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al mechanism of gastric motility regulation by electroacupuncture at RN12 and BL21: A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dorsal vagal complex-vagus nervegastric channel pathway 被引量:27
1
作者 Hao Wang Wen-Jian Liu +3 位作者 Guo-Ming Shen Meng-Ting Zhang Shun Huang Ying H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8期13480-13489,共10页
AIM: To study the neural mechanism by which electroacupuncture(EA) at RN12(Zhongwan) and BL21(Weishu) regulates gastric motility.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four adult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studied in four separ... AIM: To study the neural mechanism by which electroacupuncture(EA) at RN12(Zhongwan) and BL21(Weishu) regulates gastric motility.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four adult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studied in four separate experiments. Intragastric pressure was measured using custommade rubber balloons, and extracellular neuron firing activity, which is sensitive to gastric distention in the dorsal vagal complex(DVC), was recorded by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fos, motilin(MTL) and gastrin(GAS) in the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PVN) were assay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motilin receptor(MTL-R) and gastrin receptor(GAS-R) in both the PVN and the gastric antrum were assayed by western blotting.RESULTS: EA at RN12 + BL21(gastric Shu and Mu points), BL21(gastric Back-Shu point), RN12(gastric Front-Mu point), resulted in increased neuron-activating frequency in the DVC(2.08 ± 0.050, 1.17 ± 0.023, 1.55 ± 0.079 vs 0.75 ± 0.046, P < 0.001) compared with a mode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c-fos(36.24 ± 1.67, 29.41 ± 2.55, 31.79 ± 3.00 vs 5.73 ± 2.18, P < 0.001), MTL(22.48 ± 2.66, 20.76 ± 2.41, 19.17 ± 1.71 vs 11.68 ± 2.52, P < 0.001), GAS(24.99 ± 2.95, 21.69 ± 3.24, 23.03 ± 3.09 vs 12.53 ± 2.15, P < 0.001), MTL-R(1.39 ± 0.05, 1.22 ± 0.05, 1.17 ± 0.12 vs 0.84 ± 0.06, P < 0.001), and GAS-R(1.07 ± 0.07, 0.91 ± 0.06, 0.78 ± 0.05 vs 0.45 ± 0.04, P < 0.001) increased in the PVN after EA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MTL-R(1.46 ± 0.14, 1.26 ± 0.11, 0.99 ± 0.07 vs 0.65 ± 0.03, P < 0.001), and GAS-R(1.63 ± 0.11, 1.26 ± 0.16, 1.13 ± 0.02 vs 0.80 ± 0.11, P < 0.001) increased in the gastric antrum after EA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Damaging the PVN resulted in reduced intragastric pressure(13.67 ± 3.72 vs 4.27 ± 1.48, P < 0.001).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signals induced by EA stimulation of acupoints RN12 and BL21 are detectable in the DVC and the PVN, and increase the levels of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PVN and gastric antrum to regulate gastric motility. CONCLUSION: EA at RN12 and BL21 regulates gastric motility, which ma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PVN-DVCvagus-gastric neural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rsal vagal complex GASTRIN RECEPTOR MOTILIN RECEPTOR Neuronal firing activity Paraventricularhypothalamic nucleus RN12 BL21
下载PDF
针刺中脘调节胃运动的神经通路研究进展
2
作者 曲萌 陈幼楠 +2 位作者 杨丹妮 贺萌 林小娟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37-344,共8页
中脘穴是调节胃动力的常用穴,针刺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整理近15年参与针刺中脘调节胃运动的神经核团及相关通路相关研究发现:(1)针刺中脘双向调节胃运动的效应与针刺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神经反射调节、神经... 中脘穴是调节胃动力的常用穴,针刺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整理近15年参与针刺中脘调节胃运动的神经核团及相关通路相关研究发现:(1)针刺中脘双向调节胃运动的效应与针刺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其内在机制可能与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存在时效性差异有关。(2)杏仁核、海马是针刺中脘调节情绪和胃运动的共同响应核团。(3)针刺中脘可经辣椒素受体-Aδ与C纤维—脊髓、脊髓—交感神经、海马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1、CeA(γ-氨基丁酸)-室旁核、室旁核(胃动素)—迷走神经有核复合体—迷走神经等神经机制调节胃运动;也可经DVC-NMDAR亚基NR1—外周NO等神经—内分泌途径调节胃运动。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中脘对胃运动的调节是多方面、多维度、多靶点的综合调控。今后的研究应规范实验针刺操作,优化实验方案,结合脑科学技术综合、整体、动态探究针刺效应机制,进一步揭示针灸疗法中近治作用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脘穴 胃动力 神经通路 迷走神经背核复合体 室旁核 杏仁核 海马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内微量注射胃动素对胃窦运动和迷走背核复合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爱军 唐明 蒋正尧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7-421,共5页
采用清醒大鼠胃运动记录和玻璃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的实验方法 ,研究下丘脑外侧区 (lateralhy pothalamicarea,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motilin) ,对清醒大鼠胃窦运动和对麻醉大鼠迷走背核复合体 (dorsalvagalcomplex ,DVC)中胃扩张敏感... 采用清醒大鼠胃运动记录和玻璃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的实验方法 ,研究下丘脑外侧区 (lateralhy pothalamicarea,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motilin) ,对清醒大鼠胃窦运动和对麻醉大鼠迷走背核复合体 (dorsalvagalcomplex ,DVC)中胃扩张敏感神经元电活动的调节作用。LHA内微量注射胃动素 (0 37nmol/ 0 5 μl)可使胃窦运动增强 76 2 9± 4 0 9% (P <0 0 1)。DVC中 6 0个胃扩张 (gastricdistention ,GD)敏感神经元中 ,39(6 5 % )个GD刺激引起电活动增强 ,2 1(35 % )个电活动减弱 ,分别称之为GD兴奋型神经元和GD抑制型神经元。双侧LHA微量注射胃动素 0 37nmol/ 0 5 μl,14个GD抑制型神经元中有 12个单位放电频率增加 4 4 35± 7 89% (P <0 0 1) ;2 4个GD兴奋型神经元中有 15个单位放电频率减少 7 17± 7 89% (P <0 0 5 )。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下丘脑外侧区 微量注射 胃动素 胃窦运动 神经元 电活动 迷走背核复合体
下载PDF
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对糖尿病大鼠下丘脑GLP-1受体表达及胃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吕丰香 魏良洲 +3 位作者 田字彬 王利华 孔心涓 尹继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和中枢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GLP-1(GLP-1)干预组。DM组和GLP-1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目的探讨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和中枢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GLP-1(GLP-1)干预组。DM组和GLP-1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三组大鼠中枢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区)埋置套管,注射STZ 4周后,GLP-1组经套管注射的GLP-1,NC组和DM组大鼠DVC区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GLP-1R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STZ 4周后,DM组大鼠胃排空率较NC组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GLP-1受体mRNA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GLP-1组大鼠胃排空率较DM组显著降低(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下丘脑GLP-1R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及DM组(P<0.05),胃排空率与下丘脑GLP-1受体mRNA表达量成负相关。结论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GLP-1可抑制DM大鼠早期胃排空加速,中枢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下丘脑GLP-1受体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迷走神经复合体 胃排空 GLP-1 GLP-1受体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迷走背核复合体中胃动素和胃泌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浩 申国明 +1 位作者 黄顺 汪克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脘组、胃俞组、中脘+胃俞组。采用自制应力传感器记录各组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迷走背...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脘组、胃俞组、中脘+胃俞组。采用自制应力传感器记录各组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中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电针各组DVC中MTL、GAS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中脘组GAS和胃俞组MT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脘+胃俞组(P<0.05,或P<0.01);各电针组胃运动幅度均明显增加(P<0.01),且中脘+胃俞组胃运动幅度显著高于中脘组和胃俞组(P<0.01)。结论电针胃俞募穴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DVC中MTL、GAS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运动 迷走背核复合体 胃动素 胃泌素
下载PDF
电化学刺激兔迷走复合区对胆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传勇 刘京璋 +2 位作者 周建华 王翰如 李自英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7年第A03期207-210,共4页
为探讨兔迷走复合区(DVC)调节胆道运动的作用,用置入兔胆囊内膀胱法测量胆囊内压(GP)及钩式康铜丝双极电极引导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实验结果:(1)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DMV)引起GP升高,SO锋电位频率(FSPSO)和SO锋电位幅... 为探讨兔迷走复合区(DVC)调节胆道运动的作用,用置入兔胆囊内膀胱法测量胆囊内压(GP)及钩式康铜丝双极电极引导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实验结果:(1)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DMV)引起GP升高,SO锋电位频率(FSPSO)和SO锋电位幅度(ASPSO)增加;(2)电刺激孤束核(NTS)GP改变不明显,但引起胆囊位相性收缩频率(FRCGB)增加,FSPSO和ASPSO增加;(3)DVC(DMV+NTS)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MSG)后GP升高,FPCGB、FSPSO、ASPSO增高,反应持续10~20min后消失;(4)静脉注射阿托品后10min,电或化学刺激DVC不再引起胆囊与SO活动的改变。实验结果提示,DVC对胆道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外周M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复合区 胆道 胆囊 电刺激 刺激 化学性
下载PDF
大鼠前庭核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的间接投射 被引量:4
7
作者 孔哲 高萱 +1 位作者 崔庚寅 管振龙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8-681,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前庭核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的间接投射,探索前庭信息向脑干呕吐区传递的神经通路。方法:向前庭神经下核和前庭神经内侧核注入顺行追踪剂菜豆凝集素(PHA-L),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注入逆行追踪剂荧光金(FG),用免疫荧光组织... 目的:研究大鼠前庭核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的间接投射,探索前庭信息向脑干呕吐区传递的神经通路。方法:向前庭神经下核和前庭神经内侧核注入顺行追踪剂菜豆凝集素(PHA-L),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注入逆行追踪剂荧光金(FG),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显示PHA-L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末,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顺行标记PHA-L的纤维和终末与FG逆行标记的细胞重叠区域。结果:在延髓外侧巨细胞旁核和腹外侧区有顺行纤维和终末与逆行标记细胞的重叠。结论:前庭核团可能经外侧巨细胞旁核和腹外侧区向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有间接投射,为进一步揭示前庭核团与呕吐相关的内脏反应区之间的功能关系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 间接投射 大鼠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及延髓DVC区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申国明 王浩 秦勇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脘组、胃俞组、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自制应力传感器记录各组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 目的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脘组、胃俞组、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自制应力传感器记录各组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中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DVC中c-fos表达及胃运动幅度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中脘+胃俞组c-fos表达及胃运动幅度的提高与胃俞组和中脘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DVC区神经元实现的,且俞募配穴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运动 迷走背核复合体 大鼠
下载PDF
杏仁体和下丘脑至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的投射 被引量:5
9
作者 戴晓章 叶蒙福 +2 位作者 陈玉敏 丁炯 印克杰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一侧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后,在同侧杏仁中央核和两侧(同侧较多)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区及未定带内见大量标记细胞,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和背核内也见中等量的标记细胞。结果说明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的许多核有直接投射纤...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一侧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后,在同侧杏仁中央核和两侧(同侧较多)下丘脑室旁核、外侧区及未定带内见大量标记细胞,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和背核内也见中等量的标记细胞。结果说明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的许多核有直接投射纤维至迷走神经背核簇的尾侧部。杏仁中央核的投射为同侧,下丘脑的投射为两侧性(以同侧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体 下丘脑 迷走神经背核 大鼠
下载PDF
迷走背核复合区微量注射五肽胃泌素对大鼠胃运动的加强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荣 周吕 张宝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在清醒大鼠研究延髓迷走背核复合区(DVC)微量注射五肽胃泌素(G5)对胃窦运动的作用。用慢性植入胃腔外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运动。单侧DVC内注入G5 0.0025,0.005,0.01μg可明显刺激胃窦的运动,并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反应发生迅速,时间持续... 在清醒大鼠研究延髓迷走背核复合区(DVC)微量注射五肽胃泌素(G5)对胃窦运动的作用。用慢性植入胃腔外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运动。单侧DVC内注入G5 0.0025,0.005,0.01μg可明显刺激胃窦的运动,并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反应发生迅速,时间持续长。外周静脉注入中枢量G5无兴奋胃运动效应。DVC内注G5前20min预先注入抗胃泌素血清(1:100)可取消G5兴奋胃窦运动效应。静脉灌流阿托品(100μg·kg^(-1)·h^(-1))和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可阻断DVC注G5兴奋胃窦运动的作用。DVC注G5对肝门静脉血浆胃动素含量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VC是G5兴奋胃窦运动的脑内作用部位。G5兴奋胃运动的中枢效应是经由迷走胆碱能神经传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运动 五肽胃泌素 迷走神经
下载PDF
侧脑室注射瘦素对大鼠迷走复合体阿黑皮素原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艳军 马立新 +2 位作者 吴瑞芹 宋成军 李炳庆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22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瘦素对大鼠迷走复合体阿黑皮素原的影响,探讨瘦素是否同下丘脑弓状核一样也在迷走复合体对阿黑皮素原进行调节,从而发现瘦素在迷走复合体上发挥作用的可能路径。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试...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瘦素对大鼠迷走复合体阿黑皮素原的影响,探讨瘦素是否同下丘脑弓状核一样也在迷走复合体对阿黑皮素原进行调节,从而发现瘦素在迷走复合体上发挥作用的可能路径。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试验组根据注射后处死的时间(1、3、5 h)分成3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侧脑室留置不锈钢导管1周,自由恢复及驯养,实验动物在清醒状态下于侧脑室注射瘦素3.5μg/μl,对照组注射3.5μg/μl0.9%氯化钠溶液。苏木精-伊红染色定位迷走复合体,测定阿黑皮素原在该处的表达。结果中枢注射瘦素组大鼠侧脑室注射瘦素后1、3、5 h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迷走复合体上阿黑皮素原的表达阳性细胞计数、表达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与生理盐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注射瘦素组1、3、5 h亚组组间迷走复合体上阿黑皮素原的表达阳性细胞计数、表达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注射瘦素后不能引起迷走复合体上阿黑皮素原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阿黑皮素原 迷走复合体 中枢注射 大鼠
下载PDF
臂旁核与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的相互纤维联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晓章 叶蒙福 +2 位作者 陈玉敏 印克杰 丁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和顺行轴突传递法将HRP注入大鼠一侧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研究臂旁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之间的相互纤维联系。结果:在两侧外侧臂旁核、背侧臂旁区中有中等量的标记细胞,在这些区域和内侧臂旁核的背...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和顺行轴突传递法将HRP注入大鼠一侧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研究臂旁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之间的相互纤维联系。结果:在两侧外侧臂旁核、背侧臂旁区中有中等量的标记细胞,在这些区域和内侧臂旁核的背侧部中有许多终末标记,K-F核中有许多标记细胞和少量标记终末,以上各处的标记物均为两侧性,但以同侧较多。结果说明臂旁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之间有许多交互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旁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下载PDF
兔迷走复合区内微量注射TRH对奥迪氏括约肌肌电的影响及传出途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传勇 刘京璋 +4 位作者 周建华 王翰如 李自英 李爱军 刘克敬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和方法:本工作旨在研究免迷走复合区(DVC)内TRH对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的调节作用及外周途径。结果:(1)DVC内注射TRH(0.8nmol,1μl)后,慢波电位(SW)频率不变,但锋电位频率(FSPSO)... 目的和方法:本工作旨在研究免迷走复合区(DVC)内TRH对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的调节作用及外周途径。结果:(1)DVC内注射TRH(0.8nmol,1μl)后,慢波电位(SW)频率不变,但锋电位频率(FSPSO)及幅度(ASPSO)、锋电位发生率(ISP)明显增加.(2)DVC内分别注射不同剂量TRH(0.13,0.25,0.50,0.80,1.30nmol,1μl)后,各剂量TRH均能引起FSPSO增加。随注射剂量的增加,SO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3)DVC内注射TRH兴奋FSPSO的效应可被静脉注射阿托品(0.2mg/kg)或迷走神经切断完全阻断,但不能被静脉注射酚妥拉明(1.5mg/kg)、心得安(1.5mg/kg)或脊髓切断术所阻断。结论:DVC内TRH可能对SO肌电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迷走神经及外周M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H 迷走复合区 迷走神经 奥迪氏括约肌 肌电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后叶加压素神经元向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的投射——HRP 逆行追踪和免疫组化结合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汉涛 朱长庚 魏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本文报道用 HRP 逆行追踪和 PAP 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鼠室旁核向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的投射及其化学性质。脊髓一侧注射 HRP 后,室旁核 HRP 标记细胞集中于小细胞尾侧区,以其内侧部,外侧部和背部最多。在脊髓各组中比较,胸段组... 本文报道用 HRP 逆行追踪和 PAP 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法研究了大鼠室旁核向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的投射及其化学性质。脊髓一侧注射 HRP 后,室旁核 HRP 标记细胞集中于小细胞尾侧区,以其内侧部,外侧部和背部最多。在脊髓各组中比较,胸段组出现的 HRP 标记细胞最多,腰段组次之,骶段组最少。迷走神经复合体注射 HRP 后,HRP 标记细胞的分布与脊髓注射后的分布相似,但标记细胞较稀疏。结果表明,室旁核(主要是小细胞尾侧区)发出下行纤维投射至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室旁核 HRP 标记细胞中,有一些细胞呈后叶加压素免疫反应阳性。脊髓组双标细胞多位于 HRP 标记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即内侧部、外侧部和背部。迷走神经复合体组双标细胞的分布与脊髓组的分布基本相同,仅双标细胞较稀少,约占脊髓组 HRP 标记细胞的19.2%,占迷走神经复合体组 HRP 标记细胞的20.3%。从而为室旁核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投射到迷走神经复合体和脊髓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旁核 迷走神经 脊髓 后叶加压素
下载PDF
宫颈牵拉引起DVC中神经元以及内脏活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晓红 王景杰 肖西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2-654,共3页
目的:探讨因宫颈牵拉引起的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vagalcomplex,DVC)中神经元的变化以及内脏活动变化的神经机制。方法:应用神经电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同步观察因宫颈牵拉而引起的大鼠DVC中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神经元被激活以... 目的:探讨因宫颈牵拉引起的迷走背核复合体(Dorsalvagalcomplex,DVC)中神经元的变化以及内脏活动变化的神经机制。方法:应用神经电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同步观察因宫颈牵拉而引起的大鼠DVC中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神经元被激活以及心率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DVC中兴奋性神经元呈现规律性放电频率。同时,以原癌基因c-fos为标志神经元的激活呈现低水平表达。宫颈牵拉状态下,DVC中的抑制性神经元放电发生明显变化,神经元被激活的程度明显增加。结论:宫颈牵拉引起的内脏活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DVC中神经元活动变化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 @迷走背核复合体 神经元 基因 fos 内脏
下载PDF
中枢VIP参与电针对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颖 申国明 +2 位作者 杨永兴 汪长中 许冠荪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 :探讨中枢迷走背核复合体 (DVC)血管活性肠肽 (VIP)参与电针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束缚 冷应激法复制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 ,通过中枢DVC微量注射VIP ,观察电针对胃黏膜血流量 (GMBF)、损伤指数 (LI)和跨壁电位差 ... 目的 :探讨中枢迷走背核复合体 (DVC)血管活性肠肽 (VIP)参与电针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束缚 冷应激法复制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 ,通过中枢DVC微量注射VIP ,观察电针对胃黏膜血流量 (GMBF)、损伤指数 (LI)和跨壁电位差 (PD)的影响。结果 :中枢DVC微量注射VIP后 ,模型组GMBF、PD明显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LI下降 (P <0 .0 1) ,电针对中枢DVC微量注射VIP后的GMBF增加有协同作用。结论 :VIP参与电针对损伤的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胃黏膜损伤 电针 迷走背核复合核 胃黏膜血流量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下载PDF
nesfatin-1对大鼠迷走复合体内葡萄糖感受神经元和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文杰 蒋正尧 《齐鲁医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25-227,231,共4页
目的观察nesfatin-1对大鼠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内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和葡萄糖感受神经元放电频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其参与摄食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记录单个细胞单位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大鼠DVC区微量注射nesfatin-1... 目的观察nesfatin-1对大鼠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内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和葡萄糖感受神经元放电频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其参与摄食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记录单个细胞单位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大鼠DVC区微量注射nesfatin-1前后上述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微量注射9 g/L NaCl作对照。结果在DVC中记录到经多管微电极给予葡萄糖的109个神经元,有46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鉴定为G-INH);31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鉴定为G-EXC);32个神经元对葡萄糖没有反应。在39个G-INH经多管微电极给予nesfatin-1,有33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1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5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在26个G-EXC神经元中,有20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3个神经元放电频率降低,3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对89个神经元进行胃扩张(GD)刺激,在DVC中记录到48个神经元被激活(鉴定为GD-EXC),21个神经元被抑制(鉴定为GD-INH),其余20个神经元对胃扩张无反应。在42个GD-EXC神经元中,32个神经元被nesfatin-1所兴奋,10个神经元对nesfatin-1无反应。在18个GD-INH神经元中,16个神经元被nesfatin-1所抑制,2个神经元无反应。上述两类神经元经多管微电极给予9 g/L NaCl,注射前后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esfatin-1能够调制DVC胃扩张敏感神经元和葡萄糖感受神经元的兴奋性,这可能是nesfatin-1抑制摄食的部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SFATIN-1 迷走神经复合体 胃扩张敏感神经元 葡萄糖感受神经元 电生理学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DVC内c-fos的表达状态和影响胃内压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顺 申国明 +1 位作者 黄学勇 王浩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663-666,共4页
目的:研究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对电针刺激胃俞募穴的敏感性以及相应中枢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模型组、中脘组、胃俞组和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在大鼠胃内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记录大鼠胃内压,应... 目的:研究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对电针刺激胃俞募穴的敏感性以及相应中枢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模型组、中脘组、胃俞组和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在大鼠胃内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记录大鼠胃内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中DVC区c-fos的表达过程及阶段变化。结果记录:a.胃内压与之前比较:经电针刺激的各模型大鼠胃内压均较之前提高(P<0.01);经电针刺激后中脘组、中脘+胃俞组和胃俞组三组模型大鼠胃内压比较,前两组均较第三组高(P<0.05)。电针刺激不是胃运动频率的影响因素(P>0.05)。b.c-fos在延髓DVC中的表达状态与之前不同:电针刺激后各组模型大鼠的DVC区c-fos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且中脘组、胃俞组与俞募配穴组三组相较,前两组比第三组表达状况明显减少(P<0.01),前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俞募穴的电针刺激对大鼠胃运动有重要影响,且作用机制与DVC神经元的是否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俞募穴 迷走背核复合体 胃内压
下载PDF
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内NT-LI物的核内联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印克杰 戴晓章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法(PAP 法)对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NT-LI)物与核内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及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联系进行了光镜下的研究。发现注射侧孤束核内 HRP 顺行标记...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法(PAP 法)对大鼠迷走神经背核簇尾侧部内神经降压肽样免疫反应(NT-LI)物与核内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及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联系进行了光镜下的研究。发现注射侧孤束核内 HRP 顺行标记纤维或终末与NT-LI 胞体和终末重叠分布;迷走神经背核内 NT-LI 终末与 HRP 逆行标记的节前神经元也有明显重叠的现象。由此推测核内一部分 NT-LI 细胞有可能作为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与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之间的中间神经元,构成一条回路参与对内脏、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肽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在下丘脑外侧区LHA-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DVC神经通路上Ghrelin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广鹏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7期29-31,共3页
Ghrelin是1999年新发现的活性肽,在体内分布广泛,功能多样,在摄食调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关于Ghrelin中枢摄食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前脑,而在其中枢下行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相对较为缓慢。下丘脑外侧区-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是一条重... Ghrelin是1999年新发现的活性肽,在体内分布广泛,功能多样,在摄食调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关于Ghrelin中枢摄食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前脑,而在其中枢下行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相对较为缓慢。下丘脑外侧区-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是一条重要的中枢下行调控的通路。本文较为系统的综述了Ghrelin在这一下行调控通路上作用的研究,以求为解开中枢Ghrelin下行调控的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 下丘脑外侧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