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scale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ouble Rain Belt Event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
1
作者 郭照华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曾智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61-75,共15页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of the frontal and warm sector rain belts that occurred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The southern rain belt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with favorable mesoscale conditions but weak large-scale forcing.In contrast,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related to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and the surface-level fron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hanced southeasterly winds and the rainfall-induced cold pool promoted the persistent growth of conv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rain belt.The convective cell propagated east over the coastal area,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bow-shaped echo in this regi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r-inflow jet.By contrast,the initial convection of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trigger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reg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with meso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hanced warm-moist southeasterly airflow and the cold dom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rain.The terrain block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ld pool,resulting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frontal convective cell at an early stage.Subsequently,a meso-γ-scale vortex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The representative raindrop spectra for the southern rain bel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number and higher density of raindrops than the northern rain belt,even though both resulted in comparable hourly rainfalls.These results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ain belts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ain belts in South China mesoscale rainstorm cyclonic shear line cold pool bow-shaped echo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利用DQCT实现2018年8月超历史极值暴雨的高质量模拟
2
作者 李博 李帅康 +3 位作者 陈超 钟水新 华灯鑫 徐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压交汇过程,并准确复制了造成高潭镇极端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总降雨量中的中γ尺度极值暴雨中心模拟得较为准确.该模式在24 h降雨量模拟中成功复制了暴雨中心的演变过程;在6 h降雨量模拟中较好地再现了中γ尺度雨带的演变过程.在暴雨重灾区高潭镇1 h降雨量演变过程的模拟中,总体降雨趋势与实况吻合较好.定性分析结果同步得到定量指标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历史极值暴雨 中γ尺度雨带 数值模拟 双级质量控制技术
下载PDF
广西初春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诊断分析
3
作者 覃皓 范娇 +7 位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翟舒楠 刘乐 刘晓梅 庞芳 周亦靖 邱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7-928,共12页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于大尺度环流调整背景下,中高纬地区源自极涡以及黑海的两支Rossby波列共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横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转竖,引导冷空气补充南下。低纬地区南支槽在此期间逐渐东移,为广西地区冷垫之上的气层抬升提供动力条件,同时也促进低层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随着冷空气补充南下、惯性振荡促使偏南风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在广西一带交汇增强,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使得湿位涡发展,导致出现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自南向北倾斜爬升至700 hPa附近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后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相配合触发高架对流,使得北支对流带发展。冷空气深入南下后受广西特殊地形影响,等θ_(se)线与流场的有利配置形成拉伸变形效应导致锋生强迫,使得越南东北部南支初始对流触发。北部湾中部低层较大θ_(se)纬向梯度以及强垂直风切变造成较强湿斜压性,促进南支对流系统途经时组织化发展,并由于中层干空气夹卷形成弓形回波。预报中需重点关注数值模式对中层低槽的预报以及冷垫上的热力条件,以捕捉北支锋后高架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流带/双雨带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惯性振荡 锋生强迫
下载PDF
苏皖地区强降水过程双雨带漏报原因分析
4
作者 杨琼琼 卢尧 沈阳 《河南科学》 2023年第5期678-686,共9页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前10名,两个站降雨量刷新3月份的历史极值,是一次极端性较强的降水过程.②ECMWF模式未能准确预报北雨带冷平流,未反映实况中出现的对流活动,且预报的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始终偏小,两个原因直接导致北雨带降水量预报值显著偏少.③成功预报个例中,过程开始阶段,ECMWF模式有700hPa高湿区预报范围偏大、850hPa高湿区预报位置偏南的情况,以后逐渐调整为与实况一致,较好地预报了苏皖地区对流层低层湿度条件,佐证了湿度预报偏差是造成雨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ECMWF模式 ERA5再分析数据 漏报 湿度预报
下载PDF
辽宁一次典型双雨带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青 阎琦 +4 位作者 陈力强 高松影 李爽 崔胜权 卢秉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4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诊断物理量场,对东北低压冷锋、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的西北雨带与华北气旋、暖锋及切变线形成的东南雨带的双雨带暴雨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雨带是东北低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诊断物理量场,对东北低压冷锋、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的西北雨带与华北气旋、暖锋及切变线形成的东南雨带的双雨带暴雨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雨带是东北低压冷锋前对流发展造成的强雷雨及华北气旋西北部辐合线强降水共同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动力作用和中空干冷空气侵入触发大气能量释放,是冷锋前强对流降水的形成机制;中β尺度云团是强降水的主体,发生在地面三角形或梯形偏南风场中,由辐合切变线、辐合线和雷暴出流边界触发。东南部雨带为华北气旋暖锋形成的混合型强降水,气旋的发展及移动路径决定雨带位置和降水强度,由气旋暖锋和气旋西北部切变的中β尺度云团造成强降水;湿层深厚且垂直运动强盛是东南雨带降水形成机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抽吸作用 中β尺度云团 露点锋
下载PDF
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宝亭 陆秋霖 +2 位作者 林确略 陈明璐 苏尉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 暖区暴雨一直是业务预报难点,而双雨带中的暖区暴雨预报更是难以把握。2016年4月19日20时至20日20时出现了一次很强的双雨带过程,业务值班漏报了其对玉林地区的影响(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通过对数值预报产品、NCEP 1°×1°全球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剖析,找出漏报的原因,结果如下:预报的500 hPa槽距本地较远、925 hPa辐合线不明显、雨量偏小,导致漏报玉林南雨带的暴雨、大暴雨量级;忽略了与冷温槽相配合的冷平流使高空槽加深的作用;上下游台站都误认为冷空气已入海,忽略了高压脊后部地面回流形势对玉林的影响;没有仔细分析暴雨前CAPE值,忽略了玉林周围已具备“上干下湿”的有利降水条件,易触发暴雨;边界层能量锋的锋生利于对流不稳定气团的抬升;低空急流为南雨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大值区和水汽辐合区都集中在玉林,水汽补给充足,导致玉林普降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漏报 地面回流
下载PDF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1-733,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汇合形成辐合渐近线和边界层锋区。回流暖区暴雨实际是先有回流、预先在东侧形成浅薄的冷池,后有高空槽加深东移、带来边界层西南风,与东南风辐合,形成低层辐合抬升条件,西南风暖平流使边界层锋区加强并缓慢东移,产生的暴雨。回流和高空槽均起到关键的作用;(2)回流暖区暴雨区域在边界层内具有弱对流性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而在中低层具有明显对流性不稳定,其发生发展机制有别于锋前暖区暴雨和典型锋面暴雨;(3)边界层较大水平螺旋度与回流暖区暴雨有良好对应关系,对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是回流暖区暴雨区别于锋面暴雨的重要动力学特征;(4)回流暖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以925 hPa最显著,北侧锋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700 hPa;南北两支雨带低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可能存在部分重合,当南侧暖区雨带的对流发展起来后,部分水汽可能被南侧辐合系统截留,从而影响北侧的水汽输送强度。这可能是导致北雨带降雨强度不如南雨带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双雨带 回流 暖区暴雨 辐合渐近线 水平螺旋度
下载PDF
双层皮带机防雨罩流场和粉尘浓度场分析
8
作者 黄庭祥 胡成功 +3 位作者 姜小辉 孙晓 曹亮 赵红霞 《山东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80-86,共7页
上层运煤下层运粉煤灰的双层皮带机比常规单层皮带机高度增加,为了确定双层皮带机防雨罩的最适高度,防止在17 m/s强侧风环境下粉尘泄露污染环境,以气固两相流理论为基础,运用Fluent软件分别在有无强侧风的条件下,对双层皮带机的防雨罩... 上层运煤下层运粉煤灰的双层皮带机比常规单层皮带机高度增加,为了确定双层皮带机防雨罩的最适高度,防止在17 m/s强侧风环境下粉尘泄露污染环境,以气固两相流理论为基础,运用Fluent软件分别在有无强侧风的条件下,对双层皮带机的防雨罩内流场和粉尘浓度场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强侧风会强化双层皮带之间形成的流动漩涡,从而可能导致粉煤灰被吹动,当侧风速度为17 m/s时不会导致形成的漩涡强度过大,粉煤灰不会被吹到罩外。有侧风时防雨罩顶部会出现非常高流速(高达55 m/s)的风,在对其进行强度设计时必须考虑由于强风冲击造成的受力。有侧风时防雨罩内粉尘浓度最大位置出现在运煤皮带和煤堆交界处,其次是运粉煤灰皮带和粉煤灰堆交界处,当侧风速度为17 m/s时,防雨罩外部空间的粉尘浓度均小于4×10^(-6) kg/m^(3),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皮带机 防雨罩 流场 粉尘浓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