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代动力学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其线性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盛玉成 何迎春 +1 位作者 杨娟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药代动力学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其线性评价。方法利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可判断药物在体内是否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是新药早期临床试验中的基础研究,可为后继的临床试验及剂量调整提供依据。结果基于安全性考虑,... 目的探讨药代动力学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方法及其线性评价。方法利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可判断药物在体内是否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是新药早期临床试验中的基础研究,可为后继的临床试验及剂量调整提供依据。结果基于安全性考虑,早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例数较少,给此类研究的设计带来挑战;且几乎所有的药物达到足够高的剂量时,都会呈现非线性特征;评价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不仅检验其是否成立,更重要的是定量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剂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 药代动力学 可信区间 幂函数模型
下载PDF
置信区间法用于评价药动学参数与给药剂量的线性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诚 陈磊 杨劲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统计与经验相结合的药物线性动力学特征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所有受试对象的药动学参数及其相应的剂量进行线性回归,并计算其斜率的(1-α)%置信区间。然后根据给药剂量的范围和实验经验给出一个判断区间。最后根据置信区... 目的:介绍一种统计与经验相结合的药物线性动力学特征评价方法。方法:首先对所有受试对象的药动学参数及其相应的剂量进行线性回归,并计算其斜率的(1-α)%置信区间。然后根据给药剂量的范围和实验经验给出一个判断区间。最后根据置信区间和判断区间的相互关系给出结论。结果:对沙铂I期临床药动学实验数据的线性评价结果显示,置信区间法由于引入了对数据变异的考察,与只考察平均值的传统方法相比,给出的结论更严谨。结论:置信区间法综合考虑统计学知识与实验经验,更符合药动学研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本方法给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判断标准,有助于今后药物线性动力学特征评价的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信区间 线性评价 统计分析 沙铂
下载PDF
利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溯源分析尼罗罗非鱼血浆与组织环丙沙星残留风险
3
作者 胡鲲 李浩然 +4 位作者 施建中 阮记明 章海鑫 王会聪 杨先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5-791,共7页
为探讨应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溯源分析水产动物组织药物残留风险的可行性,本研究在幂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假设检验法和可信区间法对环丙沙星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血浆、肠道、肌肉和肝等组织中是否存在比例... 为探讨应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溯源分析水产动物组织药物残留风险的可行性,本研究在幂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假设检验法和可信区间法对环丙沙星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inn)血浆、肠道、肌肉和肝等组织中是否存在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进行了判定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0~80 mg kg-1的剂量范围内,环丙沙星在尼罗罗非鱼肠道、血浆和肌肉组织中不呈现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而在肝组织中呈现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对于肝组织,曲线下面积(AUC)-剂量(D)数据拟合结果理想,幂函数方程为AUC=0.162D1.409,相关系数为0.901。实验结果提示尼罗罗非鱼肝组织可作为环丙沙星残留溯源分析的候选靶器官;通过定量推测偏差,基于幂函数模型的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方法可作为其组织中药物残留溯源分析的技术手段。该研究旨为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 幂函数模型 环丙沙星 尼罗罗非鱼 残留
下载PDF
依卡倍特二钠颗粒在健康人体中的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邱枫 何晓静 +2 位作者 肇丽梅 孙亚欣 郭启勇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3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2.0、4.0g依卡倍特二钠颗粒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在2.0~4.0g范围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口服依卡倍特二钠颗粒2.0、4.0g;测定给药后36h内的...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2.0、4.0g依卡倍特二钠颗粒后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评价药代动力学参数在2.0~4.0g范围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口服依卡倍特二钠颗粒2.0、4.0g;测定给药后36h内的血药浓度。结果单剂量口服2.0、4.0g依卡倍特二钠颗粒后,依卡倍特的t1/2分别为(11±5)h和(9±4)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 998±982)ng/mL和(11 699±4 143)ng/mL,AUC0~t分别为(43 863±10 341)ng.h-1.mL-1和(92 492±30 915)ng.h-1.mL-1,AUC0~∞分别为(48 611±15 029)ng.h-1.mL-1和(99 628±35 993)ng.h-1.mL-1。结论在2.0~4.0g剂量范围内依卡倍特呈线性药代动力学,C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依卡倍特 剂量相关性
下载PDF
地下车库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设计优化
5
作者 郭晓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20-324,328,共6页
针对目前地下车库设置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的需求,就泡沫液选型、泡沫罐集中还是分散设置的对比、比例混合器设置要求与设置原则、管网系统优化以及系统各组件功能介绍,及相关参数选择与计算示例等方面分别论述。
关键词 地下汽车库 闭式泡沫-水喷淋系统 泡沫液 压力比例式混合器 泡沫罐 管网
下载PDF
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邱枫 肇丽梅 +1 位作者 何晓静 孙亚欣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推注0.25、0.5、1.0μg.kg-1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0.25~1.0μg.kg-1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0.5...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推注0.25、0.5、1.0μg.kg-1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0.25~1.0μg.kg-1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0.5、1.0μg.kg-1;测定给药后48 h内的血药浓度。结果单剂量静脉推注0.25、0.5、1.0μg.kg-1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纳美芬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13~15 h,血浆药物浓度(ρ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104.4±61.9)~(330.6±152.5)pg.mL-1]。另外,曲线下面积(AUC)在0.25~1.0μg.kg-1内也呈线性增加[AUC0-t(301.4±86.8)~(1 023.1±214.2)pg.h.mL-1,AUC0-∞:(337.1±82.7)~(1 115.2±302.3)pg.h.mL-1]。结论在0.25~1.0μg.kg-1内纳美芬呈线性药动学,ρ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tmax、t1/2、AUC0-t、CL/F、Vd/F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ρmax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美芬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药动学 剂量相关性
原文传递
置信区间法用于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明 杨劲 魏敏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前有多种评价线性药代动力学的方法,需要对线性动力学特征评价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置信区间法综合考虑统计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将变异纳入考察范围,更符合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本文推荐用置信区间法评价药物线性动力学特征,有助... 目前有多种评价线性药代动力学的方法,需要对线性动力学特征评价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置信区间法综合考虑统计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将变异纳入考察范围,更符合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本文推荐用置信区间法评价药物线性动力学特征,有助于今后线性评价的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药代动力学 置信区间 幂指数模型 剂量-比例关系
原文传递
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邱枫 何晓静 +2 位作者 孙亚欣 朱旭 肇丽梅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究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和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注射用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参数与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将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20、40、6... 目的研究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和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注射用雷贝拉唑钠药动学参数与剂量的相关性。方法将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20、40、60mg;注射用雷贝拉唑钠试验结束后,经过1个清洗期,12名受试者再次口服20mg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测定给药后10h(或12h)内的血药浓度,用DAS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静脉滴注20、40、60mg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后,雷贝拉唑钠的消除半衰期(t1/2)大约为1~2h,血浆药物浓度(C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0.9628±0.1321~2.9782±0.4947μg·mL-1);20—60mg剂量曲线下面积(AUC)也呈线性增加(AUC0-t 1.3247±0.3597~3.9924±1.0μgh·mL-1;AUC0-∞:1.3390±0.3706-4.0410±1.0355μg·h·mL-1);口服20mg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后,雷贝拉唑钠的tmax为3.4±0.8h,t1/2为1.38±0.50h,Cmax为0.5078±0.1798μg·mL-1,AUC0-t 为1.0518±0.4606μg·h·mL-1,AUC0-∞。为1.0641±0.4756μg·h·mL-1。结论静脉滴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动学在20~60mg时剂量呈线性,C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不同剂量组间的药动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除20mg剂量组的t1/2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剂量组的药动学参数性别问均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钠 液-质谱联用技术 药代动力学 剂量相关性
原文传递
单剂量滴注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2
9
作者 邱枫 何晓静 +2 位作者 孙亚欣 肇丽梅 郭启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960-1964,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1.0,2.0,4.0g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剂量1.0~4.0g范围内的相关性。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1.0,2.0,4.0g;测...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1.0,2.0,4.0g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剂量1.0~4.0g范围内的相关性。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1.0,2.0,4.0g;测定给药后24h内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用DAS Ver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静脉滴注1.0,2.0,4.0g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后,头孢替坦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3~4h,血浆药物浓度(C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75.0±10.4~230.7±33.7μg·mL-1)。另外,曲线下面积(AUC)在1.0~4.0g剂量范围内也呈线性增加(AUC0-t:308.5±62.9~1 018.5±164.2μg.h·mL-1,AUC0-∞:314.4±63.2~1 031.7±172.5μg·h·mL-1)。24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65.6%±16.7%、44.4%±10.1%和49.1%±11.2%。结论:在剂量1.0~4.0g范围内头孢替坦呈线性药动学,C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除2.0g剂量组t1/2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剂量组tmax、Cmax、t1/2、AUC0-t、CL、Vd、MRT0-t、尿排泄率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替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药动学 剂量相关性
原文传递
单剂量静脉滴注米屈肼注射液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枫 何晓静 +1 位作者 孙亚欣 肇丽梅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3-817,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250、500、1 000 mg米屈肼注射液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250~1 000 mg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米屈肼注射液250、500、1 000mg;测定给药...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250、500、1 000 mg米屈肼注射液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250~1 000 mg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米屈肼注射液250、500、1 000mg;测定给药后24 h内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静脉滴注250、500、1 000 mg米屈肼注射液后,米屈肼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5~6 h,血浆药物浓度(ρ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11.70±1.49)~(43.60±6.91)μg.mL-1]。另外,曲线下面积(AUC)在250~1 000 mg内也呈线性增加[AUC0-t:(24.38±2.72)~(91.82±11.76)μg.h.mL-1,AUC0-∞:(24.85±2.80)~(94.30±13.45)μg.h.mL-1]。24 h尿药排泄率分别为(30.19±7.63)%、(39.64±5.02)%和(58.10±10.21)%。结论静脉滴注米屈肼在250~1 000 mg内呈线性药动学,ρ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不同剂量组tmax、尿药排泄率有统计学差异。除500 mg剂量组尿药排泄率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剂量组tmax、ρmax、t1/2、AUC0-t、CL、Vd、MRT0-t、尿药排泄率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屈肼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药动学 剂量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阿雷地平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剂量比例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文芳 杨克旭 +3 位作者 荆珊 杜海燕 林阳 Meihua Rose FENG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阿雷地平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探索剂量比例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47例健康中国受试者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单剂量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 mg (n=12)、10 mg (n=23)和20 mg(n=12),用非线性...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阿雷地平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探索剂量比例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47例健康中国受试者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单剂量口服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 mg (n=12)、10 mg (n=23)和20 mg(n=12),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探讨剂量比例性。结果血浆中阿雷地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吸收速率常数、表观清除率、中央室和外周室的分布容积群体典型值分别为0.608/h,748 L·h^-1,211 L和740 L。5,10和20 mg剂量下,阿雷地平体内暴露随着剂量增加成比例增加。结论本研究的阿雷地平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稳定、可靠,可以作为阿雷地平个体化治疗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雷地平 群体药代动力学 剂量比例性
原文传递
伊拉地平胶囊在中国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薇 谢潘潘 +10 位作者 史爱欣 胡欣 李扬 李敏 严蓓 董凡 王一茜 赵进 李芳 齐文渊 曹国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4年第5期31-34,共4页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人单剂量口服伊拉地平胶囊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随机、开放、单中心Ⅰ期临床研究,9、12、9名健康男女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伊拉地平胶囊2.5、5、10mg,按方案设计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人单剂量口服伊拉地平胶囊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随机、开放、单中心Ⅰ期临床研究,9、12、9名健康男女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伊拉地平胶囊2.5、5、10mg,按方案设计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伊拉地平浓度,并应用WinNonlin(R) 6.3软件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应用SPSS 18.0软件及置信区间方法评价伊拉地平单剂量给药的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受试者单剂量口服2.5、5、10mg伊拉地平后,平均Cmax.分别为(1 440.23±548.59)、(2 466.33±622.72)和(4 610.21±1 471.91) pg·mL-1,tmax分别为(1.30±0.65)、(1.04±0.53)和(1.46±0.42)h,t1/2分别为(10.47±2.32)、(13.22±4.38)和(11.65±4.38)h,AUC(0-t)分别为(9 663±3 463)、(13 878±3 571)和(33 500±11 084) pg·h·mL-1.置信区间法评价结果显示,2.5~10mg给药范围内伊拉地平的AUC(0-t)、AUC(0-∞)和Cmax的置信区间与判断区间部分重叠,伊拉地平是否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尚不能判断.结论:3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伊拉地平胶囊,Cmax、AUC等参数随剂量升高而增大,但若θ值采用传统界值,则无法判断2.5~10mg给药范围内是否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见θ值的选择与线性评价结果密切相关,在新药早期探索性研究中是否应增大θ值范围值得研究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地平 药代动力学 线性特征评价 置信区间法
原文传递
依非巴特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安全性
13
作者 邱枫 孙亚欣 +1 位作者 朱旭 肇丽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151-1156,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推注90,180,270μg·kg-1依非巴特和连续静脉推注+静脉滴注依非巴特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依非巴特注射液体内药动学行为和安全性。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剂量递增的顺序单剂量静脉推注90,180,...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推注90,180,270μg·kg-1依非巴特和连续静脉推注+静脉滴注依非巴特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依非巴特注射液体内药动学行为和安全性。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剂量递增的顺序单剂量静脉推注90,180,270μg·kg-1的依非巴特;完成依非巴特单剂量静脉推注药动学试验后,经过1个清洗期,12名受试者随即接受剂量静脉推注依非巴特180μg·kg-1,继而以2.0μg·kg-1·min-1剂量静脉滴注18 h。测定给药后12 h内的血药浓度,用DAS2.0.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静脉推注90,180,270μg·kg-1依非巴特注射液后,依非巴特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2.20 h,血浆药物浓度(C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446.4±86.1)^(1 183.2±320.5)ng·ml-1。另外,曲线下面积(AUC)在90~270μg·kg-1剂量范围内也呈线性增加,AUC0-t:(502.8±113.5)^(1 306.1±278.1)ng·h·ml-1,AUC0-∞:(526.6±110.2)^(1 328.5±277.6)ng·h·ml-1。连续给依非巴特注射液后,依非巴特的tmax为(0.014±0.032)h,t1/2为(2.47±0.64)h,Cmax为(595.7±186.7)ng·ml-1,AUC0-t为(1254.8±514.0)ng·h·ml-1,AUC0-∞为(1 300.9±514.9)ng·h·ml-1。结论:静脉推注依非巴特注射液在90~270μg·kg-1剂量范围内呈线性药动学,C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单次静脉推注依非巴特各剂量组间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次静脉推注依非巴特各剂量组与静脉推注+静脉滴注依非巴特组比较,除t1/2外,其他药动学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μg·kg-1剂量组的Cmax、CL和AUC0-t,270μg·kg-1剂量组的CL和AUC0-t,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剂量组的CL、Vd和AUC0-t,性别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巴特 药动学 剂量相关性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gallocatechin-7-gallate from 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Benth. in rats 被引量:4
14
作者 Chao Li Xiaowei Song +6 位作者 Junke Song Xiaocong Pang Zhe Wang Ying Zhao Wenwen Lian Ailin Liu Guanhua D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4-70,共7页
The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gallocatechin-7-gallate (J10688) was studied in rat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Male and fe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received 1, 3, and 10 mg/kg (i.v.) of J10688 and plasma dr... The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gallocatechin-7-gallate (J10688) was studied in rat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Male and fe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received 1, 3, and 10 mg/kg (i.v.) of J10688 and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method. The pharmacokinetic software Data Analysis System (Version 3.0)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i.v. doses of J10688, the mean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 (C-0) values ranged from 11.26 to 50.82 mg/L, and mean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 (ALC(0-i)) values ranged from 1.75 to 11.80 (mg ' h/L). J10688 lacked dose dependent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within doses between 1 and 10 mg/kg, based on the power model. The method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was sensitive, precise, and stable.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J10688 in SD rats were shown to have rapid distribution and clearance values. These pharmacokinetic results may contribute to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J10688. (C) 2016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loeatechin-7-gallata LC-MS PHARMACOKINETICS Dose proportionality Non-compartment mode
原文传递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salvianolic acid D after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in rats 被引量:1
15
作者 Junke Song Wen Zhang +5 位作者 Jialin Sun Xiaona Xu Xue Zhang Li Zhang Zhangying Feng Guan-hua D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6-253,共8页
A sensitive, specific and rapid LC-MS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D (SAlD) in rat plasma. This method used a sing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with an electrospray io... A sensitive, specific and rapid LC-MS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D (SAlD) in rat plasma. This method used a sing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with a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source. A single ion monitoring scanning (SIM) mode was employed. it showed good linearity over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3.3 to 666.7 ngfi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ala The R.S.D.% of intra-day and inter-day precision values were no more than 7.69%, and the accuracy was within 91%-104% at all quality control Levels. This LC M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SaID in rats. A two-compartmental model analysis was employed.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at 2 mm (C-2min) were 5756.06 +/- 719.61, 11,073.01 +/- 1783.46 and 21,077.58 +/- 5581.97 nit, for 0.25, 0.5 and I mg/kg intravenous injection, respectively. The peak plastna concentration (C-max) was 333.08 +/- 61.21 pg/L for 4 mg/kg oral administration. The area under curve (AUC(0-t)) was 14,384.379 +/- 8443.t84. 22,813.369 +/- 11,860.823, 46,406.122 +/- 27,592.645 and 8201.740+4711.961 mu g/L.h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 (0.25, 0.5 and 1 mg/kg)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4 mg/kg), respectively. The bioavailability of SalD) was calculated to be 4.159% +/- 0.517%. (C) 2015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of Materia I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vianolic acid D LC-MS PHARMACOKINETICS Bioavilability Dose proportiionality salvia miltiorrhiza DANSHEN Analysis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