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北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1
作者 李霞 张云秋 +2 位作者 刘红双 唐海 杨熠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4期53-59,共7页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5日发生在黔北的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槽前、西南低涡南侧、中低空急流北侧和地面锋...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5日发生在黔北的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槽前、西南低涡南侧、中低空急流北侧和地面锋前热低压内的大范围上升区内,地面辐合线是重要的触发机制。(2)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维持,环境温度垂直递减率较大,低层有冷空气入侵,下沉气流接地时与周围大气形成10℃以上的温差,导致气流强烈辐散最终产生大风。(3)过程由多单体风暴引发,具有弓形回波、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等结构特征,回波核强度在65 dBz以上,大风出现时强回波核迅速降落。(4)大风发生前,风暴前侧有一支由前向后的斜升气流与后侧入流气流形成中层径向辐合(MARC);大风出现时,低层有小尺度辐散区域,随后辐散尺度扩大,风速切变减小,大风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上干下湿 弓形回波 中层径向辐合
下载PDF
相同季节和相似区域华南两次飑线过程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叶朗明 伍志方 +1 位作者 张华龙 郭春迓 《暴雨灾害》 2016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广东省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分别发生在2016年4月13日和17日的华南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13"飑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广东省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分别发生在2016年4月13日和17日的华南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13"飑线,后者简称"4.17"飑线)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相同季节、相似区域不同飑线过程对同一地区所带来的灾情影响差异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发生的环流背景相似,但后期对广东的影响差异较大,"4.13"飑线影响范围小而强,其进入广东境内发展成弓形回波;"4.17"飑线范围大而相对较弱,其进入广东境内后逐渐减弱。(2)"4.13"飑线过程存在有利于其发生并增强的前倾槽结构和较强垂直风切变;"4.17"飑线过程下游地区有冷空气浸入,不利于强天气发生。(3)低层暖平流及中层干冷空气下沉造成"4.13"飑线过程强不稳定层结,在广州附近形成气旋性中尺度辐合线有利于飑线在此加强。(4)两次飑线过程造成地面大风的原因不同,"4.13"飑线大风由弓形顶下击暴流产生,后部入流很强,强回波质心高;"4.17"飑线大风由普通超级单体造成,回波质心较低,雨滴的重力拖曳作用较小,致使地面雷雨大风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面辐合线 弓形回波 下击暴流 超级单体
下载PDF
陕西中部一次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36
3
作者 毕旭 罗慧 刘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3,I0003-I0004,共6页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单体合并加强形成弓状回波并产生了33m·s-1的大风天气;弓状回波反射率因子核心(60dBz)的高度下降明显;垂直液态水含量高达70kg·m-2;弓状回波中层辐合较强,多普勒风场中层辐合区特征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弓状回波 中层辐合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