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dontic management of a fused left maxillary second molar and two paramolars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Han Mei Jin Liu +6 位作者 Wei Wang Qian-Xia Zhang Tao Hong Shi-Zhu Bai Xiao-Gang Cheng Yu Tian Wen-Kai Ji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3期8367-8374,共8页
BACKGROUND Fused teeth usually involve several complication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aries in the groove between fused crowns,tooth impaction,diastemas,aesthetic and periodontal problems,and pulpal pathosis,due to... BACKGROUND Fused teeth usually involve several complications,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caries in the groove between fused crowns,tooth impaction,diastemas,aesthetic and periodontal problems,and pulpal pathosis,due to the complex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fused teeth.A thorough diagnosis is paramount to forming an accurate treatment plan and obtaining a favourable prognosis.With the advent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accurate 3-dimensional images of teeth and their surrounding dentoalveolar structures can now be readily obtained,and the technology can accurately provide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o acquire detailed diagnostic information.Therefore,we utilize CBCT data herein to generate a digital model for the infected region in a patient,and this model enables us to better plan the management of his case.CASE SUMMARY This report details the diagnosis and endodontic treatment of a rare case involving a fused maxillary second molar and two paramolars with apical periodontitis.The patient experienced pain upon biting and cold sensitivity in the area of the maxillary left molar.No caries or other defec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teeth,and a normal response to a pulp electric viability test was observed.With the aid of CBCT and digital model technology,we initially suspected that the infec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isthmus between the maxillary second molar and two paramolars.Therefore,we only treated the isthmus by an endodontic approach and did not destroy the original tooth structure;furthermore,the vital pulp was retained,and good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observed at the 24-month follow-up.CONCLUSION This finding may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sed tee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Endodontic therapy Fusion of teeth Maxillary molar Digital model technology Case report
下载PDF
锥形束CT叠加口内扫描法与锥形束CT影像法测量牙龈厚度的一致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宋艺蔚 林祥祥 +2 位作者 张佳男 陈珏 卢海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9-573,共5页
背景:牙龈厚度是判定牙龈表型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估牙龈表型有助于牙周手术、种植体植入术、正畸治疗的顺利开展,寻找一种舒适、精准、方便的牙龈厚度测量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背景:牙龈厚度是判定牙龈表型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估牙龈表型有助于牙周手术、种植体植入术、正畸治疗的顺利开展,寻找一种舒适、精准、方便的牙龈厚度测量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法与口内扫描叠加锥形束CT资料(digital intraoral scanners an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DIS-CBCT)数字化法测量牙龈厚度、判定牙龈厚薄的一致性。方法:招募上颌牙列完整志愿者20名,男性10名,女性10名。分别采用CBCT影像法与DIS-CBCT叠加法测量共计160个牙位颊侧龈缘下2 mm牙龈厚度并判定牙龈厚薄。运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Bland-AItman图分析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Kappa值分析两种方法判定牙龈厚薄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①CBCT影像法和DIS-CBCT叠加法测得的牙龈厚度分别为(1.47±0.39)mm,(1.42±0.36)mm(t=5.673,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牙龈厚度结果呈正相关(r=0.968,P<0.001);③CBCT影像法测量者内部ICC值为0.982,0.980,测量者之间为0.984;DIS-CBCT叠加法测量者内部ICC值为0.984,0.941,测量者之间为0.964,P<0.001;④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结果组间ICC值为0.967,P<0.001;Bland-AItman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牙龈厚度有4.37%(7/160)的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范围以外;⑤CBCT影像法测量值判定厚、薄龈的牙位数分别为71,89例,DIS-CBCT叠加法测量值判定厚、薄龈的牙位数分别为59,101例;两种方法判定牙龈厚薄组间Kappa值为0.845,P<0.001;⑥结果表明,CBCT影像法和DIS-CBCT叠加法用于龈缘下2 mm牙龈厚度测量存在差异,但相关性极强,测量牙龈厚度的可重复性、一致性均较高,用于判定牙龈厚薄时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扫描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龈厚度 牙龈表型 数字化技术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的不同压实度下沥青混合料细观空隙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杰 任东亚 +1 位作者 李振 李学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深入了解压实不足对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细观结构的影响。【方法】以SMA-13试件为对象,通过调整压实次数制备不同压实度的试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识别技术精确识别空隙,探究不同压实度下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细观结构特性,... 【目的】深入了解压实不足对沥青混合料内部空隙细观结构的影响。【方法】以SMA-13试件为对象,通过调整压实次数制备不同压实度的试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图像识别技术精确识别空隙,探究不同压实度下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细观结构特性,包括空隙数量、体积、主轴方向角和配位数。【结果】在沥青混合料成型过程中,受到外部击实功的影响,内部空隙的主轴方向逐渐趋向于稳定状态。此外,随着压实次数的增加,沥青混合料内的大部分空隙逐渐减小,但也存在一些相邻的开口空隙在逐渐结合后形成更大的开口空隙。最终,随着压实程度的提高,空隙的平均配位数减小,导致空隙连通性下降,整体空隙网络的复杂度逐渐减小。【结论】本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不同压实度下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细观差异,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评价和维护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压实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空隙空间分布 空隙细观特性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
4
作者 廖静怡 彭声旺 +1 位作者 王永波 边兆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4-2054,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括一个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稀疏投影插值网络(SPINet)和一个全角度投影恢复网络(FPRNet)。其中,SPINet针对稀疏角度投影数据进行投影插值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FPRNet则是对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进一步修复。域转换模块引入重建和前投影算子实现双域网络的前向和梯度回传过程。图像恢复模块包含一个图像恢复网络FIRNet,对域转换后的图像进行微调以去除残留的伪影和噪声。结果在牙科CT数据集上进行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DualSFR-Net在稀疏采样协议下能够重建出高质量的CBCT图像;定量上,所提出DualSFR-Net方法在稀疏2倍和4倍协议下在PSNR指标上相对于现有同类最优方法分别提高了0.6615和0.7658,在SSIM指标上分别提高了0.0053和0.0134。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DualSFR-Net能够有效地去除条纹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成功实现了对CBCT稀疏角度双域成像网络的高效联合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稀疏角度成像 双域网络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窗技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章辉庆 董修明 +1 位作者 邱晓晖 穆玲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窗技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取盲法进行软读片,同时采用常规腹部图像7 mm层厚、1 mm层厚及适当调节窗宽...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及窗技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7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取盲法进行软读片,同时采用常规腹部图像7 mm层厚、1 mm层厚及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技术观察胰腺周围改变,以胰周脂肪间隙模糊、胰周积液、肾前筋膜增厚等为阳性指征,将1 mm层厚及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技术组中阳性率的诊断结果分别与常规组进行配对χ2检验。结果经比较,1 mm层厚、窗宽100~200HU、窗位-40~-20 HU组阳性率最高,且与常规组诊断结果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2,P=0.000)。结论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的基础上适当缩窄窗宽、降低窗位加上结合1 mm层厚图像进行观察,有利于发现急性胰腺炎胰腺周围的阳性征象及提高CT在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技术 薄层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谷青 王玉红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A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准确率为93. 1%,敏感性为91. 8%,特异性为93. 9%,阳性预测值为90. 3%,阴性预测值为94. 9%。结论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提供一种无创性、快速便捷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隐匿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低剂量CT技术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沈晓波 聂生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238-242,247,共6页
CT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但由于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高,因此如何在保证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是近年来医学影像界关注的重点,也是CT成像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迅猛... CT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但由于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高,因此如何在保证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是近年来医学影像界关注的重点,也是CT成像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低剂量CT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首先概括了传统CT检查存在的普遍问题,随后概述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情况,再以西门子CT为例,引入解决这些问题的低剂量CT技术,并将西门子低剂量CT技术分成3类:曝光控制技术、双源技术、图像重建技术。分别阐述它们的工作原理,最后从5个方面(胸部、颅面部、心脏冠脉、腹部和头颅)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低剂量 双源 辐射剂量 图像重建技术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预防MS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渗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祝红线 李相生 +2 位作者 王萍 樊红霞 张红莉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1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比较2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渗漏5例,重度3例;实验组轻度渗漏25例。2组患者局部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2,P<0.01)。结论: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能有效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减轻渗漏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造影剂 渗漏
下载PDF
探讨CT增强扫描中不同穿刺部位血管外渗探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萍 时惠平 +2 位作者 马晓璇 祝红线 方红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4期47-49,共3页
目的:比较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不同注射速率和不同穿刺部位下监测对比剂外渗的报警率结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增强扫描的5572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常规增强扫描组和CTA成像组,注射速率分别为2~3 ml/s、4~6 ... 目的:比较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不同注射速率和不同穿刺部位下监测对比剂外渗的报警率结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增强扫描的5572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常规增强扫描组和CTA成像组,注射速率分别为2~3 ml/s、4~6 ml/s,所有患者均使用血管外渗探测贴片,每组内穿刺针穿刺部位分为肘正中静脉处及腕关节头静脉起始处,血管外渗探测片平铺或卷铺于皮肤表面。比较不同组别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对对比剂外渗监测报警率。结果:常规增强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165例,对比剂外渗报警3例;卷铺1921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x2=4.952,P<0.05);CTA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426例,对比剂外渗报警6例;卷铺1060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1;P<0.05)。探测贴片平铺时对对比剂外渗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卷铺。结论: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可监测对比剂外渗的发生,合理、正确使用,有助于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比剂外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注射速率 增强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CT无损扫描技术的冻土内部物质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玥 韩巧玲 +1 位作者 赵燕东 刘晋浩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7-1315,共9页
CT无损动态扫描技术在土壤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冻土内部结构及变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总结和分析现有关于冻土的基于CT断层扫描图像的研究成果,阐明CT扫描技术在冻土研究中的4个关键环节,即冻土样本的制备、冻土CT图像的获... CT无损动态扫描技术在土壤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冻土内部结构及变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总结和分析现有关于冻土的基于CT断层扫描图像的研究成果,阐明CT扫描技术在冻土研究中的4个关键环节,即冻土样本的制备、冻土CT图像的获取、冻土CT图像处理及分析,并指出在现有CT技术条件下冻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与高效的图像分析手段和冻土研究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为冻土内部结构的定量研究与分析提供技术指导,进而为CT无损动态扫描技术在冻土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技术 冻土 图像处理 图像分析
下载PDF
双源CT Flash扫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勇 刘海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 Flash扫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双源CT检查的100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Flash扫描技术,对照对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技术...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 Flash扫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双源CT检查的100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Flash扫描技术,对照对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技术,对比2组的检查时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并比较2组图像的SNR及图像质量优良率。结果:研究组平均检查时间为(0.84±0.14)s,对照组(3.65±0.8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TDIvol、DLP、ED平均值分别为(2.97±0.55)mGy、(106.33±22.63)mGy·cm、(1.49±0.32)mSv,对照组分别为(9.39±4.82)mGy、(290.52±64.28)mGy·cm、(4.07±0.91)mGy,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研究组3处测量点的SN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采用双源CT Flash扫描技术,可明显缩短检查时间,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水平,且提高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Flash扫描技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全永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12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CT诊断肾癌分期总准确率为89.58%(43/48);动脉期扫描C...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 CT诊断肾癌分期总准确率为89.58%(43/48);动脉期扫描CT值明显高于平扫及实质期,平扫、实质期扫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显示43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5例局限于肾轮廓内。平扫密度较为复杂,2例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5例伴随囊变、出血,4例钙化。动脉期均有不同程度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40例动脉期增强后可见清晰边界,28例可见假包膜,17例可见"短刺"征;肾实质期扫描,强化程度明显减弱,静脉期强化程度进步一减弱。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多期扫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探讨
13
作者 杨学华 张仁知 +4 位作者 韩庆元 高剑波 宋芸 张保朋 杨志浩 《中国医药指南》 2008年第15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及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0例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率100%,图像质量评价优为88.9%,良为11.1%.其中主动脉夹层58例,图像质量优为89.7%,良为10.3%;非夹层组32例,图像质量优为87.5%,良为12.5%.夹层组与非夹层组采用团注法获得的图像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x 2=0.0977,P>0.05.结论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扫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SCT联合VR CPR在肋骨 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国松 魏剑锋 +2 位作者 江茜 蔡剡军 黄锦金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3期535-536,共2页
目的探讨MSCT轴位5mm扫描联合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IK)在肋骨、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周内临床有明确胸部外伤史患者106例,应用MSCT容积轴位5mm扫描,并对疼痛区的肋骨、肋软骨行VR、CPR后处理,由2名高年资... 目的探讨MSCT轴位5mm扫描联合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IK)在肋骨、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周内临床有明确胸部外伤史患者106例,应用MSCT容积轴位5mm扫描,并对疼痛区的肋骨、肋软骨行VR、CPR后处理,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常规MSCT5mm轴位图像(对照组)与常规MSCT5mm轴位图像联合VR、CPR图像(观察组)进行分组诊断,排除完全性骨折.比较两组双侧不完全性骨折的根数、处数。结果106例患者中-,排除完全性骨折后,对照组发现125根(126处)肋骨、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观察组发现204根(217处)肋骨、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轴位5mm扫描结合VR、CPR能显著提高肋骨、肋软骨不完全性骨折的检出率,是有效而相对快捷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轴位扫描 骨折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螺旋CT靶扫描及重建联合Fisher判别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44
15
作者 邓波 孟令平 +2 位作者 孔鹏 张洪 李长富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5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靶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联合Fisher判别法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分析80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CT及临床基本资料,按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为良性(n=22)、恶性(n=58)两组,通过多平面重组... 目的探讨螺旋CT靶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联合Fisher判别法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分析80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CT及临床基本资料,按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为良性(n=22)、恶性(n=58)两组,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充分显示肺结节CT形态学特征,如分叶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泡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棘突征等,将三维数据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恶性两组,以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的CT形态学特征(分叶征、支气管截断征、空泡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棘突征)为指标并行Fisher判别,得出标准判别式后,采用交叉核实法计算误判概率。结果靶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所获得的SPN阳性征像明显比传统的二维图像多,依据SPN三维重建数据得出的Fisher判别公式为Z=1.094X1+0.614X2-0.420X3-0.960X4-0.310X5+0.679X6+1.035X7,误判率为7.5%,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达92.5%。结论螺旋CT靶扫描及重建联合Fisher判别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病变 螺旋CT靶扫描技术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FISHER判别
下载PDF
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性质的效能
16
作者 宋志刚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11期786-789,共4页
目的分析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性质的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72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CT扫描、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不同方... 目的分析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技术鉴别诊断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性质的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72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CT扫描、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常规CT扫描的诊断效能为:敏感度62%、特异度83%、准确率为75%,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检查的诊断效能为:敏感度92%、特异度98%、准确率为96%,联合扫描的诊断可靠性高于常规CT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于结节内部中等密度检出率67%、低密度检出率36%均高于常规CT扫描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内部钙化、脂肪密度高于恶性结节,而中等密度、低密度低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靶扫描联合多维重建对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具有较的诊断价值,能够对其影像学特征做出准确判断,有利于疾病性质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靶扫描 多维重建技术 肺部磨玻璃样小结节
下载PDF
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可视化驱油实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鑫 廖浩奇 +2 位作者 李丰辉 汪周华 王聚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315-9321,共7页
C油田馆陶组油藏为强底水油藏,储层物性具有高孔、高渗特征,经过长期天然能量开采,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探索新的补充能量方式,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为实现油藏开发过程模拟的可视化,结合油藏实际情况,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条件的... C油田馆陶组油藏为强底水油藏,储层物性具有高孔、高渗特征,经过长期天然能量开采,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探索新的补充能量方式,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为实现油藏开发过程模拟的可视化,结合油藏实际情况,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条件的物理胶结模型和两组不同介质(活性水,气体和泡沫交替)驱替实验,利用X射线安检机直观了解岩层中流体渗流情况、底水锥进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大尺寸平板模型实验能够直观地描述底水油藏水锥形态;2组实验在初始底水驱阶段水驱规律相同,水驱采收率达到42%,波及范围有限,井间和顶部剩余油富集;活性水驱阶段提高采收率0.73%,剩余油动用程度不高,顶部剩余油富集;气体和泡沫交替驱可有效动用井间和顶部剩余油,较水驱提高采收率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岩板 物理模型 底水锥进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 井间剩余油
下载PDF
基于双低CT扫描技术的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混合现实建模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沙金叶 刘文源 邹明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低CT扫描技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心脏混合现实建模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拟行心脏混合现实建模的30例CCHD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实施100 kV管电压、碘佛醇350mgI/mL扫描方案,... 目的探讨基于双低CT扫描技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心脏混合现实建模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拟行心脏混合现实建模的30例CCHD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实施100 kV管电压、碘佛醇350mgI/mL扫描方案,n=15)和双低组(实施80 kV管电压、碘克沙醇320 mgI/mL扫描方案,n=15)。获取2组患者CT原始数据进行心脏混合现实建模。记录并计算2组对比剂碘摄入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并计算2组图像背景噪声(BN)、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4分法对混合现实建模质量结果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双低组DLP、CTDIvol、ED均显著减少(均P<0.05)。而2组BN、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混合现实心脏模型主观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双低CT扫描技术的CCHD患儿的心脏混合现实建模成功。模型在降低对比剂碘剂量及扫描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达到了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双低CT扫描技术 混合现实建模 可行性
下载PDF
BMI指导下改变对比剂流速对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健华 宋国军 +1 位作者 林永开 吴洁瑶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4期881-886,共6页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指导下对比剂不同流流率对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16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分为A、B、C、D组,每组40例。A、B、C组注射剂量采用BMI指导下的对比剂剂量,注射时间分别为9s、10s、11s,计算...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指导下对比剂不同流流率对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16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分为A、B、C、D组,每组40例。A、B、C组注射剂量采用BMI指导下的对比剂剂量,注射时间分别为9s、10s、11s,计算相应流率;D组注射剂量为BMI指导下对比剂剂量+20ml,流率为C组流率。记录4组患者监测时ROI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时间、监测次数、达到阈值时的CT值和有效辐射剂量(ED)。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AO)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LM)、右冠状动脉近段(RCA)的CNR,并对血管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4组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时间分别为(6.6±1.8)、(7.5±2.2)、(8.2±2.3)和(9.0±2.8)秒,ED分别为(0.120±0.047)、(0.141±0.051)、(0.152±0.064)和(0.179±0.075)m 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间AO、RCA和LM的SNR和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MI指导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适当改变对比剂的流速对图像质量无明显改变,增大对比剂用量不能提高冠脉CT值;相对注射速度越快,阈值监测时间越短,所受辐射剂量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触发扫描技术
下载PDF
日本医学影像技术概况
20
作者 刘忠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85年第1期72-73,共2页
一、前言“百闻不如一见”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句格言,用以防止错误处事和产生偏见。这句格言对医生无疑更为重要。医生看病开方、决定治疗方针,不亲自看到病人是不会轻易启笔的。对病的情况也是要尽可能地看到,即使看不到... 一、前言“百闻不如一见”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句格言,用以防止错误处事和产生偏见。这句格言对医生无疑更为重要。医生看病开方、决定治疗方针,不亲自看到病人是不会轻易启笔的。对病的情况也是要尽可能地看到,即使看不到也要开出各种化验单以作出推想和判断,有些时候甚至要以更大的代价打开内脏或进行取样作活检。所有上述行动都离不开一个“见”字,而“见”字的最直观和理想的目标就是影像。这就是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医学影像技术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日本作为国际上科技较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 B-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