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PIM1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睿欢 许娟 杨文秀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491-2496,共6页
目的:检测C-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L)组织中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PIM)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探讨PIM1表达与DE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病理科确诊的弥漫大B细胞... 目的:检测C-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L)组织中莫罗尼小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PIM)1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探讨PIM1表达与DE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病理科确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MYC和BCL2蛋白表达,从中筛选出合格病例进行研究,检测p65表达;sanger测序检测PIM1突变,RT-qPCR检测PIM1 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EL中PIM1基因突变及其对PIM1表达的影响:纳入研究的39例DEL中PIM1的突变率为56.41%(22/39)。PIM1 mRNA在PIM1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中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2),突变组病例明显升高。NF-κB(p65)蛋白表达:p65核阳性表达率53.85%(21/39),non-GCB型(16/23)病例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CB型(5/16)DEL(P=0.025)。PIM1表达与DE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IM1 mRNA的表达与Ann Arbor分期、血清LDH水平有关,在晚临床分期和血清LDH较高的DEL病例中明显上升(P=0.046,P=0.048)。PIM1、p65对DEL中C-MYC及BCL2表达的影响:p65阳性与阴性表达组之间C-MYC蛋白表达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21),阳性表达组C-MYC表达明显增高。DEL中C-MYC和BCL2表达与PIM1 mRNA表达有关,高表达者PIM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分别为0.015和0.039)。结论:DEL中存在PIM1基因的高频突变,PIM1 mRNA的上调与其突变有关,PIM1异常可能与DEL的不良预后特征有关;p65影响DEL中C-MYC蛋白表达,但与PIM1异常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达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Hans分型 PIM1 P65 预后
下载PDF
MYC/BCL2双表达大B细胞淋巴瘤中PD-L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平 杨文秀 +2 位作者 周杰 冯江龙 林超群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MYC/BCL2双表达大B细胞淋巴瘤(DEL)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mR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YC、BCL2蛋白并分组,双标记染色法检测各组病... 目的探讨MYC/BCL2双表达大B细胞淋巴瘤(DEL)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mR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YC、BCL2蛋白并分组,双标记染色法检测各组病例的肿瘤细胞或微环境细胞中PD-L1表达;实时荧光PCR技术(Real-time PCR,qPCR)检测DEL组与non-DEL组PD-L1 mRNA相对表达量;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例样本中28例为DEL,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PD-L1+分别为22例和26例。DEL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PD-L1+分别为14例和9例;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细胞PD-L1蛋白表达与DEL存在相关性(P<0.05);PD-L1 mRNA相对表达量在DEL与non-DEL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2);DEL组中PD-L1+与IPI评分和B症状的出现有关(P=0.007、0.021);Kaplan-Meier显示DEL中PD-L1+、肿瘤微环境PD-L1阳性(mPD-L1+)与患者预后相关(P=0.005、0.001)。结论DEL患者PD-L1 mRNA及蛋白表达都明显上调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D-L1可作为DEL患者不良预后评估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 BCL2 双表达大B细胞淋巴瘤 PD-L1 预后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ET-CT的SUVmax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刚 李亚青 +2 位作者 柳喜洋 张超 张蕾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的最大标化摄取值(SUVmax)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根据治疗前患者PET-CT的SUVmax水平高低,将57例初治的DLBCL患者分为SUVmax...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的最大标化摄取值(SUVmax)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根据治疗前患者PET-CT的SUVmax水平高低,将57例初治的DLBCL患者分为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CD5、双(三)表达或打击、治疗4或6周期的有效率及2 a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等多个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LDH、CD5有关(P均<0.05)。经过4或6周期治疗,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的2 a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和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LDH、CD5有关,且治疗前SUVmax与DLBCL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有关,治疗前PET-CT的SUVmax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分析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 最大标化摄取值 CD5 双(三)表达或打击 预后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或EPOCH方案治疗新诊断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洋 赵倩 +3 位作者 马倩文 王严 常宇 张蕾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6期345-349,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或联合EPOCH(R-EPOCH)方案治疗新诊断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接受R-CHOP方案和15例接受R-EPOCH...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或联合EPOCH(R-EPOCH)方案治疗新诊断myc/bcl-2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接受R-CHOP方案和15例接受R-EPOCH方案初治的myc/bcl-2双表达DLBCL患者,排除双重或三重打击淋巴瘤.回顾性分析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R-EPOCH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患者多于R-CHOP组[10例比5例,χ^2=3.888, P=0 . 049 ],两组其余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R-CHOP组完全缓解率为 75 %(12/16 ), R-EPOCH组为67%(10/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08). R-EPOCH组3~4级白细胞降低和3~4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3%(14/15)比38%(6/16),χ^2=10.542,P=0.001;73%(11/15)比6%(1/16),χ^2=14.685,P<0.01].R-CHOP组1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6.5%和81.3%,R-EPOCH组分别为76.0%和51.4%,两组1年OS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PFS率比较R-CHOP组优于R-EPOCH组(P<0.01). IPI<3分组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100.0%和93.8%,IPI≥3组分别为65.5%和45.0%,IPI<3分组 1年OS率和PFS率均优于≥3分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组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59.6%和44.2%,低于男性组的100.0%和8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Cox回归分析显示,IPI评分高是所有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6.335,95% CI 0.740~54.261,P=0.092).结论 R-EPOCH和R-CHOP方案均为治疗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两种方案治疗myc/bcl-2双表达DLBCL患者效果相近,R-EPOCH方案不良反应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双表达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EPOCH方案 CHOP方案 预后
原文传递
P53及BCL2蛋白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浦 陈舒 +9 位作者 杨鑫 雷圆圆 徐晓莹 刘岩雪 郭玉虹 潘毅 王先火 张会来 付凯 孟斌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P53及BCL2蛋白强表达在MYC和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分层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174例DLBCL患者的存档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对相应标记物进行检测并筛选出DEL病例,结合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P53及BCL2蛋白强表达在MYC和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分层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174例DLBCL患者的存档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对相应标记物进行检测并筛选出DEL病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出DEL病例45例(27.1%),生存分析显示DEL与非DEL病例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无显著性差异(P=0.668和P=0.790).在随访到的42例DEL病例中,P53和BCL2蛋白单独(P=0.012和P=0.032,P=0.027和P=0.004)或两者联合强表达(P=0.003和P=0.000)的OS和PFS均显著缩短,其中P53和BCL2蛋白联合强表达预后最差,而P53和BCL2蛋白同时弱表达和/或阴性的DEL病例预后甚至优于非DEL病例.虽然总病例中P53阳性和/或BCL2强阳性患者的OS和PFS也明显缩短(P=0.063和P=0.024),但在去除DEL病例的影响后,单独非DEL病例中P53阳性或/和BCL2强阳性对OS和PFS则无显著影响(P=0.590和P=0.550).结论 P53和BCL2蛋白强表达可作为双表达淋巴瘤进一步分层诊断和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BCL2 P53 预后
原文传递
166例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唐书翰 田磊 +2 位作者 赵伟 王晶 克晓燕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探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66例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410例, 其中双表... 目的探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66例双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410例, 其中双表达淋巴瘤(DEL)166例(40.5%)。男82例, 女84例, 中位诊断年龄63.5(21~95)岁。110例(66.3%)患者初诊年龄≥60岁, 106例(106/163, 65.0%)患者诊断时LDH升高, 74例(74/160, 46.2%)诊断时β2-微球蛋白(β2-MG)≥ 3 mg/L, 107例(107/163, 65.6%)结外受累数目≥2个, 65例(65/166, 39.2%)有B症状, 131例(131/165, 79.4%)初诊时分期为Ⅲ、Ⅳ期, 41例(41/161, 25.5%)初诊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 38例(38/161, 23.6%)初诊时IPI评分3分, 82例(82/161, 50.9%)初诊IPI评分4~5分。DEL患者中9例(9/56, 16.1%)具有MYD88和CD79B突变。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60岁(P=0.004)、β2-MG水平升高(P=0.002)、IPI评分高(P=0.003)与较差的总生存(OS)相关, β2-MG水平升高(P=0.031)、LDH水平升高(P=0.017)、分期Ⅲ~Ⅳ期(P=0.001)、IPI评分高(P=0.013)、免疫组化p53突变型(P=0.049)和PIM1突变(P=0.039)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P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 IPI评分4~5分(HR=2.622, 95%CI 1.398~4.917, P=0.003)是影响DE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DEL与非DEL患者的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对75.1%, P=0.002), 而O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对83.6%, P=0.226)。在DEL患者中, REPOCH方案的总有效率高于RCHOP或RCHOP样方案(81.5%对63.4%, P=0.004)。结论 DEL是一组侵袭性较强的淋巴瘤, 具有较差的PFS, 采用REPOCH方案化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临床特征 预后 基因 BCL2 双表达淋巴瘤
原文传递
C-Myc/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许娟 杨文秀 +3 位作者 冯江龙 濮珍红 杨光 沈丹丹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7-267,共11页
目的: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在伴有C-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DLBCL with C-Myc/Bcl-2),又称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DEL)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上述... 目的: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在伴有C-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DLBCL with C-Myc/Bcl-2),又称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DEL)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上述3种基因重排与DE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DLBCL的病例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情况,从中筛选出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5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的重排情况,普通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 RNA,EBER)的表达水平。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ISH检测的基因重排结果进行分组,分为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和阴性组及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DHL)和三打击淋巴瘤(triple hit lymphoma,THL)组,对实验数据进行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曲线,生存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比较生存曲线,预后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共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被纳入研究。3种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发生C-Myc,Bcl-2及Bcl-6基因重排者检出率依次为23.08%(9/39)、23.08%(9/39)及30.77%(12/39)。C-Myc基因重排与Bcl-2或Bcl-6重排同时检出者(即DHL)3例,3种基因重排同时检出者(即THL)2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HGBL)(包括DHL及THL)占12.80%。39例DEL中,Bcl-2及Bcl-6基因重排在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GCB-DE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non-GCB-DEL)(P<0.05);HGBL也主要发生在non-GCB-DEL中。C-Myc基因重排和HGBL检出率在<60岁的病例中明显高于≥60岁的病例;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阳性表达率为53.84%(21/39),在non-GCB-DEL(16/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GCB-DEL(5/16)(P<0.05),而在C-Myc基因重排、Bcl-2基因重排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以及阴性组DEL之间,p65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39例DEL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生存状况明显差于阴性者,而C-Myc和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C-Myc与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临床分期、性别、原发部位、骨髓累及、IPI指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EBER表达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DEL病例中有较高的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而且与患者年龄和Hans分型有关,不同的基因重排发生与DEL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有一定影响,Bcl-6重排与DEL的不良预后有关,应该常规进行3种基因重排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基因重排 原位杂交 荧光 双表达淋巴瘤 预后
原文传递
MYC/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程丽华 杨福冬 +1 位作者 张娜 周婕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13-522,共10页
目的探讨MYC/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2021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新诊断(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76和52例;18~60、61~74、... 目的探讨MYC/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E-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2021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新诊断(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性患者分别为76和52例;18~60、61~74、≥75岁患者分别为60、48和20例。根据患者的MYC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将其分为DE-DLBCL组(n=63,BCL-2蛋白表达水平>50%且MYC蛋白表达水平>40%)和非DE-DLBCL组(n=65,不满足DE-DLBCL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临床资料。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采用R(利妥昔单抗)-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HOP样方案,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3月15日。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与非DE-DLBCL组患者比较,DE-DLBCL组中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69.8%(44/63)比52.3%(35/6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评分≥2分[93.7%(59/63)比72.3%(47/65)]、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50 U/L[61.9%(39/63)比36.9%(24/65)],中枢神经系统(CNS)-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88.9%(56/63)比64.6%(42/65)]、肿瘤包块直径≥7.5 cm[44.4%(28/63)比21.5%(14/65)]、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亚型[84.1%(53/63)比61.5%(40/65)]、P53阳性[65.1%(41/63)比36.9%(24/65)]患者的比例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10.239、7.988、10.505、7.614、8.217、10.148,P=0.042、0.001、0.005、0.001、0.006、0.004、0.001)。②与非DE-DLBCL组患者比较,DE-DLBCL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68.3%(43/63)比84.6%(55/65)]、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期[29.0个月(95%CI:22.3~35.6个月)比未达到(95%CI:64.2~100.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mOS)期[52.0个月(95%CI:31.9~72.1个月)比未达到(95%CI:76.1~130.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9.6%比59.7%)及5年总体生存(OS)率(41.5%比86.0%)均较差,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73、13.562、12.806、22.385、27.995,P=0.029、<0.001、<0.001、<0.001、<0.001)。③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3.465,95%CI:1.627~7.381,P=0.001),LDH水平>250 U/L(HR=3.224,95%CI:1.704~6.097,P<0.001),P53阳性(HR=2.447,95%CI:1.347~4.448,P=0.003)为影响DLBCL患者PF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4.340,95%CI:1.471~12.803,P=0.008),NCCN-IPI评分≥4分(HR=2.431,95%CI:1.172~5.046,P=0.017),non-GCB亚型(HR=3.573,95%CI:1.065~11.991,P=0.039),P53阳性(HR=2.194,95%CI:1.048~4.594,P=0.037),MYC/BCL-2双表达(HR=2.380,95%CI:1.093~5.185,P=0.029)为影响DLBCL患者OS期的独立危险因素。④DE-DLBCL患者中,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n=44)、NCCN-IPI≥4分(n=14)、non-GCB亚型(n=53)患者的2年OS率分别较Ann Arbor分期为Ⅰ~Ⅱ期(n=19)(57.9%比85.9%),NCCN-IPI<4分(n=49)(33.4%比75.2%),GCB亚型患者(n=10)(59.0%比100.0%)较差,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6.073、4.683,P=0.036、0.014、0.030)。结论DE-DLBCL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较差。基于细胞起源分型、Ann Arbor分期、IPI评分等因素对DE-DLBCL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可能有助于指导DE-DLBCL患者的临床决策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 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 预后 危险因素 双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