶4.6(g∶mL),提取温度43℃,提取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蚕蛹油提取率为22.65%。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 以蚕蛹(Bombyx mori L.)为原料提取蚕蛹油,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0∶4.6(g∶mL),提取温度43℃,提取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蚕蛹油提取率为22.65%。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了BHT、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蚕蛹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影响。3种抗氧化剂对蚕蛹油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BHT的抗氧化能力较强,维生素E和维生素C抗氧化能力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bombyx mori L.)油 提取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转基因家蚕实验用材料蚕的冷藏期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卫成 鲁华云 +5 位作者 李建营 叶键 梁建设 陈金蛾 倪春霄 钟伯雄 《蚕桑通报》 2005年第4期14-17,共4页
为了适应转基因家蚕研究对实验用蚕卵的随时需求,探讨了蚕蛹、蚕蛾耐冷藏期限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蚕蛾羽化后用4℃温度冷藏4 d以内,仍然有能交配和产卵的蚕蛾,获得生长发育正常的蚕卵;蚕蛹冷藏期限在12 d之内,对蚕蛾的交配能力及雌蛾产... 为了适应转基因家蚕研究对实验用蚕卵的随时需求,探讨了蚕蛹、蚕蛾耐冷藏期限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蚕蛾羽化后用4℃温度冷藏4 d以内,仍然有能交配和产卵的蚕蛾,获得生长发育正常的蚕卵;蚕蛹冷藏期限在12 d之内,对蚕蛾的交配能力及雌蛾产卵能力影响不大;冷藏期限13-20d,蚕蛾交配能力和雌蛾产卵能力逐渐下降,但如果有足够数量的蚕蛹,仍然能够获得能交配和产卵的蚕蛾, 获得生长发育正常的蚕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转基因 蚕蛹冷藏 蚕蛾冷藏
下载PDF
家蚕雌蛹冷藏对人工孵化处理蚕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必平 徐世清 徐孟奎 《江苏蚕业》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家蚕蛹期冷藏是蚕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方法。苏5×苏6(正反交)和苏菊×明虎(正反交)等江苏省现行蚕品种,羽化前日的雌蛹冷藏对蚕种质量有显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受精卵率增加,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下降。10℃冷藏的影响程度显... 家蚕蛹期冷藏是蚕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方法。苏5×苏6(正反交)和苏菊×明虎(正反交)等江苏省现行蚕品种,羽化前日的雌蛹冷藏对蚕种质量有显著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受精卵率增加,孵化率和孵化整齐度下降。10℃冷藏的影响程度显著超过5℃冷藏,冷藏4d的影响显著超过冷藏2d。雌蛹冷藏对冷藏浸酸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大于即时浸酸蚕卵,结果显示应避免冷藏家蚕雌蛹,如无法避免,应该尽量将生产的蚕种作即时浸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蛹冷藏 人工孵化 蚕种质量 孵化率 浸酸处理
下载PDF
环氧蛹油的制备研究
12
作者 詹永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21-524,共4页
以蛹油为原料,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与双氧水和冰乙酸发生环氧化反应,制取环氧蛹油;并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显示:催化剂用量为3%、冰乙酸用量为25%、双氧水用量为50%,反应时间为7h。
关键词 环氧蛹油 反应条件 开发利用
下载PDF
韩国对家蚕及其产品的功能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柳江善 李羲三 +2 位作者 金基永 權海龍 李明烈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9-757,共9页
家蚕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蚕丝的生产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化纤产品的不断创新,原料茧生产效益和丝绸服饰性能方面的优势相对下降。在韩国,原料茧生产几乎消失,但以家蚕作为与健康有关的功能性素材... 家蚕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蚕丝的生产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化纤产品的不断创新,原料茧生产效益和丝绸服饰性能方面的优势相对下降。在韩国,原料茧生产几乎消失,但以家蚕作为与健康有关的功能性素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却方兴未艾。例如:以蚕粉为原料研制的降血糖制剂,已被韩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定为保健食品,自1995年以来已生产约3 000 t;家蚕具有富集食下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功能也被证明;雄蚕蛹(蛾)被开发为男性增进剂;对蚕粉、蚕尿及白僵蚕保健功能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活跃。家蚕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利用为蚕农增收做出了贡献。可以预言,家蚕及其产品作为功能性素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韩国未来高附加值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保健食品 蚕粉 雄蚕蛹 白僵蚕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野蚕茧和家蚕茧化学成分进行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艳 董照明 +4 位作者 赵东超 李浩云 王凌燕 林英 赵萍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46-1556,共11页
鉴定并比较野蚕茧与家蚕茧的化学成分对于理解家蚕的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温高压结合甲醇-水提取的方法获得蚕茧中的化学成分,利用UHPLC-MS技术对野蚕、家蚕大造品种和皓月品种3种蚕茧丝中的小分子成分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通过... 鉴定并比较野蚕茧与家蚕茧的化学成分对于理解家蚕的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温高压结合甲醇-水提取的方法获得蚕茧中的化学成分,利用UHPLC-MS技术对野蚕、家蚕大造品种和皓月品种3种蚕茧丝中的小分子成分进行鉴定和比较分析。通过阳离子模式和阴离子模式的UHPLC-MS获得了野蚕、大造和皓月蚕茧丝的代谢指纹图谱,对鉴定到的高丰度化合物进行注释,发现其中包括了氨基酸、黄酮、生物碱、萜类、有机酸和木脂素等成分。PLS-DA的得分图表明,野蚕、家蚕大造品种和皓月品种的3种蚕茧的代谢组存在显著差异。发现脯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大造茧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野蚕和皓月茧中的含量,黄酮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在大造茧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包括槲皮素、异槲皮素、槲皮素-3-O-槐糖苷、槲皮素-3-O-L-鼠李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奈酚;而神经碱、白桥楼碱、毛果芸香次碱、美洲豚草内酯、线叶泽兰素和中缅木莲素等生物碱、萜类和木脂素类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在野蚕茧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家蚕茧中的含量。在紫外光的激发下观察黄酮的绿色荧光发现家蚕大造茧中的黄酮含量最高,家蚕皓月茧中的黄酮含量最低,而野蚕茧中的黄酮含量居中。生物碱和有机酸是良好的抗虫抗菌剂,它们在野蚕茧中的含量较高,能够提高野蚕茧的防护能力。黄酮类物质在家蚕大造茧中的含量较高,是导致家蚕大造茧呈黄绿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野蚕 蚕茧 液相色谱-质谱 生物碱 黄酮
原文传递
家蚕蛹糖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的抗原表位预测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祥杰 李琳 +6 位作者 杨荣玲 毕艳红 王朝宇 赵立 邝哲师 穆丽霞 李冰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5-90,7,共7页
家蚕蛹是蚕桑产业中的重要副产物资源,因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优点,常用作人们的休闲食品,近年来,随着以蚕蛹为原料的多元化产品开发研究的不断发展,蚕蛹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成为增加蚕桑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因食... 家蚕蛹是蚕桑产业中的重要副产物资源,因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优点,常用作人们的休闲食品,近年来,随着以蚕蛹为原料的多元化产品开发研究的不断发展,蚕蛹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成为增加蚕桑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因食用或饲用家蚕蛹而引发的过敏症状较为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应用。已有报道家蚕蛹中的糖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Bm Chi)是一种重要变应原物质,但至今尚无其三维结构数据,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对家蚕蛹糖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的同源性、二级结构、亲疏水性、可塑性、表面可及性和抗原性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其抗原表位位点,为深入开展该变应原的免疫学特性研究打下基础,并为家蚕蛹蛋白的脱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蛹 糖水解酶18家族几丁质酶 食物变应原 抗原表位
原文传递
家蚕蛹皮制取壳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詹永乐 黄春芳 陈复生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50-453,共4页
以蛹皮为原料制取了壳聚糖 ,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氢氧化钠处理浓度、处理时间、温度及甲壳质与氢氧化钠溶液配比这四个因素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氢氧化钠浓度是影响甲壳质脱乙酰基的最主要因素 ,处理温度次之 ,处理时... 以蛹皮为原料制取了壳聚糖 ,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氢氧化钠处理浓度、处理时间、温度及甲壳质与氢氧化钠溶液配比这四个因素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氢氧化钠浓度是影响甲壳质脱乙酰基的最主要因素 ,处理温度次之 ,处理时间和甲壳质与氢氧化钠溶液配比对壳聚糖脱乙酰度没有影响。通过方差分析 ,得到甲壳质脱乙酰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氢氧化钠处理浓度为 50 % ,时间为 1 6h ,温度为 95℃ ,甲壳质与氢氧化钠溶液配比为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皮 甲壳质 壳聚糖 脱乙酰度 制备工艺 优化 蚕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