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Modulation in Dorsal Premotor Cortex Facilitates Human Multi-Task Ability
1
作者 Yusuke Suzuki Eiichi Naito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2年第3期372-379,共8页
Humans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multiple cognitive-motor tasks in parallel. In eight participants, we examined whethe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o dorsal premotor cortex (PMD) coul... Humans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multiple cognitive-motor tasks in parallel. In eight participants, we examined whether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to dorsal premotor cortex (PMD) could attenuate a delay of reaction time (RT) while the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two visual stimuli presented in temporally close succession. We provided anodal, cathodal, or sham tDCS while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a task requiring two choice responses or a control task requiring two fixed responses. When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stimuli was shorter, the RTs were delayed in both tasks, but anodal tDCS shortened them only in the former task, probably by promoting the response selection function of PMD. Non-invasive neuro-modulation to the brain can boost human ability to multi-ta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dorsal PREMOTOR cortex (PMD) Response Selection
下载PDF
Role of the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Relational Memory Formation: A Deep Brain Activity Index Study
2
作者 Ariko Araki Emiko Imai Yoshitada Katagir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8年第5期269-293,共25页
The dorsal area of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constructs the salience network associated with the anterior insular cortex. Conventional brain imaging studies, such 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 The dorsal area of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constructs the salience network associated with the anterior insular cortex. Conventional brain imaging studies, such 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have demonstrated that relational memory formation occurs in the ACC. However, how such memory is encoded and retrieved remains unknown due to limited time resolution of conventional fMRI.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dorsal ACC (dACC) during word-pair tasks based on a newly developed event-related deep brain activity (ER-DBA) method using occipital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signal powers. The method assesses dACC activity at a temporal resolution of approximately 0.3 s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resolution limit. We found that transient deactivation of dACC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cond word of each pair was essential for encoding succes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words were related or unrelated. We also found that memory accuracy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trials until the recall trial.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ACC deactivation for encoding success is accompanied with short-term potentiation essential for durability of memory. We further found that false memory 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word pairs was occasionally committed. In such cases, dACC exhibited a similar transient deactivation although false memory commission was independent of related or unrelated condition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ncoding and retrieval of associates are paralleled and that simultaneous production of associates seems to be an essential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relational memory formation. The study was limited to the assessment of dACC activity and did not account for other regional brain activities or receptor regulation related to short-term potentiation. We detected fast behavior of dACC during relational memory formation using the novel ER-DBA method. Such temporal dynamics will be important for eliciting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memory dys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AL Memory Word-Pair Task EVENT-RELATED DEEP Brain Activity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emporal Dynamics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钰琳 常万鹏 +4 位作者 丁江涛 徐红莉 仵宵 肖伯恒 马丽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7-180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不同靶点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的靶点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 目的:系统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不同靶点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为临床中经颅直流电刺激的靶点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以“帕金森、经颅直流电刺激”为中文检索词,以“Parkinson,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为英文检索词,收集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月发表的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PEDro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PEDro量表评估显示均为高质量或极高质量研究。②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提高UPDRS-Ⅲ评分(MD=-2.49,95%CI:-4.42至-0.55,P<0.05)、步频评分(MD=0.07,95%CI:0.03-0.11,P<0.05)和步速评分(MD=0.02,95%CI:0.00-0.05,P<0.05),但对BBS评分(MD=2.57,95%CI:-0.74-5.87,P>0.05)的提高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在UPDRS-Ⅲ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52.4%)>初级皮质运动区(45.8%)>大脑中央点(1.8%)>常规康复治疗(0%);在步频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50.1%)>大脑中央点(45.8%)>背外侧前额叶皮质(3.9%)>初级皮质运动区(0.2%)>常规康复治疗(0%);在步速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64.8%)>背外侧前额叶皮质(23.8%)>大脑中央点(9.4%)>初级皮质运动区(1.7%)>常规康复治疗(0.4%);在BBS评分方面,刺激靶点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为:小脑(77.4%)>背外侧前额叶皮质(20.7%)>大脑中央点(0.7%)>常规康复治疗(0.2%)。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其中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对改善帕金森患者运动协调方面疗效更佳,而刺激小脑区域对改善帕金森患者步行和平衡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功能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大脑中央点 初级皮质运动 小脑 靶点刺激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
4
作者 周治宁 周容 +3 位作者 肖燕文 王博文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任意两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1周。其中,多靶区tDCS的目标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和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单靶区tDCS仅刺激L-DLPFC。在每种刺激前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和站立平衡测试,双任务中的第二任务为N-back任务。刺激前后观察双任务姿势控制表现、双任务消耗(DTC)和工作记忆表现。结果刺激后,3种刺激间双任务步行的步幅变异性(F=3.792,P=0.029)、步幅变异性_DTC(F=3.412,P=0.040)以及双任务站立平衡的压心摆动速度(Vcop)(F=3.815,P=0.029)有显著性差异。与假刺激相比,多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47)和Vcop(P=0.015)降低,步幅变异性_DTC有降低趋势(P=0.073);单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11)、步幅变异性_DTC(P=0.014)和Vcop(P=0.025)均降低。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后,压心摆动面积的双任务消耗降低(P=0.035)。3种刺激后受试者工作记忆表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靶区tDCS和单靶区tDCS均可调控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且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在调控站立平衡双任务姿势控制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姿势控制 工作记忆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刺激对背侧前运动皮质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葛亚丽 曹磊 +2 位作者 张艳明 孙丽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05-512,共8页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 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对背侧前运动皮质(dPMC)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灶包含dPMC的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灶包含dPMC(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的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下肢康复踏车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S。康复治疗时间为30 min/次,2次/d,5 d/周,疗程2周。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完成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步态(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评分]、步行能力[10 m行走时间测试(10-MWT)]进行比较。结果(1)连续纳入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排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5例,未完成2周康复训练计划者3例,最终纳入40例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身高、年龄、性别、病灶侧别、病程、卒中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试验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5±0.03)m/s、(1.70±0.20)s、(66±10)步/min、(0.34±0.04)s、(0.66±0.20)g,对照组治疗前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37±0.03)m/s、(1.57±0.25)s、(67±9)步/min、(0.33±0.03)s、(0.60±0.25)g;试验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66±0.03)m/s、(2.40±0.25)s、(90±9)步/min、(0.18±0.05)s、(0.35±0.26)g,对照组治疗2周时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分别为(0.54±0.03)m/s、(1.78±0.27)s、(82±11)步/min、(0.22±0.04)s、(0.37±0.21)g。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时间及组别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值分别为837.506、327.450、3905.389、2605.881、196.502,均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值分别为10.365、38.265、4.430、10.266、4.403,均P<0.01;F_(时间)值分别为108.219、131.154、114.270、271.087、221.518,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速、步幅时间、步频、步长时间差、着地冲击力差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两组治疗前步态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4.9±2.4)、(30.1±1.9)分,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FMA-LE评分分别为(26.0±2.0)、(29.0±2.0)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172.97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的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9.000,P=0.005;F_(时间)=121.000,P<0.01);治疗前,组间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MA-LE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7±9)、(23±7)s,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时10-MWT的行走时间分别为(38±6)、(30±6)s。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的总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组别)=1021.58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10-MWT的行走时间组别及时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别)=4.716,P<0.05;F_(时间)=82.781,P<0.01);治疗前,组间10-MWT的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MWT的行走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可能有助于改善包含dPMC病灶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可尝试将RAS用于该类患者的步行功能训练中。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节律性听觉刺激 步行障碍 背侧前运动皮质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DLPFC脑区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芳 杨萍 +2 位作者 王枭冶 肖剑英 石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与抑郁症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转录组差异性分子表达,分析两者差异性基因相关通路及其与免疫、代谢的关系。方法:以“bipolar disorder”、“depression”、“sequencing”为关键词,在GEO数据...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与抑郁症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转录组差异性分子表达,分析两者差异性基因相关通路及其与免疫、代谢的关系。方法:以“bipolar disorder”、“depression”、“sequencing”为关键词,在GEO数据库检索。从该基因库中分别提取6例对照和7例BD患者、29例对照和30例抑郁症患者的DLPFC转录组数据;240例健康对照和240例BD患者的外周血转录组数据,利用DESeq2软件计算差异表达基因,基于生物学过程(BP)采用GO功能分析、差异分析、交集分析的方法,分析2种疾病差异性基因相关通路及其与免疫、代谢的关系。结果:BD患者DLPFC脑区显著高表达基因总共有384个,显著低表达基因总共有117个。抑郁症患者DLPFC脑区显著高表达基因总共有165个,显著低表达基因总共有316个。BD患者和抑郁患者的脑区与正常对照相比都会发生神经系统的异常,而抑郁多富集免疫炎症相关通路,BD多富集在代谢相关通路。基因交集结果显示,抑郁患者差异基因中有74个免疫相关基因和20个代谢相关基因;而BD患者差异基因中有42个免疫相关基因和51个代谢相关基因。BD患者DLPFC脑区、外周血存在着51个与代谢相关差异性基因,外周血转录组数据验证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脂肪酸生物合成、泛醌等萜醌生物合成、硒化合物代谢、其他聚糖降解、其他类型的O.聚糖生物合成异常。结论:DLPFC转录组结果提示2种精神疾病在免疫、代谢相关功能的基因中发生异常比例不同,抑郁容易出现免疫相关异常,BD更容易出现代谢相关基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 数据挖掘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代谢
下载PDF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罗艺 封春亮 +2 位作者 古若雷 吴婷婷 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8,共9页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准则 社会决策 情绪 脑岛 背外侧前额叶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多重神经支配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朱长庚 张喜京 +2 位作者 刘庆莹 蔡秋云 魏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3-127,T004,5,共7页
为了探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突触调控机制,本文用电镜细胞化学与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多重神经支配。即先用6-OHDA损毁CA能神经末梢,再于振动切片上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法,分别以DA... 为了探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突触调控机制,本文用电镜细胞化学与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的多重神经支配。即先用6-OHDA损毁CA能神经末梢,再于振动切片上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法,分别以DAB和TAB为呈色剂先后对肽能(OT或SP)神经元和GABA神经元进行双重标记。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下丘脑室旁核内存在肽能(OT、SP)和氨基酸(GABA)能神经元及CA神经末梢;OT神经元通过轴一树突触接受GABA和CA神经支配;SP神经元通过轴-树突触接受CA和SP神经支配;GABA神经元则可通过轴-树突触接受OT、SP、CA和GABA等神经支配。本研究首次得到了下丘脑神经元接受多重神经支配的超微结构证据,其意义在于为同时研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多种突触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室旁核 神经内泌 神经元
下载PDF
氧化槐定碱镇痛作用及其对小鼠中枢PKC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进贤 陶丽君 +4 位作者 余建强 金少举 杨光 徐永辉 蒋袁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研究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的镇痛作用及对小鼠脊髓背角、大脑皮层和丘脑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PKCγ)免疫阳性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热板法观察并分析iv、icv途径给药后OSR镇痛作用强度及作用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方... 目的研究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的镇痛作用及对小鼠脊髓背角、大脑皮层和丘脑蛋白激酶Cγ(Protein kinase C-γ,PKCγ)免疫阳性细胞的影响。方法用热板法观察并分析iv、icv途径给药后OSR镇痛作用强度及作用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OSR对小鼠脊髓背角、大脑皮层和丘脑PKCγ免疫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iv OSR 500、250、125mg·kg-1及icv OSR 100、50、25mg·kg-1均可延长小鼠热板反应舔足潜伏期(P<0.05、P<0.01),痛阈提高率分别为42.51%(iv)和60.70%(icv)。ip OSR 1000mg·kg-1可使小鼠脊髓背角、大脑皮层和丘脑PKCγ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结论OSR外周和中枢给药均有镇痛作用,PKCγ参与了OSR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槐定碱 镇痛 PKCΓ 脊髓背角 皮层 丘脑
下载PDF
大鼠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投射纤维在大脑皮质微血管的分布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生福 姜平 +2 位作者 童鑫康 眭建 韩群颖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研究通过损毁脑干中缝背核(DR),探讨中缝背核NOS阳性神经元是否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微血管。方法:将1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大鼠中缝背核微量注射喹啉酸,饲养1w,灌注固定,然后将大脑及脑干作冠状冰冻切片,N... 目的:研究通过损毁脑干中缝背核(DR),探讨中缝背核NOS阳性神经元是否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微血管。方法:将1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大鼠中缝背核微量注射喹啉酸,饲养1w,灌注固定,然后将大脑及脑干作冠状冰冻切片,NADPH-d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大鼠的中缝背核被有效损毁,其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了59.1%(P<0.001)。额、顶叶皮质NOS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32.1%(P<0.05),其中附着于皮质微血管的NOS阳性纤维终末了减少了37.8%(P<0.01)。而枕颞叶皮质NOS阳性纤维终末也减少了32.8%(P<0.05),其中附着于皮质微血管的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39.4%(P<0.01)。结论:位于中缝背核的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微血管,可能参与大脑皮质血流量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微血管 脑干中缝背核 一氧化氮合酶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视皮层分区及其f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扬 王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79-81,共3页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作为一种无创、可精确定位的脑功能研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就fMRI研究进展及其在大脑视觉皮层功能分区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视皮层 腹侧通道 背侧通道
下载PDF
猫皮质-后索核-脊髓通路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德成 宫敬忠 郗瑞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63-67,89,共6页
用Nauta法和HRP法研究了35只猫的皮质后索核投射和后索核脊髓投射。结果表明,投向后索核的皮质纤维起自后乙状回第Ⅴ层锥体细胞,该回的内侧面和十字沟上岸投向薄束核,背外侧面外2/3投向楔束核,内1/3投向二核。皮质纤维下行于锥体束内,... 用Nauta法和HRP法研究了35只猫的皮质后索核投射和后索核脊髓投射。结果表明,投向后索核的皮质纤维起自后乙状回第Ⅴ层锥体细胞,该回的内侧面和十字沟上岸投向薄束核,背外侧面外2/3投向楔束核,内1/3投向二核。皮质纤维下行于锥体束内,大部分经锥体交叉达对侧后索核,少量不交叉的纤维至同侧。后索核的中间腹侧部是皮质纤维分布的中心。投向脊髓灰质的后索核纤维主要发自核中间腹侧部的大、中型三角、多角和梭形细胞。薄束核投向下段脊髓灰质,楔束核投向上段脊髓灰质。后索核纤绀经后角尖周围的白质下行,主要终止于同侧脊髓灰质Ⅳ、Ⅴ层。皮质纤维在后索核中的终止部位与后索核脊髓纤维的起源区基本一致,据此试将两者归为一个投射系统,即皮质-后索核-脊髓通路加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后索核 脊髓
下载PDF
大鼠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生福 姜平 +1 位作者 童鑫康 韩群颖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433-435,I001,共4页
目的 :研究通过损毁脑干中缝背核 (DR) ,探讨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是否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方法 :将 1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动物DR微量注射喹啉酸 ,饲养 1周 ,灌注固定 ,然后... 目的 :研究通过损毁脑干中缝背核 (DR) ,探讨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元是否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方法 :将 1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动物DR微量注射喹啉酸 ,饲养 1周 ,灌注固定 ,然后将大脑及脑干作冠状冷冻切片 ,NADPH d组化染色。结果 :实验组动物的中缝背核被有效损毁 ,其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了5 9 .1% (P <0 .0 0 1)。大脑皮质NOS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 2 8.2 % (P <0 .0 5 ) ,与大脑皮质NOS神经元构成接触的NOS阳性纤维终末减少了 3 3 .9% (P <0 .0 5 )。结论 :位于中缝背核的NOS阳性神经元投射分布于大脑皮质NOS神经元。推测中缝背核的NOS阳性神经元可能通过大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间接对皮质脑血流量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NADPH-d组织化学 NOS阳性神经元 大脑皮质 中缝背核 大鼠
下载PDF
抑制大鼠大脑皮层SI区对电针抑制持续性痛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尤浩军 袁斌 唐敬师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301-305,311,共6页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同侧前肢“合谷”、“内关”穴对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 ,50 μl)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晚时相放电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强电针(5 Hz, 5~6 m A...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同侧前肢“合谷”、“内关”穴对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 ,50 μl)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晚时相放电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强电针(5 Hz, 5~6 m A)和高频弱电针(50 Hz, 1 m A)都可对背角WDR神经元的晚时相反应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低频强电针的抑制作用大于高频弱电针的作用。用4% MgSO4 抑制皮层体感Ⅰ区(SI区)的活动后,低频强电针对WDR神经元晚时相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提示SI区在电针对持续性痛的镇痛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 躯体感觉区 脊髓背角 电针 镇痛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持续θ暴发刺激治疗失眠症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瞿砚舟 吴泓蔚 +1 位作者 陈洁 蓝丽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5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持续θ暴发刺激(cTBS)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低频rTMS组(32例)和cTBS组(28例),低频rTMS组以1 Hz低频rTMS刺激右侧背外侧...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持续θ暴发刺激(cTBS)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低频rTMS组(32例)和cTBS组(28例),低频rTMS组以1 Hz低频rTMS刺激右侧背外侧前额叶(r-DLPFC)和顶枕区域,cTBS组以cTBS模式刺激相同位点,疗程2周。治疗前后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低频rTMS组及cTBS组治疗前后PSQI、HAMA、HAMD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频rTMS组各量表减分率略高于cT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θ暴发刺激治疗失眠症疗效不低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θ暴发刺激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 顶枕区域
下载PDF
大鼠外侧膝状体中继神经元HRP示踪结合谷氨酸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昌琪 卢大华 +1 位作者 罗学港 刘丹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5-247,共3页
采用 HRP逆行追踪结合谷氨酸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外侧膝状体背侧核 (d L GN)中继神经元的化学递质。光镜下 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辩。HRP单标记细胞位于外侧膝状体背侧核内 ,胞浆及树突基部充满棕色颗粒。免疫金... 采用 HRP逆行追踪结合谷氨酸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外侧膝状体背侧核 (d L GN)中继神经元的化学递质。光镜下 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辩。HRP单标记细胞位于外侧膝状体背侧核内 ,胞浆及树突基部充满棕色颗粒。免疫金银法 (IGSS)单标记的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于外侧膝状体背侧核与腹侧核 ,胞体内充满黑色银颗粒。在外侧膝状体背侧核内可见 HRP和谷氨酸双标记细胞 ,其数目占 HRP标记细胞总数的 70 .9± 6 .4%。本文提示 ,谷氨酸可能是外侧膝状体背侧核投射至视皮质的中继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HRP示踪 外侧膝状体背侧核 视皮质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中继神经元
下载PDF
刺激大脑皮层体感Ⅰ区和大脑脚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斌 王歌昕 +1 位作者 庞天赐 刘新领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35,共10页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刺激皮层体感Ⅰ区(SI区)和大脑脚(CP)对皮肤强电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长潜伏期反应(C-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SI区对背角WDR神经元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主,刺激CP的作... 在大鼠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刺激皮层体感Ⅰ区(SI区)和大脑脚(CP)对皮肤强电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DR)神经元长潜伏期反应(C-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SI区对背角WDR神经元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主,刺激CP的作用与刺激SI区的作用相似,但刺激CP更为有效。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在不同神经元差别很大,短者在刺激停止后仅持续400ms,长者可达10min以上。静注纳洛酮对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静注二甲麦角新碱在部分神经元可使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提示5-HT部分参与皮层下行抑制作用的实现,而内鸦片肽则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 大脑脚 脊髓 伤害反应
下载PDF
视觉加工的双侧视野优势及其脑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腾飞 刘强 胡中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2-1041,共10页
等量的视觉任务呈现在双侧视野比仅仅呈现在单侧视野能够获得更好的任务表现,这被称为双侧视野优势(bilateral field advantage BFA)。BFA产生于两个紧密连接的机制:枕叶视皮层内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及背侧额顶叶网络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 等量的视觉任务呈现在双侧视野比仅仅呈现在单侧视野能够获得更好的任务表现,这被称为双侧视野优势(bilateral field advantage BFA)。BFA产生于两个紧密连接的机制:枕叶视皮层内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及背侧额顶叶网络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前者主要发生在V1–V4等与视网膜存在拓扑映射关系的视皮层区,后者则主要涉及两侧的顶内沟、右侧楔前叶及额眼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三维立体视觉材料探讨BFA,考察它与其它视野效应间交互的脑机制,同时也可尝试解决背侧额顶叶网络的各脑区在系统的功能连接方面尚存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视野优势 背侧额顶叶网络 视觉皮层 注意调控 视觉加工
下载PDF
大鼠视皮质—外侧膝状体HRP示踪结合谷氨酸及GABA免疫组化研究
19
作者 罗学港 陈二云 +1 位作者 楚亚平 刘忠浩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32-236,共5页
采用HRP逆行追踪观察了大鼠视皮质锥体细胞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投射,结合谷氨酸及GABA免疫组化方法探测了该类细胞的化学递质。光镜下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和GABA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皮质第Ⅱ~Ⅵ层... 采用HRP逆行追踪观察了大鼠视皮质锥体细胞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投射,结合谷氨酸及GABA免疫组化方法探测了该类细胞的化学递质。光镜下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和GABA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皮质第Ⅱ~Ⅵ层。在第Ⅵ层可见HRP和谷氨酸双标记的锥体细胞,双标细胞的数量约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42.7%。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在皮质各层。但未见有GABA和HRP的双标记神经元。因而有充分理由推测:谷氨酸可能是视皮质投射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锥体细胞的神经递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P 谷氨酸 GABA 免疫组织化学 视皮质 外侧膝状体背核 大鼠
下载PDF
新型非免疫活性的FKBP_(12)配基N308促神经生长和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外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洪英 苏翠玲 +2 位作者 聂爱华 李松 王莉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00-1504,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非免疫抑制的FKBP12配基N308在体外促神经生长和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鸡胚背根神经生长实验评价N308体外促神经生长作用;在原代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损伤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模型上观察N308的保护... 目的评价新型非免疫抑制的FKBP12配基N308在体外促神经生长和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鸡胚背根神经生长实验评价N308体外促神经生长作用;在原代培养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损伤和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的模型上观察N308的保护作用。结果 N308能够协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神经纤维生长,具有明确的促进作用,在10~1000 pmol.L-1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在0.3~30 nmol.L-1浓度范围内N308明显提高缺氧诱导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存活率;0.5μmol.L-1 N308对6-OHDA诱导的大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细胞损伤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使细胞突起明显增长。结论 N308在体外具有明确的促神经生长及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08 FKBP12 鸡胚背根神经节 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大脑皮层细胞 缺氧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