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套语(doxa)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文学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29,共4页
套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西方,特别是法国的一批学者自19世纪中期开始就将套语用于社会批判,使这一来自亚里斯多德的古老概念进入学术视野。探讨套语在文学文本解读方面的功能,旨在说明套语在读者的解读过程中起着关键... 套语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西方,特别是法国的一批学者自19世纪中期开始就将套语用于社会批判,使这一来自亚里斯多德的古老概念进入学术视野。探讨套语在文学文本解读方面的功能,旨在说明套语在读者的解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读者建构文本意义的工具,是评判文本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是解读的条件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语 解读 文本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水浒传》杰克逊译本研究——从布迪厄的“信念”(doxa)谈起 被引量:1
2
作者 路东平 张璐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信念"(doxa)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工具之一,源自行动者对客观世界的误识(misrecognition),是正统与异端的切分。将布迪厄的"信念"引入翻译研究,可与场域、资本、惯习共同探究译本背后的社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研究... "信念"(doxa)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工具之一,源自行动者对客观世界的误识(misrecognition),是正统与异端的切分。将布迪厄的"信念"引入翻译研究,可与场域、资本、惯习共同探究译本背后的社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水浒传》杰克逊译本1963版和2010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发现,翻译场域中的信念,在资本上表现为译者进入目标场域实践的资格,在惯习上表现为译者种族中心主义或尊重多元文化的翻译倾向,在场域上表现为译者对行动者间利害关系的识别;杰克逊受其信念影响,表现出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倾向,打造出通顺晓畅的1963版译本; 2010版译本由爱德文·劳作为编辑,更新人名、称谓与度量衡的翻译,并借用沙博里译本的译名作为副标题;最终译本的背后是多个行动者所持信念的斗争与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信念 场域 资本 惯习 《水浒传》杰克逊译本
下载PDF
意见“doxa”与知识“epistēmē”的张力——论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前后期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士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61,共8页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的对象——理念(eidos)是静止的、不变的。后期辩证法反思前期辩证法的观点,而得出:意见对于知识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真意见即知识;同时,理念是运动的、变化的、内在蕴含矛盾的、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意见与知识 辩证法 柏拉图
下载PDF
从二元论到二重性:布迪厄社会观理论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拥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32,共32页
布迪厄反对将社会看作实体性的物质结构,以为这一结构能够被感知和触摸;也反对将社会看作是种种表象和意志,呈现于主体性的感悟中。进而言之,他反对在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结构与行动等二元论范式中寻求社会所在。就此而言,布迪厄... 布迪厄反对将社会看作实体性的物质结构,以为这一结构能够被感知和触摸;也反对将社会看作是种种表象和意志,呈现于主体性的感悟中。进而言之,他反对在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结构与行动等二元论范式中寻求社会所在。就此而言,布迪厄的社会观,是将社会看作是实践者及其文化所型构而成的有机生命体。这一特定的社会观,建基于他对"doxa"概念的阐释。场域与习性则构成了一种具体的二重性存在。由此,布迪厄展开了其唯物主义人类学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观 信念 二元论 二重性
下载PDF
常论与悖论——小说《赎罪》中敦刻尔克奇迹的自我消解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慧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37-42,共6页
从解构主义的"常论与悖论"言说和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经典历史小说《赎罪》主人公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遭遇。《赎罪》的主要故事背景放在敦刻尔克的前线和后方,麦克尤恩通过史实和虚构,以罗比... 从解构主义的"常论与悖论"言说和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经典历史小说《赎罪》主人公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遭遇。《赎罪》的主要故事背景放在敦刻尔克的前线和后方,麦克尤恩通过史实和虚构,以罗比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奇迹",让读者在恐惧和希望交替中强烈感受到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人伦悲剧。小说还从美学角度,丰富人们对敦刻尔克,对历史,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麦克尤恩创造的这些经典叙事文本,既是对人皆知之的敦刻尔克神话"常论"的挑战,也是在更广泛层面上对战争进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刻尔克奇迹 常论与悖论 《赎罪》 自我消解
下载PDF
从信念到习性——对藏族装饰图纹的民俗学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亚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6-68,共3页
藏区华丽繁复的装饰图纹令人震撼,生活节俭的藏民如此重视装饰图纹,究其原因是其习性所致。从信念到习性,是每个民族的艺术以自己独特方式存在的根本。
关键词 藏族 习性 装饰图纹 信念
下载PDF
从政策文本到学校行动:双语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个案 被引量:6
7
作者 江凤娟 海路 苏德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1-41,共11页
为探究抽象的双语教育政策文本是如何转化为政策执行的具体行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汉双语教育为个案,运用多层次分析方法和布尔迪厄关于惯习和信念的概念,首先整理了双语教育政策文本在不同层面被解读的状态和表现方式,继而以脉络化... 为探究抽象的双语教育政策文本是如何转化为政策执行的具体行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汉双语教育为个案,运用多层次分析方法和布尔迪厄关于惯习和信念的概念,首先整理了双语教育政策文本在不同层面被解读的状态和表现方式,继而以脉络化的方式呈现双语教育政策最终在学校情境中的状态,并分析学校及教师个体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梳理抽象的文本和执行者的解释、决策、行动之间究竟产生了何种偏差。研究表明:(1)不同层面的双语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逐级变化;(2)不同责任主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诉求不同;(3)不同责任主体的信念体现了明显的差异和冲突;(4)以"弱权力"存在的教师个体惯习最终决定了双语教育政策的最终效果。最后借助惯习和信念二者的交互和影响提出了研究的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育政策 政策文本 政策执行 惯习 信念
原文传递
中日对“哲学”理解的差异与趋同倾向 被引量:5
8
作者 林美茂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6,共8页
"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把握不同。中日两国在引进"哲学"概念之初,都存在着混淆"哲学"与"思想"的问题。但之后的发展在两国出现了不同倾向,在中国学术界这种... "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把握不同。中日两国在引进"哲学"概念之初,都存在着混淆"哲学"与"思想"的问题。但之后的发展在两国出现了不同倾向,在中国学术界这种混淆持续至今,日本则明确区分了"近代哲学"与"日本思想"的不同,并以"知的探索"作为哲学的根本判断标准。然而,正在"中国哲学"面对"合法性"质疑,寻找超越合法性危机的困惑中,日本学术界却出现逆向的重新审视"哲学"的新动态,把曾经被自身否定的属于思想的文献,作为"哲学资料"进行整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忽视西方意义的"哲学"本质所致,从而出现了与我国学界关于哲学理解的趋同倾向。若不能认识到"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性质不同,并从本国传统知识论研究出发确立自身,只企图通过扩大西方意义的哲学范畴来肯定自己,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将永远无法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想 知识 臆见 合法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