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ent-assisted coiling of intracranial carotid ophthalmic segment aneurysm segment aneurysms:Long-term follow-up from a single center
1
作者 Wenquan Gu Geng Zhou +10 位作者 Aizada Aldiyarova Tengyue Liu Yi Zhang Weidong Liu Lingping Meng Binxian Gu MingHua Li Ming Su Chen Su Aihua Liu Wu Wa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23年第3期116-120,共5页
Background: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SAC)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ophthalmic segment aneurysm segment aneurysms(OSAs)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through detailed long-term follow-up... Background: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SAC)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ophthalmic segment aneurysm segment aneurysms(OSAs)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through detailed long-term follow-up of a large patient cohort.Methods: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8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OSAs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January 2020 at our center.Angiographic resul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modified Raymond grading system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mRS scale.The primary endpoints were major aneurysm recurrence and poor clinical outcomes for at least 18 months of follow-up.Th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attend clinical follow-up assessments and possibly undergo DSA or MR via telephone.Results:We enrolled 88 patients with 99 OSAs treated with coiling,of whom 76 were treated with SAC.The coiling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 in all 88 patients.Overall,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8 patients(9.1%).No procedure-related mortality was observed.67(76.1%)experienced immediate aneurysm occlusion at the end of the procedure.Long-term angiographic follow-up(18 months)was available in 45/88 aneurysms(51%)(average 18.7±5.2 months).Four patients continued their follow-up for 5 years after initial aneurysm treatment.After a clinical follow-up time of 28.7 months(range,12-51 months),85 patients(95.5%)achieved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s(mRS scores of 0-2).Conclusion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AC treat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alternative for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OSAs.The procedural risks are low with relatively long-term effective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tent-assisted coiling C6 segment aneurysm Occlusion rate Long-term follow-up
下载PDF
Dynamic and Static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Push Rods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2
作者 Xuping Wang Long Quan +1 位作者 Shiyi Luan Xiaoqing Xu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nding power, single output electromagnet has limited ability to improv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electro-hydraulic valve. Therefore, an electromechanical c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winding power, single output electromagnet has limited ability to improv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electro-hydraulic valve. Therefore, an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with double push rod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hich can simultaneously output two electromagnetic forces, can push or pull the valve core and sleev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irection and realize rapid operation of load. According to the electromagnetic principle and the magnetic circuit analysis metho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equivalent circuit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with double push rod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with double push rods with the same magnetization directions, the changing rules of its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and force–displacement behavior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electromagnetic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mechanical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with double push rod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prototype is made. The test platform for the push-pu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with double push rods is built, and its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re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ust and pull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ush rod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output, and proportional to the current density of the coil;the push-pull hystere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ush rods output force is less than 5%;and the dynamic tim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placement and force are obtained. The hysteresis e ect of output force is improved e ectively through the H bridge drive control circuit modulated by PWM. Compared with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a singlewinding electromagnet with a similar volume, it can e ectively improve the dynamic displacement response. Followup work will further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and test the corresponding pilot valv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new theory for improving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hydraulic pilot valve and have an extremely hig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value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ving coil motor double PUSH RODS ELECTROMAGNET Proportional SOLENOID valv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基于自激振荡原理的双线圈磨粒检测技术研究
3
作者 盛晨兴 李航 冯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20,共5页
为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需要,基于LC自激振荡,提出双线圈式磨粒检测技术。首先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其次引入磁场均匀度系数的概念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研究了管道域中的磁场分布及金属颗粒通过线圈时的输出响应,最后制作传... 为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需要,基于LC自激振荡,提出双线圈式磨粒检测技术。首先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其次引入磁场均匀度系数的概念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研究了管道域中的磁场分布及金属颗粒通过线圈时的输出响应,最后制作传感器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该传感器管道域的磁场均匀度系数达0.91以上,可通过检测电压、频率的变化获取磨粒信息。研究结果为电感式磨损传感器研发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式传感器 自激振荡 双线圈 磨粒检测 有限元仿真 等效电路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4
作者 张化彪 张本骏 +3 位作者 李亚华 张庆辉 徐苗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情况,手术时间、费用,术后即刻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以及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支架内狭窄情况、RROC和mRS评分。结果:SSAC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和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率,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的mRS评分以及术后支架内狭窄率均低于DSAC组(P<0.05)。结论:SSAC治疗颅内分叉处WNBA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狭窄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耗时短、费用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辅助弹簧圈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 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
下载PDF
可调谐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加工方法研究
5
作者 全宏升 马威峰 +5 位作者 唐赞 张宗全 金昌骏 邱丽荣 徐可米 赵维谦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4,共9页
为了实现高效率和加工精度可灵活调节的超快激光微器件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超快激光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可对初级贝塞尔光束压缩的双远心光学系统压缩比,实现了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 为了实现高效率和加工精度可灵活调节的超快激光微器件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超快激光加工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可对初级贝塞尔光束压缩的双远心光学系统压缩比,实现了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输距离的灵活调节,其中不同压缩比的双远心光学系统通过闭环反馈控制的高分辨位移音圈致动器控制实现。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证实,在锥透镜(底角2°)和双远心光学系统(f_(1)=250 mm,f_(2)=36、18、9 mm)配合下,超快激光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半径和最大无衍射传输距离分别为3.73μm和5.28 mm,1.86μm和1.32 mm,0.93μm和0.33 mm。同时,设计了一套贝塞尔光束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上述设计的可调谐贝塞尔光束的精确测量。最后对厚度为1 mm的熔融石英样品进行了打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熔融石英上的表面微孔直径与设计的贝塞尔光束的中心主瓣直径相符。该研究内容为实现高精密高效超快激光加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备工程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激光加工 贝塞尔光束 双远心光学系统 音圈致动器
下载PDF
双线圈并联ICPT系统的分布式补偿电流均衡方法
6
作者 张子佳 刘君 李岩松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7,共8页
针对双线圈并联的高功率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存在线圈间补偿电流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补偿电流均衡方法。首先提出了双线圈并联ICPT系统的分布式补偿网络,然后依据等效思想和迭代思想提出补偿电流均衡方法,根据该方法求解... 针对双线圈并联的高功率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系统存在线圈间补偿电流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补偿电流均衡方法。首先提出了双线圈并联ICPT系统的分布式补偿网络,然后依据等效思想和迭代思想提出补偿电流均衡方法,根据该方法求解得到补偿参数和各线圈补偿电流表达式,再将该方法拓展到n线圈并联结构。在北京超算云计算中心的COMSOL云平台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不仅有效均衡了各线圈的补偿电流,而且谐振状态受参数漂移的影响程度并未因补偿网络的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 双线圈 补偿网络 电流均衡 分布式补偿
下载PDF
并联双线圈式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合闸动作特性
7
作者 鄢呈旸 王立军 +2 位作者 张闻哲 黄一凡 王凯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直流接触器是新能源系统以及电动汽车中配置最为广泛的开关电器之一。而直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是衡量直流接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文中以并联双线圈式直流接触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Adams与Maxw... 直流接触器是新能源系统以及电动汽车中配置最为广泛的开关电器之一。而直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是衡量直流接触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文中以并联双线圈式直流接触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Adams与Maxwell软件的联合仿真研究方法对直流接触器的电磁机构进行合闸过程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合闸动作的仿真合闸时间与试验合闸时间相吻合,验证了该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同时研究了弹簧参数和线圈参数等因素对机构合闸运动特性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弹簧预压力变化对合闸时间影响不大,线圈安匝数增大会导致合闸时间变小,线圈内阻增大会导致合闸时间变大且动触头弹跳更剧烈。文中的仿真方法与结果能为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的改进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接触器 并联双线圈式 电磁机构 合闸动作 动力学仿真 电磁耦合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井筒多相流动模型
8
作者 欧阳勇 张更 +3 位作者 黄洪林 李军 杨宏伟 安锦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 为了研究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水合物分解规律与井筒多相流动特征,基于气-液-固三相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水合物分解引起的相间传热和传质,结合双层连续管开采水合物的工艺特点,建立了水合物相变条件下全瞬态非等温气-液-固多相流动模型。基于MWD实测温度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模型分析了水合物浆体输送过程中,井筒温度、井筒压力、水合物分解速率与各相体积分数随开采时间变化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开采前2 h内,水合物分解速率较为缓慢,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变化较小;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管内各相体积分数发生显著变化;在开采约5 h后达到稳定状态,此时井口气相体积分数约为40%;此外,在井下举升泵位置处,固-液相体积分数均发生显著突变。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多相流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水合物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相流动模型 水合物分解速率 双层连续管 相体积分数
下载PDF
双线圈与单线圈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对比与分析
9
作者 黄蔚君 杨亮 +4 位作者 黄曾鑫 刘大海 陶毅晨 周恺 祝李豪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5,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工艺,提出使用双线圈替代单线圈的磁脉冲辅助微冲裁方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了成形孔宏观效果及冲裁断面质量分析,从而对双线圈与单线圈成形率与冲裁断面质量优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成形孔的宏观... 为进一步研究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工艺,提出使用双线圈替代单线圈的磁脉冲辅助微冲裁方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了成形孔宏观效果及冲裁断面质量分析,从而对双线圈与单线圈成形率与冲裁断面质量优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成形孔的宏观效果方面,双线圈的孔成形率远高于单线圈,双线圈的应用提高了磁脉冲辅助微冲裁的能量利用率。单线圈磁脉冲辅助微冲裁的冲裁断面光亮带占比最高仅有15.3%,而双线圈的冲裁断面光亮带占比最高高达59.6%,双线圈冲裁质量远优于单线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脉冲辅助成形 微冲裁 双线圈 断面质量
下载PDF
精粗双层绕组磁浮平面电机线圈厚度影响分析
10
作者 赵烁 曾理湛 《微特电机》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新型精粗双层绕组磁浮平面电机(FCDLWMPM)利用靠近磁体的下层线圈产生加速推力、离磁体较远的上层线圈保证匀速运动精度,可兼顾光刻运动不断提升的加速度与精度要求。FCDLWMPM高加速度运动生成的铜耗和谐波力会影响系统精度,而线圈厚度... 新型精粗双层绕组磁浮平面电机(FCDLWMPM)利用靠近磁体的下层线圈产生加速推力、离磁体较远的上层线圈保证匀速运动精度,可兼顾光刻运动不断提升的加速度与精度要求。FCDLWMPM高加速度运动生成的铜耗和谐波力会影响系统精度,而线圈厚度是影响铜耗和谐波力的关键设计参数。对FCDLWMPM进行了电磁力及铜耗建模,介绍了FCDLWMPM的电磁结构及工作模式。基于永磁阵列磁场谐波模型、洛伦兹定律,进行了单线圈电磁力解析求解,推导了DQ解耦控制下的上下层线圈阵列电磁力方程,进而得出了光刻运动下的电机铜耗方程和谐波力占比函数。求解上下层线圈厚度参数值,得到双层绕组厚度对铜耗和谐波力占比的影响规律,讨论双层绕组厚度参数的选择以有效减小铜耗和谐波力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粗双层绕组磁悬浮平面电机 线圈厚度 铜耗方程
下载PDF
CW-COIL腔外倍频的初次实验研究
11
作者 魏凌云 刘强 +4 位作者 金玉奇 桑凤亭 杨柏龄 多丽萍 庄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95-498,共4页
在一台数千瓦级的超音速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上,首先采用LiB3O5晶体,用第Ⅱ类角度相位匹配方式,进行腔外倍频实验,获得了657.5nm的红光输出,最大转换效率达0.17%。
关键词 氧碘化学激光器 LBO晶体 腔外倍频 化学激光器
下载PDF
双线圈永磁接触器合分闸电容双向倍压的分回路同步充电控制系统设计
12
作者 彭纪玉 汪先兵 +2 位作者 彭靳 黄可诚 侯子扬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目的:针对双线圈永磁接触器的合分闸电容充电电路体积大、电容寿命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合分闸电容双向倍压的分回路同步充电控制系统,实现双线圈永磁接触器合分闸电容快速安全充电。方法:构建双向倍压整流电路,使用Multisim建立的... 目的:针对双线圈永磁接触器的合分闸电容充电电路体积大、电容寿命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合分闸电容双向倍压的分回路同步充电控制系统,实现双线圈永磁接触器合分闸电容快速安全充电。方法:构建双向倍压整流电路,使用Multisim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测试,通过PWM波控制充电电路两端电压,并对波形进行分析。结果:对倍压整流电路两端电压进行检测,两端电压可达到350 V,对合分闸充电电容两端充电电压进行控制,可以将充电电压稳定在150 V。结论:该设计实现合分闸电容双向倍压整流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合分闸电容的工作寿命,大大提高电力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圈永磁接触器 合分闸电容 双向倍压 同步充电控制
下载PDF
基于正交DD线圈副边去耦合干扰的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晨阳 任刚 +3 位作者 韩毅 羌颖 颜天煜 张兆丞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167,共7页
在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机构,旨在解决两个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并通过原边线圈的设计实现两个负载获得相同的能量输出。在不采... 在双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一种单发射-双接收磁耦合机构,旨在解决两个副边线圈之间的耦合干扰问题,并通过原边线圈的设计实现两个负载获得相同的能量输出。在不采用屏蔽材料和控制方法的情况下,该机构仅通过线圈结构设计即可实现两个副边线圈的完全解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机构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双负载情况下,两负载互不影响且系统能量传输效率可达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充电 DD线圈 双负载 线圈解耦 恒压输出
下载PDF
40.5 kV/50 kA真空开关用双层线圈式快速斥力机构驱动技术的仿真研究
14
作者 王立军 王宏达 +7 位作者 马金伟 潘峰 乔胜亚 莫文雄 李光茂 张拓 张佳灏 贾申利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2,共8页
对于高电压大开断容量的真空断路器,为了实现运动机构在长开距下的快速驱动,文中提出一种双层线圈式快速斥力机构来产生更大的电磁斥力,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其运动特性。研究了金属盘厚度、线圈内径、线圈匝数和初始间隙等参数对快速电磁... 对于高电压大开断容量的真空断路器,为了实现运动机构在长开距下的快速驱动,文中提出一种双层线圈式快速斥力机构来产生更大的电磁斥力,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其运动特性。研究了金属盘厚度、线圈内径、线圈匝数和初始间隙等参数对快速电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得出了一般性的设计指导原则。双层线圈式快速斥力机构能够快速动作,满足故障限流器快速开断电路的要求。分闸期间电磁排斥的上升时间非常短,下降时间相对较长,并且电磁排斥力的峰值很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排斥线圈放电电路,通过控制不同电容器的放电时序来驱动运动机构,不仅可以满足故障限流器开断电路的速度要求,而且电磁斥力峰值显著降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斥力机构机械特性的要求。基于本文电磁斥力机构的真空断路器,满足了高压故障限流器的开关装置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开关 快速斥力机构 双层线圈式
下载PDF
聚酯复合铜箔胎基耐根穿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伟新 刘珊魁 刘金景 《新型建筑材料》 2023年第8期136-138,共3页
介绍了聚酯复合铜箔胎基耐根穿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品的规格、构造和性能等,采用聚酯复合铜箔胎基作为增强层,聚酯胎基与铜箔通过耐高温聚乙烯粘结层粘结,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分析了该产品的物理、化学双重阻根机理,为种植屋面工程防... 介绍了聚酯复合铜箔胎基耐根穿刺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产品的规格、构造和性能等,采用聚酯复合铜箔胎基作为增强层,聚酯胎基与铜箔通过耐高温聚乙烯粘结层粘结,防止植物根系穿透,分析了该产品的物理、化学双重阻根机理,为种植屋面工程防水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双重阻根 聚酯复合铜箔 种植屋面
下载PDF
双螺旋盘管内膨胀石墨对相变材料的传热强化机制与蓄放热性能
16
作者 郭艳芹 曾镇 +3 位作者 张弘光 凌子夜 张正国 方晓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78-3689,共12页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双螺旋盘管与膨胀石墨强化传热的相变蓄热器结构,通过建立双螺旋管相变蓄热器模型,模拟了双螺旋管的螺距、材料热物性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限制空间下相变材料自然对流与材料导热增强在传热强化过程中的控制...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双螺旋盘管与膨胀石墨强化传热的相变蓄热器结构,通过建立双螺旋管相变蓄热器模型,模拟了双螺旋管的螺距、材料热物性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限制空间下相变材料自然对流与材料导热增强在传热强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加工螺距限制条件下,减小螺距及增加螺旋数可以提升蓄热器放热性能。膨胀石墨可以提升相变材料热导率,同时会导致材料黏度增大,因此添加膨胀石墨能增强蓄热器的导热换热,但抑制自然对流换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限制空间下材料的导热增强带来的传热强化程度能够弥补由于材料自然对流不足导致的传热损失。因此,本工作揭示了相变蓄热器传热强化的控制步骤在于材料热导率强化。基于实验和仿真结合的方式,本工作设计了一款用于加热生活热水的蓄热器结构,验证了所设计的蓄热器在宽进口温度、进口流量等操作工况下具有优异的放热性能。该蓄热器与电加热器相结合,能够在电热功率小于2200 W的条件下实现热水加热功率超3500 W,突破了家用电热设备的功率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管 相变蓄热器 数值模拟 导热增强 自然对流
下载PDF
基于双磁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的WPT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虹 任觉民 +1 位作者 吴鹍 王兵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015,共5页
无线电能传输(WPT)被广泛用于飞机、电动汽车、手机等领域,磁耦合谐振技术(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MCR)是实现WPT的技术手段之一,具有效率高、传输距离远等优势。针对传统MCR技术的单线圈传输系统输出功率有限的缺点,采用一种前... 无线电能传输(WPT)被广泛用于飞机、电动汽车、手机等领域,磁耦合谐振技术(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MCR)是实现WPT的技术手段之一,具有效率高、传输距离远等优势。针对传统MCR技术的单线圈传输系统输出功率有限的缺点,采用一种前级双线圈传输系统,前级利用两个线圈进行并联,同时进行双磁场耦合谐振式电能传输,共同给负载供电,以期输出功率放大。同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逆变器进行控制,利用模型预测控制的高抗扰性去优化WPT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技术 双线圈 模型预测控制
下载PDF
内置双螺旋结构换热管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传热性能
18
作者 牟晓锋 袁晟毅 +1 位作者 鲍泽威 黄卫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9-216,共8页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更紧凑高效的单进–出口的双螺旋结构换热管。建立了内置螺旋管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3维数学模型,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2a软件进行求解。首先,通过热阻分析发现,在不同换热流体... 针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更紧凑高效的单进–出口的双螺旋结构换热管。建立了内置螺旋管的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3维数学模型,并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5.2a软件进行求解。首先,通过热阻分析发现,在不同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0.5~3.0 m/s)下,导程为15 mm的单螺旋换热管管内对流传热热阻占总热阻的百分比为8.5%~45.2%,这表明管内对流传热热阻对反应器的传热性能有很大影响。然后,研究了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对反应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模拟中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的范围,对比分析了单、双螺旋结构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换热流体入口平均流速大于0.5 m/s时,能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趋于稳定。减小螺旋导程可以明显提高换热流体的平均真实温升及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对于导程为60 mm的单、双螺旋结构管,床层平均温度降至300 K所用时间分别为7000 s和3000 s。导程为30 mm的双螺旋结构管的单位重量输出㶲功率比导程为15 mm的单螺旋结构管更高,可见双螺旋结构管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均优于单螺旋结构管反应器。双螺旋结构管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在反应器床层内的位置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升了反应器的传热和输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 反应器 螺旋管 双螺旋结构 传热性能
下载PDF
基于时域法的滑动式中间轴承抗冲击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19
作者 曾良辉 周凯峰 +3 位作者 潘康毅 曹健 孙玮 叶晓明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8-125,共8页
本文以某型舰用滑动式中间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时域法的中间轴承抗冲击数值模型,获得不同方向冲击载荷下的响应特性。进一步,针对冷却盘管在垂向冲击载荷作用下晃动幅度大并与轴承座发生剧烈碰撞的问题,采用双夹持机构的改进设计优... 本文以某型舰用滑动式中间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时域法的中间轴承抗冲击数值模型,获得不同方向冲击载荷下的响应特性。进一步,针对冷却盘管在垂向冲击载荷作用下晃动幅度大并与轴承座发生剧烈碰撞的问题,采用双夹持机构的改进设计优化冷却盘管的支撑,分析优化后冷却盘管的响应特性以及夹持机构安装位置对冷却盘管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轴承主体部件在纵向冲击下响应最大,垂向最小;而冷却盘管响应规律则相反,其在垂向冲击下响应最大,并与轴承座发生剧烈碰撞,工作状况恶劣。优化后的冷却盘管在垂向冲击下最大应力下降了30.29%,并避免了剧烈碰撞现象的发生。轴承座、轴承盖在设计时应注意应力集中部位过渡圆角的控制,双夹持机构能有效改善冷却盘管的支撑,提高其抗冲击性能,且取安装系数为0.48~0.55的安装位置效果最佳。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舰船滑动式中间轴承以及冷却盘管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式中间轴承 抗冲击 时域法 冷却盘管 双夹持机构
下载PDF
无线传能磁通信带内干扰抑制射频架构与算法
20
作者 谢孟 向乾尹 +3 位作者 魏清新 卿施军 杜娟 马红波 《无线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88-2094,共7页
针对磁耦合无线电能与数据协同传输系统中磁耦合数据通信面临的传能装置谐波干扰,建立了基于DD线圈的通信和干扰感测相互隔离的射频通道,并在数字域采用基于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算法的数字干扰对消,抑制通信链路... 针对磁耦合无线电能与数据协同传输系统中磁耦合数据通信面临的传能装置谐波干扰,建立了基于DD线圈的通信和干扰感测相互隔离的射频通道,并在数字域采用基于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算法的数字干扰对消,抑制通信链路的残余传能干扰。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中心频率17.6 MHz、通信带宽2 MHz的通信与干扰感测通道,并基于GNU Radio和X310软件无线电平台完成了算法验证,成功恢复出受传能谐波干扰的正交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QPSK)通信信号星座图,将带内干扰谐波抑制了12 dB以上,提升了磁耦合通信链路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 无线数电同传 DD线圈 共口径天线 数字干扰对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