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EEDING DENSITY AND BASIC MANURE ON THE GROWTH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IN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1
作者 Zhang Xu Kong Qingni Huang Nongrong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5,共6页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eedlings at 4-leaf stage (18-day-old seedling),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 growth in old seedlings with 6-7 leaves (27-day-old seedling) at suitable seeding densities (65-125g m<sup>-2</sup>). There were s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or 0.05 levels)between treatments in root number and rooting ability of root-pruned see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late season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ING density Basic MANURE
下载PDF
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2
作者 邹积祥 杨陶陶 +2 位作者 伍龙梅 包晓哲 张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8,共8页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丝苗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下载PDF
上虞区常规连作晚粳稻品种对比
3
作者 顾淑华 罗高明 朱化虹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95-798,共4页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为此,2022年该地区引入秀水7204和春江166等4个新品种,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熟期、产量、抗性等均优于当年的主栽品种,适宜在上虞区作为双季晚稻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品种 生育期 穗部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华南籼稻高效育种——从“早晚兼用型”到“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宏 周少川 +6 位作者 黄道强 王重荣 王志东 陈宜波 赵雷 龚蓉 潘阳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湖南、湖北等8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142个组合,252次通过各级审定,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4省审定,共配组47个组合,88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常恢兼用型水稻 常规稻 杂交稻 育种策略
下载PDF
夜温升高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自明 时红 +3 位作者 石秀兰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8-713,共6页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双季晚稻的生长发育,缩短双季晚稻生育期4~6d;前期夜温升高提高了双季晚稻的分蘖能力,增加了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双季晚稻的生长发育,缩短双季晚稻生育期4~6d;前期夜温升高提高了双季晚稻的分蘖能力,增加了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另外,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形成,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结论是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夜温升高 生育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2个杂交晚稻品种不同秧苗素质下产量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差异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小荣 孙嘉 +9 位作者 肖自京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3-469,共7页
探讨了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性能品种苗期秧苗弱化处理后大田期恢复正常管理下分蘖及内源激素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低素质秧苗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昌... 探讨了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性能品种苗期秧苗弱化处理后大田期恢复正常管理下分蘖及内源激素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低素质秧苗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昌优10号低素质秧苗较正常秧苗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分别下降5.03%和6.97%、12.11%和10.50%、5.84%和7.21%、4.46%和9.0%、2.52%和4.05%;低素质秧苗下,五丰优T025较昌优10号单株茎蘖数上升速度快,苗峰值高,下降更为平缓;2个水稻品种大田倒二叶ABA含量均随生育推进持续升高,ZR含量持续下降,IAA和GA3含量先升后降,抽穗期达峰值;低秧苗素质下五丰优T025各生育阶段ABA含量明显低于昌优10号,ZR含量均明显高于后者;总体上,五丰优T025正常秧苗下各生育阶段IAA和GA3含量高于低素质秧苗,昌优10号则相反;2个水稻品种不同秧苗素质下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生长促进类激素总和(IAA+ZR+GA3)与ABA的比值呈上升走势,后开始下降;2个水稻品种齐穗后生长促进类激素IAA、ZR、GA3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的比值均是正常秧苗低于低素质秧苗。双季杂交晚稻秧苗期生理性胁迫—大田恢复解除下反弹性生长补偿能力与品种产量稳定性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晚稻 不同产量性能品种 秧苗素质 生长补偿效应 内源激素
下载PDF
抽穗后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产量形成和叶片δ13^C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小荣 刘灵燕 +6 位作者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为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金优207,于抽穗后进行干旱8d复水处理,分析了2个品种结实和产量、干旱前后倒二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内... 为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金优207,于抽穗后进行干旱8d复水处理,分析了2个品种结实和产量、干旱前后倒二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下2个品种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对照(保持水层)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五丰优T025和金优207分别下降12.07%和7.67%,千粒重下降5.23%和9.09%,单株产量下降13.54%和27.14%,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未发现产量补偿效应。抽穗后干旱处理下倒二叶δ13C值,五丰优T025大幅上升,复水后呈现出先下降,至第6天又开始上升的特点,金优207则大幅下降,复水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干旱复水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距更大。总体上,对照条件下,抽穗至其后20d,随生育推进,2个品种倒二叶内源ABA和GA3含量呈上升而IAA含量则下降趋势,ZR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特点。干旱处理下2个品种表现为ABA含量上升,复水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大;干旱复水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IAA含量均下降,五丰优T025处理与对照间的差距明显小于金优207;五丰优T025 GA3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金优207表现出干旱处理结束日急剧下降至最低点,复水后缓慢上升特点;2个品种ZR含量呈现出先上升至最高值再下降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小。抽穗后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晚稻 不同产量潜力品种 抽穗期干旱复水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 内源激素
下载PDF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5 位作者 陈刚 吴晨阳 张晓红 尹玲 吴文革 吕和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00,共4页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机插 秧龄 秧苗素质 产量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生产对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加海 陈小荣 +1 位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7-840,共4页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穗数多于3.00×106和产量在每公顷1.00×104kg以上时,关键是提高每穗总粒数。还提出了淦鑫688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超级杂交稻“淦鑫688”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栽培策略
下载PDF
连作杂交晚稻精准条播长秧龄机插的生长及产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亚梁 朱德峰 +5 位作者 张玉屏 陈若霞 向镜 陈惠哲 谌江华 汪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为明确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在连作晚稻长秧龄机插中的有益效果。本试验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标准9寸秧盘横向16条(PS-16,45.7 g盘^(-1))和18条(PS-18,60.5 g盘^(-1))精准条播,并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60... 为明确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在连作晚稻长秧龄机插中的有益效果。本试验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标准9寸秧盘横向16条(PS-16,45.7 g盘^(-1))和18条(PS-18,60.5 g盘^(-1))精准条播,并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60.5 g盘^(-1))作为对照,同期播种,设置20、25、30和35 d 4个机插秧龄,比较分析各播种方式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精准条播提高秧苗群体透光性,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提高了长秧龄秧苗的素质,增加了带分蘖秧苗的比例,其中PS-16秧苗素质最好,带分蘖秧苗的比例最高。(2)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显著降低机插漏秧率,提高机插取秧2~3株苗比例,PS-16和PS-18间差异不明显。秧龄延长增加机插秧苗伤根程度和伤苗率,降低秧苗存活率,其中PS-16的伤根程度和伤苗率增加幅度最小,机插秧苗存活率最高。(3)机插秧龄延长增加了秧苗缓苗返青天数进而推迟水稻生育期,各机插秧龄下,PS-16的缓苗返青期最短,生育期因秧龄延长而推迟的天数最少。(4)精准条播有效促进分蘖,其中PS-16效果最好,PS-16机插10 d分蘖数平均比PS-18和BS高16.4%和20.8%。机插秧龄延长降低群体分蘖高峰苗数,各秧龄下高峰苗数PS-16>PS-18>BS。成穗率在不同播种方式处理间差异不大。(5)秧龄延长降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PS-16下降幅度最小。(6)不同机插秧龄下,精准条播通过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有效降低了机插秧龄延长导致的产量损失,各机插秧龄下产量PS-16>PS-18>BS。试验说明,与传统撒播相比,精准条播增强了秧苗素质,提高了机插质量,缩短了长秧龄下的返青时间,促进了分蘖早发,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有效减少了连作杂交晚稻因机插秧龄延长而引起的产量损失,其中精准16条条播效果好于18条条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晚稻 杂交稻 精准条播 长秧龄 机插 产量
下载PDF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谱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文伟 旷娜 +3 位作者 郑华斌 王晓敏 周蔚 唐启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1-277,共7页
以黄华占、天优华占、农香32、泰优390、甬优4149和湘晚籼17为试验材料,设置再生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3种种植方式,测定了再生稻与晚稻稻米品质及RVA谱特征。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整精米率比双季晚稻的提高了16.8%,但与一季晚稻的差异不... 以黄华占、天优华占、农香32、泰优390、甬优4149和湘晚籼17为试验材料,设置再生稻、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3种种植方式,测定了再生稻与晚稻稻米品质及RVA谱特征。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整精米率比双季晚稻的提高了16.8%,但与一季晚稻的差异不显著;再生稻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比双季晚稻的分别降低了7.7%和15.9%,而与一季晚稻的相差较小;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双季晚稻的降低了3.3%,但比一季晚稻的提高了2.9%;再生稻的胶稠度比一季晚稻的提高了1.9%,比双季晚稻的提高了3.0%。再生稻和一季晚稻种植下,6个品种的RVA谱特征参数无显著差异,一季晚稻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高于双季晚稻的。综合来看,再生稻稻米品质整体介于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之间,表现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一季晚稻 双季晚稻 稻米品质 淀粉粘滞性谱(RVA谱)
下载PDF
提前喷施叶面肥对超级杂交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娜 熊强强 +5 位作者 陈小荣 贺浩华 朱昌兰 傅军如 徐涛 才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9-489,共11页
以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以叶面喷清水作对照(CK),设置叶面喷施0.1%(P1)、0.3%(P3)和0.5%(P5)3个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处理,研究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条件下提前喷施磷钾肥对水稻叶温、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 以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以叶面喷清水作对照(CK),设置叶面喷施0.1%(P1)、0.3%(P3)和0.5%(P5)3个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处理,研究双季晚稻抽穗扬花期遭遇低温条件下提前喷施磷钾肥对水稻叶温、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期间,不同叶面肥处理叶片温度较对照均有所提高,其中P3处理增温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各处理稻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不同程度降低,以P3处理降幅最小,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气孔导度等也均呈现类似变化特点;低温下各处理MDA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P3处理最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低温来临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SOD活性、POD活性总体上表现为CK最高,P3最低,而CAT活性则以CK最低,P3最高;低温胁迫下喷施叶面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熟期植株尤其是穗部干物质量,达到减缓产量降低的效果,其中以P3处理最佳,遭遇低温明显的2015年第二播期(7月1日播种)水稻产量比CK高14.04%;产量结构上,各处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均较CK明显改善。说明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是增强双季超级杂交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抵御能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抽穗扬花期 抗低温 叶面肥 寒露风
下载PDF
江西双季直播稻倒春寒与寒露风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瑞鸽 段里成 +1 位作者 吴自明 李辉婕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直播稻 倒春寒 寒露风 灾害特征
下载PDF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及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润 王允青 +2 位作者 唐杉 叶北朝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397-22398,共2页
[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 750 kg/hm2和沼液15 000 kg/hm2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 [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 750 kg/hm2和沼液15 000 kg/hm2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稻草 沼液 产量
下载PDF
江西不同生态区优质双季晚稻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健 唐闯 +10 位作者 郭保卫 张诚信 卫平洋 张洪程 陈恒 李雄 廖赟华 李秋保 余进 孙明珠 邵彩虹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5,共8页
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3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北部都昌县、中部上高县和南部宁都县3个生态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优质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品质和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都昌、上高杂交粳稻... 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3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北部都昌县、中部上高县和南部宁都县3个生态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优质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品质和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都昌、上高杂交粳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而宁都杂交籼稻产量极显著高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就同一类型品种而言,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杂交籼稻产量表现为都昌低于上高、宁都。对于同一类型品种,都昌和上高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于宁都,但其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略差于宁都。都昌、上高和宁都3个点的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同一类型品种在不同试验点下,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综合而言,江西中部及以北地区种植双季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是生产优质晚粳稻的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双季晚稻 生态区 产量 品质 温光资源
下载PDF
2020年我国南方双季晚稻寒露风危害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蕾 郭安红 +4 位作者 何亮 侯英雨 赵秀兰 钱永兰 蔡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37-1545,共9页
基于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融合下垫面信息、格点化寒露风等级和不同尺度寒露风指数,分析了2020年我国南方双季晚稻区的寒露风特点。结果表明:2020年晚稻寒露风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普遍出现轻度至重度寒露风。寒... 基于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融合下垫面信息、格点化寒露风等级和不同尺度寒露风指数,分析了2020年我国南方双季晚稻区的寒露风特点。结果表明:2020年晚稻寒露风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普遍出现轻度至重度寒露风。寒露风发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4.7%,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寒露风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7%、12.8%和4.9%;湖南、江西、浙江发生面积比例超过90.0%,其余省(自治区)不足30.0%;2020年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发生面积比例为2000年以来最高,江西发生重度寒露风面积比例为2000年以来最高,浙江、福建、广西发生寒露风以轻度为主,广东寒露风发生面积较小;晚稻区寒露风指数达4.21,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2020年湖南、江西、湖北寒露风指数较高,分别达7.16、7.16、12.59,相应分别为2000年以来第二高、最高、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寒露风 灾害指数 灾害等级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下载PDF
双季晚稻空壳率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舒素芳 夏晓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4400-4401,4591,共3页
根据1980~2006年金华市双季晚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双季晚稻抽穗期相关气象因子与双季晚稻空壳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季晚稻抽穗期降水量2、0℃负有效积温是空壳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1980~2006年金华市双季晚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双季晚稻抽穗期相关气象因子与双季晚稻空壳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季晚稻抽穗期降水量2、0℃负有效积温是空壳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抽穗期多雨水天气或强冷空气是造成双季晚稻空壳率上扬的主要不利气象条件,并探讨了趋利避害的相关途径,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空壳率 气象因子 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粒肥施用时间对双季稻乳熟期亚细胞镉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玉盛 张小毅 +4 位作者 肖欢 敖和军 向焱赟 田伟 肖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02-1410,共9页
为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施氮对双季稻乳熟期植株亚细胞镉分布及成熟期糙米镉积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高镉积累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积累品种)、玉针香(高镉积累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 为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施氮对双季稻乳熟期植株亚细胞镉分布及成熟期糙米镉积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高镉积累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积累品种)、玉针香(高镉积累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后期施氮时期处理,分别为始穗期施氮、齐穗期施氮、灌浆期施氮,并以后期不施氮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后期不施氮情况下,水稻根、叶细胞镉分布表现为细胞壁>细胞液>细胞器,后期施氮处理下不同稻季根、叶亚细胞各组分镉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品种根、叶乳熟期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分配比例降低,细胞器分配比例提高,低镉积累品种株两优819根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含量显著高于高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晚稻品种乳熟期根、叶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分配比例提高,细胞器镉分配比例降低。根细胞壁中镉分配比例与细胞器和细胞液中镉分配比例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细胞壁镉分配比例与镉的转运系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细胞器中镉分配比例与镉的转运系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始穗期施氮,株两优819糙米镉含量显著降低28.57%;齐穗期施氮,陆两优996、玉针香糙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8.46%、48.15%,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降低10.00%;灌浆期施氮会提高糙米镉含量。水稻生育后期是籽粒镉积累的关键时期,水稻齐穗期施氮可显著降低高镉积累品种糙米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氮肥 生育后期 亚细胞
下载PDF
适于晚季直播的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系筛选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盖 郝明 +3 位作者 范科 安宁 唐伟 肖应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2-15,18,共5页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系早品15早季全生育期与迟熟对照陆两优996相当,晚季全生育期与对照品种中早35一致,且其全年产量1 077.1 kg/667m2,较对照品种中早35增产7.0%,该品系有望作为新种质用于培育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或者审定后应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晚兼用 晚季直播 双季稻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 被引量:18
20
作者 徐春梅 袁立伦 +5 位作者 陈松 褚光 叶为发 丁玉华 王丹英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7-469,共13页
【目的】研究在机插条件下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各类型优质晚稻产量、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的差异,为选择适宜在该地区作为双季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和2017年筛选适合长江下游机插的双季优质晚稻为材料(常规籼... 【目的】研究在机插条件下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各类型优质晚稻产量、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的差异,为选择适宜在该地区作为双季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和2017年筛选适合长江下游机插的双季优质晚稻为材料(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和常优杂粳共20个品种),比较在机插条件下浙江富阳(30.05°N,119.95°E,海拔17.9 m)与安徽庐江(31.15ºN,117.16ºE,海拔14 m)两个生态区在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以及温光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各类型晚稻产量高纬度试点均高于低纬度试验点。与浙江富阳点相比,安徽庐江点种植的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常优杂粳稻产量分别高11.1%、12.9%、6.6%和12.4%。同一试点种植时,常优杂粳产量最高,常规籼稻最低。高纬度点种植时,生育期延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高纬度点生育期延长杂交籼稻最长(10.4 d),干物质积累量高纬度点增幅常规粳稻最大(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11.93%和9.44%)。同一试点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杂交稻大于常规稻。籼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两个纬度点差异不明显,但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均是高纬度点显著高;粳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高纬度点明显较低,累积日照时数高纬度点变化不明显,而累积太阳辐射则显著增加;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与此一致;同一试点种植时,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温光资源利用率均是粳稻大于籼稻。【结论】晚籼稻在安徽庐江点种植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从而提高产量,晚粳稻对温光资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安徽庐江点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生育期延长和干物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产量 纬度 生长特性 温光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