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地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自适应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晓光 曹喜滨 +1 位作者 张锦绣 施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实现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的位移模式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适用于卫星质量和... 为了实现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的位移模式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适用于卫星质量和空间干扰为定常或慢变未知量的情况,且在卫星质量和外部干扰为未知常值的假设下,控制器能够保证卫星对质量块跟踪误差的全局渐近收敛,最后给出了仿真场景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free卫星 位移模式 自适应控制 参数估计 干扰补偿
下载PDF
基于大气阻力实时辨识的Drag-free卫星最优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党朝辉 项军华 曾国强 《上海航天》 2010年第6期6-10,60,共6页
研究了基于大气阻力实时辨识的Drag-free卫星最优控制。将Drag-free卫星和其内部的验证质量等效为两颗内、外编队卫星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推导了基于卫星和验证质量的相对运动状态观测值反演大气阻力的算法。建立了状态最优调节器模型,采... 研究了基于大气阻力实时辨识的Drag-free卫星最优控制。将Drag-free卫星和其内部的验证质量等效为两颗内、外编队卫星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推导了基于卫星和验证质量的相对运动状态观测值反演大气阻力的算法。建立了状态最优调节器模型,采用动态规划求解经典的二次型最优控制。对低轨圆轨道Drag-free卫星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方法的求解精度较高,计算消耗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g-free卫星 跟踪保持 最优控制 大气阻力 实时辨识
下载PDF
位移无拖曳控制的动力学协调条件研究
3
作者 苟兴宇 王丽娇 +2 位作者 许现民 邹奎 蒋庆华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0-549,共10页
针对位移无拖曳控制的可实现性问题及避免推力饱和问题,首先基于位移无拖曳控制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位移无拖曳控制系统中连续可变推力推进子系统的最大推力需要满足的基本动力学协调条件。进一步由位移无拖曳控制动力学方程退化得到的切... 针对位移无拖曳控制的可实现性问题及避免推力饱和问题,首先基于位移无拖曳控制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位移无拖曳控制系统中连续可变推力推进子系统的最大推力需要满足的基本动力学协调条件。进一步由位移无拖曳控制动力学方程退化得到的切换动力学方程,推导出负刚度加速度函数为线性及非线性函数两种情形下的让步动力学协调条件。针对让步动力学协调条件开展了仿真比对,结果表明,强非线性情形下的让步动力学协调条件比退化的线性情形更加严苛。最后通过分析给出位移无拖曳控制避免推力饱和的、定性的动力学协调条件,并得到仿真校验,即:检验质量初始状态及指令状态应在让步动力学协调条件区域内靠近负刚度力零位,开环系统时间延迟尽可能短,并且控制带宽应折中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无拖曳控制 动力学协调条件 切换动力学方程 HAMILTON函数 检验质量状态初值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卫星有限频域抗扰控制器设计
4
作者 徐乾蛟 崔冰 +2 位作者 王鹏程 夏元清 张永合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3-916,共14页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有限测量频域约束以及高精度控制指标使双参考质量无拖曳卫星控制器设计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Kalman-Yakubovich-Popov(GKYP)引理的有限频域抗扰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探测任务中指定...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有限测量频域约束以及高精度控制指标使双参考质量无拖曳卫星控制器设计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Kalman-Yakubovich-Popov(GKYP)引理的有限频域抗扰控制器设计方法.针对探测任务中指定频段内的性能约束,结合灵敏度和补灵敏度控制指标,在指定频段下构建了具有频率响应函数形式的有限频域控制性能指标.提出了具有固定阶数特性的输出反馈控制结构,并基于GKYP引理建立了控制器参数选取方法,构建了有限频域抗扰控制器设计方法.不同于现有的无拖曳控制器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指标的保守性,同时在指定频段下实现了控制器的精确设计,从而降低控制器阶数.数值仿真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复杂扰动和噪声影响下可以满足无拖曳系统各回路控制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系统 抗扰控制 有限频域 广义 KYP 引理
下载PDF
基于改进Kinky Inference的输出调节自适应无拖曳控制
5
作者 孙笑云 沈强 吴树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4-1613,共10页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航天器内部检验质量因存在载荷硬件噪声、环境噪声及微推力器耦合噪声等复杂干扰,影响其无拖曳控制精度,难以实现超净、超稳控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惰性适配Lipschitz常数Kinky Inference (LACKI)的航天器自适...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航天器内部检验质量因存在载荷硬件噪声、环境噪声及微推力器耦合噪声等复杂干扰,影响其无拖曳控制精度,难以实现超净、超稳控制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惰性适配Lipschitz常数Kinky Inference (LACKI)的航天器自适应无拖曳控制方法,运用监督学习规则实现先验知识不足、样本数据存在损坏时外界干扰的逼近和抑制,及基于输出调节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方法实现检验质量精确的无拖曳控制。数值仿真验证了无拖曳控制中敏感轴平动和转动自由度的状态响应性能及LACKI规则针对外界干扰的估计效果,通过与常规线性控制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对于提高无拖曳控制精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学习 LIPSCHITZ估计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无拖曳控制 输出调节 Kinky Inference
下载PDF
地心轨道引力波探测无拖曳系统平动控制策略
6
作者 郝立维 张锦绣 +2 位作者 王继河 张谕 孙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8,共13页
探讨了一种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基于未来可行的地心轨道探测任务背景进行分析设计,并对搭载两颗检验质量的在轨无拖曳系统进行航天器与质量块间相对运动动力学及耦合特性建模。同时,初步分析了任务中无拖曳系... 探讨了一种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基于未来可行的地心轨道探测任务背景进行分析设计,并对搭载两颗检验质量的在轨无拖曳系统进行航天器与质量块间相对运动动力学及耦合特性建模。同时,初步分析了任务中无拖曳系统指标和摄动,并设计了基于频域H_(∞)最优控制理论的系统相对平动控制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双检验质量在轨无拖曳系统各检验质量按激光测距呼吸角排列时,采用无固定追踪点策略且在非敏感轴无悬浮控制输入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航天器对基准点的追踪,并满足系统频域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每颗检验质量的时域偏移量可以控制在微米级别,从而获得任务所需的纯引力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控制 双检验质量 H_(∞)控制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技术现状与趋势
7
作者 张锦绣 陶文舰 +3 位作者 连晓斌 王继河 孟云鹤 刘源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实现引力波空间探测科学平台超静超稳运行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对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探测频段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探测任务。根据探测任务进行了航天器编队设计与控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对涉及的无拖曳与姿态控制、高精度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等原理和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现已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航天器在轨飞行的演示验证整体情况进行详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无拖曳航天器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航天器 空间引力波探测 轨道设计与控制 无拖曳与姿态控制 惯性传感器与执行机构 飞行演示验证
下载PDF
宽范围微牛顿量级场致发射电推力器设计
8
作者 黄潇博 索晓晨 +5 位作者 杨帆 汪典 贾宏宇 李佳慧 张文生 宋培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卫星无拖曳控制对微牛顿量级场发射电推力器的宽、稳、准、快、久指标要求,需突破宽范围可调与分辨率和推力噪声之间的相互限制,从场发射推力产生的原理出发,并利用高精度单摆对模型精度进行标定,建立了基于流量... 针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卫星无拖曳控制对微牛顿量级场发射电推力器的宽、稳、准、快、久指标要求,需突破宽范围可调与分辨率和推力噪声之间的相互限制,从场发射推力产生的原理出发,并利用高精度单摆对模型精度进行标定,建立了基于流量、电压主动调节策略的推力调控模型,结合调控分辨率与响应速度的需求,提出的反馈控制策略使推力器在更宽推力范围内维持低推力噪声水平。最后对研制的推力器样机开展了性能表征,实现了0.86~83.54μN、<0.1μN的推力分辨率、在毫赫兹频段<0.1μN/Hz^(1/2)的推力噪声和定工质流量下<10 ms的推力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卫星 场发射推力器 推力模型 微推力测量 反馈控制
下载PDF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微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于达仁 牛翔 +29 位作者 王泰卜 王尚胜 曾明 崔凯 刘辉 涂良成 李祝 黄祥青 刘建平 沈岩 彭慧生 杨铖 宋培义 匡双阳 张开 索晓晨 黄潇博 刘旭辉 汪旭东 龙军 付新菊 高晨光 杨涓 夏旭 付瑜亮 胡展 康小明 吴勤勤 庞爱平 周鸿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212,共19页
微推力器是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无拖曳控制任务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控制系统对微推力器要求基础上,通过微推进技术原理开展分析,梳理出了满足要求的微推力器,包括冷气推力器、波电离离子推力器、会切磁场型霍尔推... 微推力器是实现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无拖曳控制任务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无拖曳控制系统对微推力器要求基础上,通过微推进技术原理开展分析,梳理出了满足要求的微推力器,包括冷气推力器、波电离离子推力器、会切磁场型霍尔推力器和场致发射推力器4种备选方案,并介绍了4种推力器以及基于推力器的无拖曳控制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天琴计划开展以来针对这几种微推力器的研制进展,并对后续应用于引力波探测的微推进技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控制 微推进 会切磁场型霍尔推力器 波电离离子推力器 冷气推力器 场致发射推力器
下载PDF
天琴一号卫星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苟兴宇 王丽娇 +2 位作者 李明群 蒋庆华 王绍凯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10,共8页
结合卫星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系统一般组成、各环节典型模型、常见控制器及天琴一号空间惯性基准建立试验卫星的采样周期与控制周期,着眼于工程实际问题的挖掘与解决,重点阐述了该卫星CIC滤波器组频响特性等效、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 结合卫星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系统一般组成、各环节典型模型、常见控制器及天琴一号空间惯性基准建立试验卫星的采样周期与控制周期,着眼于工程实际问题的挖掘与解决,重点阐述了该卫星CIC滤波器组频响特性等效、加速度模式无拖曳控制系统稳定裕度及残余加速度指标分析与综合等技术内容。研究表明,多周期离散系统真实稳定裕度难于准确预测;积分系数是决定PSD指标的关键参数;抗混淆滤波器是提升时域残余加速度指标的关键环节,且有利于抑制高频数据在PSD低中频段的高频折叠;在未引入抗混淆滤波器的情形下,频域指标统计应以进入控制器的残余加速度数据为准。在轨飞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琴一号卫星 加速度模式 无拖曳控制 CIC滤波器组 系统分析与综合
下载PDF
无拖曳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11
作者 胡明 李洪银 周泽兵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2期61-69,共9页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利用推进器产生的推力来补偿航天器受到的非保守力使其跟随检验质量运动,是获得超低微重力水平卫星平台的重要途径,是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测量、地球科学和卫星导航等实验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空间引力实验和卫... 航天器无拖曳控制是利用推进器产生的推力来补偿航天器受到的非保守力使其跟随检验质量运动,是获得超低微重力水平卫星平台的重要途径,是空间基础物理、微重力测量、地球科学和卫星导航等实验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空间引力实验和卫星重力测量计划,阐述航天器无拖曳控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对无拖曳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讨论,最后简要概括目前无拖曳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控制 加速度计 空间引力实验 卫星重力测量 航天器
下载PDF
重力梯度测量卫星无拖曳控制技术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邹奎 苟兴宇 薛大同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5,共8页
无拖曳控制是当前和未来若干空间任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以重力梯度测量卫星为对象,对无拖曳控制回路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对静电引力梯度仪、离子推力器和空间环境的模型与建模方法及无拖曳控制律设计方法的综述.借鉴GOCE卫星(gravity fiel... 无拖曳控制是当前和未来若干空间任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以重力梯度测量卫星为对象,对无拖曳控制回路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对静电引力梯度仪、离子推力器和空间环境的模型与建模方法及无拖曳控制律设计方法的综述.借鉴GOCE卫星(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离子推力器和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研制现状,对未来发展我国重力梯度测量卫星无拖曳控制进行难点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E卫星 静电引力梯度仪 离子推力器 无拖曳控制
下载PDF
用于引力波探测的微牛级霍尔电推进技术 被引量:9
13
作者 于达仁 崔凯 +2 位作者 刘辉 曾明 蒋文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1-181,共11页
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无拖曳控制所需的微牛级推力宽范围连续可调的推进需求,依据霍尔电推进工作原理,分析微牛级霍尔推力器的设计理念,并经过一系列的推力器特征尺寸优化研究,设计了出口直径4 mm、通道长度30 mm的微牛级会切型霍... 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无拖曳控制所需的微牛级推力宽范围连续可调的推进需求,依据霍尔电推进工作原理,分析微牛级霍尔推力器的设计理念,并经过一系列的推力器特征尺寸优化研究,设计了出口直径4 mm、通道长度30 mm的微牛级会切型霍尔推力器.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型推力器可实现推力0.2~112.7μN的连续可调输出,满足引力波探测任务对推力器推力输出范围的需求.为进一步改善推力噪声等推力器动态性能指标,开展了推力器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研究,并根据无拖曳控制原理建立无拖曳卫星仿真系统,对微牛级霍尔推力器应用于引力波探测任务的可行性进行仿真评估.推力器控制和无拖曳卫星的仿真结果表明:推力器闭环控制可有效降低推力噪声,提高推力输出快速性和精度,还可大幅提升非保守力补偿精度,使航天器与测试质量之间的位移误差满足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无拖曳控制精度指标.该型微牛级会切型霍尔推力器可满足引力波探测任务的推进需求,具备应用于此类空间科学任务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控制 微牛级电推进 霍尔推力器 推力噪声 推力器控制
下载PDF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非接触式卫星平台无拖曳控制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祝竺 赵艳彬 +5 位作者 尤超蓝 许域菲 徐毅 唐忠兴 谢进进 姚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9-13,共5页
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为保证作为惯性基准的检验质量不受扰动,航天器需采用高精度无拖曳控制技术,让卫星平台实时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星间激光测距对航天器的指向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 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为保证作为惯性基准的检验质量不受扰动,航天器需采用高精度无拖曳控制技术,让卫星平台实时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星间激光测距对航天器的指向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接触式卫星平台的无拖曳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分舱式卫星平台设计,利用载荷舱与平台舱之间的磁浮机构替代传统无拖曳卫星中的微推进器来控制载荷舱,让载荷舱跟踪检验质量块,同时平台舱跟踪载荷舱,实现高精度的拖曳补偿和平台指向。仿真结果表明,非接触式卫星平台姿态指向精度为6×10^(-4o),姿态指向稳定度为2×10^(-4)(°)/s,无拖曳补偿后检验质量上的残余扰动加速度水平约为10^(-15)m/(s^(2)·Hz^(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卫星 无拖曳控制 姿态指向精度 姿态指向稳定度
下载PDF
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及“太极1号”在轨测试 被引量:56
15
作者 罗子人 张敏 +2 位作者 靳刚 吴岳良 胡文瑞 《深空探测学报》 2020年第1期3-10,共8页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单星”“双星”和“三星”3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目前“单星”计划——“太极1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在轨测试。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科学价值、国内外背景和关键技术分解,重点对太极计划及其3步走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太极计划 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系统 无拖曳控制系统 引力波天文学
下载PDF
基于无速度测量的无拖曳卫星自适应控制方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锦绣 董晓光 曹喜滨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3,共7页
为了实现无拖曳(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位移模式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只能获取质量块与卫星相对位置... 为了实现无拖曳(Drag-Free)卫星中卫星本体对内部质量块的高精度跟踪,首先推导了近地环境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影响二者相对运动的主要干扰源。针对位移模式单质量块Drag-Free卫星只能获取质量块与卫星相对位置测量,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适用于卫星质量和空间干扰为定常或慢变未知量的情况,且在卫星质量和外部干扰为未知常值的假设下,控制器能够保证卫星对质量块跟踪误差的全局渐近收敛。最后给出了仿真场景以说明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卫星 位移模式 自适应控制 参数估计 干扰补偿
下载PDF
带卡尔曼估计器的无拖曳卫星干扰补偿控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传江 王玉爽 +1 位作者 马广富 张海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3,共6页
为使外界干扰对无拖曳卫星的影响降低,设计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干扰估计器,对实际存在的干扰进行前馈补偿,并基于二次型最优指标设计了最优控制器.首先建立了无拖曳系统位移模式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轨道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无拖曳卫... 为使外界干扰对无拖曳卫星的影响降低,设计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干扰估计器,对实际存在的干扰进行前馈补偿,并基于二次型最优指标设计了最优控制器.首先建立了无拖曳系统位移模式下卫星与质量块的相对轨道动力学模型,然后给出了无拖曳卫星状态估计的过程,并根据估计得出的状态设计了最优控制器,最后在卡尔曼滤波的基础上,根据得到的估计干扰对实际干扰进行补偿,组成带有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带有干扰补偿的最优控制器能对外界干扰进行有效地抑制,从而满足了无拖曳卫星的控制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拖曳卫星 卡尔曼估计器 最优控制 干扰补偿
下载PDF
LVAT-1研制及在轨验证 被引量:4
18
作者 田恺 吴益善 +2 位作者 张兴民 郭德洲 刘明正 《真空与低温》 2020年第4期259-264,共6页
针对微纳卫星无拖曳控制需求,研制了元冲量小于1μN·s,推力在1~50μN内可调的LVAT-1微推进系统。介绍了LVAT-1研制过程中的重要试验,PPU设计思路及在轨验证结果。LVAT-1点火期间卫星加速度遥测数据表明:推力器元冲量在0.68~0.83μN... 针对微纳卫星无拖曳控制需求,研制了元冲量小于1μN·s,推力在1~50μN内可调的LVAT-1微推进系统。介绍了LVAT-1研制过程中的重要试验,PPU设计思路及在轨验证结果。LVAT-1点火期间卫星加速度遥测数据表明:推力器元冲量在0.68~0.83μN·s范围内,平均为0.74μN·s,满足小于1μN·s的设计指标。对LVAT-1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弧推力器 元冲量 无拖曳控制 在轨验证
下载PDF
无阻力双星串行编队相对位置有限时间控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永合 梁旭文 +1 位作者 张健 胡庆雷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3-931,共9页
研究无阻力卫星构成的双星串行编队相对位置的有限时间控制问题。首先,选取两颗卫星位置连线中点为参考坐标系原点,考虑J2摄动项,建立了双星相对位置的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的主从式卫星编队模型中假设主星为理想运动不同,本文的建模方法... 研究无阻力卫星构成的双星串行编队相对位置的有限时间控制问题。首先,选取两颗卫星位置连线中点为参考坐标系原点,考虑J2摄动项,建立了双星相对位置的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的主从式卫星编队模型中假设主星为理想运动不同,本文的建模方法同时考虑了两颗卫星受到扰动的情况。而后,为使无阻力卫星编队相对位置快速达到期望状态,采用自适应参数更新律和加幂积分技术设计控制律,实现了闭环系统的实际有限时间稳定。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校验了本文控制器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阻力卫星 有限时间 相对位置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system design for super low altitude satellite 被引量:1
20
作者 Ming Xu Jinlong Wang Nan Zho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1期43-58,共16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system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ethodology for super low altitude satel ites in the view of the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Due to the slight advance of imaging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focus... This paper deals with system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ethodology for super low altitude satel ites in the view of the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Due to the slight advance of imaging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focus of camera and the image element of 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 it is an innovative and economical way to improve the camera’s resolution to enforce the satel ite to fly on the lower altitude orbit. DFH-3, the mature satel ite bus de-velop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is employed to define the mass and power budgets for the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and the detailed engineering design for super low altitude satel ites. An effective iterative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ergodic representation of feasible mass and power bud-gets at the flight altitude under constraints. Besides, boundaries of mass or power exist for every altitude, where the upper boundary is derived from the maximum power, while the minimum thrust force holds the lower boundary before the power reaching the initial value. What’s more, an analytical algorithm is employed to numerical y investigate the coverage percentage over the altitude, so that the nominal altitude could be selected from al the feasi-ble altitudes based on both the mass and power budgets and the repetitive ground traces. The local time at the descending node is chosen for the nominal sun-synchronous orbit based on the average evaluation function. After determining the key orbital ele-ments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the detailed engineering design on the configuration and other subsystems, like power, telemetry tele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TT&amp;C), and attitude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DCS), i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benchmark bus, besides, some improvements to the bus are also implemented to accommodate the flight at a super low altitude. Two operation strategies, drag-free closed-loop mode and on/off open-loop mode, are presented to maintain the satel-lite’s altitude. Final y, a flight planning schedule for the satel ite is demonstrated from its launch into the initial altitude at the very beginning to its decay to death in the 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low altitude computational mission analysis drag free control mass and power budge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