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Surface Winds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Xiang-E GUO Xue-Li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5期379-383,共5页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surface winds for a squall line on 3-4 June 2009 across regions of the Henan ...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surface winds for a squall line on 3-4 June 2009 across regions of the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westerly jet belt with a wind speed greater than 30 m s 1 and a thickness of 5 km at an altitude of 11-16 km. The jet belt was accelerated, and it descended while the squall line convective system occur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ppearance of strong negative perturbation pressure accompanied by the squall line caus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pper-level westerly jet and increased the horizontal wind speed by a maximum of 18%. Meanwhile, the negative buoyancy due to the loading, melting, and evaporation of cloud hydrometeors induced the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from the upper levels. The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contributed approximately 70% and the surface cold pool 30% to the formation of severe surface wi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ward momentum transport severe surface winds WRF model
下载PDF
两次强下击暴流致灾大风过程对比
2
作者 郭飞燕 丁锋 +3 位作者 褚颖佳 郎嘉河 李晓东 栾在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605,共16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1 min降水量和5 min间隔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和8月6日山东两次强下击暴流风暴(简称6·2超级单体和8·6强单体)雷达特征及地面致灾大风的成因。研究表明...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1 min降水量和5 min间隔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和8月6日山东两次强下击暴流风暴(简称6·2超级单体和8·6强单体)雷达特征及地面致灾大风的成因。研究表明:两次致灾大风过程在强天气尺度和有利中尺度环境下分别形成超级单体和强单体风暴并触发系列下击暴流,最强下击暴流发生时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先跃增后骤降,6·2超级单体伴随中气旋顶和底高度的剧烈下沉。两次强下击暴流触地前均出现强反射率因子核的快速下降、底层高径向速度和强辐散、中层径向辐合和高空强辐散特征。6·2超级单体旋转特性强、中气旋深厚,低层伴随弧形入流缺口和勾状回波。8·6强单体中低层辐合特征显著,风暴前端低层伴有由雷暴出流和前侧入流形成的辐合带。两次强下击暴流引起地面致灾大风的过程中负浮力效应基本相当,6·2超级单体冷池密度流效应更明显,8·6强单体动量下传效应更显著。潍坊南孙站位于风暴移动方向正前侧,前侧辐散气流与同向快速移动的风暴叠加,是导致37 m·s^(-1)极端大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大风 下击暴流 强下沉气流 动量下传 冷池密度流
下载PDF
Analysis of a Strong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3
作者 Biyun LI Yu XUE Yanni SO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Based on NCEP reanalysis data,EDAS data and ground observation data,the causes of a strong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from March 14 to 15,2021 were analyz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3.15"sandstorm,a sa... Based on NCEP reanalysis data,EDAS data and ground observation data,the causes of a strong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from March 14 to 15,2021 were analyz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3.15"sandstorm,a sandstorm process accompanied by northwest gale behind the front,was caused by strong cold air in the north.In the early stage,the Mongolian cyclon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 of pressure on the ground.When a strong surface cold high pressure at the rear of the cyclone invaded the city,a strong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high and low pressure provided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sandstorm outbreak.The transit of the surface cold front was the sign of the sandstorm outbreak,and the downward transmission of momentum at high altitudes increased the wind speed near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front Gradient wind downward transportation of momentum
下载PDF
渤海西岸一次极端大风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4
作者 朱男男 赵玉娟 +4 位作者 王彦 孙晓磊 胡田田 左涛 刘一玮 《气象科技》 2023年第6期858-866,共9页
利用NCEP-FNL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渤海西岸由大尺度冷空气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极端大风进行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①FY-4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表现出指状特征,雷达反射率... 利用NCEP-FNL资料、FY-4卫星红外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渤海西岸由大尺度冷空气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极端大风进行特征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①FY-4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表现出指状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表现为两个弱回波带在渤海西岸合并加强为一条带状回波,随着系统东移由带状回波演变为弓状回波。②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为锋面触发对流提供有利环境条件,在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大范围速度模糊和中层径向辐合。③此次大风过程具有雷暴大风和冷空气大风混合的大风特征,大风成因是由大尺度冷空气产生的动量下传、大尺度变压风、梯度风以及中尺度雷暴冷池出流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弓状回波 速度模糊 动量下传 变压风 雷暴冷池
下载PDF
雷暴大风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琳娜 冉令坤 +3 位作者 李娜 杜佳 周璇 孟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以雷达资料同化结果为初始场,对此次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采用非静力平衡和非地转平衡的经向动量方程和质量权重动能方程,利用模拟资料,对雷暴大风过程中经向动量和质量权重动能进行收支... 2014年5月31日北京发生一次雷暴大风过程。以雷达资料同化结果为初始场,对此次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采用非静力平衡和非地转平衡的经向动量方程和质量权重动能方程,利用模拟资料,对雷暴大风过程中经向动量和质量权重动能进行收支分析,以此来研究雷暴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动量通量和动能通量输送特征,讨论地面大风的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低层,经向动量通量散度是影响经向动量局地变化的主要强迫项。雷暴系统后部的入流把中低层的经向动量倾斜向下输送,系统前部对流云区中低层的下沉气流也向下输送经向动量。这两支下传动量通量先后与近地面经向动量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经向动量。在北京西北部地形阻挡作用下,经向动量通量在系统前端近地面辐合,促进那里的经向动量局地增长,有利于增强那里的南风。质量动能收支的特征与经向动量收支类似,在近地面层质量动能的局地变化主要是由质量动能通量散度引起的。系统后部入流把中层质量动能向下传输到近地面层,然后与近地面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汇合,向系统前沿输送质量动能。相对来说,近地面层经向动量和质量动能的水平通量比下传通量更重要,这主要与低层较强的东南急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经向动量 质量权重动能 动量下传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强风的阵性和相干结构 被引量:36
6
作者 程雪玲 曾庆存 +1 位作者 胡非 彭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43,共17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风扰动以沿平均流的顺风方向分量为主,横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都较小,其本质是低频次声波和重力波的混合;阵风沿顺风向且向下传播。周期小于1min的脉动在水平面上基本是各向同性的不规则的湍涡。大风期间,无论是平均流、阵风和湍流脉动,至少在120m高度以下,主要都有西风和北风动量下传,感热上传。平均流的动量下传强于由脉动下传的量,与一般天气情况不同,而且阵风与湍流的动量下传的量值差不多。平均流和阵风在动量传送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强风 阵风 相干结构 动量下传 沙尘暴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一次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俊荣 刘振新 《干旱气象》 2009年第4期362-366,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T639 0场预报资料,对2009年4月1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一次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是西北路径较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高温少雨为沙尘暴的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T639 0场预报资料,对2009年4月1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一次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是西北路径较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高温少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西西伯利亚冷槽的斜压性结构使其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西伯利亚冷槽的垂直结构强迫出一支下沉气流,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高低空急流导致对流层中下部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条件。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沙尘暴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前部以及3 h变压、变温最大处和低空气流辐散的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特殊地形和流沙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强沙尘暴 干暖舌 动量下传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过程极端大风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杭锋 方桃妮 +2 位作者 蓝俊倩 翟国庆 苏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6-822,共1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等资料,通过背景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华东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 0.25°×0.25°逐6 h的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等资料,通过背景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华东地区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具有发生时间(季节)早、移速快、范围广、致灾强等特点,是一次比较少见的早春(冬末)十分强烈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西南急流轴前端、低涡南侧的暖区中发展起来的。飑线过程的地面要素变化十分剧烈,地面有强冷池,与飑线前暖空气之间构成了强的水平温度梯度,致使飑线强度更强;飑线经过时气压涌升所形成的雷暴高压、强气压梯度以及飑线的快速移动均有利于地面极端大风的出现。飑线发展过程中观测到弓形回波、超级单体等强天气系统。中高层动量下传和光滑湖面、喇叭口、狭管效应等特殊地形对于大风的增强效应比较显著,这些因素也加剧了地面极端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飑线 冷池 动量下传 地形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的动力诊断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静 许彦慧 蔡文玮 《干旱气象》 2011年第3期330-335,共6页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区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 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区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红外图像形成"沙尘羽",结构均匀有纹理,云顶亮温出现<-60℃区域是卫星图像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因子>30 dBZ,影响高度2.4 km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出现明显辐合辐散特征,强风区增大,上升运动及下沉运动加强;高空有垂直风切变,高度降低厚度增加,能量增加,当垂直风切变变小时,高空动量开始下传,沙尘天气开始。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显示,空气中质量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沙尘天气最强及极大风速出现时刻,最大值达8 223.7μg.h-1,比沙尘天气出现前81.8μg.h-1高出100倍,沙尘天气造成空气相当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强风区 辐合辐散 动量下传
下载PDF
一次黄渤海海上大风过程模拟分析
10
作者 吴曼丽 陈艳秋 +1 位作者 张楠 公颖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9期273-279,共7页
2009年2月13日黄渤海海域冷锋过境,出现海上大风天气过程。为分析此次大风过程的形成机理以及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利用WRF数值模式对此次大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WRF数值模式对这次冷锋型天气过程的高、中、低空天气系统的演变... 2009年2月13日黄渤海海域冷锋过境,出现海上大风天气过程。为分析此次大风过程的形成机理以及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利用WRF数值模式对此次大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WRF数值模式对这次冷锋型天气过程的高、中、低空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强度模拟效果较好,成功揭示了黄渤海沿海地区大气环流形势及控制天气系统演变的主要特征:此次大风过程主要是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降温过程,冷空气开始入侵,地面气压梯度力增强,风速开始增大,同时明显反映出冷暖气团的斜压性,锋面的斜压性增强地面风速。物理量场的模拟说明,当测站上空由上升运动转为下沉运动时,风速逐渐增大,风速的大小与下沉运动的强度呈正比。温度和相对湿度场的分布反映了锋面过境的系统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大风 数值模拟 冷锋过境 动量下传
下载PDF
宁夏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机制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谭志强 桑建人 +2 位作者 纪晓玲 邵建 朱晓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和扬沙呈现出时间位相上的不一致性,沙尘超前大风约6 h。(2)200 h Pa高空急流、500 h Pa锋区、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3)大风在不同阶段对扬沙起不同作用,在初期有利于扬沙的传输,后期对扬沙起抑制作用。(4)动量下传和变压风是大风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感热通量通过加强地面湍流形成混合层,从而引导动量下传是其间接原因,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是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下传,过程风力最强时位涡高值区(≥2.0 PVU)由200 h Pa下传至520 h Pa。(5)扬沙的产生主要是冷平流和感热通量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压风和动量下传大风是扬沙的输送机制,次级环流缺失和冷平流中心过低(750 h Pa)对沙尘输送高度的抑制作用是沙尘天气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动量下传 感热通量 冷平流 变压风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台风远距离影响下江苏两次梅雨期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雪蓉 王丽芳 +3 位作者 王博妮 田心如 吴海英 濮梅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50-1564,共15页
台风远距离影响下江苏两次梅雨期暴雨过程(2001年6月和1986年7月,以下简称“01·6”降水过程和“86·7”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01·6”降水过程暴雨持续时段集中、落区稳定、降水强度大;“86·7”降水过程暴雨持... 台风远距离影响下江苏两次梅雨期暴雨过程(2001年6月和1986年7月,以下简称“01·6”降水过程和“86·7”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01·6”降水过程暴雨持续时段集中、落区稳定、降水强度大;“86·7”降水过程暴雨持续时间长、落区自北向南移动、降水强度稍弱。环流形势方面,“01·6”过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台风倒槽北伸与低空急流共同构成低层风场辐合、输送暖湿气流,中高层低压槽稳定少动,高层冷空气影响较弱;“86·7”过程台风倒槽北伸和影响程度均不及“01·6”过程,低空急流对低层风场辐合及暖湿气流输送贡献更大,中高层低压槽东移较快且均明显南压,高层冷空气影响较强。动力条件方面,“01·6”过程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更剧烈,上负下正的涡度配置更加稳定深厚,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更强,且动力配置均稳定于江苏东南部;“86·7”过程动力条件稍弱,且高低空散度耦合、垂直涡度配置由江苏中北部向东南部移动,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覆盖江苏东部。水汽条件方面,“01·6”过程较“86·7”过程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更强,暴雨区上空饱和程度更高、深厚饱和层形成更早、维持时间更长。热力条件方面,“86·7”过程中低层大气对流不稳定性更强,但“01·6”过程E指数及其增幅更大,即中低层大气能量更高、水汽含量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 暴雨 急流 动量下传 非地转湿 Q 矢量
下载PDF
“4·29”山东近海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淑梅 李昱薇 +6 位作者 张鹏 朱晓清 高荣珍 张永婧 梅婵娟 石磊 朱义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42-1256,共15页
2021年4月29日山东近海出现10~13级雷暴大风,造成一艘渔船翻扣。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ERA5再分析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雷暴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强盛的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温度... 2021年4月29日山东近海出现10~13级雷暴大风,造成一艘渔船翻扣。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ERA5再分析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雷暴大风的成因,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强盛的西北气流携带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温度脊之上,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为当天产生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高空强劲的西北气流,一方面导致阵风锋移动速度快,另一方面高空动量下传,增大了下沉气流的角动量。阵风锋移动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是造成所经之地产生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干燥,高层水凝物下落过程中蒸发降温,在近地面形成厚度高达120 hPa的冷池。小尺度冷池造成的加压与大尺度气旋后部增压叠加,与气旋的减压区形成变压风。冷池与日照暖温度脊之间产生的密度流与变压风叠加,造成地面大风强度增强。冷池小高压入海后气压梯度方向转变造成风向发生旋转,增加了渔船翻扣的风险。日照上空的蒸发作用、锋区梯度、密度流强度、多尺度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均比青岛强,导致处于青岛雷暴边缘的日照市出现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受青岛雷暴主体影响的青岛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密度流 多尺度天气系统叠加 蒸发降温 高空动量下传 变压风
下载PDF
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曹楚 王忠东 郑峰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109-1115,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快速加强西进是造成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场、3个台风相互影响使得"莫拉克"台风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对浙江沿海的影响时间增长。"莫拉克"登陆福建后其西北侧华北高压以及东南侧海上高压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梯度维持,导致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和影响范围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VCP21进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为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和极大风速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预测时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较内陆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大风 副热带高压 动量下传 径向速度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2018·3·19”强沙尘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玲萍 李岩瑛 刘维成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2期10-1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初始场资料,对2018年3月19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蒙古西部到新疆东部低槽是此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系统,700 hPa河西走廊东部变形场是大...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初始场资料,对2018年3月19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蒙古西部到新疆东部低槽是此次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发生的影响系统,700 hPa河西走廊东部变形场是大风沙尘暴的触发系统,午后气温日变化加大了地面冷锋前后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冷锋前后Δp3达8.3h Pa,造成冷锋移至河西走廊东部产生强烈锋生是沙尘暴爆发的直接原因;随着河西走廊东部上空高空西风急流风速增大、高度降低,风速为14 m·s^-1的强风速带伸展到地面,将高空动量向下传播,加之北风前锋到达之处,沙尘暴爆发;沙尘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无辐散层和-52.6×10^-3hPa·s^-1的强上升运动一致,有利于增大近地面沙尘浓度;V-3θ曲线显示强垂直风速切变和上干下湿的状态,为此次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前期降水稀少,气温异常偏高的气候背景和边界层逆温层破坏,中低层干热及地面风速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了前期气候背景和不稳定及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强沙尘暴 锋生 动量下传
下载PDF
冬春季动量下传引发浙江沿海灾害大风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亦萍 史珩瑜 +1 位作者 刘力源 王丽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4,共9页
对浙江沿海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似个例分析,研究了此类突发大风的共性,提出了浙江冬春季动量下传引起的爆发性大风的基本天气模型。结果表明:深厚的强垂直风切变、显著的垂直速度和高低空温度平流的快速更替是造... 对浙江沿海一次灾害性大风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似个例分析,研究了此类突发大风的共性,提出了浙江冬春季动量下传引起的爆发性大风的基本天气模型。结果表明:深厚的强垂直风切变、显著的垂直速度和高低空温度平流的快速更替是造成本次大风的主要原因;另外,高低空辐合辐散场耦合配合冷空气挟卷,促进强对流云团中下沉负浮力增强,有助于强的动量下传引发突发大风。这类大风的天气模型特征为:在冬春多股冷空气活跃时,强冷中心维持,东北亚中高纬呈“一槽一脊”型,高空槽等压线密集;当高空槽槽快速转竖时,槽底可达30°N及其以南,同时配合中心风速达46 m/s以上的高空急流、强度达26 m/s以上的垂直风切变和显著的高低空温度差动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下传 急流 冷空气 大风
下载PDF
天山北麓一例黑风暴天气的成因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禹 王旭 +2 位作者 肖开提 刘小枚 谭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气象自记记录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对1998-04.18由南支冷锋爆发性发展生成的干飑线触发的天山北麓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和黑风暴过境时风、压、温、湿在短时间内出现突变,跃变幅度...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气象自记记录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对1998-04.18由南支冷锋爆发性发展生成的干飑线触发的天山北麓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和黑风暴过境时风、压、温、湿在短时间内出现突变,跃变幅度黑风暴远大于强沙尘暴,黑风暴嵌于强沙尘暴时变化幅度比强沙尘暴弱。沙尘壁具有等温性,水平厚度4-9km。影响黑风暴的天气因素中,地面大风形成主要源于冷锋的加强和锋后强冷平流,高空急流的加强及其形成的次级环流使高空动量有效下传到地面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混合层是有利于黑风暴在干旱环境形成的大气层结特征,这次过程深厚混合层的形成是深厚干对流和黑风暴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它的形成则是长时间地面加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风暴 干飑线 动量下传 混合层 自记记录
下载PDF
江苏北部近海一次罕见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郝玲 刘瑞翔 +1 位作者 顾春雷 马晨晨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EC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1月17—18日一次强冷空气引发的江苏省北部近海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EC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1月17—18日一次强冷空气引发的江苏省北部近海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横槽转竖使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江苏省,造成气压梯度、变压梯度加大,气压梯度在大风形成的初期起主导作用,变压梯度有利于强风的维持。(2)大风期间高层深厚的冷平流自上而下形成一条后倾式冷平流传输通道,地面风场加强,冷平流区明显下传发展。(3)动量下传在此次过程中亦起了重要作用,大风形成初期,低层700-1000 hPa出现低空动量下传并影响地面风场;高空槽过境后,高空动量能够影响地面风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大风 变压梯度 温度平流 动量下传
下载PDF
三峡坝区一次冬季持续性晴空大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范元月 张家国 +2 位作者 枚雪彬 李洪兵 丁丽丽 《暴雨灾害》 202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2021年1月中旬,三峡坝区出现了一次严重影响近坝区通航安全的持续性晴空大风过程(以下简称“21·1”坝区晴空大风)。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等,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分析了“21·1”坝区晴空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 2021年1月中旬,三峡坝区出现了一次严重影响近坝区通航安全的持续性晴空大风过程(以下简称“21·1”坝区晴空大风)。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中尺度观测资料等,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分析了“21·1”坝区晴空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晴空大风发生在背风坡河谷地带,大风期间存在4次风速波动,夜间风速大于白天;地面大风由边界层动量下传导致,动量来源于低层急流,下沉运动与大振幅背风波有关。边界层垂直风切变和逆温层的稳定存在使背风波持续时间增长,逆温层下较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进一步加强了下沉运动,是晴空大风形成并持续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晴空大风 动量下传 背风波 逆温层 三峡坝区
下载PDF
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马月枝 王新红 +4 位作者 叶东 张金平 孟祥翼 王兵 李吉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3期41-47,共7页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新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与华北低压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新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与华北低压发展共同造成的强气压梯度、高低空强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风的主要原因;地面冷锋前的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高空西风急流配合适合的垂直环流,产生动量下传,是超出一般强度的冷空气大风产生的原因;ECMWF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均成功地预报出了此次强风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大风 冷空气 冷平流 高空急流 动量下传 垂直螺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