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耕作法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58
1
作者 胡立峰 胡春胜 +2 位作者 安忠民 张爱军 陈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6-189,共4页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不同土壤耕法下玉米产量及玉米生育期土壤硝态氮迁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翻耕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免耕下最低.在0~180 cm土体中,收获期与苗期相比,翻耕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了66.6%;旋耕平均减少了21.7%;免耕则平均减少了20.9%.累积峰出现的深度与硝态氮淋失有直接关系.对比3种模式,翻耕累积峰最深,硝态氮淋失威胁最大;免耕无明显累积峰.在施肥、灌溉等影响硝态氮淋失的可控因子以外,从耕作模式上研究硝态氮淋失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土壤耕作 硝态氮淋失 累积峰
下载PDF
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姚雄 任万军 +2 位作者 蓝平 卢庭启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4-1371,共8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迅速变劣,表现为株高急剧增加,百株干重和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呈线性上升。一叶一心期追施适宜的氮肥并配以二次化控措施,可使超秧龄机插秧苗保持较好的移栽状态和栽插质量,保证其高产。在一叶一心期追施氮肥N 6 g/m2并配以100 mg/L多效唑浸种,并在二叶一心期喷施250 mg/L多效唑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秧苗素质;关键栽插质量指标—漏插率可降低至8.5%,并能获得9.95 t/hm2的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麦两熟区 机械化移栽 秧苗生长 调控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0
3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毛任钊 王彦梅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1-685,共5页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降低,小麦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增大。小麦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6;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2。小麦产量虽然随播期的推迟呈递减趋势,但10月20日之前播种的小麦产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可相应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尽量延长上茬玉米的生长期,以实现两茬作物的均衡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 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 叶面积指数 小麦-玉米轮作
下载PDF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26
4
作者 尹国丽 李亚娟 +3 位作者 张振粉 李小龙 张晓燕 师尚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42-1550,共9页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组成特征,以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A5W1)、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A5C1)、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A5W2)和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A5C2)草田轮作模式为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组成特征,以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A5W1)、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A5C1)、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A5W2)和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A5C2)草田轮作模式为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此基础上,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了4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轮作第2年各土壤养分含量较第1年显著下降。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轮作模式下占优势的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及奈瑟氏球菌属(Neisseria)为主。土壤细菌多样性以A5C2轮作处理最高,A5C1最低;聚类分析显示A5W1和A5C1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A5C2,A5W2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几种优势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 or P<0.01)。研究结果揭示了河西走廊灌溉区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轮作小麦和玉米改善土壤肥力和防治某些土传植物病害微生物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紫花苜蓿-小麦/玉米)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河西走廊灌溉区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孔凡磊 张海林 +2 位作者 翟云龙 袁继超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9-756,共8页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 在冬小麦季设置秸秆不还田翻耕(CT)、秸秆还田翻耕(CTS)、秸秆还田旋耕(R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当季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显著,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影响不大,但秸秆还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RTS、CTS、CT3个处理小麦季产量差异不显著,而NTS由于有效穗数不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与CT相比,NTS周年产量平均减产5.13%,RTS增产2.69%,CTS增产2.33%。耕作方式对当季小麦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大,而对后茬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NTS提高了小麦季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了土壤储水量,与CT相比,0~60cm土壤储水量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9.07mm和26.65mm。从耗水构成来看,土壤水在冬小麦耗水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灌水和降水;而夏玉米耗水以降水为主,且降水中有一部分转化为土壤水储存起来。NTS提高了冬小麦季土壤储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冬小麦季耗水最少。与CT相比,NTS小麦季平均节水22.40mm,周年耗水量也以NTS最少;但NTS冬小麦产量降低导致其小麦季和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从作物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免耕秸秆覆盖小麦季产量,进而提高周年产量,发挥其节水优势,是该耕作模式在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两熟区推广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区 耕作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水分含量 耗水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丘陵旱地一年两熟制条件下小麦、玉米阶段耗水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占平 薛毅芳 +2 位作者 李保昌 史福刚 张新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7-60,共4页
以野外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河南省辉县市张村的冬小麦耗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在4500~6000kg/hm2产量水平下,耗水量216.3~345.2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25.9%~36.9%、22... 以野外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河南省辉县市张村的冬小麦耗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在4500~6000kg/hm2产量水平下,耗水量216.3~345.2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悬殊较大;夏玉米在6750~7500kg/hm2产量水平下,耗水量为299.6~462mm,分别占同期自然降水量的81.3%~97.4%,播种-拔节、拔节-大喇叭口、大喇叭口-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7.1%~17.3%、34.5%~39.1%、43.6%~48.4%。小麦、玉米拔节以后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2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的重要水分需求期,在目前河南省中北部丘陵旱地,自然降水对玉米水分保证率较高,而对小麦保证率较低,节水补灌重点应放在夏粮作物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旱地 一年两熟制 小麦 玉米 阶段耗水量
下载PDF
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胡立峰 李琳 +1 位作者 陈阜 高瑞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46,共4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长期少/免耕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而应在免耕3~5年以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对比麦/玉种植模式与马铃薯/棉花套作的经济效益,以轮作实现轮耕是麦/玉两熟区耕作模式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麦/玉两熟区 轮作 轮耕
下载PDF
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光能流与物质流研究Ⅰ.共生期棉行光分布与日总量 被引量:14
8
作者 毛树春 邢金松 +1 位作者 宋美珍 张朝军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26-232,共7页
1992~1994年针对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套种棉花迟发晚熟进行不同配置方式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型不同,宽窄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宽的“凸”字型,等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偏而窄的“凸”字型。... 1992~1994年针对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套种棉花迟发晚熟进行不同配置方式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型不同,宽窄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宽的“凸”字型,等行配置方式棉行光分布呈偏而窄的“凸”字型。共生期间棉茬小麦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期,丰产小麦株高从55cm增加到85cm,旗叶和旗下2叶披出宽度达到20cm,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均达到最大并随后逐渐消减,4种配置方式全共生期棉行日总受光量仅为46.6%±13.2%,棉花受光量仅为53.9%±7.6%,光合有效辐射预留棉行为408.28±115.53μmolm-2d-1,棉花为473.59±66.85μmolm-2d-1,分别比一熟棉田减弱53.4%±13.2%和46.1%±7.6%。这些结果说明,套种棉花共生期光热资源严重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但处理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棉茬小麦选择东西行向,推广垄作和选用矮秆小麦品种,采用标准3─2式或4─2式配置方式有利于共生期预留棉行获得较多的光热资源,促进棉花早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棉区 棉花 小麦 光分布 日总量
下载PDF
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文英 张庆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09-114,共6页
在河北省无极县壤土地上连续五年的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土壤对氮素的积累以及氮素损失与施肥之间有密切关系。低水平施氮虽然氮的利用率高,但作物产量低,... 在河北省无极县壤土地上连续五年的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土壤对氮素的积累以及氮素损失与施肥之间有密切关系。低水平施氮虽然氮的利用率高,但作物产量低,土壤养分被掠夺吸收;高水平施氮会造成作物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土壤氮积累增加,淋溶损失增加,氮素利用率降低。按常年最高产量施氮量施入氮素,既能保持作物的持续高产,又不会造成作物对氮素养分的奢侈吸收和作物对土壤氮素养分的掠夺吸收,而且不会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或损失。五年试验结果显示,氮肥(包括有机氮)总利用率达76%,尿素氮总利用率达72%,土壤积累率小于5%,氮损失率小于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两熟制 土壤 作物系统 氮素平衡
下载PDF
江苏稻麦两熟区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效率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曹卫华 杨敏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89-101,共13页
为有效指导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用及其效率优化,该文以江苏省24个典型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以货币收益和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测算各模式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为有效指导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用及其效率优化,该文以江苏省24个典型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以货币收益和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测算各模式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不同产出目标的效率值差异显著。以货币收益为产出目标,有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对外作业服务、且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以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具有农机化作业自有自用、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财政补贴占总投入的比例、农田连片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各生产模式都是正向影响,劳均农机动力、台均农机原值、劳均种植面积对不同产出目标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有正向或负向影响。且当前大部分生产模式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故根据不同的产出目标,应在一定的组织模式下选用适宜的技术模式,并针对各影响因素对效率的作用调整改进方向,非盲目增加投入量。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选用适宜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及优化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生产 优化 稻麦两熟区 效率 影响因素 DEA-TOBIT
下载PDF
播期与密度对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进尚 张维军 +4 位作者 王小亮 亢玲 陈东升 袁汉民 党根友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38-43,共6页
为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一年两熟制高效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期(9月20日—10月10日)与密度(525万~825万株/hm^2)种植条件下早熟冬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早播分蘖成... 为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一年两熟制高效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期(9月20日—10月10日)与密度(525万~825万株/hm^2)种植条件下早熟冬小麦的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早播分蘖成穗率高、晚播越冬率低;随密度增大分蘖成穗率呈降低趋势,越冬率呈升高趋势;有效穗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密度增大而升高;穗粒重随播期推迟呈先升后降趋势,随密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高密度早播、低密度晚播的千粒重大;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产量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播期9月30日与密度750万株/hm^2的处理组合条件下,产量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宁夏引黄灌区早熟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30日前后、密度为750万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冬小麦 播期 密度 一年两熟 引黄灌区
下载PDF
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茜 毕如田 +1 位作者 李发志 赵建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为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提高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取土壤物理条件、气候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项因素9项因子,建立中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PSS与GIS手段,对晋... 为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提高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选取土壤物理条件、气候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项因素9项因子,建立中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结合SPSS与GIS手段,对晋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体耕地质量水平偏低,一、二等耕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0.10%,主要集中在汾河下游与涑水河中下游;质量偏差的耕地占总区域69.90%,分布比较均匀。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合理施肥与科学管理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小麦—玉米轮作区 层次分析法 中大尺度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夏玉米-冬小麦连作实时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建琴 张雅琪 郝秀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124,156,共6页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 为研究夏玉米-冬小麦连作模式下的节水灌溉制度,针对现有实时灌溉预报忽略了实际生产中复种连作的问题,统筹考虑复种连作时上下季作物生育期间隔时段内土壤水分的收支变化,建立了作物连作的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以三刘寨引黄灌区2014-2017年夏玉米-冬小麦连作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制度相比,采用该模型所确定的实时灌溉制度其灌溉定额年均减少20.4%,灌区的灌溉用水量年均节省1470万m3,各年度夏玉米-冬小麦总产量分别增加2.4%、2.2%、0.8%,各年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13.6%、12.3%、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冬小麦连作 引黄灌区 灌溉制度 实时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糯玉米一年两熟节本栽培技术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亚芳 郭树庆 +2 位作者 李斌 陈满霞 崔必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3期27-28,共2页
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糯玉米一年两熟种植,采用免耕、种肥一体播种技术,使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可显著降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单季节本增效约1.08万元/hm^2。本文介绍了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糯玉米一年两熟节本... 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糯玉米一年两熟种植,采用免耕、种肥一体播种技术,使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可显著降低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单季节本增效约1.08万元/hm^2。本文介绍了江苏沿海地区鲜食糯玉米一年两熟节本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地区种植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糯玉米 一年两熟 节本 栽培技术 江苏沿海地区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产业发展回顾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维军 何进尚 +3 位作者 陈东升 王小亮 亢玲 袁汉民 《宁夏农林科技》 2021年第8期67-74,共8页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引种试种试验始于1990年,育种工作始于1991年。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室共引进国内外冬小麦种质资源5000余份,从中筛选出冬小麦品种1个,杂交选育出2个,实现了引黄灌区冬小麦第...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引种试种试验始于1990年,育种工作始于1991年。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室共引进国内外冬小麦种质资源5000余份,从中筛选出冬小麦品种1个,杂交选育出2个,实现了引黄灌区冬小麦第3、第4次更新换代,为宁夏地区粮食安全、耕作改制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灌区冬小麦发展遇到瓶颈:现有冬小麦品种的成熟期不能有效支撑麦后复种需求,品质不能满足粮食企业的加工要求和人们食用的口感需求。冬小麦育种工作者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以早熟、优质为主要选育性状,引进、发掘一批早熟、优质冬小麦种质资源,培育出早熟冬小麦新品系,基本满足了麦后复种的需求;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加强冬小麦品质育种,冬小麦品质逐步改良。早熟冬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引黄灌区光、热、水、土资源,有效缓解人畜争粮、粮饲争地的矛盾,既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丰富的优质饲草,还能实现土地轮作倒茬,抑制田间病虫草害发生,较好地适应了当地气候条件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是一种比较效益高的适应性耕作模式。在宁夏大力发展畜奶业的政策导向下,“冬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熟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冬小麦 早熟 优质 “一年两熟”种植模式
下载PDF
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杜祥备 孔令聪 +3 位作者 习敏 吴文革 陈金华 岳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78-1087,共10页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麦季和周年辐射均呈降低趋势,水稻季沿淮和江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小麦季积温呈增加趋势、水稻季大部分呈降低趋势,周年沿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江淮和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降雨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总体呈增加趋势。江淮地区周年辐射量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辐射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3.1%、51.9%,籼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5.0%、49.8%。江淮地区从北向南累积积温和降雨量逐渐增加,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积温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为38.5%、67.3%,籼稻-小麦模式为40.7%、65.1%;小麦季、水稻季降雨分配率在2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沿淮地区为32.8%、70.5%,江淮地区为40.8%、64.7%,沿江地区为46.2%、57.2%。当前生产模式下,江淮区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以水稻产量所占比重最高,平均为57.0%。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沿淮地区显著高于江淮地区和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小;周年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且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区域间作物光能生产效率差异较小,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降雨生产效率变异较大,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以沿淮地区大于江淮地区,显著高于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应以合理配置季节间辐射为主,兼顾降雨和积温。不同地区应结合气候资源配置特点,通过合理的播栽期、周年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搭配等栽培措施将部分光热资源调配给水稻,实现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稻麦周年两熟 种植模式 资源配置特征 分配率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no-till corn precision planter equipped with row cleaners 被引量:10
17
作者 Yang Li Zhang Rui +3 位作者 Gao Nana Cui Tao Liu Quanwei Zhang Dongx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5年第5期15-25,共11页
In the continuous annual wheat-corn cropping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no-till planting that promotes soil conservation and crop yield while reducing operation cost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local farmers.However... In the continuous annual wheat-corn cropping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no-till planting that promotes soil conservation and crop yield while reducing operation cost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local farmers.However,previous wheat residue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planters in placing seeds at uniform spacing and optimum depth in residue covered field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a kind of ground-wheel-driven row cleaner was designed,developed and mounted on row units of a four-row pneumatic precision planter.The planter has two adjacent row units equipped with 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s and the other two adjacent row units equipped with the commonly used inactive row cleaners.This was used for planting at three forward speeds(4 km/h,6 km/h and 8 km/h)into half residue(HR)and whole residue(WR)plots.The amount of residue removal,seeding depth,emergence rate and indices of uniformity in seed spacing(missing-seeding index,quality of feeding index and precision index)were measured.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performed better with regard to residue removal,with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residue cleared as 63.0%compared to 40.3%for the inactive row cleaner.For the HR and WR plots,percentage of residue cleared of 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reached 57.1%and 68.9%respectively,suggesting that 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can work more effectively at high residue level.By contrast,with the percentage of residue cleared of the inactive row cleaner as 43.1%and 37.5%in HR and WR plots,suggesting that the inactive row cleaner just can work effectively under low residue condition.Values of missing-seeding index,QFI,precision index,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depth and percent emergence for 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under whole residue level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for the inactive row cleaner under half residue level.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f using 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is equal to that of reducing surface residue,and can help to maintain the uniformity of seed spacing and seeding depth.The newly designed row cleaner generally performed better at forward speed of 6 km/h,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eds along rows and seeding depth uniform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w cleaner corn production no-till planter wheat residue management annual double cropping system
原文传递
山东小麦玉米两茬套作和平作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丽明 高焕文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54-59,共6页
通过对山东小麦玉米套作改平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积温、日均气温、年降雨量、灌溉条件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建立了自然条件模型和社会技术经济模型。以桓台县为例,分析了套作改平作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 通过对山东小麦玉米套作改平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积温、日均气温、年降雨量、灌溉条件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建立了自然条件模型和社会技术经济模型。以桓台县为例,分析了套作改平作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套作 平作 小麦 玉米
下载PDF
华北玉麦两熟区犁式秸秆翻埋装置参数优化
19
作者 张明 王景政 +4 位作者 张秀花 弋景刚 白占欣 卢占喜 赵西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36,共7页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 华北玉麦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土壤表面秸秆量大,传统还田作业效果不理想,且长期的旋耕和免耕作业导致土地形成了犁底层和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播种作业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此,综合考虑秸秆还田和打破犁底层等问题,设计了用于华北玉麦两熟区整地机的翻埋装置,并对装置进行参数优化。利用离散元仿真技术、数字化土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地机的翻埋装置进行分析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翻埋率为97.4%,耕深稳定性系数为91.35%,性能稳定,满足小麦播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翻埋 整地机 离散元仿真 玉麦两熟区 犁底层
下载PDF
砂姜黑土麦玉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锡锋 许丽 +4 位作者 张守福 梁孟菊 亓硕 丁震湘 姜雯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52-59,共8页
以山东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农田为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少耕、深耕和深松)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团... 以山东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农田为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少耕、深耕和深松)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25~1mm范围;与对照(旋耕)相比,长期深耕会显著降低小麦季20~30cm土层>0.25mm大团聚体含量(-18.1%);长期深松会显著增加玉米季0~20cm土层0.5~1mm粒径团聚体含量(+34.48%)。②与对照相比,深耕有利于增加小麦季20~40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20~30cm土层2~5mm、30~40cm土层>0.5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而少耕、深松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季0~30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③与对照相比,深松和少耕分别能显著增加小麦季10~30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和0~20cm土层0.25~0.5mm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④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总体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小麦季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仅与团聚体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季与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除>5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外,与其它粒径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深耕虽然能显著增加小麦季深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不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而深松对浅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小麦播前耕作对后茬玉米季农田团聚体分级强度明显减弱。综合考虑,砂姜黑土麦玉农田应结合小麦季深松进行合理轮耕,以提高土壤各层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保障土壤良好耕性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两熟制农田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